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鄂温克人的萨满
萨满一词在我国史书上最早见于南宋徐梦著的《三朝北盟汇编》,称“珊蛮”(萨满),距今近900年。经俄国人传入西欧,成为国际通用术语。
(一)“萨满”的产生 这一称谓来源于古代鄂温克语,意为“狂欢、激动、不安”的人,又称“先知者”(沙曼)、“神通者”、“通晓者”,意思是什么都知道的人。一般从得了重病,或突然得疯癫病,后来好起来的人中物色,老萨满教授新萨满。三年之后,萨满的“舍温”(神灵)已经附体,新萨满才有资格为人治病和从事宗教活动,祭神驱鬼,为本哈拉消除祸害,祈求神灵狩猎运气好等。
(二)萨满的威望 新中国成立之前,萨满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鄂温克族萨满,不仅是氏族的巫师,主管一切宗教活动,解释一切生、老、病、死、神、鬼,而且一般还是氏族的头人(酋长),领导组织氏族的生产和生活,社会地位较高。但是,本旗鄂温克人中还没有职业萨满,跳神驱鬼也没有什么报酬。进入封建社会的其他地区鄂温克族萨满就不同了,他不仅有威信,如他无论到谁家,都是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而且利用人们对他的信仰,为自己掠取财物。例如,当萨满举行“奥米那仁”(即萨满五月集会)祭祀时,凡请过萨满或治过病的人,都赶来参加。他们带有献给萨满的礼物,如酒、哈达、布匹、牛、羊、砖茶、衣物之类。
(三)萨满的诸神 萨满教是一种神教,也是原始多神教的一种。鄂温克族信仰的神种类多达十余种,如“霍卓热”(祖先神)、那恩纳(天神)、“阿格迪博如坎”(雷神)、“希温博如坎”(太阳神)、“玛鲁”(总神)、“托博如坎”(火神)、“白那查”(山神)、“额特肯”或“阿米坎”(熊神)、“呼莫哈博如坎”(鹿神)、“胡连博如坎”(蛇神)、“舍沃克”(娘家神)、“奥米博如坎”(保护婴儿神)、“吉雅其”(保护牲畜神)、“毛木铁”神、“阿巴格勒岱”(面具神)、卓勒神(原为奴仆)、阿隆神(驯鹿保护神)等。萨满还举行自然崇拜祭祀仪式,以“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进行宗教活动。
(四)萨满的服饰 神衣:鄂温克语称“萨满西克”或“扎瓦”,用鹿皮等精制绣花紧身对襟长袍;“托列”(铜镜):分“纳贺热托列”(护心镜)1个,“阿日坎托列”(护背镜)5个,尼什昆托列(小铜镜)20个,“黑日塔”(小贝壳)胸部360个,“霍额特”(铜铃)膝下部54个,另有串珠等。
“优热日阿温”(头盔神帽):用铁条或铜打制作帽架,用大绒做帽头,帽上部有铜制鹿角,角叉三至九叉不等,角叉越多,表明萨满的品级、资历和威望越高。
“扎呼屯”(护肩):护肩上部左右两侧有“德给神”(格库鸟神)传播神灵信息,下身配有各种五颜六色的“哈日班库”或叫“塔克”(后飘带),绘各种神偶像,如日、月、树木、鹿、蛇等。
神具上多有自然崇拜物,飘带,共12条组成,象征12个属相;腰间左右两侧垂下皮绊带各1条,用双手晃动,显示威风;神帽,鹿角叉上悬挂数条彩色飘带,象征“斜仁”即彩虹,神帽前面帽檐垂有红色丝条,遮住双眼,但不超过鼻尖,显示出萨满的神奇色彩;“阿什然”(护身带,两侧有野猪獠牙)、“温屯”神鼓,显示萨满威力的器具,使妖魔鬼怪闻声而逃;神鼓,用狼皮或山羊皮制作,毛朝外,敲打轻松如意。
