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族称
“达斡尔”一词是达斡尔族自称。清初,达斡尔族及其居住地区被称作“索伦部”和“萨哈尔察部”(满语黑貂部)。清康熙六年(1667),《清圣祖实录》开始记载为“打虎儿”,此后在中国史籍中常以“达呼尔”“达古里”“达呼里”“达古儿”“达乌儿”等音译出现。各种不同音译写法,都是指的达斡尔族的这一族称。
民国时期,达斡尔族被纳入蒙古族之内,其民族成份也只能报为蒙古族。
1956年4月,国家正式确认达斡尔族为中国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并统一书写为“达斡尔”。
二、族源
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民间有许多传说。在《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族源问题分列有下几种观点:隋唐年间黑水国的后人;唐代室韦部或室韦部中某一部(达妒的后人);辽代契丹人的后裔;宋元年间塔塔儿部或其中的“白鞑靼”的后人;与蒙古族同源。
中外史学家及本民族学者对于达斡尔族族源问题的论述可归纳为:隋唐时期室韦部的遗人;辽代契丹人的后裔;蒙古族的分支等。
持室韦部遗人观点者认为,17世纪以前达斡尔人分布在黑龙江以北及精奇里江河谷,是隋唐时期室韦部分部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以此推断达斡尔族与隋唐时期的室韦某些部落有渊源关系。
持契丹后裔说者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迁到黑龙江以北地区。主要论据是:契丹族的历史变迁与达斡尔族的历史传说相吻合;契丹语与达斡尔语有很多相同词汇;其生产生活方式较为接近,如定居、从事农牧猎渔等各种生产、能建造房屋、修筑城堡和制作大轮车等,习俗方面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凿冰捕鱼、放鹰捕猎、击曲棍球等,达斡尔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古代契丹人的传统习惯。史学界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论据也比较充分。
持蒙古分支观点者认为,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有很多相同相近之处,尤其是《蒙古秘史》中的一些古老词汇在现代蒙古语中已经消失,而在达斡尔语中仍然保留着,因此达斡尔人应是蒙古的一个分支。
对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尚未统一定论,有待于学术界继续研究探讨和考证。
一、族称
“达斡尔”一词是达斡尔族自称。清初,达斡尔族及其居住地区被称作“索伦部”和“萨哈尔察部”(满语黑貂部)。清康熙六年(1667),《清圣祖实录》开始记载为“打虎儿”,此后在中国史籍中常以“达呼尔”“达古里”“达呼里”“达古儿”“达乌儿”等音译出现。各种不同音译写法,都是指的达斡尔族的这一族称。
民国时期,达斡尔族被纳入蒙古族之内,其民族成份也只能报为蒙古族。
1956年4月,国家正式确认达斡尔族为中国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并统一书写为“达斡尔”。
二、族源
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民间有许多传说。在《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族源问题分列有下几种观点:隋唐年间黑水国的后人;唐代室韦部或室韦部中某一部(达妒的后人);辽代契丹人的后裔;宋元年间塔塔儿部或其中的“白鞑靼”的后人;与蒙古族同源。
中外史学家及本民族学者对于达斡尔族族源问题的论述可归纳为:隋唐时期室韦部的遗人;辽代契丹人的后裔;蒙古族的分支等。
持室韦部遗人观点者认为,17世纪以前达斡尔人分布在黑龙江以北及精奇里江河谷,是隋唐时期室韦部分部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以此推断达斡尔族与隋唐时期的室韦某些部落有渊源关系。
持契丹后裔说者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迁到黑龙江以北地区。主要论据是:契丹族的历史变迁与达斡尔族的历史传说相吻合;契丹语与达斡尔语有很多相同词汇;其生产生活方式较为接近,如定居、从事农牧猎渔等各种生产、能建造房屋、修筑城堡和制作大轮车等,习俗方面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凿冰捕鱼、放鹰捕猎、击曲棍球等,达斡尔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古代契丹人的传统习惯。史学界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论据也比较充分。
持蒙古分支观点者认为,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有很多相同相近之处,尤其是《蒙古秘史》中的一些古老词汇在现代蒙古语中已经消失,而在达斡尔语中仍然保留着,因此达斡尔人应是蒙古的一个分支。
对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尚未统一定论,有待于学术界继续研究探讨和考证。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