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代各民族人口状况:
清朝以前呼和浩特地区各民族统计
清末民初,生活在呼和浩特地区的民族主要有:汉、蒙古、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
由于反动军政府实行大汉族主义,歧视压迫少数民族,严重阻碍了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尤其绥远城中的满族,靠吃朝廷俸禄生活了200多年,不事生产,一些人养成了游惰习气,清朝一亡,便衣食无着,又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处境相当困苦。许多人流落他乡或改报汉籍,造成人口锐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绥,远城有满族人11 827人。到民国22年(1933)统计为4699人。民国38年(1949)时,仅剩2510人。其次是蒙古族人口,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土默特左翼所统蒙古族人口为15 600名,加上召庙的喇嘛、徒丁等人口3000余名,约为20 000名。民国22年(1933)散处于5县1市的蒙古族(左、右二翼)人口为56 236人。民国37年(1948),土默特蒙古族人口有60 436人。
回族人口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已达2000人~3000人。民国22年(1933),居住在新旧城的回族人口有7702人。到民国38年增加到10 999人。
据《绥远概况》记载:“绥远人口统计,据廿二年调查,全省汉人占十分之七,蒙古人口占十分之一点五。”
归绥市居民民族构成统计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民族构成:
呼和浩特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共有3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3 772人,占总人口的10.31%。和1964年比,民族增加12个,即:布依族、侗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撒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门巴族。民族人口增加54 553人,增长44.08%,普查中有自报布利亚特族2人,根据内蒙古人口办决定列入鄂温克族。自报碧约族1人,国家规定的55个民族中未列入,仍以自报填写为碧约族,列入其他未识别民族内。另外还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4人,比1964年7人减少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呼市经济、文化、卫生、文教等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各民族人口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长原因,除自然增长率提高外,机械增长率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如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壮族、鄂温克等民族人口的机械增长超过其自然增长。自治区首府迁到呼和浩特以后,少数民族人口机械增长明显加快(1956年比1949年,市区的蒙古族人口增长了390%)。另外一个原因是,1981年,党中央民委《关于恢复和更改民族成份处理原则的通知》下达后。1982年,仅新城区,经本人申请,有关部门批准,更改民族成份455户,1022人。其中,汉族改满族和蒙古族的占89.2%。也有少数群众为了升学、招工,尤其是为了享受生育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办法改为少数民族,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1983年,暂停更改民族成份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代各民族人口状况:
清朝以前呼和浩特地区各民族统计
清末民初,生活在呼和浩特地区的民族主要有:汉、蒙古、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
由于反动军政府实行大汉族主义,歧视压迫少数民族,严重阻碍了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尤其绥远城中的满族,靠吃朝廷俸禄生活了200多年,不事生产,一些人养成了游惰习气,清朝一亡,便衣食无着,又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视,处境相当困苦。许多人流落他乡或改报汉籍,造成人口锐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绥,远城有满族人11 827人。到民国22年(1933)统计为4699人。民国38年(1949)时,仅剩2510人。其次是蒙古族人口,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土默特左翼所统蒙古族人口为15 600名,加上召庙的喇嘛、徒丁等人口3000余名,约为20 000名。民国22年(1933)散处于5县1市的蒙古族(左、右二翼)人口为56 236人。民国37年(1948),土默特蒙古族人口有60 436人。
回族人口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已达2000人~3000人。民国22年(1933),居住在新旧城的回族人口有7702人。到民国38年增加到10 999人。
据《绥远概况》记载:“绥远人口统计,据廿二年调查,全省汉人占十分之七,蒙古人口占十分之一点五。”
归绥市居民民族构成统计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民族构成:
呼和浩特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市共有3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3 772人,占总人口的10.31%。和1964年比,民族增加12个,即:布依族、侗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撒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门巴族。民族人口增加54 553人,增长44.08%,普查中有自报布利亚特族2人,根据内蒙古人口办决定列入鄂温克族。自报碧约族1人,国家规定的55个民族中未列入,仍以自报填写为碧约族,列入其他未识别民族内。另外还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4人,比1964年7人减少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呼市经济、文化、卫生、文教等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各民族人口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长原因,除自然增长率提高外,机械增长率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如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壮族、鄂温克等民族人口的机械增长超过其自然增长。自治区首府迁到呼和浩特以后,少数民族人口机械增长明显加快(1956年比1949年,市区的蒙古族人口增长了390%)。另外一个原因是,1981年,党中央民委《关于恢复和更改民族成份处理原则的通知》下达后。1982年,仅新城区,经本人申请,有关部门批准,更改民族成份455户,1022人。其中,汉族改满族和蒙古族的占89.2%。也有少数群众为了升学、招工,尤其是为了享受生育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办法改为少数民族,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1983年,暂停更改民族成份工作。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