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入与发展
东正教又称东方正统基督教,或称希腊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之一。
东正教在呼伦贝尔地区大规模传入是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勘建时,大批俄国铁路勘测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呼伦贝尔境内(今呼伦贝尔市),预定筑路地域。以后随着铁路通车营运,俄国铁路职工、家属、工商业者等移民便在铁路沿线“蜂屯蚁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东铁路公司西部工区在满洲里火车站南侧修建了谢拉菲姆教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赤塔教会修士司祭米海依发动募捐,在满洲里西二道街修建伊诺根其耶夫教堂,以及同年由中东铁路公司投资在海拉尔铁道北修建斯巴西·普里阿布拉金斯克(主易圣容或译基督变容)西部区中心教堂等。
与此同时,在呼伦贝尔境内还出现一些俄国人(基本上属于非法越境者)进行东正教传播活动。即那些趁清末边防管理松弛,由额尔古纳河以西俄方一侧非法移人中国境内定居的后贝加尔俄国农民,在今额右旗境内的三河流域进行季节性或常年性生产,形成许多俄国侨民聚居的村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已有24屯1031户,兴建教堂,从事宗教活动。
民国元年(1912年)初,呼伦贝尔“独立”后,沿边各卡伦被俄兵捣毁,使原来就不够健全的边防管理制度废弛,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俄国人越河移住中国几乎不受限制。有大批俄国边民移住中国境内的额尔古纳河以东,大举耕垦。民国17年(1928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呼伦贝尔盟中东铁路沿线及额右旗三河一带,俄国移民已达2万余人。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又有数万名被红军击败的白俄官兵整建制或零星地撤退到中国边境地区,他们中许多人后来在呼伦贝尔盟各地落户。额尔古纳河以西后贝加尔地区的俄国农民,或受白匪的威胁逼迫,或受反革命分子的蛊惑欺骗,或因逃避战祸,也越界来到三河一带安家落户。20世纪30年代初,已形成大小近30个由俄国移民组成的村落和10余个中俄杂居的村屯,有的几乎是全村村民全部搬了过来。
随着呼伦贝尔盟东正教徒的急剧增多,东正教会的传教活动以及教堂的建设也进入急剧发展时期。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满洲里建成第一座东正教堂起,截至20世纪40年代末,在呼伦贝尔盟各地先后建有不同规模的东正教堂38座。其间,除个别关闭、拆迁或毁于战火外,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侨大批回国前,全市有东正教堂共约30座(不含几处临时祈祷所)。
1954—1955年,根据苏联政府安排,呼伦贝尔盟有2万余名苏侨回国。大多数村屯的苏侨连同教堂的神职人员一起离境,随之各地东正教堂陆续关闭。
宗教活动
1956年中华东正教会在北京成立。同年10月,哈尔滨俄罗斯东正教会正式归属中华东正教会。不久,由北京派中国籍司祭杜弼宁接管呼伦贝尔盟海拉尔东正教堂,司祭姚宝顺接管呼伦贝尔盟牙克石教堂。从此,结束了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呼伦贝尔盟的活动,而由中华东正教会本着“自传、自信、自养”的“三自”爱国原则,进行宗教活动。1956年秋,中华东正教会派员接管呼伦贝尔盟教务时,作为教徒主体的全盟苏侨或无国籍俄罗斯人,只剩3000余人,另外约有几千人虽然也信奉该教,但其信教热情远不及俄侨。截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全市俄侨已不足600人,分散居住各地,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中外混合国籍家庭成员,对宗教活动已失去热情。“文化大革命”前,海拉尔、牙克石的东正教堂已显现出破败、冷落的状况,“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破“四旧”时被捣毁。
1978年以后,大多数信教群众由家庭活动走向社会,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7016名华俄后裔人口中,约有2500余人信仰东正教。由于该旗原有的10余处东正教堂早已关闭,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拆毁,信教群众的婴儿出生命名、洗礼及婚丧礼仪等无法进行。根据信教群众的要求,额尔古纳右旗人民政府自1988年以来几次申请恢复重建部分东正教堂。
组 织
一、活动场所
在未建立正式教堂或临时祈祷场所之前,俄罗斯人均能自觉地进行家庭宗教活动。教徒们胸前佩戴十字架,此架从出生经过洗礼后带上,从不摘掉。家家户户室内墙角设神龛,用以供奉基督耶稣和圣母玛丽娅,旁边摆放圣经。每日三餐前后、就寝前、起床后及周末,都要对着圣像进行谢圣恩、祷告、忏悔等活动。
