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教种类与分布
(一)佛教
石拐地区佛教以藏传佛教亦称喇嘛教为主,信徒主要是部分蒙古族群众。藏传佛教信徒主要集中在吉忽伦图苏木。
五当召位于吉忽伦图苏木境内,是石拐地区唯一的喇嘛教寺庙,喇嘛人数最多时达1200余人,平常为500人左右。1949年,有354人;1950年,有294人;1958年,有229人;1962年,有136人。其中有87人为驻庙喇嘛。
1963年,吉忽伦图苏木划归固阳县。
信奉大乘佛教的信徒是民间一些汉族群众,常常是即拜佛又敬神、敬祖,未曾有过僧尼。
(二)基督教
民国10年(1921年),在今石拐地区的水磨滩铁路桥西南侧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基督教堂,一个是天主教堂,人们称之为“洋堂”,信徒情况不详。
民国35年(1946年),石拐地区的腮忽洞信徒开始聚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石拐沟矿区有信徒74人,主要集中在石拐沟矿区腮忽洞行政村基督教自立会。
1957年,旧石拐河北村有一名老年妇女信徒,大发窑有一名男信徒,他们组织部分信徒在家中聚会,信徒最多时有6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聚会。
1980年后,石拐矿区信徒又开始在家中聚会。
1985年5月,石拐矿区大发信徒集资建起一处教堂。
1986年6月10日,石拐矿区河滩沟信徒集资建起一处教堂。9月19日,新石拐信徒集资建起一处教堂,教堂正式使用,称为“献堂”。3处教堂均由信徒个人出资、出粮、出材料,参加义务劳动建成的。各教堂面积及投资情况:石拐教堂120平方米,集资7000多元;大发教堂约60平方米,集资2000多元;河滩沟教堂约70平方米,集资3000多元。
1986~1990年,石拐矿区经常参加聚会的信徒约500人,其中石拐、大磁、五当沟200人,大发200人,河滩沟100人,这些信徒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也有一些年轻的残疾人。
(三)天主教
民国10年(1921年),在水磨滩铁路桥西南侧有一天主教教堂,人们称之为“洋堂”,信徒情况不详。
(四)道教
道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石拐地区汉族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庙宇集中在旧石拐、格亥图一带,信徒情况不详。
二、宗教场所
(一)佛教
1.五当召
五当召在历史上是与石拐地区关系最密切的喇嘛寺庙,属宗喀巴改革后创建的格鲁派寺庙。石拐地区绝大多数地区曾是五当召的“膳召地”。
五当召属于政教合一的寺庙,清代直接归理藩院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归绥远省管辖。1949年,“九·一九”绥远省和平解放,五当召归乌兰察布盟管理。
五当召位于包头市东北54公里的阴山山脉吉忽伦图苏木境内的五当沟,与西藏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并称为中国喇嘛教的三大名寺,是今内蒙古地区唯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藏佛教寺庙。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寺名为达赖七世所赐,藏语巴达嘎尔为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庙宇之意。它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主体建筑坐落在两条山沟汇聚的山坡台地上,东西两侧的山麓、平地分布着一些附属建筑和喇嘛居住的栋房,两座藏式白塔高高耸立。全部殿宇为典型的藏式风格,总体布局没有中轴线的格局,也无山门、正殿、厢房的配置,但由于工匠的高超设计,丝毫不觉得支离破碎、重复雷同,只感到布局协调,浑然一体。这种规模宏大的寺院和独特的结构形式,为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喇嘛教寺院中仅有。
