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盛行,使佛教的义理、法事的举办、佛教的礼仪等对民间产生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做法同民间的活动相互融合,形成一些颇具佛教特点的民间习俗。
一、新年烧头香
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的诞辰。寺院都要举行隆重的法会,以示纪念。在家信众在新年的第一天,多会去寺院赶烧头香,礼佛许愿,以求得到佛菩萨的保佑,一年之内吉祥如意。各寺院香客如云,香烟缭绕。20世纪80年代以后,烧香礼佛者增多。呼和浩特观音寺、千手千眼观音院、包头妙法寺、清净寺、乌兰察布龙华三会寺和巴彦淖尔甘露寺等最为突出。
二、除夕撞钟
寺院做佛事,以撞钟音响集合大众,后来发展成除夕夜撞钟习俗。佛经说:“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人生有108种烦恼,除夕撞钟可除旧年烦恼,带来新年快乐。又一说“九”是最大的吉祥数字,一年12个月,乘9得108,除夕听钟声108响,可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还有一说,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3数相加合计108,含一岁之义,去108种烦恼。经曰鸣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据说鸣钟响震地狱,同受苦者,一时解脱。鸣钟功德如是,内蒙古地区信众除夕入寺撞钟、听钟声,自然逐年增多,各寺院内排队撞钟的信众摩肩接踵。
三、放灯
汉明帝时(58~75年),佛法初传东土,摩腾竺兰与道士角斗法力获胜。明帝勅于上元(农历正月十五)点灯,以表佛法大明。后代效法,于三元(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悉皆放灯。北宋太平六年(981年)勅,下元亦放灯3日,为民祈福,供养天地辰象佛道。三元俱燃灯放夜,自此为始。
内蒙古地区各寺院,多在正月十五挂灯。民间灯节形成已有历史,自明清时期,经民国时期直至2006年,正月十五灯节,民间举行庆祝活动。中元、下元放灯较少,民国时期,托克托城河口镇、巴彦淖尔市磴口慈云寺,中元节有放灯活动。
四、腊八粥
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饿得骨瘦如柴。一个牧女送乳糜食用,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夏历十二月为腊月,故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这一日成了佛的节日,《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寺院在这一天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糜的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早在宋代,每逢腊八,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或”佛粥”。
腊八粥传自印度,又影响于民间。民间腊八粥,以各色米、果、糖煮粥,多者为胜。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五、放生
佛门以慈悲为怀,提倡放生。在适当的时候,将捕来的鱼、鸟及被羁禁的动物,都予以释放,使之回归自然,以此积累功德。放生缘起,在《佛祖统记》中有明确记载。
南朝梁武帝时(502~547年)3射微著《放生文》,见赏于世。梁武帝奉佛戒杀,放生不晚于此时。唐代盛行放生,官方甚至下令置放生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诏天下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宋朝王钦若于天禧年间(1017~1021年),奏以杭州西湖为祝圣放生池。
寺中备有放生器,暂养鱼类,然后将它们放入河池中。后来天台智者大师制天台山海曲为放生池,放之当为举行三归戒,说法结缘。
放生有一定的时间,所谓”三节放生”:岁末、结夏安居竞、父母亡日,其实行中并未一定。
1980年以后,放生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内蒙古各地寺院及信众每年都大量放生,不论时节。
六、素食持斋
佛教提倡素食,第一戒就是戒杀,戒杀就要茹素。佛教很多经典,都明确指示修行禁止吃肉,而要茄素。《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涅槃经》内迦叶问佛:”云何如来不许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楞严经》、《楞伽经》等,都明示禁止食肉。
佛教认为素食可长养人们的慈悲心,可使自性光明,可免去因果报应,又增长福德,又使身体健康。
素食兼要清口,讲话要谨慎口舌,不妄语,无恶、秽语,不妄谈人非。不食五荤:葱、韭、薤、蒜、蕖。
所谓“持斋”,就是遵守斋法不违犯。斋法即是过午时不食之法。素食亦为斋,叫“吃斋”。在家居士“持斋”,即是过午不食,茹素。按”八关斋戒”规定生活。此外,有正、五、九“三长斋月”,“四斋日”(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十斋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持法。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家居士,有常年素食者,有按“六斋日”或“十斋曰”持斋者,也有常年素食而又持“六斋日”或“十斋日”者,也有随机受“八关斋戒”者。
七、合掌
