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珠尔庙 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境内。清朝初年,巴尔虎部由喀尔喀迁至呼伦贝尔巴尔虎旧旗(包括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清乾隆六年(1741年),由清政府赐给巴尔虎部一部《甘珠尔经》。当时建一小庙供奉(即甘珠尔庙前身)。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新巴尔虎左、右两旗联合,在左翼旗博彦图布白都修建一座寺庙,专供《甘珠尔经》,称为甘珠尔庙。由清政府赐名“寿宁寺”,发给满汉蒙藏四体文匾额,喇嘛度牒40枚。
甘珠尔庙的布局是:山门,3间歇山式平房。大殿,即索科钦殿,面阔7间,进深7间,面积为49间大殿。汗庙和占巴庙,大殿后面两侧,两座各5间。东庙称“汗庙”,西庙称“占巴庙”。却伊拉殿是该庙却伊拉扎仓殿,是喇嘛学习和研究显宗学的庙殿。格斯尔庙,在寺庙大院北边,是供奉神话故事格斯尔王神之庙。格根仓,在寺庙大院前方西侧,一座四合院,是该庙葛根府邸。却伊拉仓,寺庙大院前方东侧,是却伊拉扎仓的供应仓房。农乃庙,寺庙大院西侧为农乃庙,在农乃庙后面是农乃仓。索科钦仓,寺庙大院东侧有一座四合院落为索科钦仓,是管理寺庙财务和供应寺庙膳食的仓房。波格仓,寺庙大院东侧有一座院落为波格仓,是举行法会或日常庙会期间,为寺庙喇嘛供应膳食的仓房。
甘珠尔庙是新巴尔虎左、右两翼旗的旗庙,是呼伦贝尔地区佛教宗教活动的中心,常住庙喇嘛有200余人。
在历史上,甘珠尔庙既是呼伦贝尔草原的宗教活动中心,又是经济活动中心。该庙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开始,每年八月初一至十五举行盛大法会,成为远近闻名的“甘珠尔庙会”。在庙会期间,新巴尔虎左、右两翼旗的各庙喇嘛都来参加法会,能够集中上千名喇嘛。外地商贾不远万里,从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张家口、多伦、赤峰以及外蒙古的库伦(今乌兰巴托)等地来到这里进行物资交流,聚集几万多人。从此开始“甘珠尔庙会”闻名于国内外。
锡尼河庙 民国7年(1918年),布里亚特蒙古人迁入呼伦贝尔,建立布里亚特旗(1933年并入索伦旗)。民国15年(1926年)夏,他们修缮了锡尼河西岸原厄鲁特蒙古人的旧庙。第二年竣工,举办了盛大的那达慕以示庆祝。在那达慕大会上,遵照民众要求,决定建立新庙。民国17年(1928年),新庙落成,起名“达西敦都布灵”,俗称锡尼河庙。民国20年(1931年),九世班禅曾应邀前来锡尼河庙讲经说法,接受信徒朝拜。这年增建班禅下榻殿堂,此庙改称“丹巴达尔扎灵”(意为传播黄教),并供奉班禅幼年衣冠。民国38年(1949年),大喇嘛阿日德那·玛格斯尔自费建1座土木结构庙堂,供奉锡尼河庙的“长生灵”。在“文化大革命”中,锡尼河庙遭受严重破坏。1985年,在原址上修建了新庙。
布里亚特蒙古人信奉喇嘛教,锡尼河庙是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20世纪40年代,班禅大师曾在这里驻锡。
锡尼河庙坐落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东苏木境内,每年举办两次大型庙会,定在农历正月十五与八月十五。届时,周边布里亚特蒙古人都穿着节日盛装,骑马或乘坐马拉爬犁、骆驼爬犁赶来,进庙敬香拜佛,祈祷平安幸福。
甘珠尔庙 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境内。清朝初年,巴尔虎部由喀尔喀迁至呼伦贝尔巴尔虎旧旗(包括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清乾隆六年(1741年),由清政府赐给巴尔虎部一部《甘珠尔经》。当时建一小庙供奉(即甘珠尔庙前身)。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新巴尔虎左、右两旗联合,在左翼旗博彦图布白都修建一座寺庙,专供《甘珠尔经》,称为甘珠尔庙。由清政府赐名“寿宁寺”,发给满汉蒙藏四体文匾额,喇嘛度牒40枚。
甘珠尔庙的布局是:山门,3间歇山式平房。大殿,即索科钦殿,面阔7间,进深7间,面积为49间大殿。汗庙和占巴庙,大殿后面两侧,两座各5间。东庙称“汗庙”,西庙称“占巴庙”。却伊拉殿是该庙却伊拉扎仓殿,是喇嘛学习和研究显宗学的庙殿。格斯尔庙,在寺庙大院北边,是供奉神话故事格斯尔王神之庙。格根仓,在寺庙大院前方西侧,一座四合院,是该庙葛根府邸。却伊拉仓,寺庙大院前方东侧,是却伊拉扎仓的供应仓房。农乃庙,寺庙大院西侧为农乃庙,在农乃庙后面是农乃仓。索科钦仓,寺庙大院东侧有一座四合院落为索科钦仓,是管理寺庙财务和供应寺庙膳食的仓房。波格仓,寺庙大院东侧有一座院落为波格仓,是举行法会或日常庙会期间,为寺庙喇嘛供应膳食的仓房。
甘珠尔庙是新巴尔虎左、右两翼旗的旗庙,是呼伦贝尔地区佛教宗教活动的中心,常住庙喇嘛有200余人。
在历史上,甘珠尔庙既是呼伦贝尔草原的宗教活动中心,又是经济活动中心。该庙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开始,每年八月初一至十五举行盛大法会,成为远近闻名的“甘珠尔庙会”。在庙会期间,新巴尔虎左、右两翼旗的各庙喇嘛都来参加法会,能够集中上千名喇嘛。外地商贾不远万里,从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张家口、多伦、赤峰以及外蒙古的库伦(今乌兰巴托)等地来到这里进行物资交流,聚集几万多人。从此开始“甘珠尔庙会”闻名于国内外。
锡尼河庙 民国7年(1918年),布里亚特蒙古人迁入呼伦贝尔,建立布里亚特旗(1933年并入索伦旗)。民国15年(1926年)夏,他们修缮了锡尼河西岸原厄鲁特蒙古人的旧庙。第二年竣工,举办了盛大的那达慕以示庆祝。在那达慕大会上,遵照民众要求,决定建立新庙。民国17年(1928年),新庙落成,起名“达西敦都布灵”,俗称锡尼河庙。民国20年(1931年),九世班禅曾应邀前来锡尼河庙讲经说法,接受信徒朝拜。这年增建班禅下榻殿堂,此庙改称“丹巴达尔扎灵”(意为传播黄教),并供奉班禅幼年衣冠。民国38年(1949年),大喇嘛阿日德那·玛格斯尔自费建1座土木结构庙堂,供奉锡尼河庙的“长生灵”。在“文化大革命”中,锡尼河庙遭受严重破坏。1985年,在原址上修建了新庙。
布里亚特蒙古人信奉喇嘛教,锡尼河庙是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20世纪40年代,班禅大师曾在这里驻锡。
锡尼河庙坐落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东苏木境内,每年举办两次大型庙会,定在农历正月十五与八月十五。届时,周边布里亚特蒙古人都穿着节日盛装,骑马或乘坐马拉爬犁、骆驼爬犁赶来,进庙敬香拜佛,祈祷平安幸福。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