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族,过去游猎于深山密林中,住的是“撮罗子”(鄂温克语称“柱”)。住址一般选在群山密林环抱,背风向阳,附近有小河的平地上。建“撮罗子”时,先用3根有叉的木杆立成三角形的架子,再用从近处砍来20根落叶松杆子,斜搭成圆锥形,高有3米左右,底部直径约4米。夏季“撮罗子”外部用桦树皮苫盖,冬季用皮苫盖,顶部留出通风出烟孔,一般向日出方向设门。在“撮罗子”党中央设锅架,生火做饭烧水,冬天在此做饭取暖,夏天在外面生火做饭。室内铺有皮褥子和熊、鹿、皮垫子。鄂温克族猎民在森林里利用四棵呈长方形生长的松树,锯掉树头,留三四米高树干作为柱子,用细檩子在上面搭成仓库,称为“靠劳宝”,用于存放暂时不用的衣物、食品等。这种仓库底部开门,设有梯子。1957年后,游猎的鄂温克族猎民逐步实现定居,住上土木结构的“木刻楞”房和砖瓦房。但是,他们在进山狩猎时,至今保留着搭“撮罗子”的居住传统。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多采用防水苫布苫盖“撮罗子”。
牧区鄂温克族多以住蒙古包为主。住址选在阳坡、地势较高、用水方便、靠近牧场的地方。在搭盖蒙古包时,雨季要搭得斜度大些,以防漏雨,冬季为免受强风吹袭,斜度小些。包内设床,架炉子,放有木箱柜、桌子等用具。为便于游牧生活,鄂温克族牧民还有专门存放物品的库车,能套上牛马拉走。
在嫩江流域居住的鄂温克族,很早以来就居住土木结构的房屋。其住房有两间和三间之分,以西屋为贵。在两间房内,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房内,则家庭主要成员住西屋,中间为厨房。西屋一般有南、西、北三面炕,长者住南炕。为通风方便,开南窗和西窗。院内正房前左右侧建仓房和畜圈。仓房底部高出地面半米,起到防潮、防鼠的作用,便于存放粮食等物品。院子用柳编篱笆围成。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有一些鄂温克族人家盖起砖瓦房,住房内部结构和设施也在发生变化。
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住的撮罗子
生活在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族,过去游猎于深山密林中,住的是“撮罗子”(鄂温克语称“柱”)。住址一般选在群山密林环抱,背风向阳,附近有小河的平地上。建“撮罗子”时,先用3根有叉的木杆立成三角形的架子,再用从近处砍来20根落叶松杆子,斜搭成圆锥形,高有3米左右,底部直径约4米。夏季“撮罗子”外部用桦树皮苫盖,冬季用皮苫盖,顶部留出通风出烟孔,一般向日出方向设门。在“撮罗子”党中央设锅架,生火做饭烧水,冬天在此做饭取暖,夏天在外面生火做饭。室内铺有皮褥子和熊、鹿、皮垫子。鄂温克族猎民在森林里利用四棵呈长方形生长的松树,锯掉树头,留三四米高树干作为柱子,用细檩子在上面搭成仓库,称为“靠劳宝”,用于存放暂时不用的衣物、食品等。这种仓库底部开门,设有梯子。1957年后,游猎的鄂温克族猎民逐步实现定居,住上土木结构的“木刻楞”房和砖瓦房。但是,他们在进山狩猎时,至今保留着搭“撮罗子”的居住传统。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多采用防水苫布苫盖“撮罗子”。
牧区鄂温克族多以住蒙古包为主。住址选在阳坡、地势较高、用水方便、靠近牧场的地方。在搭盖蒙古包时,雨季要搭得斜度大些,以防漏雨,冬季为免受强风吹袭,斜度小些。包内设床,架炉子,放有木箱柜、桌子等用具。为便于游牧生活,鄂温克族牧民还有专门存放物品的库车,能套上牛马拉走。
在嫩江流域居住的鄂温克族,很早以来就居住土木结构的房屋。其住房有两间和三间之分,以西屋为贵。在两间房内,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三间房内,则家庭主要成员住西屋,中间为厨房。西屋一般有南、西、北三面炕,长者住南炕。为通风方便,开南窗和西窗。院内正房前左右侧建仓房和畜圈。仓房底部高出地面半米,起到防潮、防鼠的作用,便于存放粮食等物品。院子用柳编篱笆围成。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有一些鄂温克族人家盖起砖瓦房,住房内部结构和设施也在发生变化。
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住的撮罗子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