(五)萨满仪式 萨满的主要宗教仪式是跳神和求神。从前鄂温克人有病就请萨满跳神治病、驱鬼。萨满到病人家之后,先为诸神烧“刚嘎”或“申克日”(蒿草),然后烤神鼓,穿神衣,左手持神鼓,右手持槌,双眼紧闭诵咒,祈祷请神,鼓声逐渐增快。首先颂扬氏族起源,其次传问病因病根。萨满“神灵”附体后,大声怒喊驱逐病魔,然后去门外用弓箭射鬼偶(草扎的)。赶鬼仪式告终,病人精神振作,感觉病情好转或已愈。另一种是“奥米那仁”(即五月祭神会),这是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是比较隆重的集会。“奥米那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老萨满领教新萨满,另一个是祈求全莫昆(大家族)、哈拉(氏族)平安。“奥米那仁”一般进行3天,但必须在萨满家举行。“托如”为祭神树,即在院内立1棵桦树、屋内立1棵柳树,两棵树之间拉上一条“松那热”围绳,树枝上挂许多五颜六色的绸布条或布条。“奥米那仁”必须有两个萨满跳神,一个是本莫昆萨满,另一个是请来的外族萨满,被请来的萨满为师。集会时将全莫昆的男女老幼都在两棵树的中间集合起来,用狍脖皮制成的皮绳子把人们紧紧围起来,如果皮绳比原来短了,即预示将发生疾病或人口减少。“奥米那仁”一般每年举行一次。
(六)萨满的丧葬 鄂温克萨满死后装进木棺,装棺时,要从门运出尸体,不能从“包”架下边送出。运到葬地就放在地上,不埋进土里。当棺和尸体腐化只剩骨架之后,他的遗族和信徒,要在所葬的位置堆集一些石头,以备祭祀。
萨满死后,要请别的萨满跳神送葬。其留在家里的法具,要用木架撑起来存放,有时对法具也进行祭祀。待继位的新萨满出现后,法衣由其继承。送葬时不能用车拉,一般制一木爬犁,上以蓝布制成篷子。运送到葬地后,先由萨满跳神,向山神求得安葬之地。安葬后,供羊肉、酒、乳制品等物,并把萨满的供佛及其他所有法器,都要挂在爬犁篷子的西侧。
继位的新萨满死后,可以安放在前萨满的墓旁。如继位者为前萨满的女儿,虽已出嫁,死后也要放在她娘家父亲的墓旁。
萨满在世时所乘用的马匹和鞍具等物要留在墓旁,主要的神衣“扎瓦”要留在家里,给将来继位的萨满穿用。跳神用的鼓(“温屯”),如有两个,其中的一个要陪葬于墓旁,另一个留到家里待继位人使用。至于献给死去萨满的马匹,跑回家来以后,不能和一般马同样对待,可使用,但不能卖掉。马老死后,要继献1匹,意味着不让死者徒步行走,始终有马骑。萨满死后,其子弟带半孝,即把一小块白布缝在帽子或衣服上,孝期一般是90天。但萨满的妻子要带全孝,孝期为3年。
(七)萨满文化 鄂温克族萨满文化,尤其萨满传说“伊若”的唱词和曲调,具有口头文学形式,在本民族内部广为流传。如尼桑萨满的传说、族源的传说、萨满歌词、萨满舞蹈、萨满服饰、神鼓、法具等,是具有鄂温克族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在本民族世代相传,被视为珍宝,而且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有的国家还出过研究专著。
鄂温克萨满舞(鄂温克语叫“萨满额黑仁”)一般在萨满盛会或治病时进行表演,萨满穿上神衣“萨满西克”,戴上神帽,手持“温屯”神鼓,步法为前进、后退、蹦跳、回旋四种类型,并伴有一定技巧动作,边击神鼓边唱祈祷词,鼓法上主要有挡脸鼓、碎打鼓、飞鼓和煽鼓,每个鼓法伴有和谐的咒语音律,听起来节奏感非常强,萨满的“托列”铜镜、铜铃、铜片等装饰品,叮铛作响,吟诵声令人胆颤心惊,颇有神秘色彩。萨满舞反映了鄂温克族狩猎游牧生活特点,具有森林和草原气息,现代流行的《鄂温克彩虹舞》就是由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先生根据萨满舞蹈的基本动作创作出来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二、达斡尔族的雅德根
