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中叶以前,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外兴安岭以南、东起牛满江(今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
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初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为统一黑龙江,巩固后方,与明王朝争雄,多次用兵黑龙江地区。黑龙江中游、精奇里江下游的达斡尔诸部由其头人率领相继到盛京向后金贡献貂皮,表示归附。为稳定这一地区,清廷还将前来归附的数十名头人册封为牛录章京(佐领),遣回原地,管理所属族众,并派清军官兵驻守主要城寨村庄,镇守北部边疆和收取朝廷的贡物,将黑龙江流域完全置于其管辖之下。
清军征服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刚刚结束,沙俄从1632年开始侵略达斡尔人世居的黑龙江和精奇里江地区。他们几次派出武装匪徒,绑架达斡尔头人作人质,勒索粮食财物和抢劫牲畜,烧杀掳掠,甚至吃掉达斡尔人的数十具尸体。沙俄的罪恶侵略行为,遭到达斡尔人的激烈反抗,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由于清朝忙于统一关内的战争,无力顾及东北边境,遂对沙俄的入侵采取消极防御策略,即为切断沙俄入侵者的粮源,将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南迁。清朝的这一措施符合达斡尔族想回避战祸,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的愿望。达斡尔族在顺治年间离开久居的故乡,从黑龙江北岸以各氏族部落大批集体南迁至嫩江流域。达斡尔人迁居嫩江地区后,清廷将其编为三个“扎兰”,即都博浅、莫日登、讷莫尔“扎兰”,一同迁来的鄂温克、鄂伦春分作阿尔拉、涂克敦、雅鲁、济沁、托沁五个“阿巴”。为了管理新迁的上述三族居民,在齐齐哈尔屯专设总管府。清理藩院还派副都统品级官员协同当地总管共同管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事务。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设布特哈总管府于宜卧奇屯(今莫旗尼尔基镇北5公里处),专管布特哈地区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事务。清雍正九年(1731),清廷在原三个“扎兰”、五个“阿巴”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布特哈八旗。
清光绪二十年(1894),布特哈总管晋升为副都统,移驻讷河城。光绪三十二年(1906)裁撤副都统,以嫩江为界,江东设东布特哈总管驻讷河城,江西设西布特哈总管驻宜卧奇屯。
清代达斡尔族官兵守边任务繁重。经过多次调遣,达斡尔族分散到布特哈、齐齐哈尔、瑷珲、墨尔根、呼伦贝尔、呼兰、新疆等地,形成达斡尔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从清康熙到光绪200年间,达斡尔族八旗官兵被征调参加过60余次大小战役。
民国时期,西布特哈地区的达斡尔族为反对军阀欺压和使家乡免遭匪患,曾组织起山乡自卫大队保卫达斡尔村屯安全。
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族官员参与呼伦贝尔的“独立”与自治、驱逐色布精额匪帮、撤销呼伦贝尔“特别区域”等一系列事件。与此同时,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达斡尔族的进步知识青年郭道甫、福明泰等组织“呼伦贝尔青年党”,宣传革命思想,举办民族教育事业,输送青年学生到蒙古、苏联学习。
1928年7—8月,在第三共产国际的指示下,郭道甫、福明泰等人在呼伦贝尔举行青年党暴动。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呼伦贝尔地区后,一些民族上层人士如凌升等人曾对其抱有幻想,进而不满和走向对抗,1936年,被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枪杀于长春。与此同时,达斡尔族的一些爱国群众协助和参加东北抗联打击日本侵略者。
一些达斡尔人还在十分艰难危险的情况下,秘密地进行地下工作,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海瑞、金寿鹏、荣茂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达斡尔族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在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本民族的解放和呼伦贝尔盟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7世纪中叶以前,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外兴安岭以南、东起牛满江(今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
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初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为统一黑龙江,巩固后方,与明王朝争雄,多次用兵黑龙江地区。黑龙江中游、精奇里江下游的达斡尔诸部由其头人率领相继到盛京向后金贡献貂皮,表示归附。为稳定这一地区,清廷还将前来归附的数十名头人册封为牛录章京(佐领),遣回原地,管理所属族众,并派清军官兵驻守主要城寨村庄,镇守北部边疆和收取朝廷的贡物,将黑龙江流域完全置于其管辖之下。
清军征服这一地区的军事行动刚刚结束,沙俄从1632年开始侵略达斡尔人世居的黑龙江和精奇里江地区。他们几次派出武装匪徒,绑架达斡尔头人作人质,勒索粮食财物和抢劫牲畜,烧杀掳掠,甚至吃掉达斡尔人的数十具尸体。沙俄的罪恶侵略行为,遭到达斡尔人的激烈反抗,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由于清朝忙于统一关内的战争,无力顾及东北边境,遂对沙俄的入侵采取消极防御策略,即为切断沙俄入侵者的粮源,将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南迁。清朝的这一措施符合达斡尔族想回避战祸,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的愿望。达斡尔族在顺治年间离开久居的故乡,从黑龙江北岸以各氏族部落大批集体南迁至嫩江流域。达斡尔人迁居嫩江地区后,清廷将其编为三个“扎兰”,即都博浅、莫日登、讷莫尔“扎兰”,一同迁来的鄂温克、鄂伦春分作阿尔拉、涂克敦、雅鲁、济沁、托沁五个“阿巴”。为了管理新迁的上述三族居民,在齐齐哈尔屯专设总管府。清理藩院还派副都统品级官员协同当地总管共同管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事务。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设布特哈总管府于宜卧奇屯(今莫旗尼尔基镇北5公里处),专管布特哈地区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事务。清雍正九年(1731),清廷在原三个“扎兰”、五个“阿巴”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布特哈八旗。
清光绪二十年(1894),布特哈总管晋升为副都统,移驻讷河城。光绪三十二年(1906)裁撤副都统,以嫩江为界,江东设东布特哈总管驻讷河城,江西设西布特哈总管驻宜卧奇屯。
清代达斡尔族官兵守边任务繁重。经过多次调遣,达斡尔族分散到布特哈、齐齐哈尔、瑷珲、墨尔根、呼伦贝尔、呼兰、新疆等地,形成达斡尔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从清康熙到光绪200年间,达斡尔族八旗官兵被征调参加过60余次大小战役。
民国时期,西布特哈地区的达斡尔族为反对军阀欺压和使家乡免遭匪患,曾组织起山乡自卫大队保卫达斡尔村屯安全。
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族官员参与呼伦贝尔的“独立”与自治、驱逐色布精额匪帮、撤销呼伦贝尔“特别区域”等一系列事件。与此同时,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达斡尔族的进步知识青年郭道甫、福明泰等组织“呼伦贝尔青年党”,宣传革命思想,举办民族教育事业,输送青年学生到蒙古、苏联学习。
1928年7—8月,在第三共产国际的指示下,郭道甫、福明泰等人在呼伦贝尔举行青年党暴动。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呼伦贝尔地区后,一些民族上层人士如凌升等人曾对其抱有幻想,进而不满和走向对抗,1936年,被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枪杀于长春。与此同时,达斡尔族的一些爱国群众协助和参加东北抗联打击日本侵略者。
一些达斡尔人还在十分艰难危险的情况下,秘密地进行地下工作,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海瑞、金寿鹏、荣茂就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达斡尔族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革命道路,在人民政权和人民军队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本民族的解放和呼伦贝尔盟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