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白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凉,虽有时白天会比较热,但夜晚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较大,大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水珠,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如玉、晶莹剔透,故得名白露。
白露 · 三候
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自南向北而来,八月起身从北方飞向南方,寻觅一处温暖的地方过冬。
二候玄鸟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解见春分,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燕子是在春天时来到亚热带、温带地区繁殖后代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春暖玄鸟至,比翼双飞而来;秋凉玄鸟归,拖家带口而去。
三候群鸟养羞。《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意思是说秋主收藏,鸟儿也一样,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许多鸟还会换上丰满的冬羽,迎接寒冬降临。
白露 · 习俗
喝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这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口感香醇。
收清露
根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在白露这一天的早上,收集草上面的露水,可以治百病,还能止渴。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节气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吃龙眼
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吃龙眼最好剥壳后浸泡在煮好的稀粥或米汤内,早餐时吃,健脾,补充水分,不易上火。
白露 · 养生
白露节气要预防秋燥,饮食养生以生津润肺为主,可以吃雪梨、甘蔗、柿子、马蹄、菠萝、燕窝、银耳、猪肺、蜂蜜、乌鸡、鳖肉、龟肉、鸭蛋等水果和食物,还可以进食牛奶、胡萝卜、花生、玉米面、豆芽、白菜、植物油等,以补充维生素。
白露 · 诗词
《白露》
[唐] 杜甫
白露团甘子,
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
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
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
幽径恐多蹊。
白露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白露时节天气逐渐转凉,虽有时白天会比较热,但夜晚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较大,大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成水珠,在清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如玉、晶莹剔透,故得名白露。
白露 · 三候
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自南向北而来,八月起身从北方飞向南方,寻觅一处温暖的地方过冬。
二候玄鸟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解见春分,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燕子是在春天时来到亚热带、温带地区繁殖后代的,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春暖玄鸟至,比翼双飞而来;秋凉玄鸟归,拖家带口而去。
三候群鸟养羞。《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意思是说秋主收藏,鸟儿也一样,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许多鸟还会换上丰满的冬羽,迎接寒冬降临。
白露 · 习俗
喝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这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口感香醇。
收清露
根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在白露这一天的早上,收集草上面的露水,可以治百病,还能止渴。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节气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吃龙眼
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吃龙眼最好剥壳后浸泡在煮好的稀粥或米汤内,早餐时吃,健脾,补充水分,不易上火。
白露 · 养生
白露节气要预防秋燥,饮食养生以生津润肺为主,可以吃雪梨、甘蔗、柿子、马蹄、菠萝、燕窝、银耳、猪肺、蜂蜜、乌鸡、鳖肉、龟肉、鸭蛋等水果和食物,还可以进食牛奶、胡萝卜、花生、玉米面、豆芽、白菜、植物油等,以补充维生素。
白露 · 诗词
《白露》
[唐] 杜甫
白露团甘子,
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
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
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
幽径恐多蹊。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