东正教教徒,婴儿出生要到教堂命名、注册和洗礼,男女婚嫁也要到教堂去注册,由牧师主持婚礼仪式并予祝福。教徒死亡、丧葬也要到教堂举行宗教仪式,并到教会指定的墓地下葬。此外,每年还例行公众宗教活动,首先是每周例行礼拜活动,其次是一年中例行的13大节日,再就是每年一度的本教堂命名纪念日。
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东铁路公司在满洲里修建谢拉菲姆夫斯卡娅教堂起,至20世纪40年代末止,俄罗斯东正教在呼伦贝尔盟由西到东,而后自南而北,依托俄侨聚居区域,建成一大批教堂。其中,满洲里辖区内有5所,海拉尔市有4所,牙克石市有8所,额尔古纳右旗有15所,陈巴尔虎旗有4所,扎兰屯市和新巴尔虎左旗各1所。教堂的建筑年代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前的有5所,建于清宣统三年至民国9年(1911—1920年)的有8所,建于民国20—34年(1931—1945年)的有20所,其余5所是民国35年(1946年)后修建的。20世纪50年代初,全市东正教徒约在3.5万~4万人,大部分教堂在1956年前后苏侨回国后关闭。
圣谢拉菲莫教堂 原址在满洲里市南区今铁路俱乐部处(又称圣米哈伊尔教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中东铁路公司修建。东北沦陷时期,由于满洲里市俄侨日渐稀少,且居住路北,同时路北也有教堂,予以封闭。民国35年(1946年),该教堂圣像、法器等物品陈设,全部移到该市圣伊诺根其耶夫教堂,教堂由苏联驻满洲里领事馆雇用房产管理员海曼维奇(苏侨)兼管。
圣伊诺根其耶夫教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俄罗斯东正教牧师米哈伊修建,为木制简易教堂,原址在满洲里市西二道街106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失火烧毁。民国5年(1916年),用石头改建。民国9年(1920年)竣工,建筑面积403.2平方米,高38米。另有200平方米神职人员住宅,67.5平方米厢房。有各种神像、法器300余件。民国14年(1925年),米哈伊病故后,历任牧师有7人,最后一任是大司祭契库洛维奇。
该教堂在20世纪20—30年代还兼办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慈善事业,在满洲里市东正教徒中有较大影响。
圣母玛丽娅·卡扎恩斯卡娅教堂 民国20年(1931年)5月,由拉甫柯夫(早期掌堂牧师)修建,原址在满洲里市三道街44号(今人民医院门诊部)。民国27年(1938年)2月,哈尔滨委派牧师拉法罗维奇掌堂。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教堂关闭。
圣米哈伊尔——阿尔汉吉斯科教堂 民国12年(1923年),由斯基德尔斯基修建,位于扎赉诺尔矿区西山(今编织厂)。首任司祭阿别茨基,最后一任司祭是彼得罗。1959年,教堂关闭,其内部陈设和圣像等物移往圣伊利雅教堂。教堂“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另一座叫依利亚教堂,旧址在今矿区小站,历任15届神职人员。
斯巴西·普里阿布拉金斯克教堂 汉语译作“主易圣容”或“基督变容”教堂,位于海拉尔市铁道北原正阳街20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中东铁路公司投资修建。民国32年(1943年),掌堂牧师是凯尔托克费切夫,信徒约1450人,主要是住铁道北及夹信子一带的俄侨。民国34年(1945年)8月,教堂于毁于战火。
卡扎恩斯克——保果罗甫斯卡娅教堂该教堂 位于海拉尔市西头道街路北(今该市房地管理局所属“悦来货栈”)。民国17年(1928年),由俄侨集资修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民国32年(1943 年),信徒约800人,掌堂牧师包戈留保夫·菲·瓦,在该教堂连续任职10余年。同年,因“通苏”被日军杀害,牧师一职由罗斯切斯·拉甫坎接任。1956年秋,北京中华东正教会全部接管中国境内东正教事务后,北京教会派中国籍牧师杜弼宁接管此教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封闭。
卡扎恩斯克——包格罗仁斯卡娅教堂 该教堂位于牙克石头道街。民国19年(1930年),由叶尔金·吉莫菲首倡,俄侨集资修建。首任牧师叶尔金·吉莫菲。民国28年(1939年),由斯米尔诺夫·吉米特里·谢苗诺维奇继任。民国34年(1945年),该教堂拥有外侨信徒约5000人,其中苏侨和无国籍人约3600人(含牙克石街约2700人及其周边的尼格莱、莫拐、乌鲁西等海拉尔河北岸村屯1400余人)。
圣尼古拉教堂 该教堂位于扎兰屯市(今永安路铁路俱乐部对面职业高中院内)。民国4年(1915年),由当地俄侨筹款修建。民国17 —24年(1928—1935年),掌堂牧师格林斯基·阿尔捷米·特拉菲莫维奇。20世纪50年代初,有信徒430余人。1955年,关闭。