五当召始建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一世活佛阿格旺曲日莫选址,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今达拉特旗)王公出资兴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当召大规模扩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王朝封赐五当召为“广觉寺”。经200多年不断增修、扩建,才具有今日规模。1990年,五当召主要建筑由7大殿(苏古沁殿、却依拉殿、洞阔尔殿、当圪希德殿、阿会殿、喇弥仁殿、铜城殿即努尼殿)、3座活佛府(洞阔尔府、甘珠尔府、章嘉府)和1座安放历代活佛骨灰灵塔的苏波盖陵组成。全部殿舍2538间,建筑占地面积300多亩,总建筑面积为758.2万平方米。
在历史上,五当召是内蒙古地区研究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也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寺庙,鼎盛时期喇嘛达1200多人。
2.庚皮召
庚皮召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有4座经堂、1座活佛府、14栋喇嘛宿舍及3间伙房。
(二)基督教
石拐矿区河滩沟矿教堂面积70平方米,新石拐教堂面积120平方米,大发教堂面积60平方米。
(三)道教
1.旧石拐大庙
清朝乾隆年间,石拐地区信徒用旧商号拆下的木料和群众捐钱修建。庙宇依靠地形修建为三层,第一层为戏台,第二层是庙院及两排房,第三层为大殿,座西朝东,南北两侧各有两间房。主要供奉关羽,庙内有大刀、石碑,墙壁绘有彩色壁画。庙内住有两位道士,经济来源靠平时群众烧香敬神及四月初八过庙会化布施。戏台于1958年被洪水冲毁,庙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倒塌。
2.格亥图庙
格亥图庙建于清光绪年间,庙宇正殿座西朝东,南北两侧各有两排房。供奉神较杂,称老爷庙,也称龙王庙、奶奶庙、窑神庙(也叫太平庙)。为满足人们乞求神灵保佑的需要,二月初二,石拐地区群众在此举办庙会,除乞求风调雨顺外,主要由窑神社主持演戏,钱由煤窑出,以求得下窑者平安。后因格亥图对面南山煤层自燃,窑神庙迁到旧石拐。四月初八奶奶庙会求儿乞女。此外,石拐地区群众在此举办一些临时性的乞雨活动。格亥图庙共有过6个道士。庙宇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毁,庙院中的一棵老榆树被用炸药炸倒。
3.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石拐地区后五当沟村,一间房大,农历5月25日庙会,人们举行祈雨活动。
4.其它庙宇
石拐地区还有过老爷庙、三官庙、水神庙、山神庙、真武庙、五道庙、大仙庙、吕祖庙等。
三、宗教活动
(一)佛教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召庙宗教活动停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召庙逐步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1.嘛呢法会(也称七月法会)
源于宗喀巴大师1409年在拉萨举办的祈愿法会。五当召自鼎盛时期开始,每年定期举办“嘛呢法会”(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中期除外)。法会从农历7月24日至8月1日为止,在法会期间,全寺喇嘛聚集于苏古沁殿(大经堂),昼夜不间断的诵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为众生祈求福祉。每日傍晚,部分喇嘛还击打法器、吹奏法乐,携领朝拜的游人及信众、香客等绕寺一周。与此同时,五当召还举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大会期间有物资交流、文艺演出和民族体育竞技比赛等活动。届时,游人、香客云集,人山人海,一片繁华景象。
2.甘珠尔法会(也称正月法会)
自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止。法会期间,喇嘛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从头至尾通诵一遍。正月十五晚,施放焰火,正月十六,将五当召的巨型弥勒唐卡佛像悬挂于佛殿前面进行“晒佛”。全体喇嘛和香客举行绕殿拜佛仪式。
信奉大乘佛教的信徒多为民间群众在家中活动。
(二)基督教
各教堂除按规定自行集会外,信徒经常交流传教、信教经验。
