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郭洛带
带钩的应用,相传为赵武灵王仿自北方游牧民族,汉代人称为“师比”或“犀毗”,社会流行一时,以至于俗语有“宾客满堂,视勾各异”的记载。王国维《胡服考》引各家之说,有师比,有犀毗、私鈚、胥鈚等称呼,都是“鲜卑”一词的同音异译。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称:“私鈚头部洛带”,颜师古说:“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郭洛带”,又说:“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曰师比,总一物也。”又引张宴说:“鲜卑郭洛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概言之“鲜卑”是带头,又配“郭洛”为饰牌,原来都是瑞兽的名字,至今在蒙古语中仍以郭洛称谓带角的野兽,东胡人亦崇鹿如龙,以后的鲜卑人、蒙古人也继承了崇鹿的习俗。可能古代称鹿的一种为郭洛,因它们的形象,被铸在腰带饰牌上,也就名之为“鲜卑郭洛带”了。
据《魏书·帝纪》记载说: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出山来到呼伦贝尔草原的时候,因道路难险,有“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的神兽导行,经过“九难八阻”,历一年有余才完成部落的迁移工作。这个似马非马,类牛非牛的动物,也是拓跋鲜卑的瑞兽。在扎赉诺尔石墓群中出土的鎏金飞马纹带头,与此说吻合。鲜卑郭洛带中的瑞兽或作飞奔之状,或有卷云缭绕,表示奔向“天国”。北方民族喜爱这种带饰,含有祝愿能够得到天神助佑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有实用美观的审美价值。
在古代“凡穿(裤褶)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中还常有若干条小带垂下。对照文献记载,这种样式的革带应叫‘蹀躞带’,原先是北方民族的装束,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原,深受汉族人民的喜爱。史书记载曹操‘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到了唐代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箕袋、刀子、砺石、契芯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中国历代服饰》133页)。这种腰间垂下佩物至今在蒙古族中十分流行,佩带蒙古刀、烟荷包、褡裢等,即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意义。北齐时,毛织物较多,裤褶服更多用毛织物作成。北齐颜之推作《家训》还提到炼胡桃油作画,习鲜卑语,为一时社会时髦。实和生活出路关系密切。
有人认为使用带钩以前,以布帛的带子束紧衣服,并在其上悬挂日常用具。在古代骑兵的应用日盛,短剑的使用越来越多,诸国交锋频繁,本为格斗武器的剑,渐变为装饰的用具,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它可能悬挂在有带钩的革带上,平时闲置于家中,一旦需要佩挂时,才临时加到丝带上,因此才成带上有鞶带钩的现象。束衣的带子本来都以纺织品作成,后来大半是基于军事上的用途,男子的带子才改以革制带钩,妇女则仍保持丝制。
从出土的带钩了解到古代用于腰带的钩,多用青铜制,有圆形和兽形小带钩,有的华美的带钩镶玉、鎏金、嵌绿松石或加金银错。带钩是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饰件,同时又是北方民族金属工艺中蓬勃兴起的一种工艺品种。
鲜卑郭洛带
带钩的应用,相传为赵武灵王仿自北方游牧民族,汉代人称为“师比”或“犀毗”,社会流行一时,以至于俗语有“宾客满堂,视勾各异”的记载。王国维《胡服考》引各家之说,有师比,有犀毗、私鈚、胥鈚等称呼,都是“鲜卑”一词的同音异译。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称:“私鈚头部洛带”,颜师古说:“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郭洛带”,又说:“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曰师比,总一物也。”又引张宴说:“鲜卑郭洛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概言之“鲜卑”是带头,又配“郭洛”为饰牌,原来都是瑞兽的名字,至今在蒙古语中仍以郭洛称谓带角的野兽,东胡人亦崇鹿如龙,以后的鲜卑人、蒙古人也继承了崇鹿的习俗。可能古代称鹿的一种为郭洛,因它们的形象,被铸在腰带饰牌上,也就名之为“鲜卑郭洛带”了。
据《魏书·帝纪》记载说: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出山来到呼伦贝尔草原的时候,因道路难险,有“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的神兽导行,经过“九难八阻”,历一年有余才完成部落的迁移工作。这个似马非马,类牛非牛的动物,也是拓跋鲜卑的瑞兽。在扎赉诺尔石墓群中出土的鎏金飞马纹带头,与此说吻合。鲜卑郭洛带中的瑞兽或作飞奔之状,或有卷云缭绕,表示奔向“天国”。北方民族喜爱这种带饰,含有祝愿能够得到天神助佑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有实用美观的审美价值。
在古代“凡穿(裤褶)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中还常有若干条小带垂下。对照文献记载,这种样式的革带应叫‘蹀躞带’,原先是北方民族的装束,魏晋南北朝时传入中原,深受汉族人民的喜爱。史书记载曹操‘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到了唐代曾一度被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以悬挂箕袋、刀子、砺石、契芯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中国历代服饰》133页)。这种腰间垂下佩物至今在蒙古族中十分流行,佩带蒙古刀、烟荷包、褡裢等,即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意义。北齐时,毛织物较多,裤褶服更多用毛织物作成。北齐颜之推作《家训》还提到炼胡桃油作画,习鲜卑语,为一时社会时髦。实和生活出路关系密切。
有人认为使用带钩以前,以布帛的带子束紧衣服,并在其上悬挂日常用具。在古代骑兵的应用日盛,短剑的使用越来越多,诸国交锋频繁,本为格斗武器的剑,渐变为装饰的用具,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它可能悬挂在有带钩的革带上,平时闲置于家中,一旦需要佩挂时,才临时加到丝带上,因此才成带上有鞶带钩的现象。束衣的带子本来都以纺织品作成,后来大半是基于军事上的用途,男子的带子才改以革制带钩,妇女则仍保持丝制。
从出土的带钩了解到古代用于腰带的钩,多用青铜制,有圆形和兽形小带钩,有的华美的带钩镶玉、鎏金、嵌绿松石或加金银错。带钩是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饰件,同时又是北方民族金属工艺中蓬勃兴起的一种工艺品种。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