圣斯特列钦斯克——彼特罗帕甫洛夫斯卡娅教堂 该教堂位于额尔古纳右旗三河镇。民国21年(1932年)6月,由当地侨民集资建成,木结构。民国28年(1939年),重建,并改称斯列德尼雅高斯波热三河哥萨克党中央寺院。民国33年(1944 年),有信徒约1800人。截至1956年关闭前,历任牧师计13人,首任大司祭是嘎乌利尔·兰斯基。末任牧师是尼古拉·菲得罗维奇·皮萨列夫。
圣波科罗甫斯卡娅教堂 该教堂位于额尔古纳右旗上库力乡。民国14年(1925年),由当地侨民修建。民国23年(1934年),改建。历任牧师共7届,首任牧师是吉米特里·斯特列里尼柯夫。东北沦陷时期该教堂兼管上库力、巴格罗甫卡、拉布大林、那尔马克奇等村落。1956年,关闭。
圣符拉基米尔修道院 该教堂位于额右旗什尔佛维村(此地1945 年前俄侨称为波特索尼其那雅,意为“向阳谷”,汉族居民则称为“姑子庙”)。民国24年(1935年),由哈尔滨东正教会主教米列吉·扎普罗夫斯基倡议,并得到日伪地方当局赞同,由三河街萨甫罗尼·维诺格拉多夫带头捐款集资修建。民国26年(1937年)5月,落成,由哈尔滨教会特派季米特里·沃兹尼先斯基主教前来主持开院仪式。从开院到民国22年(1943年),大司祭是基阿其洛夫·盖奥尔基,修士共18人。1954年,修士只剩5人,有信徒288人。1955年,关闭。
卡赞圣母教堂 该教堂位于牙克石市东一道街,始建于民国15年(1926年),是巴林至满洲里沿线最高的教堂。民国18年(1929年),被火烧毁。民国19年(1930年),重建,历经8任牧师,有教徒1928名(其中女1043名),除2名是华人外,均系俄罗斯人或华俄混血人。1957年,查封关闭。
圣母乌斯宾斯卡娅教堂 该教堂坐落于奇洛图村(今额尔古纳右旗一分场二队)。民国17年(1928年)建立,信徒600名。1955年关闭。
二、旧教
又称东正教旧礼仪派,是17世纪从俄罗斯东正教中分离出的一个支派。教派宗教意识颇浓,严守教规。他们除例行复活节的“四旬大斋”外,每周三五坚持素食,禁用酒类、烟草、红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用品。音乐舞蹈亦在限制之列。他们不与异教徒同桌进餐。教徒身上的毛发终身不修剪。据民国28年(1939年)统计,额尔古纳旗有1700余名旧教徒,共有礼仪教堂3座。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侨和神职人员回国后,停止一切活动。
1992年,开始建设教堂,建筑面积234.38平方米,国家宗教局、自治区宗教局、呼伦贝尔盟宗教局先后投入63万元,额尔古纳市政府投入50万元,额尔古纳市拉布大林牧场、苏沁牧场投入114.8万元。目前,该教堂包括附属设施、教堂内部设施全部完成,教堂内的宗教用品基本齐全,已于2009年8月经自治区政府宗教局批准,正式登记开放。
三、教堂机构
在全俄东正教牧师之下,神职人员的神品(即各级神职人员的权力和品级)分为督主教、大主教、主教、修士大司祭、司祭、大辅祭、辅祭。
呼伦贝尔盟各地的东正教堂,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分属于不同的教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满洲里谢拉菲莫夫斯卡娅教堂等均隶属于赤塔市的后贝加尔教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俄罗斯东正教最高教务会议发布命令,将中东铁路沿线的东正教事务划归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管辖,其中哈尔滨以西地区由北京传教士团委托哈尔滨江桥南岸的“圣母领报”(布拉格维申斯克)教堂代管。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俄国东正教教廷发布命令,将北满及宽城子—绥芬河、宽城子—满洲里铁路沿线各地教务,由北京传教士团移交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教区领导,但实际执行中哈尔滨“圣母领报”教堂及此前由其直辖的呼伦贝尔盟铁路沿线的几个教堂,仍由驻北京传教士团直接领导管理。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俄罗斯东正教神职人员逃亡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于民国11年(1922年)组成流亡教廷。3月,流亡教廷发布命令,在哈尔滨组建临时教区管理局,由梅佛季任大主教。下设3个监督区(也称分教区),即哈尔滨监督区、东部监督区、西部监督区(以海拉尔为中心)。民国14年(1925年)秋,梅佛季大主教曾来额尔古纳右旗三河地区视察教务,决定在三河地区单独设立1个监督区,直属哈尔滨教区。
民国12年(1923年)6月,北京传教士团首脑维克托尔大主教等人抵哈尔滨,决定将原由北京传教士团管辖的奉天(沈阳)、新京(长春)、吉林教堂及哈尔滨、海拉尔、满洲里、大连、旅顺等地的教堂、修道院、墓地全部移交“哈尔滨及满洲督主教”梅列基领导管理。呼伦贝尔盟各地东正教堂分属第六(滨洲线)、第七(齐齐哈尔)和第八(三河)3个监督区,其中第六监督区以海拉尔为中心,沿滨洲线向西管到满洲里,向东管到免渡河。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以东各地,如博克图、雅鲁、巴林、扎兰屯等地教堂由设在齐齐哈尔的第七监督区管辖,其余各教堂则基本上归三河监督区领导。这种领导体制在东北沦陷时期一直维持下来。民国34年(1945年),哈尔滨教区归属莫斯科全俄东正教牧师管辖。1956年11月,哈尔滨教会正式归属中华东正教会。
