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地区的蒙古族主要由巴尔虎、厄鲁特、布里亚特等几部组成,其迁入的原因和变化不尽相同。
一、巴尔虎部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悠久的一个部落。巴尔虎早在蒙古各部统一前就已屡见经传。南北朝时称其为“拨也稽”。隋唐时期称其为“拨野固”“拨野古”或“拨也古”等。《蒙古秘史》和《史集》《元史》称其为“八儿忽”“巴儿忽惕”和“八儿浑”。明末清初的各类史籍称其为“巴尔虎”或“巴尔虎斤”等。
“拨野古”是柔然部一支,公元4世纪前居住于兴安岭西翼,后迁往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从6世纪开始受突厥汗国的统治。因突厥统治者对被统治的各部“衰苛重” “征税无度”,引起“拨野古”等部的反抗,并脱离突厥的统治。唐时,“拨野古”等10余部相继归服唐朝。“太宗(李世民)各因其地土择其部落,置为州府”,“拨野古”居地在今贝尔湖一带,置“幽陵都府”。在南北宋、辽、金时期,因蒙古高原各部落间的战争,巴尔虎部逐渐北移到贝加尔湖东南部的巴儿忽真河流域,称为八剌忽部。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巴尔虎仍在贝加尔湖东南部的“巴儿忽真河”一带过着半游牧半狩猎的生活,元代将这一地区称为“巴里灰地面”。当时的不里牙惕(今布里亚特)、豁里秃马惕等部落则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森林中,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因亦儿坚”,意即“林木中百姓”。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之后的1207年,派长子拙赤征服“林木中百姓”,其中包括巴尔虎、厄鲁特和布里亚特等部落。
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降服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诸部。17世纪上半叶,沙俄开始涉足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迫使贝加尔湖沿岸游牧的部落移到喀尔喀蒙古地区。巴尔虎成为喀尔喀蒙古的属部,生活在喀尔喀蒙古北部,其中一部分迁至嫩江中上游。他们同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一起先后驻牧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各城及布特哈地区。
(一)陈巴尔虎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清军平定黑龙江流域,巴尔虎部落中除一部分加入清八旗分遣各地外,还有一部分迁往喀尔喀蒙古者,即编入蒙古各部,另有一小部分返迁到俄罗斯境内居住。
清雍正十年(1732),清朝为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边防,从布特哈地区抽调3000名兵丁,组成索伦八旗(亦称呼伦贝尔八旗)进驻呼伦贝尔,其中有275名巴尔虎兵被编入呼伦贝尔索伦左翼的正蓝旗3个佐(每佐约60名兵丁)和镶白旗的第二、三佐,驻牧于海拉尔河以北地区。
1919年,经中华民国总统批准,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以索伦左翼正蓝旗和镶白旗共5个佐的巴尔虎人为主,组建陈巴尔虎旗。由于他们编入清八旗较早,又比由喀尔喀部迁来的巴尔虎早两年,故称他们为陈巴尔虎。
(二)新巴尔虎
居住在喀尔喀蒙古地区的巴尔虎人因与喀尔喀部落统治者不合,于清雍正九年(1731)偷渡国境进入俄罗斯界内,而又被俄罗斯遣送回来,其首领黑力太等被清朝处死,余者仍在喀尔喀界内居住。清雍正十一年(1733),喀尔喀车臣汗部贝子扬其布道尔吉旗属巴尔虎管理章京车楞和都古尔领兵前往额尔德尼召军营,扬其布道尔吉不接见并加以辱骂,引起愤恨。车楞和都古尔联合巴尔虎各姓氏的人请求加入清八旗,获得批准。1734年7月,2984名巴尔虎兵丁及家属迁往呼伦贝尔。按索伦兵制,将其中的2400人以60人为一个佐,组成40个佐,分为左、右翼八旗。这两翼八旗巴尔虎因他们比陈巴尔虎部晚两年迁来呼伦贝尔,故称为新巴尔虎。