(一)雅德根的产生 达斡尔人把萨满称作“雅德根”,不分男女都可以担当。他们都不是专业性质的,平时在家中生产劳动,只是在替人治病才以神佛代言人的身份出现,所以,具有双重人格,倍受族众尊敬。给人治病跳神时,没有固定的报酬,只送些奉献的牛、羊皮和肉、酒、哈达、布等为酬谢。雅德根不是世袭的,但必须由本莫昆的成员担当。“雅德根”分为霍卓尔雅德根和一般雅德根。
“雅德根”继承人以久病不愈为其特征,尤其神经错乱者,被认为他已被上一代雅德根的神灵选中,非许愿当雅德根不能康复。当被认定要当雅德根时,请一资格深的雅德根为师,选择春季或闲暇季节的夜晚跳神,学习掌握当雅德根的基本要领。这种训练至少进行一个冬春,以跳得神志不清为标准,以所领的神的“温果尔”附体为止,才正式被承认为雅德根。
海拉尔地区达斡尔人最后一个雅德根是黄萨满(名黄格,女)。她以苏木·巴尔肯和翁胡尔·巴尔肯为神灵。她在嫁给登特科爱里的富兴后,于民国6年(1917年),得了很重的泻痢病。病刚好就开始神经错乱,有时清醒若常,有时突然说看见各式各样小动物进入屋内。如此持续5年,屡请雅德根治疗,都说由于神灵要叫她当雅德根,才使她神经错乱。最后,她许愿当雅德根病才好。民国10年(1921年),她认阿尔克昌爱里的霍卓尔雅德根福楞成为师,由他引导传授,当了雅德根。黄萨满于1972去世。
(二)雅德根的活动“雅德根”的宗教仪式主要有斡米南、依尔登及为治病而举行的活动。
举行“斡米南”仪式,要通知全爱里和经过他医治过疾病的异姓或他族人。届时,男女老幼带礼物参加,礼物大的有牛、羊,小的是酒、香、哈达等。
雅德根的祭祀、祈祷、诊治病人、跳神等宗教活动,基本上按规定程序进行,但各雅德根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变化多样,异常复杂。
(三)祭祀 达斡尔人的祭祀活动有祭敖包、求雨祭、禳疫祭等。其中祭敖包由来已久,十分普遍。举行这种活动,要选择邻近住区的土岗或山包,垒积石块呈尖塔形,中心植一棵树,作为祭坛。平时过路者下车下马,在石堆添几块石块,以示崇敬。海拉尔地区达斡尔人除祭祀的胡吉尔诺尔敖包、阿拉哈昌莫昆祭祀的查干敖包外,还有公祭的敖包。各莫昆设于莫昆墓地的敖包,称做“花然敖包”(墓地敖包)。雅德根的墓地称做“尚德”,达斡尔人也经常进行祭祀。
(四)法衣、法具 达斡尔族雅德根都有法衣,布特哈地区叫做“萨玛石凯”,海拉尔地区称为“扎瓦”,此外,还有神鼓等法具。法衣、法具的各部分象征着各种自然物和精灵,对雅德根起保护和帮助施展法术的作用。
主要有:玛嘎拉(神帽)、扎瓦(法衣)、扎哈尔特(披肩)、哈拉邦库(神裙)、阿萨朗(法衣上所佩的铜或铁制铁勺把形神器)、翁土尔(神鼓)、吉苏尔(鼓槌)、念珠珠数108个(不穿“扎瓦”祈祷时,挂在肩上)。此外还有小铃、铃铛、摇鼓和金刚杵等。
三、蒙古族孛额(萨满教)
蒙古原始信仰是萨满教,蒙语称“孛额”。萨满教原是氏族社会的一种原始宗教,属多神教。12世纪前后,形成蒙古族的各部落先后进入奴隶社会并向封建社会过渡,其生产方式进入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为辅的阶段。由于受到大自然的制约,不可能完全正确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也不可能对人体生理结构、生老病死和社会思想意识等有正确的理解,这就是古代蒙古各个部族的自然崇拜和现今人们所称谓的“孛额”普遍存在的基础和内涵。
