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科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藏传佛教对生命和世界的看法。这3种理论被称为“三科”,是藏传佛教教徒必须学习的3种科目。五蕴讲生命,十二处讲认识范畴,十八界讲认识原理。三科之间,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形成整体理论体系,即藏传佛教僧徒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四谛
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苦”指人生充满痛苦,有生老病死之苦和寒热饥渴之苦,荣华富贵不能持久之苦,人世言行、生活环境变幻无常之苦;“集”指引起痛苦的原因,是由“无明”和“渴爱”所引起的贪和欲,导致生死轮回的;“灭”指痛苦的解脱,是要人们相信造成世俗诸苦的一切原因可以断灭,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无苦”涅槃“的理想境界;“道”指消除痛苦的方法,是要人们按佛理进行修习。
3.八正道
八正道是道谛的发挥,指出解脱诸苦,断绝轮回,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认为,由此八法可令苦、集永尽,达到涅槃之境,从迷界此岸达到悟界彼岸。
4.三法印
“法印”,即“法之印章”或“佛法之特征”。“三法印”,即藏传佛教鉴别教义真理的三种标准。“法”,即教义。“印”,即印章,比喻印证教义真伪的印章,故名“法印”。
5.三学
三学,概括了藏传佛教全部教义,是修习佛教教义教规者,必须修持的基本学业。
三学,即戒学、定学、慧学,概括了全部藏传佛教教义。三学中以慧学为核心,“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槃境界。
6.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苦谛、集谛的延伸,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皆具备种种因缘才能完成或泯灭,因缘和合就生,因缘分散就灭,并无独立实在的自体。人为万物之一,也是因缘和合的表现,整个人生可以分成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和因果联系的环节:即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宣扬的核心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人死灵魂不死,依据生时所行善恶,随行受形,人现世做了好事,来世就会进入天上或人间,做了坏事,来世就变为畜牲、饿鬼。人生之苦皆源于无明所引起的造业受果,轮回不息,只有消除无明,皈依佛法,才能求得解脱,断绝轮回,达到无苦“涅槃”的理想境界。
7.因果
因果是指原因和结果,合起来说,指二者的关系。佛教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因果报应。
8.空论
“空”是藏传佛教用来表述“万物皆空”的一个基本概念。“空论”是藏传佛教的理论基础,认为“空”的概念分为“我空”、“法空”两种。“我空”,即指世上的一切事物,是由多种元素聚合而成,且不断流转、生成、变化、消失。因此,不存在永久不变的独立主体——我。“法空”,即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关系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实质性实体。在对上述“空论”的解释中,又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从不同角度解释为“宇宙万物皆空”,包括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9.轮回
佛教认为有情生命永远像车轮运转一样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6个界别内循环转化,这是藏传佛教对众生因果关系的主要理论。
10.宇宙观
藏传佛教通过“谛”、“蕴”、“缘”、“起”等学说,对世界万物的构成提出了总的根本的看法。如生命体分为四种,把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把世俗世界分为三类等,从而形成了藏传佛教对世界形态的描述。
二、教规
藏传佛教的戒律,是防止喇嘛在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出现过失而制定的修行准则,所有喇嘛必须遵守戒律规定。戒的作用是依戒修行,以期最终获得成就。净戒,是指行善止恶的戒规。据传,从释迦牟尼时期开始有了戒律,后来发展成为藏传佛教“三学”(定、慧、戒)中的一门学科。
喇嘛要经受3次“戒”,才能成为正式出家僧人。第一次受戒称“拉布金戒”(小戒,即沙尼戒),即遵守以下戒律:(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7~8 岁小喇嘛接受此戒。
第二次受戒称“格斯勒”(中戒,即具足戒),即遵守“十戒”或“二十五戒”。
十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饰香鬘;(7)不食非时食;(8)不睡坐高大华丽床;(9)不视听歌舞;(10)不聚集财宝。
二十五戒:(1)不杀生;(2)不妄语;(3)不偷盗;(4)不邪淫;(5)不饮酒;(6)不掷骰子;(7)不罪过食;(8)不传自语法;(9)不传魔鬼法;(10) 不传非天法;(11)不打牛;(12)不打童;(13)不打夫;(14)不打妇;(15)不击塔;(16)不恨君;(17)不恨君之友;(18)不恨佛;(19)不恨僧;(20)不恨上师;(21)不眼受;(22)不耳受;(23)不鼻受;(24)不舌受;(25)不意受。小喇嘛在17~18岁时接受此戒。