佛家之敬礼。合掌又称”合十”,就是合左右手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的一种敬礼法。手本两边,而今合为一,表示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以此表敬。合掌而交叉手指,称作”合掌叉手”。合掌,既可礼佛,也是佛家信众见面时用以致意的礼法。
另一种常见的礼节是”问讯”,双手合掌,置于胸前,弯腰平膝,再直身,双手合掌随身起,置胸前。
佛教最高的礼节是“顶礼”。所谓“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是以我所尊敬彼所卑的意思。顶礼时,先正立合掌,而后弓腰,两肘、两膝和头均着地,称为“五体投地”或“五轮投地”,而后用头顶礼尊者的脚,后起头,次肘、次膝。
合掌、问讯、顶礼,是内蒙古地区内佛门四众弟子常用的礼节,偶尔也有行藏教大礼的。
八、庙会
佛教寺院每逢佛菩萨诞辰等日,都要做法事。届时,善男信女都到寺院烧香、进供、做佛事,尤其在农历二月十九、四月初八、四月二十八、六月十九、七月十五、九月十九,寺院门外周边,云集众多商贩摆摊设点,进行交易活动。
民国38年(1949年)以前,阿拉善盟的巴彦浩特民间文艺班子活跃;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的库伦、开鲁、通辽地区,商贾集市热闹非凡;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唱戏三天,买卖字号轮流放假;宁城县庙会活动7~10天,1984年,恢复”大明庙会”。1985年,庙会期间商业、饮食摊床300余家。吸引山东、河北、辽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天津、北京等地的京剧团、评剧团、杂技团,云集宁城县大明庙,搭台献艺。20世纪80年代,恢复庙会以后,巴彦淖尔市甘露寺庙会,四方民众纷至沓来,大车、小车壅塞街道,停放田间,绵延十里。
此外,各地还有其他神庙庙会。
九、助念送生
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法门修行的最终归宿。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于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高低,念佛功夫之深浅。为确保求往生者生西,往往在临终时需要助念。所谓助念就是帮助求往生者保持或生起正念,一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感召佛陀与诸圣众垂怜接引,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助念过程中,须随时根据往生者的情况,及时予以开示,使其保持正念或为其排解干扰,从而能顺利往生。
内蒙古与全国一样,各个地区都有助念送往生的活动,不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例证。
往生有其探视的标准,视命终热气走向而定,即头顶往生极乐世界、眼天、胸人、腹鬼、膝畜生、脚地狱。
佛教的盛行,使佛教的义理、法事的举办、佛教的礼仪等对民间产生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做法同民间的活动相互融合,形成一些颇具佛教特点的民间习俗。
一、新年烧头香
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的诞辰。寺院都要举行隆重的法会,以示纪念。在家信众在新年的第一天,多会去寺院赶烧头香,礼佛许愿,以求得到佛菩萨的保佑,一年之内吉祥如意。各寺院香客如云,香烟缭绕。20世纪80年代以后,烧香礼佛者增多。呼和浩特观音寺、千手千眼观音院、包头妙法寺、清净寺、乌兰察布龙华三会寺和巴彦淖尔甘露寺等最为突出。
二、除夕撞钟
寺院做佛事,以撞钟音响集合大众,后来发展成除夕夜撞钟习俗。佛经说:“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人生有108种烦恼,除夕撞钟可除旧年烦恼,带来新年快乐。又一说“九”是最大的吉祥数字,一年12个月,乘9得108,除夕听钟声108响,可带来一年的吉祥如意。还有一说,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3数相加合计108,含一岁之义,去108种烦恼。经曰鸣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据说鸣钟响震地狱,同受苦者,一时解脱。鸣钟功德如是,内蒙古地区信众除夕入寺撞钟、听钟声,自然逐年增多,各寺院内排队撞钟的信众摩肩接踵。
三、放灯
汉明帝时(58~75年),佛法初传东土,摩腾竺兰与道士角斗法力获胜。明帝勅于上元(农历正月十五)点灯,以表佛法大明。后代效法,于三元(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悉皆放灯。北宋太平六年(981年)勅,下元亦放灯3日,为民祈福,供养天地辰象佛道。三元俱燃灯放夜,自此为始。
内蒙古地区各寺院,多在正月十五挂灯。民间灯节形成已有历史,自明清时期,经民国时期直至2006年,正月十五灯节,民间举行庆祝活动。中元、下元放灯较少,民国时期,托克托城河口镇、巴彦淖尔市磴口慈云寺,中元节有放灯活动。
四、腊八粥
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饿得骨瘦如柴。一个牧女送乳糜食用,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夏历十二月为腊月,故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这一日成了佛的节日,《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申供养。”寺院在这一天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糜的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早在宋代,每逢腊八,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或”佛粥”。