一、鄂温克人的萨满
萨满一词在我国史书上最早见于南宋徐梦著的《三朝北盟汇编》,称“珊蛮”(萨满),距今近900年。经俄国人传入西欧,成为国际通用术语。
(一)“萨满”的产生 这一称谓来源于古代鄂温克语,意为“狂欢、激动、不安”的人,又称“先知者”(沙曼)、“神通者”、“通晓者”,意思是什么都知道的人。一般从得了重病,或突然得疯癫病,后来好起来的人中物色,老萨满教授新萨满。三年之后,萨满的“舍温”(神灵)已经附体,新萨满才有资格为人治病和从事宗教活动,祭神驱鬼,为本哈拉消除祸害,祈求神灵狩猎运气好等。
(二)萨满的威望 新中国成立之前,萨满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鄂温克族萨满,不仅是氏族的巫师,主管一切宗教活动,解释一切生、老、病、死、神、鬼,而且一般还是氏族的头人(酋长),领导组织氏族的生产和生活,社会地位较高。但是,本旗鄂温克人中还没有职业萨满,跳神驱鬼也没有什么报酬。进入封建社会的其他地区鄂温克族萨满就不同了,他不仅有威信,如他无论到谁家,都是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而且利用人们对他的信仰,为自己掠取财物。例如,当萨满举行“奥米那仁”(即萨满五月集会)祭祀时,凡请过萨满或治过病的人,都赶来参加。他们带有献给萨满的礼物,如酒、哈达、布匹、牛、羊、砖茶、衣物之类。
(三)萨满的诸神 萨满教是一种神教,也是原始多神教的一种。鄂温克族信仰的神种类多达十余种,如“霍卓热”(祖先神)、那恩纳(天神)、“阿格迪博如坎”(雷神)、“希温博如坎”(太阳神)、“玛鲁”(总神)、“托博如坎”(火神)、“白那查”(山神)、“额特肯”或“阿米坎”(熊神)、“呼莫哈博如坎”(鹿神)、“胡连博如坎”(蛇神)、“舍沃克”(娘家神)、“奥米博如坎”(保护婴儿神)、“吉雅其”(保护牲畜神)、“毛木铁”神、“阿巴格勒岱”(面具神)、卓勒神(原为奴仆)、阿隆神(驯鹿保护神)等。萨满还举行自然崇拜祭祀仪式,以“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进行宗教活动。
(四)萨满的服饰 神衣:鄂温克语称“萨满西克”或“扎瓦”,用鹿皮等精制绣花紧身对襟长袍;“托列”(铜镜):分“纳贺热托列”(护心镜)1个,“阿日坎托列”(护背镜)5个,尼什昆托列(小铜镜)20个,“黑日塔”(小贝壳)胸部360个,“霍额特”(铜铃)膝下部54个,另有串珠等。
“优热日阿温”(头盔神帽):用铁条或铜打制作帽架,用大绒做帽头,帽上部有铜制鹿角,角叉三至九叉不等,角叉越多,表明萨满的品级、资历和威望越高。
“扎呼屯”(护肩):护肩上部左右两侧有“德给神”(格库鸟神)传播神灵信息,下身配有各种五颜六色的“哈日班库”或叫“塔克”(后飘带),绘各种神偶像,如日、月、树木、鹿、蛇等。
神具上多有自然崇拜物,飘带,共12条组成,象征12个属相;腰间左右两侧垂下皮绊带各1条,用双手晃动,显示威风;神帽,鹿角叉上悬挂数条彩色飘带,象征“斜仁”即彩虹,神帽前面帽檐垂有红色丝条,遮住双眼,但不超过鼻尖,显示出萨满的神奇色彩;“阿什然”(护身带,两侧有野猪獠牙)、“温屯”神鼓,显示萨满威力的器具,使妖魔鬼怪闻声而逃;神鼓,用狼皮或山羊皮制作,毛朝外,敲打轻松如意。
