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 的由来
惊蛰,又名“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由于惊蛰节气时,自然生物的生长,会受到节律变化而产生影响,从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因此该节气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农民非常重视惊蛰节气,并将其视为春耕的开始。
“惊蛰” 习俗
在惊蛰时,一些地区流行吃梨、祭雷神等习俗。
吃梨|
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惊蛰吃梨还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
祭雷神|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惊蛰” 养生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按照传统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如果由于气候、情志、饮食等因素,造成某脏器生理机能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机体动态平衡,出现疾病。中医认为,春季人体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惊蛰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机能正常,以适应惊蛰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发生。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能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惊蛰” 诗词
《惊蛰》
[唐] 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
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
禽兽虫豸倒乾坤。
“惊蛰” 的由来
惊蛰,又名“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由于惊蛰节气时,自然生物的生长,会受到节律变化而产生影响,从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因此该节气在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农民非常重视惊蛰节气,并将其视为春耕的开始。
“惊蛰” 习俗
在惊蛰时,一些地区流行吃梨、祭雷神等习俗。
吃梨|
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惊蛰吃梨还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
祭雷神|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惊蛰” 养生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按照传统中医五行学说理论,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者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如果由于气候、情志、饮食等因素,造成某脏器生理机能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机体动态平衡,出现疾病。中医认为,春季人体肝气旺,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所以惊蛰养生,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使肝脏机能正常,以适应惊蛰气候的变化,减少疾病发生。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能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惊蛰” 诗词
《惊蛰》
[唐] 刘长卿
陌上杨柳方竞春,
塘中鲫鲥早成荫。
忽闻天公霹雳声,
禽兽虫豸倒乾坤。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