腊八粥传自印度,又影响于民间。民间腊八粥,以各色米、果、糖煮粥,多者为胜。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五、放生
佛门以慈悲为怀,提倡放生。在适当的时候,将捕来的鱼、鸟及被羁禁的动物,都予以释放,使之回归自然,以此积累功德。放生缘起,在《佛祖统记》中有明确记载。
南朝梁武帝时(502~547年)3射微著《放生文》,见赏于世。梁武帝奉佛戒杀,放生不晚于此时。唐代盛行放生,官方甚至下令置放生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诏天下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宋朝王钦若于天禧年间(1017~1021年),奏以杭州西湖为祝圣放生池。
寺中备有放生器,暂养鱼类,然后将它们放入河池中。后来天台智者大师制天台山海曲为放生池,放之当为举行三归戒,说法结缘。
放生有一定的时间,所谓”三节放生”:岁末、结夏安居竞、父母亡日,其实行中并未一定。
1980年以后,放生活动逐渐频繁起来,内蒙古各地寺院及信众每年都大量放生,不论时节。
六、素食持斋
佛教提倡素食,第一戒就是戒杀,戒杀就要茹素。佛教很多经典,都明确指示修行禁止吃肉,而要茄素。《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涅槃经》内迦叶问佛:”云何如来不许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慈种。”《楞严经》、《楞伽经》等,都明示禁止食肉。
佛教认为素食可长养人们的慈悲心,可使自性光明,可免去因果报应,又增长福德,又使身体健康。
素食兼要清口,讲话要谨慎口舌,不妄语,无恶、秽语,不妄谈人非。不食五荤:葱、韭、薤、蒜、蕖。
所谓“持斋”,就是遵守斋法不违犯。斋法即是过午时不食之法。素食亦为斋,叫“吃斋”。在家居士“持斋”,即是过午不食,茹素。按”八关斋戒”规定生活。此外,有正、五、九“三长斋月”,“四斋日”(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十斋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持法。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在家居士,有常年素食者,有按“六斋日”或“十斋曰”持斋者,也有常年素食而又持“六斋日”或“十斋日”者,也有随机受“八关斋戒”者。
七、合掌
佛家之敬礼。合掌又称”合十”,就是合左右手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的一种敬礼法。手本两边,而今合为一,表示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以此表敬。合掌而交叉手指,称作”合掌叉手”。合掌,既可礼佛,也是佛家信众见面时用以致意的礼法。
另一种常见的礼节是”问讯”,双手合掌,置于胸前,弯腰平膝,再直身,双手合掌随身起,置胸前。
佛教最高的礼节是“顶礼”。所谓“头面礼足”或云“顶礼佛足”,是以我所尊敬彼所卑的意思。顶礼时,先正立合掌,而后弓腰,两肘、两膝和头均着地,称为“五体投地”或“五轮投地”,而后用头顶礼尊者的脚,后起头,次肘、次膝。
合掌、问讯、顶礼,是内蒙古地区内佛门四众弟子常用的礼节,偶尔也有行藏教大礼的。
八、庙会
佛教寺院每逢佛菩萨诞辰等日,都要做法事。届时,善男信女都到寺院烧香、进供、做佛事,尤其在农历二月十九、四月初八、四月二十八、六月十九、七月十五、九月十九,寺院门外周边,云集众多商贩摆摊设点,进行交易活动。
民国38年(1949年)以前,阿拉善盟的巴彦浩特民间文艺班子活跃;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的库伦、开鲁、通辽地区,商贾集市热闹非凡;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唱戏三天,买卖字号轮流放假;宁城县庙会活动7~10天,1984年,恢复”大明庙会”。1985年,庙会期间商业、饮食摊床300余家。吸引山东、河北、辽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天津、北京等地的京剧团、评剧团、杂技团,云集宁城县大明庙,搭台献艺。20世纪80年代,恢复庙会以后,巴彦淖尔市甘露寺庙会,四方民众纷至沓来,大车、小车壅塞街道,停放田间,绵延十里。
此外,各地还有其他神庙庙会。
九、助念送生
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法门修行的最终归宿。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于信愿之有无,往生品位高低,念佛功夫之深浅。为确保求往生者生西,往往在临终时需要助念。所谓助念就是帮助求往生者保持或生起正念,一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感召佛陀与诸圣众垂怜接引,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助念过程中,须随时根据往生者的情况,及时予以开示,使其保持正念或为其排解干扰,从而能顺利往生。
内蒙古与全国一样,各个地区都有助念送往生的活动,不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例证。
往生有其探视的标准,视命终热气走向而定,即头顶往生极乐世界、眼天、胸人、腹鬼、膝畜生、脚地狱。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