在中华东正教会接管前,呼伦贝尔盟各地的近40座教堂,在各监督区监督下,又分属于若干中心教堂。
额尔古纳右旗有5个中心教堂:三河镇斯特列钦斯克——彼特罗帕甫洛甫斯卡娅教堂,上库力圣波格罗甫斯卡娅教堂,鲍比莱屯圣波科罗甫娜娅教堂,什尔佛维屯圣符拉吉米尔修道院等。
满洲里市辖区中心教堂是伊诺根其耶夫教堂。此外,该教堂还兼辖新巴尔虎左旗境内的嵯岗、赫尔洪得等地的教务活动。
其余几个中心教堂有海拉尔卡扎恩斯克·波格罗甫斯卡娅教堂,辖扎罗木得及邻近地区的教务活动;牙克石卡扎恩斯克——波格罗仁斯卡娅教堂辖乌鲁西屯、陈巴尔虎旗那吉屯、特尼河屯、阿桑屯、牙克石街、免渡河等地的教务活动;博克图教堂辖巴林、雅鲁、扎兰屯等教务活动。
呼伦贝尔盟各地教堂的规模不等,有些是规模较大的地区中心教堂,更多的是在中心教堂领导下的村屯基层教堂,并不是一切教堂都配有专职神职人员,但中心教堂一般都配备1人以上。中心教堂神职人员的神品,一般要高于普通教堂。如三河的中心教堂,除直接管理三河镇本身的教务外,还负责领导邻近的奇洛图等四五个村屯的教务工作,故一直配有神职人员2~3人,此外设护堂杂役1人。该堂从民国21年(1932年)建成起,到1956年关闭止,历任神职人员13人,其中就有神品为大司祭的高层神职人员6人。其余也都是司祭(牧师)或修士司祭,而没有像一些小教堂那样任用辅祭以下低神品职务的人担任掌堂神职的情况。全市各地教堂共有不同神品等级的神职人员20人左右。
在各地教堂中,除专职神职人员外,还有业余的辅助神职人员,即唱诗班(又译作赞美诗合唱团或“圣乐团”)成员。唱诗班无固定编制,依教堂规模和当地教徒数量而定,可大可小,有的小教堂只设一名赞美诗歌手而不组团。
在各教堂中,另由教徒公推出一些人组成若干机构,协助牧师管理教堂有关事宜。这些机构主要有理事会、监事会及妇女清洁卫生组等。
理事会:负责处理教堂日常事务,如教堂的管理维修,财务收支,财产经营管理,大型宗教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其成员有主席、副主席、理事、会计和管理员等若干人。有些小教堂不设理事会,而由教徒公推一两名德高望重的长老任教堂管理人,行使理事会职权。
监事会:是教堂的监宗机构,由主席、副主席和若干委员组成,有的小教堂只设1名监宗委员而不设监事会。此机构负责监督检查神职人员、管理机构成员和所有教徒有无违反教规、教义的过失行为并作相应处理;负责神职人员的变动以及信徒入教的审查接纳等。
妇女清洁卫生组:一般由青年女教徒组成,负责教堂内部的清洁卫生。
节 庆 活 动
俄罗斯族节日均与东正教的节日有关,一年中有13大节日,其中一些节日充满浓厚的民族宗教色彩,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13大节日是:
圣诞节 或称主降生日,1月7日。
主领洗 又称冰上洗礼祭,1月19日。
主进堂 2月15日至4月26日,此节时间为7周,又称四旬大斋,在此期间教徒忌荤吃素,但奶食不限。
圣母领报 4月7日。
主进圣城 4月19日。
耶稣复活节 即巴斯克节,4月26日。
主升天 6月4日。
圣神降临 7月1日。
主易圣容 8月19日。
圣母安息 8月28日。
圣母圣诞日 9月21日。
举荣圣架 9月27日。
圣母进堂 11月4日。
这些节日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逐年减少,或者例行淡薄。特别是因俄侨回国,神父、牧师也随着西迁或去别国,自20世纪50 年代开始,大部分节日活动已停止。现在每年只有“圣诞节”和“耶稣复活节”,年年例行庆祝,其他节庆虽有恢复,但没有什么大型的统一活动。
圣诞节在每年的1月7日。按惯例,节日这天除念经祈祷外,教堂要插松枝,家家户户亦折些松枝,讲究的人家室内另行布置一番,挂满五颜六色的装饰品及玩具、糖果、糕点等儿童礼品,并烤制大型生日蛋糕。
俄罗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耶稣复活节”,俄语称“巴斯克节”。传说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汉族的春节。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开始忙碌,室内粉刷一新,圣像龛前精心布置、装饰。提前烤制出大量不同风味、不同造型的糕点,点心中有一种呈圆柱状的大蛋糕,俄语称“古里契”,蛋糕上有“XB”字母的奶油花(“XB”两字母是俄文“基督复活”的縮写字头),此蛋糕是敬神和主客共享的上等食品。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人们还要把煮熟的鸡蛋染成五颜六色,孩子们的口袋装满彩蛋,一早便上街头,小朋友们相遇要互致节日快乐,同时拿出彩蛋相碰,比试硬度。家里来客也以彩蛋款待。过去有教堂时,巴斯克节前夕要作彻夜弥撒。在没有教堂的地方,人们要在圣像前点起小蜡烛。节日当晚,家家灯光闪烁,彻夜通明。长者要向儿童赠送礼品,青壮年男女要到长者那里请安祝福。节日通常要持续7天,人们备下酒菜,相邀聚会,轮流做东,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节日里,有些人家还要为少男少女搭起秋千架,一男一女或数对男女边荡秋千边唱民歌,气氛特别欢快。
