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也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起源
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习俗
佩香囊
香囊有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佩戴香囊颇有讲究。老年人为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吃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古称“糉”,又称“角黍”“粽籺”“筒粽”等。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端午人物
说道端午节,人们除了想到粽子,还会想到屈原。屈原,一位让中华儿女铭念的先祖,一个让历代学子追忆的文学巨擘,他身居庙堂心忧天下,忠肝义胆无处报国,满腹才情却只能以一篇篇辞赋诉说他的理想与追求。
屈原创作的《离骚》《卜居》《渔父》《天问》《九歌》《九章》,耸立起中国文学巍峨的高峰。在这些伟大的文学著作中,屈原尽情地述说着他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抱负。其实,文化的盛宴无须山珍海味,一篇《离骚》,一枚粽子足够。粽叶幽香,诗赋馨香,咀嚼和回味的不过是一种精神。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也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起源
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也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习俗
佩香囊
香囊有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佩戴香囊颇有讲究。老年人为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吃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古称“糉”,又称“角黍”“粽籺”“筒粽”等。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端午人物
说道端午节,人们除了想到粽子,还会想到屈原。屈原,一位让中华儿女铭念的先祖,一个让历代学子追忆的文学巨擘,他身居庙堂心忧天下,忠肝义胆无处报国,满腹才情却只能以一篇篇辞赋诉说他的理想与追求。
屈原创作的《离骚》《卜居》《渔父》《天问》《九歌》《九章》,耸立起中国文学巍峨的高峰。在这些伟大的文学著作中,屈原尽情地述说着他的政治理想与人生抱负。其实,文化的盛宴无须山珍海味,一篇《离骚》,一枚粽子足够。粽叶幽香,诗赋馨香,咀嚼和回味的不过是一种精神。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