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知多少
大暑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十二,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三伏”,时间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是中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大暑三候
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2000余种,分水生和陆生两类,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习俗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大暑船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各种祭品。
过大暑
大暑这天,莆田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
饮伏茶
伏茶指的是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余味中草药煮成。
晒伏姜
把生姜切片或榨汁,与红糖搅拌均匀,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叫做“晒伏姜”。
大暑饮食
多吃苦味食物。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
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绿豆汤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大暑诗词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耀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销 夏》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宋·张耒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如何。
大暑知多少
大暑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十二,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三伏”,时间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是中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大暑三候
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2000余种,分水生和陆生两类,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习俗
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大暑船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各种祭品。
过大暑
大暑这天,莆田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
饮伏茶
伏茶指的是三伏天喝的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余味中草药煮成。
晒伏姜
把生姜切片或榨汁,与红糖搅拌均匀,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叫做“晒伏姜”。
大暑饮食
多吃苦味食物。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
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绿豆汤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大暑诗词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耀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
月下濯寒水,风前梳白头。
如何夜半客,束带谒公侯。
《销 夏》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和晁应之大暑书事》
宋·张耒
蓬门久闭谢来车,畏暑尤便小阁虚。
青引嫩苔留鸟篆,绿垂残叶带虫书。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凉计已疏。
忍待西风一萧瑟,碧鲈斫鲙意如何。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