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清真大寺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始建土木结构简易的清真寺,只有礼拜殿5间、沐浴室3间和阿訇室2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居住在该地区西梁的回族在瓦窑沟建起了沐浴室,取名“西水堂”。民国3年(1914),又建起了礼拜殿,称为“小寺”(即现瓦窑沟清真寺),故将最早建立的包头清真寺称为包头清真大寺。包头清真大寺是伊斯兰教传入包头后建立的第一座清真寺。
包头市清真大寺
清乾隆末年,包头回族随着包头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至清嘉庆十四年(1809),内地回族商人来包头者日益增多。清道光十三年(1833),包头回族已达100余户,六七百人。此时,简易清真寺已不能适应穆斯林的需要。该寺扩建后有礼拜大殿18间(其中大殿15间、卷棚3间)、沐浴室15间。此次扩建主要是在拆除原来土房的基础上,建起古典宫殿式砖木结构的礼拜大殿、两卷弓顶沐浴室及山门。为此,清廷御封该寺为上品级清真寺,并在山门前配有“上马石”(1997年拆除)。该寺成为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建寺历史久远、阿訇最多的清真寺。以后历代又有修建和扩建。一直为平房的礼拜大殿,从初建、翻建及扩建后经过5次大的施工,终成现在的规模,即大殿奠基高,殿前有台阶,台阶上有露厦明柱3排。殿长23米,宽13米,共有28间房子大小(其中卷棚3间)。民国32年(1943),该寺房产多达350间,另有穆斯林公用坟地380余亩。“文化大革命”初期,该寺被关闭,文物经书被焚毁,教长阿訇被赶走。1980年,拨乱反正,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归还了被改造的寺产房屋300余间。1985年、1997年,对沐浴室、阿訇乡老房和讲经堂进行较大规模改建。1985年,拆除了木结构的两卷弓顶沐浴室,耗资22万元(其中政府拨款16万元),建起现代化的2层楼沐浴室。1990年,拆除5间乡老办公室等,耗资7.2万元,建成现在192平方米女沐浴室、女礼拜殿。1997年,拆除南讲堂、“九来堂”及山门等,筹资55万元建成492平方米的包括会议室、接待室、讲堂、办公室和阿訇住房的转角东南二层楼及三层望月楼,并整修了寺院。
包头清真大寺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始建土木结构简易的清真寺,只有礼拜殿5间、沐浴室3间和阿訇室2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居住在该地区西梁的回族在瓦窑沟建起了沐浴室,取名“西水堂”。民国3年(1914),又建起了礼拜殿,称为“小寺”(即现瓦窑沟清真寺),故将最早建立的包头清真寺称为包头清真大寺。包头清真大寺是伊斯兰教传入包头后建立的第一座清真寺。
包头市清真大寺
清乾隆末年,包头回族随着包头商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至清嘉庆十四年(1809),内地回族商人来包头者日益增多。清道光十三年(1833),包头回族已达100余户,六七百人。此时,简易清真寺已不能适应穆斯林的需要。该寺扩建后有礼拜大殿18间(其中大殿15间、卷棚3间)、沐浴室15间。此次扩建主要是在拆除原来土房的基础上,建起古典宫殿式砖木结构的礼拜大殿、两卷弓顶沐浴室及山门。为此,清廷御封该寺为上品级清真寺,并在山门前配有“上马石”(1997年拆除)。该寺成为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规模最大、建寺历史久远、阿訇最多的清真寺。以后历代又有修建和扩建。一直为平房的礼拜大殿,从初建、翻建及扩建后经过5次大的施工,终成现在的规模,即大殿奠基高,殿前有台阶,台阶上有露厦明柱3排。殿长23米,宽13米,共有28间房子大小(其中卷棚3间)。民国32年(1943),该寺房产多达350间,另有穆斯林公用坟地380余亩。“文化大革命”初期,该寺被关闭,文物经书被焚毁,教长阿訇被赶走。1980年,拨乱反正,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归还了被改造的寺产房屋300余间。1985年、1997年,对沐浴室、阿訇乡老房和讲经堂进行较大规模改建。1985年,拆除了木结构的两卷弓顶沐浴室,耗资22万元(其中政府拨款16万元),建起现代化的2层楼沐浴室。1990年,拆除5间乡老办公室等,耗资7.2万元,建成现在192平方米女沐浴室、女礼拜殿。1997年,拆除南讲堂、“九来堂”及山门等,筹资55万元建成492平方米的包括会议室、接待室、讲堂、办公室和阿訇住房的转角东南二层楼及三层望月楼,并整修了寺院。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