勒勒车得名于牧人吆喝牲畜的声音,因车轮巨大而又被称为大轱辘车或辘辘车,是中国北方草原蒙古族群众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书》中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铁勒(又名敕勒)等族的造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很适应草原环境。
《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对勒勒车的描述:“除了四轮车子外,他们还有一种两轮的优质车子,也同样用黑毡子盖着,并且制作得也十分精巧,即使整天下雨,车中的人也不会感到潮湿。”
从秦汉到20世纪的2000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的美称。
桦木是制作勒勒车的主要原材料,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均以桦木制成。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质量轻、遇水受潮不易变形,以桦木制成的勒勒车适宜在草原、沙地上通行。
勒勒车的构造分为车上部和车下部两部分,上部由两根车辕、8~10支车撑、车槽组成,下部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辐多在15~20条之间,车轮直径最大的有1.5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有的勒勒车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制作的车篷,周围以羊毛毡包裹,可遮光、挡雨、防雪、御寒。
勒勒车车身一般长4米以上,加上车篷后,车厢状若船舱,“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许多牧民在迁徙过程中甚至一家人都会住在里面。而勒勒车高大的车轮可以让其无论是在积雪深厚的雪野、牧草繁茂的草场、还是泥泞的沼泽或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勒勒车又被牧人誉为“草上飞”。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勒勒车得名于牧人吆喝牲畜的声音,因车轮巨大而又被称为大轱辘车或辘辘车,是中国北方草原蒙古族群众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书》中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铁勒(又名敕勒)等族的造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很适应草原环境。
《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对勒勒车的描述:“除了四轮车子外,他们还有一种两轮的优质车子,也同样用黑毡子盖着,并且制作得也十分精巧,即使整天下雨,车中的人也不会感到潮湿。”
从秦汉到20世纪的2000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的美称。
桦木是制作勒勒车的主要原材料,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均以桦木制成。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质量轻、遇水受潮不易变形,以桦木制成的勒勒车适宜在草原、沙地上通行。
勒勒车的构造分为车上部和车下部两部分,上部由两根车辕、8~10支车撑、车槽组成,下部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辐多在15~20条之间,车轮直径最大的有1.5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有的勒勒车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制作的车篷,周围以羊毛毡包裹,可遮光、挡雨、防雪、御寒。
勒勒车车身一般长4米以上,加上车篷后,车厢状若船舱,“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许多牧民在迁徙过程中甚至一家人都会住在里面。而勒勒车高大的车轮可以让其无论是在积雪深厚的雪野、牧草繁茂的草场、还是泥泞的沼泽或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勒勒车又被牧人誉为“草上飞”。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