1986年,包头市部分农村遭受水灾,中共包头市委号召城市干部、居民群众捐款、捐物,帮助灾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问题。石拐矿区教堂的信徒得知后积极捐献衣物,并不留个人姓名。在平时信徒有困难及生病时,其他信徒都要看望、安慰和帮助。
一、宗教种类与分布
(一)佛教
石拐地区佛教以藏传佛教亦称喇嘛教为主,信徒主要是部分蒙古族群众。藏传佛教信徒主要集中在吉忽伦图苏木。
五当召位于吉忽伦图苏木境内,是石拐地区唯一的喇嘛教寺庙,喇嘛人数最多时达1200余人,平常为500人左右。1949年,有354人;1950年,有294人;1958年,有229人;1962年,有136人。其中有87人为驻庙喇嘛。
1963年,吉忽伦图苏木划归固阳县。
信奉大乘佛教的信徒是民间一些汉族群众,常常是即拜佛又敬神、敬祖,未曾有过僧尼。
(二)基督教
民国10年(1921年),在今石拐地区的水磨滩铁路桥西南侧有两个教堂,一个是基督教堂,一个是天主教堂,人们称之为“洋堂”,信徒情况不详。
民国35年(1946年),石拐地区的腮忽洞信徒开始聚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石拐沟矿区有信徒74人,主要集中在石拐沟矿区腮忽洞行政村基督教自立会。
1957年,旧石拐河北村有一名老年妇女信徒,大发窑有一名男信徒,他们组织部分信徒在家中聚会,信徒最多时有6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聚会。
1980年后,石拐矿区信徒又开始在家中聚会。
1985年5月,石拐矿区大发信徒集资建起一处教堂。
1986年6月10日,石拐矿区河滩沟信徒集资建起一处教堂。9月19日,新石拐信徒集资建起一处教堂,教堂正式使用,称为“献堂”。3处教堂均由信徒个人出资、出粮、出材料,参加义务劳动建成的。各教堂面积及投资情况:石拐教堂120平方米,集资7000多元;大发教堂约60平方米,集资2000多元;河滩沟教堂约70平方米,集资3000多元。
1986~1990年,石拐矿区经常参加聚会的信徒约500人,其中石拐、大磁、五当沟200人,大发200人,河滩沟100人,这些信徒大多数为中老年妇女,也有一些年轻的残疾人。
(三)天主教
民国10年(1921年),在水磨滩铁路桥西南侧有一天主教教堂,人们称之为“洋堂”,信徒情况不详。
(四)道教
道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石拐地区汉族群众信仰的主要宗教。庙宇集中在旧石拐、格亥图一带,信徒情况不详。
二、宗教场所
(一)佛教
1.五当召
五当召在历史上是与石拐地区关系最密切的喇嘛寺庙,属宗喀巴改革后创建的格鲁派寺庙。石拐地区绝大多数地区曾是五当召的“膳召地”。
五当召属于政教合一的寺庙,清代直接归理藩院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归绥远省管辖。1949年,“九·一九”绥远省和平解放,五当召归乌兰察布盟管理。
五当召位于包头市东北54公里的阴山山脉吉忽伦图苏木境内的五当沟,与西藏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并称为中国喇嘛教的三大名寺,是今内蒙古地区唯一完整也是最大的一座藏佛教寺庙。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寺名为达赖七世所赐,藏语巴达嘎尔为白莲花。蒙古语五当意为柳树,召为庙宇之意。它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主体建筑坐落在两条山沟汇聚的山坡台地上,东西两侧的山麓、平地分布着一些附属建筑和喇嘛居住的栋房,两座藏式白塔高高耸立。全部殿宇为典型的藏式风格,总体布局没有中轴线的格局,也无山门、正殿、厢房的配置,但由于工匠的高超设计,丝毫不觉得支离破碎、重复雷同,只感到布局协调,浑然一体。这种规模宏大的寺院和独特的结构形式,为今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喇嘛教寺院中仅有。
五当召始建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一世活佛阿格旺曲日莫选址,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今达拉特旗)王公出资兴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当召大规模扩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王朝封赐五当召为“广觉寺”。经200多年不断增修、扩建,才具有今日规模。1990年,五当召主要建筑由7大殿(苏古沁殿、却依拉殿、洞阔尔殿、当圪希德殿、阿会殿、喇弥仁殿、铜城殿即努尼殿)、3座活佛府(洞阔尔府、甘珠尔府、章嘉府)和1座安放历代活佛骨灰灵塔的苏波盖陵组成。全部殿舍2538间,建筑占地面积300多亩,总建筑面积为758.2万平方米。