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地区的蒙古族主要由巴尔虎、厄鲁特、布里亚特等几部组成,其迁入的原因和变化不尽相同。
一、巴尔虎部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悠久的一个部落。巴尔虎早在蒙古各部统一前就已屡见经传。南北朝时称其为“拨也稽”。隋唐时期称其为“拨野固”“拨野古”或“拨也古”等。《蒙古秘史》和《史集》《元史》称其为“八儿忽”“巴儿忽惕”和“八儿浑”。明末清初的各类史籍称其为“巴尔虎”或“巴尔虎斤”等。
“拨野古”是柔然部一支,公元4世纪前居住于兴安岭西翼,后迁往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从6世纪开始受突厥汗国的统治。因突厥统治者对被统治的各部“衰苛重” “征税无度”,引起“拨野古”等部的反抗,并脱离突厥的统治。唐时,“拨野古”等10余部相继归服唐朝。“太宗(李世民)各因其地土择其部落,置为州府”,“拨野古”居地在今贝尔湖一带,置“幽陵都府”。在南北宋、辽、金时期,因蒙古高原各部落间的战争,巴尔虎部逐渐北移到贝加尔湖东南部的巴儿忽真河流域,称为八剌忽部。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巴尔虎仍在贝加尔湖东南部的“巴儿忽真河”一带过着半游牧半狩猎的生活,元代将这一地区称为“巴里灰地面”。当时的不里牙惕(今布里亚特)、豁里秃马惕等部落则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森林中,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因亦儿坚”,意即“林木中百姓”。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之后的1207年,派长子拙赤征服“林木中百姓”,其中包括巴尔虎、厄鲁特和布里亚特等部落。
清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降服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诸部。17世纪上半叶,沙俄开始涉足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迫使贝加尔湖沿岸游牧的部落移到喀尔喀蒙古地区。巴尔虎成为喀尔喀蒙古的属部,生活在喀尔喀蒙古北部,其中一部分迁至嫩江中上游。他们同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一起先后驻牧黑龙江、墨尔根、齐齐哈尔各城及布特哈地区。
(一)陈巴尔虎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清军平定黑龙江流域,巴尔虎部落中除一部分加入清八旗分遣各地外,还有一部分迁往喀尔喀蒙古者,即编入蒙古各部,另有一小部分返迁到俄罗斯境内居住。
清雍正十年(1732),清朝为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边防,从布特哈地区抽调3000名兵丁,组成索伦八旗(亦称呼伦贝尔八旗)进驻呼伦贝尔,其中有275名巴尔虎兵被编入呼伦贝尔索伦左翼的正蓝旗3个佐(每佐约60名兵丁)和镶白旗的第二、三佐,驻牧于海拉尔河以北地区。
1919年,经中华民国总统批准,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以索伦左翼正蓝旗和镶白旗共5个佐的巴尔虎人为主,组建陈巴尔虎旗。由于他们编入清八旗较早,又比由喀尔喀部迁来的巴尔虎早两年,故称他们为陈巴尔虎。
(二)新巴尔虎
居住在喀尔喀蒙古地区的巴尔虎人因与喀尔喀部落统治者不合,于清雍正九年(1731)偷渡国境进入俄罗斯界内,而又被俄罗斯遣送回来,其首领黑力太等被清朝处死,余者仍在喀尔喀界内居住。清雍正十一年(1733),喀尔喀车臣汗部贝子扬其布道尔吉旗属巴尔虎管理章京车楞和都古尔领兵前往额尔德尼召军营,扬其布道尔吉不接见并加以辱骂,引起愤恨。车楞和都古尔联合巴尔虎各姓氏的人请求加入清八旗,获得批准。1734年7月,2984名巴尔虎兵丁及家属迁往呼伦贝尔。按索伦兵制,将其中的2400人以60人为一个佐,组成40个佐,分为左、右翼八旗。这两翼八旗巴尔虎因他们比陈巴尔虎部晚两年迁来呼伦贝尔,故称为新巴尔虎。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