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16世纪中叶),阿勒坦汗征服瓦刺部,完成鞑靼部的统一,成了蒙古各部的首领。阿勒坦汗的孙子巴汗那吉率部向明朝投降,阿勒坦汗只好同明朝讲和。明朝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阿勒坦汗厌倦东征西讨的戎马生涯,便把征战精神转到佛事上,于是对喇嘛教愈加虔诚。在这之前,他从西藏邀请两位得道喇嘛,在近百名各级喇嘛的陪同下来到蒙古,让他们在蒙古各部大力传播喇嘛教。并于明隆庆四年(1570)在今呼和浩特市修建喇嘛庙。从此以后,在整个蒙古游牧地区逐步形成修建召庙和迎接活佛的风气。
清顺治元年(1644),清王朝建立,曾称雄一时的蒙古各部是其扩张政治势力的重大障碍之一。清政府为变阻力为助力,便将蒙古人普遍崇奉的喇嘛教顺势加以大力提倡。清兵进蒙古草原后的第一件要事就是修建喇嘛寺庙。清政府的这种行动,使蒙古与清政府这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冲。不久,蒙古喇嘛教的首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率喀尔喀七旗的济农、台吉及其部属,归顺清政府。康熙皇帝给哲布尊丹巴以特别的礼遇,加封为“敷教安众大喇嘛”,赐宝石、绸缎、金银等。同时,让章嘉呼图克图掌握内蒙古的黄教教权,并赐与“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印。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能够得以广泛传播,除藏传佛教自身的发展趋势外,还在于清政府把藏传佛教作为统治蒙古民族的重要政策。在蒙古族人民中推行藏传佛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政府对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建筑寺庙同时并进。蒙古王公们也努力于修建寺庙。那时候,建筑寺庙成为一种风气,甚至互相比赛,看谁建的庙多,看谁建的庙宏伟。这标志着信徒对藏传佛教的虔诚,并与希望超脱“轮回”的痛苦直接联系在一起。加之清朝皇帝实行优待喇嘛与奖励喇嘛的政策,喇嘛不当兵、不纳税,因而饱受封建压迫与剥削的蒙古族人民都千方百计地去当喇嘛,使喇嘛的数字基本上达到蒙古族男子总数的一半以上。
此后,渐渐形成了:有两个儿子的蒙古人,必须有一个儿子去当喇嘛;有三个儿子的蒙古人,必须有两个儿子去当喇嘛;甚至只有一个儿子的蒙古人,也让儿子去当喇嘛的风气。
清政府在优待喇嘛的同时,却在藏传佛教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严格控制。如制定呼图克图转生的掣签制。呼图克图如果在西藏转生,掣签事宜则由清政府派往西藏的办事大臣主持;呼图克图如果在北京转生,掣签事宜则在清廷的示意与监视下,让驻京的章嘉出面办理。根据清政府的意图而掣签“转生”的教首呼图克图,当然无法摆脱清廷的控制和操纵。因而在处理政、教重大问题时,也就不会逆着清廷的意思去办理。
清廷制定喇嘛朝贡制度,把喇嘛分为西藏喇嘛、西番喇嘛、游牧喇嘛和驻京喇嘛四部分,通过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等分别统治各部喇嘛。并将各部在京的掌教喇嘛和从北京派往各部办理事务的喇嘛,每经3年,全部更换一次,以防止这些掌权喇嘛进行背叛清朝皇帝的活动。并对上级喇嘛采取拉拢的办法,封他们为“国师”“禅师”之类的尊号,有的还赐给“扎萨克印”,授给管理僧众的权力,给他们官职,发给他们“俸银”,使他们忠实于清廷。此后还专设喇嘛印务处,规定喇嘛度牒制,对喇嘛进行调查统计,发布喇嘛禁令,限制下级喇嘛的活动。
明朝嘉靖年间(16世纪中叶),阿勒坦汗征服瓦刺部,完成鞑靼部的统一,成了蒙古各部的首领。阿勒坦汗的孙子巴汗那吉率部向明朝投降,阿勒坦汗只好同明朝讲和。明朝封阿勒坦汗为顺义王。阿勒坦汗厌倦东征西讨的戎马生涯,便把征战精神转到佛事上,于是对喇嘛教愈加虔诚。在这之前,他从西藏邀请两位得道喇嘛,在近百名各级喇嘛的陪同下来到蒙古,让他们在蒙古各部大力传播喇嘛教。并于明隆庆四年(1570)在今呼和浩特市修建喇嘛庙。从此以后,在整个蒙古游牧地区逐步形成修建召庙和迎接活佛的风气。
清顺治元年(1644),清王朝建立,曾称雄一时的蒙古各部是其扩张政治势力的重大障碍之一。清政府为变阻力为助力,便将蒙古人普遍崇奉的喇嘛教顺势加以大力提倡。清兵进蒙古草原后的第一件要事就是修建喇嘛寺庙。清政府的这种行动,使蒙古与清政府这两大政治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冲。不久,蒙古喇嘛教的首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率喀尔喀七旗的济农、台吉及其部属,归顺清政府。康熙皇帝给哲布尊丹巴以特别的礼遇,加封为“敷教安众大喇嘛”,赐宝石、绸缎、金银等。同时,让章嘉呼图克图掌握内蒙古的黄教教权,并赐与“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印。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能够得以广泛传播,除藏传佛教自身的发展趋势外,还在于清政府把藏传佛教作为统治蒙古民族的重要政策。在蒙古族人民中推行藏传佛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清政府对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建筑寺庙同时并进。蒙古王公们也努力于修建寺庙。那时候,建筑寺庙成为一种风气,甚至互相比赛,看谁建的庙多,看谁建的庙宏伟。这标志着信徒对藏传佛教的虔诚,并与希望超脱“轮回”的痛苦直接联系在一起。加之清朝皇帝实行优待喇嘛与奖励喇嘛的政策,喇嘛不当兵、不纳税,因而饱受封建压迫与剥削的蒙古族人民都千方百计地去当喇嘛,使喇嘛的数字基本上达到蒙古族男子总数的一半以上。
此后,渐渐形成了:有两个儿子的蒙古人,必须有一个儿子去当喇嘛;有三个儿子的蒙古人,必须有两个儿子去当喇嘛;甚至只有一个儿子的蒙古人,也让儿子去当喇嘛的风气。
清政府在优待喇嘛的同时,却在藏传佛教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严格控制。如制定呼图克图转生的掣签制。呼图克图如果在西藏转生,掣签事宜则由清政府派往西藏的办事大臣主持;呼图克图如果在北京转生,掣签事宜则在清廷的示意与监视下,让驻京的章嘉出面办理。根据清政府的意图而掣签“转生”的教首呼图克图,当然无法摆脱清廷的控制和操纵。因而在处理政、教重大问题时,也就不会逆着清廷的意思去办理。
清廷制定喇嘛朝贡制度,把喇嘛分为西藏喇嘛、西番喇嘛、游牧喇嘛和驻京喇嘛四部分,通过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等分别统治各部喇嘛。并将各部在京的掌教喇嘛和从北京派往各部办理事务的喇嘛,每经3年,全部更换一次,以防止这些掌权喇嘛进行背叛清朝皇帝的活动。并对上级喇嘛采取拉拢的办法,封他们为“国师”“禅师”之类的尊号,有的还赐给“扎萨克印”,授给管理僧众的权力,给他们官职,发给他们“俸银”,使他们忠实于清廷。此后还专设喇嘛印务处,规定喇嘛度牒制,对喇嘛进行调查统计,发布喇嘛禁令,限制下级喇嘛的活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