在历史上,五当召是内蒙古地区研究藏传佛教的最高学府,也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寺庙,鼎盛时期喇嘛达1200多人。
2.庚皮召
庚皮召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有4座经堂、1座活佛府、14栋喇嘛宿舍及3间伙房。
(二)基督教
石拐矿区河滩沟矿教堂面积70平方米,新石拐教堂面积120平方米,大发教堂面积60平方米。
(三)道教
1.旧石拐大庙
清朝乾隆年间,石拐地区信徒用旧商号拆下的木料和群众捐钱修建。庙宇依靠地形修建为三层,第一层为戏台,第二层是庙院及两排房,第三层为大殿,座西朝东,南北两侧各有两间房。主要供奉关羽,庙内有大刀、石碑,墙壁绘有彩色壁画。庙内住有两位道士,经济来源靠平时群众烧香敬神及四月初八过庙会化布施。戏台于1958年被洪水冲毁,庙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倒塌。
2.格亥图庙
格亥图庙建于清光绪年间,庙宇正殿座西朝东,南北两侧各有两排房。供奉神较杂,称老爷庙,也称龙王庙、奶奶庙、窑神庙(也叫太平庙)。为满足人们乞求神灵保佑的需要,二月初二,石拐地区群众在此举办庙会,除乞求风调雨顺外,主要由窑神社主持演戏,钱由煤窑出,以求得下窑者平安。后因格亥图对面南山煤层自燃,窑神庙迁到旧石拐。四月初八奶奶庙会求儿乞女。此外,石拐地区群众在此举办一些临时性的乞雨活动。格亥图庙共有过6个道士。庙宇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毁,庙院中的一棵老榆树被用炸药炸倒。
3.龙王庙
龙王庙位于石拐地区后五当沟村,一间房大,农历5月25日庙会,人们举行祈雨活动。
4.其它庙宇
石拐地区还有过老爷庙、三官庙、水神庙、山神庙、真武庙、五道庙、大仙庙、吕祖庙等。
三、宗教活动
(一)佛教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召庙宗教活动停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召庙逐步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1.嘛呢法会(也称七月法会)
源于宗喀巴大师1409年在拉萨举办的祈愿法会。五当召自鼎盛时期开始,每年定期举办“嘛呢法会”(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中期除外)。法会从农历7月24日至8月1日为止,在法会期间,全寺喇嘛聚集于苏古沁殿(大经堂),昼夜不间断的诵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弥吽),为众生祈求福祉。每日傍晚,部分喇嘛还击打法器、吹奏法乐,携领朝拜的游人及信众、香客等绕寺一周。与此同时,五当召还举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大会期间有物资交流、文艺演出和民族体育竞技比赛等活动。届时,游人、香客云集,人山人海,一片繁华景象。
2.甘珠尔法会(也称正月法会)
自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止。法会期间,喇嘛将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从头至尾通诵一遍。正月十五晚,施放焰火,正月十六,将五当召的巨型弥勒唐卡佛像悬挂于佛殿前面进行“晒佛”。全体喇嘛和香客举行绕殿拜佛仪式。
信奉大乘佛教的信徒多为民间群众在家中活动。
(二)基督教
各教堂除按规定自行集会外,信徒经常交流传教、信教经验。
1986年,包头市部分农村遭受水灾,中共包头市委号召城市干部、居民群众捐款、捐物,帮助灾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问题。石拐矿区教堂的信徒得知后积极捐献衣物,并不留个人姓名。在平时信徒有困难及生病时,其他信徒都要看望、安慰和帮助。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