(摘自《宗教志》,文字略有改动)
传入与发展
东正教又称东方正统基督教,或称希腊正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之一。
东正教在呼伦贝尔地区大规模传入是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的。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东铁路开始勘建时,大批俄国铁路勘测工程技术人员进入呼伦贝尔境内(今呼伦贝尔市),预定筑路地域。以后随着铁路通车营运,俄国铁路职工、家属、工商业者等移民便在铁路沿线“蜂屯蚁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东铁路公司西部工区在满洲里火车站南侧修建了谢拉菲姆教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赤塔教会修士司祭米海依发动募捐,在满洲里西二道街修建伊诺根其耶夫教堂,以及同年由中东铁路公司投资在海拉尔铁道北修建斯巴西·普里阿布拉金斯克(主易圣容或译基督变容)西部区中心教堂等。
与此同时,在呼伦贝尔境内还出现一些俄国人(基本上属于非法越境者)进行东正教传播活动。即那些趁清末边防管理松弛,由额尔古纳河以西俄方一侧非法移人中国境内定居的后贝加尔俄国农民,在今额右旗境内的三河流域进行季节性或常年性生产,形成许多俄国侨民聚居的村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已有24屯1031户,兴建教堂,从事宗教活动。
民国元年(1912年)初,呼伦贝尔“独立”后,沿边各卡伦被俄兵捣毁,使原来就不够健全的边防管理制度废弛,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俄国人越河移住中国几乎不受限制。有大批俄国边民移住中国境内的额尔古纳河以东,大举耕垦。民国17年(1928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呼伦贝尔盟中东铁路沿线及额右旗三河一带,俄国移民已达2万余人。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又有数万名被红军击败的白俄官兵整建制或零星地撤退到中国边境地区,他们中许多人后来在呼伦贝尔盟各地落户。额尔古纳河以西后贝加尔地区的俄国农民,或受白匪的威胁逼迫,或受反革命分子的蛊惑欺骗,或因逃避战祸,也越界来到三河一带安家落户。20世纪30年代初,已形成大小近30个由俄国移民组成的村落和10余个中俄杂居的村屯,有的几乎是全村村民全部搬了过来。
随着呼伦贝尔盟东正教徒的急剧增多,东正教会的传教活动以及教堂的建设也进入急剧发展时期。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满洲里建成第一座东正教堂起,截至20世纪40年代末,在呼伦贝尔盟各地先后建有不同规模的东正教堂38座。其间,除个别关闭、拆迁或毁于战火外,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侨大批回国前,全市有东正教堂共约30座(不含几处临时祈祷所)。
1954—1955年,根据苏联政府安排,呼伦贝尔盟有2万余名苏侨回国。大多数村屯的苏侨连同教堂的神职人员一起离境,随之各地东正教堂陆续关闭。
宗教活动
1956年中华东正教会在北京成立。同年10月,哈尔滨俄罗斯东正教会正式归属中华东正教会。不久,由北京派中国籍司祭杜弼宁接管呼伦贝尔盟海拉尔东正教堂,司祭姚宝顺接管呼伦贝尔盟牙克石教堂。从此,结束了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呼伦贝尔盟的活动,而由中华东正教会本着“自传、自信、自养”的“三自”爱国原则,进行宗教活动。1956年秋,中华东正教会派员接管呼伦贝尔盟教务时,作为教徒主体的全盟苏侨或无国籍俄罗斯人,只剩3000余人,另外约有几千人虽然也信奉该教,但其信教热情远不及俄侨。截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全市俄侨已不足600人,分散居住各地,且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中外混合国籍家庭成员,对宗教活动已失去热情。“文化大革命”前,海拉尔、牙克石的东正教堂已显现出破败、冷落的状况,“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破“四旧”时被捣毁。
1978年以后,大多数信教群众由家庭活动走向社会,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右旗7016名华俄后裔人口中,约有2500余人信仰东正教。由于该旗原有的10余处东正教堂早已关闭,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拆毁,信教群众的婴儿出生命名、洗礼及婚丧礼仪等无法进行。根据信教群众的要求,额尔古纳右旗人民政府自1988年以来几次申请恢复重建部分东正教堂。
组 织
一、活动场所
在未建立正式教堂或临时祈祷场所之前,俄罗斯人均能自觉地进行家庭宗教活动。教徒们胸前佩戴十字架,此架从出生经过洗礼后带上,从不摘掉。家家户户室内墙角设神龛,用以供奉基督耶稣和圣母玛丽娅,旁边摆放圣经。每日三餐前后、就寝前、起床后及周末,都要对着圣像进行谢圣恩、祷告、忏悔等活动。