(五)萨满仪式 萨满的主要宗教仪式是跳神和求神。从前鄂温克人有病就请萨满跳神治病、驱鬼。萨满到病人家之后,先为诸神烧“刚嘎”或“申克日”(蒿草),然后烤神鼓,穿神衣,左手持神鼓,右手持槌,双眼紧闭诵咒,祈祷请神,鼓声逐渐增快。首先颂扬氏族起源,其次传问病因病根。萨满“神灵”附体后,大声怒喊驱逐病魔,然后去门外用弓箭射鬼偶(草扎的)。赶鬼仪式告终,病人精神振作,感觉病情好转或已愈。另一种是“奥米那仁”(即五月祭神会),这是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是比较隆重的集会。“奥米那仁”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老萨满领教新萨满,另一个是祈求全莫昆(大家族)、哈拉(氏族)平安。“奥米那仁”一般进行3天,但必须在萨满家举行。“托如”为祭神树,即在院内立1棵桦树、屋内立1棵柳树,两棵树之间拉上一条“松那热”围绳,树枝上挂许多五颜六色的绸布条或布条。“奥米那仁”必须有两个萨满跳神,一个是本莫昆萨满,另一个是请来的外族萨满,被请来的萨满为师。集会时将全莫昆的男女老幼都在两棵树的中间集合起来,用狍脖皮制成的皮绳子把人们紧紧围起来,如果皮绳比原来短了,即预示将发生疾病或人口减少。“奥米那仁”一般每年举行一次。
(六)萨满的丧葬 鄂温克萨满死后装进木棺,装棺时,要从门运出尸体,不能从“包”架下边送出。运到葬地就放在地上,不埋进土里。当棺和尸体腐化只剩骨架之后,他的遗族和信徒,要在所葬的位置堆集一些石头,以备祭祀。
萨满死后,要请别的萨满跳神送葬。其留在家里的法具,要用木架撑起来存放,有时对法具也进行祭祀。待继位的新萨满出现后,法衣由其继承。送葬时不能用车拉,一般制一木爬犁,上以蓝布制成篷子。运送到葬地后,先由萨满跳神,向山神求得安葬之地。安葬后,供羊肉、酒、乳制品等物,并把萨满的供佛及其他所有法器,都要挂在爬犁篷子的西侧。
继位的新萨满死后,可以安放在前萨满的墓旁。如继位者为前萨满的女儿,虽已出嫁,死后也要放在她娘家父亲的墓旁。
萨满在世时所乘用的马匹和鞍具等物要留在墓旁,主要的神衣“扎瓦”要留在家里,给将来继位的萨满穿用。跳神用的鼓(“温屯”),如有两个,其中的一个要陪葬于墓旁,另一个留到家里待继位人使用。至于献给死去萨满的马匹,跑回家来以后,不能和一般马同样对待,可使用,但不能卖掉。马老死后,要继献1匹,意味着不让死者徒步行走,始终有马骑。萨满死后,其子弟带半孝,即把一小块白布缝在帽子或衣服上,孝期一般是90天。但萨满的妻子要带全孝,孝期为3年。
(七)萨满文化 鄂温克族萨满文化,尤其萨满传说“伊若”的唱词和曲调,具有口头文学形式,在本民族内部广为流传。如尼桑萨满的传说、族源的传说、萨满歌词、萨满舞蹈、萨满服饰、神鼓、法具等,是具有鄂温克族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在本民族世代相传,被视为珍宝,而且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有的国家还出过研究专著。
鄂温克萨满舞(鄂温克语叫“萨满额黑仁”)一般在萨满盛会或治病时进行表演,萨满穿上神衣“萨满西克”,戴上神帽,手持“温屯”神鼓,步法为前进、后退、蹦跳、回旋四种类型,并伴有一定技巧动作,边击神鼓边唱祈祷词,鼓法上主要有挡脸鼓、碎打鼓、飞鼓和煽鼓,每个鼓法伴有和谐的咒语音律,听起来节奏感非常强,萨满的“托列”铜镜、铜铃、铜片等装饰品,叮铛作响,吟诵声令人胆颤心惊,颇有神秘色彩。萨满舞反映了鄂温克族狩猎游牧生活特点,具有森林和草原气息,现代流行的《鄂温克彩虹舞》就是由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先生根据萨满舞蹈的基本动作创作出来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二、达斡尔族的雅德根