第三次受戒称“格隆戒”(大戒,即比丘戒),是定性或掌稳意念之意。喇嘛在25岁前后受此戒。
此戒戒律很多,共253条。
1.三科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藏传佛教对生命和世界的看法。这3种理论被称为“三科”,是藏传佛教教徒必须学习的3种科目。五蕴讲生命,十二处讲认识范畴,十八界讲认识原理。三科之间,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形成整体理论体系,即藏传佛教僧徒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四谛
四谛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苦”指人生充满痛苦,有生老病死之苦和寒热饥渴之苦,荣华富贵不能持久之苦,人世言行、生活环境变幻无常之苦;“集”指引起痛苦的原因,是由“无明”和“渴爱”所引起的贪和欲,导致生死轮回的;“灭”指痛苦的解脱,是要人们相信造成世俗诸苦的一切原因可以断灭,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无苦”涅槃“的理想境界;“道”指消除痛苦的方法,是要人们按佛理进行修习。
3.八正道
八正道是道谛的发挥,指出解脱诸苦,断绝轮回,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认为,由此八法可令苦、集永尽,达到涅槃之境,从迷界此岸达到悟界彼岸。
4.三法印
“法印”,即“法之印章”或“佛法之特征”。“三法印”,即藏传佛教鉴别教义真理的三种标准。“法”,即教义。“印”,即印章,比喻印证教义真伪的印章,故名“法印”。
5.三学
三学,概括了藏传佛教全部教义,是修习佛教教义教规者,必须修持的基本学业。
三学,即戒学、定学、慧学,概括了全部藏传佛教教义。三学中以慧学为核心,“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槃境界。
6.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苦谛、集谛的延伸,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皆具备种种因缘才能完成或泯灭,因缘和合就生,因缘分散就灭,并无独立实在的自体。人为万物之一,也是因缘和合的表现,整个人生可以分成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和因果联系的环节:即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宣扬的核心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人死灵魂不死,依据生时所行善恶,随行受形,人现世做了好事,来世就会进入天上或人间,做了坏事,来世就变为畜牲、饿鬼。人生之苦皆源于无明所引起的造业受果,轮回不息,只有消除无明,皈依佛法,才能求得解脱,断绝轮回,达到无苦“涅槃”的理想境界。
7.因果
因果是指原因和结果,合起来说,指二者的关系。佛教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因果报应。
8.空论
“空”是藏传佛教用来表述“万物皆空”的一个基本概念。“空论”是藏传佛教的理论基础,认为“空”的概念分为“我空”、“法空”两种。“我空”,即指世上的一切事物,是由多种元素聚合而成,且不断流转、生成、变化、消失。因此,不存在永久不变的独立主体——我。“法空”,即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依赖于一定的因缘关系才能存在,本身没有任何实质性实体。在对上述“空论”的解释中,又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从不同角度解释为“宇宙万物皆空”,包括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9.轮回
佛教认为有情生命永远像车轮运转一样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6个界别内循环转化,这是藏传佛教对众生因果关系的主要理论。
10.宇宙观
藏传佛教通过“谛”、“蕴”、“缘”、“起”等学说,对世界万物的构成提出了总的根本的看法。如生命体分为四种,把佛和众生分为十大类,把世俗世界分为三类等,从而形成了藏传佛教对世界形态的描述。
二、教规
藏传佛教的戒律,是防止喇嘛在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出现过失而制定的修行准则,所有喇嘛必须遵守戒律规定。戒的作用是依戒修行,以期最终获得成就。净戒,是指行善止恶的戒规。据传,从释迦牟尼时期开始有了戒律,后来发展成为藏传佛教“三学”(定、慧、戒)中的一门学科。
喇嘛要经受3次“戒”,才能成为正式出家僧人。第一次受戒称“拉布金戒”(小戒,即沙尼戒),即遵守以下戒律:(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7~8 岁小喇嘛接受此戒。
第二次受戒称“格斯勒”(中戒,即具足戒),即遵守“十戒”或“二十五戒”。
十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饰香鬘;(7)不食非时食;(8)不睡坐高大华丽床;(9)不视听歌舞;(10)不聚集财宝。
二十五戒:(1)不杀生;(2)不妄语;(3)不偷盗;(4)不邪淫;(5)不饮酒;(6)不掷骰子;(7)不罪过食;(8)不传自语法;(9)不传魔鬼法;(10) 不传非天法;(11)不打牛;(12)不打童;(13)不打夫;(14)不打妇;(15)不击塔;(16)不恨君;(17)不恨君之友;(18)不恨佛;(19)不恨僧;(20)不恨上师;(21)不眼受;(22)不耳受;(23)不鼻受;(24)不舌受;(25)不意受。小喇嘛在17~18岁时接受此戒。
第三次受戒称“格隆戒”(大戒,即比丘戒),是定性或掌稳意念之意。喇嘛在25岁前后受此戒。
此戒戒律很多,共253条。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