东正教教徒,婴儿出生要到教堂命名、注册和洗礼,男女婚嫁也要到教堂去注册,由牧师主持婚礼仪式并予祝福。教徒死亡、丧葬也要到教堂举行宗教仪式,并到教会指定的墓地下葬。此外,每年还例行公众宗教活动,首先是每周例行礼拜活动,其次是一年中例行的13大节日,再就是每年一度的本教堂命名纪念日。
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东铁路公司在满洲里修建谢拉菲姆夫斯卡娅教堂起,至20世纪40年代末止,俄罗斯东正教在呼伦贝尔盟由西到东,而后自南而北,依托俄侨聚居区域,建成一大批教堂。其中,满洲里辖区内有5所,海拉尔市有4所,牙克石市有8所,额尔古纳右旗有15所,陈巴尔虎旗有4所,扎兰屯市和新巴尔虎左旗各1所。教堂的建筑年代是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前的有5所,建于清宣统三年至民国9年(1911—1920年)的有8所,建于民国20—34年(1931—1945年)的有20所,其余5所是民国35年(1946年)后修建的。20世纪50年代初,全市东正教徒约在3.5万~4万人,大部分教堂在1956年前后苏侨回国后关闭。
圣谢拉菲莫教堂 原址在满洲里市南区今铁路俱乐部处(又称圣米哈伊尔教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中东铁路公司修建。东北沦陷时期,由于满洲里市俄侨日渐稀少,且居住路北,同时路北也有教堂,予以封闭。民国35年(1946年),该教堂圣像、法器等物品陈设,全部移到该市圣伊诺根其耶夫教堂,教堂由苏联驻满洲里领事馆雇用房产管理员海曼维奇(苏侨)兼管。
圣伊诺根其耶夫教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俄罗斯东正教牧师米哈伊修建,为木制简易教堂,原址在满洲里市西二道街106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失火烧毁。民国5年(1916年),用石头改建。民国9年(1920年)竣工,建筑面积403.2平方米,高38米。另有200平方米神职人员住宅,67.5平方米厢房。有各种神像、法器300余件。民国14年(1925年),米哈伊病故后,历任牧师有7人,最后一任是大司祭契库洛维奇。
该教堂在20世纪20—30年代还兼办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慈善事业,在满洲里市东正教徒中有较大影响。
圣母玛丽娅·卡扎恩斯卡娅教堂 民国20年(1931年)5月,由拉甫柯夫(早期掌堂牧师)修建,原址在满洲里市三道街44号(今人民医院门诊部)。民国27年(1938年)2月,哈尔滨委派牧师拉法罗维奇掌堂。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教堂关闭。
圣米哈伊尔——阿尔汉吉斯科教堂 民国12年(1923年),由斯基德尔斯基修建,位于扎赉诺尔矿区西山(今编织厂)。首任司祭阿别茨基,最后一任司祭是彼得罗。1959年,教堂关闭,其内部陈设和圣像等物移往圣伊利雅教堂。教堂“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另一座叫依利亚教堂,旧址在今矿区小站,历任15届神职人员。
斯巴西·普里阿布拉金斯克教堂 汉语译作“主易圣容”或“基督变容”教堂,位于海拉尔市铁道北原正阳街20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中东铁路公司投资修建。民国32年(1943年),掌堂牧师是凯尔托克费切夫,信徒约1450人,主要是住铁道北及夹信子一带的俄侨。民国34年(1945年)8月,教堂于毁于战火。
卡扎恩斯克——保果罗甫斯卡娅教堂该教堂 位于海拉尔市西头道街路北(今该市房地管理局所属“悦来货栈”)。民国17年(1928年),由俄侨集资修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民国32年(1943 年),信徒约800人,掌堂牧师包戈留保夫·菲·瓦,在该教堂连续任职10余年。同年,因“通苏”被日军杀害,牧师一职由罗斯切斯·拉甫坎接任。1956年秋,北京中华东正教会全部接管中国境内东正教事务后,北京教会派中国籍牧师杜弼宁接管此教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封闭。
卡扎恩斯克——包格罗仁斯卡娅教堂 该教堂位于牙克石头道街。民国19年(1930年),由叶尔金·吉莫菲首倡,俄侨集资修建。首任牧师叶尔金·吉莫菲。民国28年(1939年),由斯米尔诺夫·吉米特里·谢苗诺维奇继任。民国34年(1945年),该教堂拥有外侨信徒约5000人,其中苏侨和无国籍人约3600人(含牙克石街约2700人及其周边的尼格莱、莫拐、乌鲁西等海拉尔河北岸村屯1400余人)。
圣尼古拉教堂 该教堂位于扎兰屯市(今永安路铁路俱乐部对面职业高中院内)。民国4年(1915年),由当地俄侨筹款修建。民国17 —24年(1928—1935年),掌堂牧师格林斯基·阿尔捷米·特拉菲莫维奇。20世纪50年代初,有信徒430余人。1955年,关闭。