(一)雅德根的产生 达斡尔人把萨满称作“雅德根”,不分男女都可以担当。他们都不是专业性质的,平时在家中生产劳动,只是在替人治病才以神佛代言人的身份出现,所以,具有双重人格,倍受族众尊敬。给人治病跳神时,没有固定的报酬,只送些奉献的牛、羊皮和肉、酒、哈达、布等为酬谢。雅德根不是世袭的,但必须由本莫昆的成员担当。“雅德根”分为霍卓尔雅德根和一般雅德根。
“雅德根”继承人以久病不愈为其特征,尤其神经错乱者,被认为他已被上一代雅德根的神灵选中,非许愿当雅德根不能康复。当被认定要当雅德根时,请一资格深的雅德根为师,选择春季或闲暇季节的夜晚跳神,学习掌握当雅德根的基本要领。这种训练至少进行一个冬春,以跳得神志不清为标准,以所领的神的“温果尔”附体为止,才正式被承认为雅德根。
海拉尔地区达斡尔人最后一个雅德根是黄萨满(名黄格,女)。她以苏木·巴尔肯和翁胡尔·巴尔肯为神灵。她在嫁给登特科爱里的富兴后,于民国6年(1917年),得了很重的泻痢病。病刚好就开始神经错乱,有时清醒若常,有时突然说看见各式各样小动物进入屋内。如此持续5年,屡请雅德根治疗,都说由于神灵要叫她当雅德根,才使她神经错乱。最后,她许愿当雅德根病才好。民国10年(1921年),她认阿尔克昌爱里的霍卓尔雅德根福楞成为师,由他引导传授,当了雅德根。黄萨满于1972去世。
(二)雅德根的活动“雅德根”的宗教仪式主要有斡米南、依尔登及为治病而举行的活动。
举行“斡米南”仪式,要通知全爱里和经过他医治过疾病的异姓或他族人。届时,男女老幼带礼物参加,礼物大的有牛、羊,小的是酒、香、哈达等。
雅德根的祭祀、祈祷、诊治病人、跳神等宗教活动,基本上按规定程序进行,但各雅德根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变化多样,异常复杂。
(三)祭祀 达斡尔人的祭祀活动有祭敖包、求雨祭、禳疫祭等。其中祭敖包由来已久,十分普遍。举行这种活动,要选择邻近住区的土岗或山包,垒积石块呈尖塔形,中心植一棵树,作为祭坛。平时过路者下车下马,在石堆添几块石块,以示崇敬。海拉尔地区达斡尔人除祭祀的胡吉尔诺尔敖包、阿拉哈昌莫昆祭祀的查干敖包外,还有公祭的敖包。各莫昆设于莫昆墓地的敖包,称做“花然敖包”(墓地敖包)。雅德根的墓地称做“尚德”,达斡尔人也经常进行祭祀。
(四)法衣、法具 达斡尔族雅德根都有法衣,布特哈地区叫做“萨玛石凯”,海拉尔地区称为“扎瓦”,此外,还有神鼓等法具。法衣、法具的各部分象征着各种自然物和精灵,对雅德根起保护和帮助施展法术的作用。
主要有:玛嘎拉(神帽)、扎瓦(法衣)、扎哈尔特(披肩)、哈拉邦库(神裙)、阿萨朗(法衣上所佩的铜或铁制铁勺把形神器)、翁土尔(神鼓)、吉苏尔(鼓槌)、念珠珠数108个(不穿“扎瓦”祈祷时,挂在肩上)。此外还有小铃、铃铛、摇鼓和金刚杵等。
三、蒙古族孛额(萨满教)
蒙古原始信仰是萨满教,蒙语称“孛额”。萨满教原是氏族社会的一种原始宗教,属多神教。12世纪前后,形成蒙古族的各部落先后进入奴隶社会并向封建社会过渡,其生产方式进入以畜牧业为主、狩猎为辅的阶段。由于受到大自然的制约,不可能完全正确解释各种自然现象,也不可能对人体生理结构、生老病死和社会思想意识等有正确的理解,这就是古代蒙古各个部族的自然崇拜和现今人们所称谓的“孛额”普遍存在的基础和内涵。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