圣斯特列钦斯克——彼特罗帕甫洛夫斯卡娅教堂 该教堂位于额尔古纳右旗三河镇。民国21年(1932年)6月,由当地侨民集资建成,木结构。民国28年(1939年),重建,并改称斯列德尼雅高斯波热三河哥萨克党中央寺院。民国33年(1944 年),有信徒约1800人。截至1956年关闭前,历任牧师计13人,首任大司祭是嘎乌利尔·兰斯基。末任牧师是尼古拉·菲得罗维奇·皮萨列夫。
圣波科罗甫斯卡娅教堂 该教堂位于额尔古纳右旗上库力乡。民国14年(1925年),由当地侨民修建。民国23年(1934年),改建。历任牧师共7届,首任牧师是吉米特里·斯特列里尼柯夫。东北沦陷时期该教堂兼管上库力、巴格罗甫卡、拉布大林、那尔马克奇等村落。1956年,关闭。
圣符拉基米尔修道院 该教堂位于额右旗什尔佛维村(此地1945 年前俄侨称为波特索尼其那雅,意为“向阳谷”,汉族居民则称为“姑子庙”)。民国24年(1935年),由哈尔滨东正教会主教米列吉·扎普罗夫斯基倡议,并得到日伪地方当局赞同,由三河街萨甫罗尼·维诺格拉多夫带头捐款集资修建。民国26年(1937年)5月,落成,由哈尔滨教会特派季米特里·沃兹尼先斯基主教前来主持开院仪式。从开院到民国22年(1943年),大司祭是基阿其洛夫·盖奥尔基,修士共18人。1954年,修士只剩5人,有信徒288人。1955年,关闭。
卡赞圣母教堂 该教堂位于牙克石市东一道街,始建于民国15年(1926年),是巴林至满洲里沿线最高的教堂。民国18年(1929年),被火烧毁。民国19年(1930年),重建,历经8任牧师,有教徒1928名(其中女1043名),除2名是华人外,均系俄罗斯人或华俄混血人。1957年,查封关闭。
圣母乌斯宾斯卡娅教堂 该教堂坐落于奇洛图村(今额尔古纳右旗一分场二队)。民国17年(1928年)建立,信徒600名。1955年关闭。
二、旧教
又称东正教旧礼仪派,是17世纪从俄罗斯东正教中分离出的一个支派。教派宗教意识颇浓,严守教规。他们除例行复活节的“四旬大斋”外,每周三五坚持素食,禁用酒类、烟草、红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用品。音乐舞蹈亦在限制之列。他们不与异教徒同桌进餐。教徒身上的毛发终身不修剪。据民国28年(1939年)统计,额尔古纳旗有1700余名旧教徒,共有礼仪教堂3座。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侨和神职人员回国后,停止一切活动。
1992年,开始建设教堂,建筑面积234.38平方米,国家宗教局、自治区宗教局、呼伦贝尔盟宗教局先后投入63万元,额尔古纳市政府投入50万元,额尔古纳市拉布大林牧场、苏沁牧场投入114.8万元。目前,该教堂包括附属设施、教堂内部设施全部完成,教堂内的宗教用品基本齐全,已于2009年8月经自治区政府宗教局批准,正式登记开放。
三、教堂机构
在全俄东正教牧师之下,神职人员的神品(即各级神职人员的权力和品级)分为督主教、大主教、主教、修士大司祭、司祭、大辅祭、辅祭。
呼伦贝尔盟各地的东正教堂,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分属于不同的教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满洲里谢拉菲莫夫斯卡娅教堂等均隶属于赤塔市的后贝加尔教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俄罗斯东正教最高教务会议发布命令,将中东铁路沿线的东正教事务划归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管辖,其中哈尔滨以西地区由北京传教士团委托哈尔滨江桥南岸的“圣母领报”(布拉格维申斯克)教堂代管。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俄国东正教教廷发布命令,将北满及宽城子—绥芬河、宽城子—满洲里铁路沿线各地教务,由北京传教士团移交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教区领导,但实际执行中哈尔滨“圣母领报”教堂及此前由其直辖的呼伦贝尔盟铁路沿线的几个教堂,仍由驻北京传教士团直接领导管理。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俄罗斯东正教神职人员逃亡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于民国11年(1922年)组成流亡教廷。3月,流亡教廷发布命令,在哈尔滨组建临时教区管理局,由梅佛季任大主教。下设3个监督区(也称分教区),即哈尔滨监督区、东部监督区、西部监督区(以海拉尔为中心)。民国14年(1925年)秋,梅佛季大主教曾来额尔古纳右旗三河地区视察教务,决定在三河地区单独设立1个监督区,直属哈尔滨教区。
民国12年(1923年)6月,北京传教士团首脑维克托尔大主教等人抵哈尔滨,决定将原由北京传教士团管辖的奉天(沈阳)、新京(长春)、吉林教堂及哈尔滨、海拉尔、满洲里、大连、旅顺等地的教堂、修道院、墓地全部移交“哈尔滨及满洲督主教”梅列基领导管理。呼伦贝尔盟各地东正教堂分属第六(滨洲线)、第七(齐齐哈尔)和第八(三河)3个监督区,其中第六监督区以海拉尔为中心,沿滨洲线向西管到满洲里,向东管到免渡河。呼伦贝尔盟大兴安岭以东各地,如博克图、雅鲁、巴林、扎兰屯等地教堂由设在齐齐哈尔的第七监督区管辖,其余各教堂则基本上归三河监督区领导。这种领导体制在东北沦陷时期一直维持下来。民国34年(1945年),哈尔滨教区归属莫斯科全俄东正教牧师管辖。1956年11月,哈尔滨教会正式归属中华东正教会。
在中华东正教会接管前,呼伦贝尔盟各地的近40座教堂,在各监督区监督下,又分属于若干中心教堂。
额尔古纳右旗有5个中心教堂:三河镇斯特列钦斯克——彼特罗帕甫洛甫斯卡娅教堂,上库力圣波格罗甫斯卡娅教堂,鲍比莱屯圣波科罗甫娜娅教堂,什尔佛维屯圣符拉吉米尔修道院等。
满洲里市辖区中心教堂是伊诺根其耶夫教堂。此外,该教堂还兼辖新巴尔虎左旗境内的嵯岗、赫尔洪得等地的教务活动。
其余几个中心教堂有海拉尔卡扎恩斯克·波格罗甫斯卡娅教堂,辖扎罗木得及邻近地区的教务活动;牙克石卡扎恩斯克——波格罗仁斯卡娅教堂辖乌鲁西屯、陈巴尔虎旗那吉屯、特尼河屯、阿桑屯、牙克石街、免渡河等地的教务活动;博克图教堂辖巴林、雅鲁、扎兰屯等教务活动。
呼伦贝尔盟各地教堂的规模不等,有些是规模较大的地区中心教堂,更多的是在中心教堂领导下的村屯基层教堂,并不是一切教堂都配有专职神职人员,但中心教堂一般都配备1人以上。中心教堂神职人员的神品,一般要高于普通教堂。如三河的中心教堂,除直接管理三河镇本身的教务外,还负责领导邻近的奇洛图等四五个村屯的教务工作,故一直配有神职人员2~3人,此外设护堂杂役1人。该堂从民国21年(1932年)建成起,到1956年关闭止,历任神职人员13人,其中就有神品为大司祭的高层神职人员6人。其余也都是司祭(牧师)或修士司祭,而没有像一些小教堂那样任用辅祭以下低神品职务的人担任掌堂神职的情况。全市各地教堂共有不同神品等级的神职人员20人左右。
在各地教堂中,除专职神职人员外,还有业余的辅助神职人员,即唱诗班(又译作赞美诗合唱团或“圣乐团”)成员。唱诗班无固定编制,依教堂规模和当地教徒数量而定,可大可小,有的小教堂只设一名赞美诗歌手而不组团。
在各教堂中,另由教徒公推出一些人组成若干机构,协助牧师管理教堂有关事宜。这些机构主要有理事会、监事会及妇女清洁卫生组等。
理事会:负责处理教堂日常事务,如教堂的管理维修,财务收支,财产经营管理,大型宗教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其成员有主席、副主席、理事、会计和管理员等若干人。有些小教堂不设理事会,而由教徒公推一两名德高望重的长老任教堂管理人,行使理事会职权。
监事会:是教堂的监宗机构,由主席、副主席和若干委员组成,有的小教堂只设1名监宗委员而不设监事会。此机构负责监督检查神职人员、管理机构成员和所有教徒有无违反教规、教义的过失行为并作相应处理;负责神职人员的变动以及信徒入教的审查接纳等。
妇女清洁卫生组:一般由青年女教徒组成,负责教堂内部的清洁卫生。
节 庆 活 动
俄罗斯族节日均与东正教的节日有关,一年中有13大节日,其中一些节日充满浓厚的民族宗教色彩,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13大节日是:
圣诞节 或称主降生日,1月7日。
主领洗 又称冰上洗礼祭,1月19日。
主进堂 2月15日至4月26日,此节时间为7周,又称四旬大斋,在此期间教徒忌荤吃素,但奶食不限。
圣母领报 4月7日。
主进圣城 4月19日。
耶稣复活节 即巴斯克节,4月26日。
主升天 6月4日。
圣神降临 7月1日。
主易圣容 8月19日。
圣母安息 8月28日。
圣母圣诞日 9月21日。
举荣圣架 9月27日。
圣母进堂 11月4日。
这些节日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逐年减少,或者例行淡薄。特别是因俄侨回国,神父、牧师也随着西迁或去别国,自20世纪50 年代开始,大部分节日活动已停止。现在每年只有“圣诞节”和“耶稣复活节”,年年例行庆祝,其他节庆虽有恢复,但没有什么大型的统一活动。
圣诞节在每年的1月7日。按惯例,节日这天除念经祈祷外,教堂要插松枝,家家户户亦折些松枝,讲究的人家室内另行布置一番,挂满五颜六色的装饰品及玩具、糖果、糕点等儿童礼品,并烤制大型生日蛋糕。
俄罗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耶稣复活节”,俄语称“巴斯克节”。传说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汉族的春节。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开始忙碌,室内粉刷一新,圣像龛前精心布置、装饰。提前烤制出大量不同风味、不同造型的糕点,点心中有一种呈圆柱状的大蛋糕,俄语称“古里契”,蛋糕上有“XB”字母的奶油花(“XB”两字母是俄文“基督复活”的縮写字头),此蛋糕是敬神和主客共享的上等食品。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人们还要把煮熟的鸡蛋染成五颜六色,孩子们的口袋装满彩蛋,一早便上街头,小朋友们相遇要互致节日快乐,同时拿出彩蛋相碰,比试硬度。家里来客也以彩蛋款待。过去有教堂时,巴斯克节前夕要作彻夜弥撒。在没有教堂的地方,人们要在圣像前点起小蜡烛。节日当晚,家家灯光闪烁,彻夜通明。长者要向儿童赠送礼品,青壮年男女要到长者那里请安祝福。节日通常要持续7天,人们备下酒菜,相邀聚会,轮流做东,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节日里,有些人家还要为少男少女搭起秋千架,一男一女或数对男女边荡秋千边唱民歌,气氛特别欢快。
(摘自《宗教志》,文字略有改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