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以前,凉城人民住屋,平房居多,砖瓦宏大建筑很少。滩川以土平房为主,间以土窑,山区多以自筑土窑或崖打窑为主,墙壁多用土质,间有山石垒砌者,但为数甚少。木料用本地产的杨、桦、榆、柳等木,并购用山西宁武运来的松杉等料。家境差的为一间或一间半房。好的为三间,一堂两屋,左右两间住人,中间堂屋。再盖几间小土房,备放粮食和其它用具。建房布局为四合小院,一般简陋低矮。全县居民大多有自家庭院,租赁房的户数不及全县的十分之一,且租价很低,每间房每月仅需银币三、四角。燃料以穰草木材为主,大炭为辅
20世纪50、60年代,人们的住房大多是土墙泥顶,有很多的人住的是土窑或石窑,住房面积不大,陈设简陋,有的是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城镇职工有的住公房,有的租借私房,房租为每月1元或1.5元左右,也有2元的。70年代住房有了很大发展。在农村,人们建房多以土坯加砖砌码头,余为土墙,城镇建房者不多,以住公房为主,辅之以租借私房,房租以每间每月5元左右。
1980年以来,无论城镇乡村,建房者日渐增多。在农村,先流行四角落地房,即房的四角砌有砖柱,其余为土坯,此后又发展成里生外熟式的住房,整个墙壁由两层组成,外面是砖里面是土坯,也有个别富裕户先建砖木结构住房,或两三间,或四五间,以三间为多。布局是一堂两屋,堂屋以隔扇隔成厨房和小堂屋,左右两边为卧室和会客室。在城镇,先为里生外熟式住房,后为砖木结构式瓦房,两三间或四五间不等,前面建小房和大门楼,成四合院。屋内用隔扇分成会客室、寝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暗室(本地称后洞)。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要对房屋前墙进行洗砂装饰,铺(磨)水磨石地板,安装土暖气。也有私人盖两层小楼的,但为数不多。
屋内陈设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迥然不同。五六十年代大都摆设红躺柜、对儿衣箱等,部分住户有小马蹄表。20世纪70年代摆设对儿柜、碗柜、简陋单人沙发,大部分人家已拥有马蹄表。20世纪80年代始,人们的家具摆设追求高档、典雅,城镇主要有立柜(分大、中、小三型),高低柜、五斗橱、床头柜、酒柜、写字台、电视柜、多用柜、组合柜(近年多为带顶箱者)、双人床、沙发(分单人、双人、多人或转角沙发,包装均皮革和纤维料)、茶几(有木制的和茶色玻璃的)、电镀椅等家具,习惯称作一套。在农村20世纪80年代始也摆设立柜、五斗橱、写字台、沙发等。
做家具所用的材料为硬杂木互配,如黄菠罗木、水曲柳、沙榆、柞木等,并间有三合板、五合板、七合板和纤维板。颜色五、六十年代兴红色,20世纪70年代兴淡黄色,20世纪80年代初为豆青色,20世纪80年代中末期兴栗子色、迎宾色、紫罗兰色和乳白色。这些家具成为20世纪80年代新婚家庭的必备用品。
家用电器方面,20世纪50年代为留声机、收音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是有线广播小喇叭,后渐衰。20世纪70年初电灯开始在县城及毗邻乡镇落户,并逐渐普及。20世纪80年代初,城关镇内的个别县直单位购回了黑白电视机,此后,其它机关包括部分市民也购回了黑白电视机。到1988年底,几乎所有的县直机关单位和城关镇内约三分之二的居民拥有了彩色电视机或黑白电视机。乡村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买回了黑白电视机,个别富裕之户拥有彩色电视机。
从1979年始人们已拥有了电动鼓风机(俗称电风箱,现已普及),收录机(城关镇内约四分之三的居民拥有)、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壁灯、吊灯、地灯等家用电器。
1949年10月以前,凉城人民住屋,平房居多,砖瓦宏大建筑很少。滩川以土平房为主,间以土窑,山区多以自筑土窑或崖打窑为主,墙壁多用土质,间有山石垒砌者,但为数甚少。木料用本地产的杨、桦、榆、柳等木,并购用山西宁武运来的松杉等料。家境差的为一间或一间半房。好的为三间,一堂两屋,左右两间住人,中间堂屋。再盖几间小土房,备放粮食和其它用具。建房布局为四合小院,一般简陋低矮。全县居民大多有自家庭院,租赁房的户数不及全县的十分之一,且租价很低,每间房每月仅需银币三、四角。燃料以穰草木材为主,大炭为辅
20世纪50、60年代,人们的住房大多是土墙泥顶,有很多的人住的是土窑或石窑,住房面积不大,陈设简陋,有的是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城镇职工有的住公房,有的租借私房,房租为每月1元或1.5元左右,也有2元的。70年代住房有了很大发展。在农村,人们建房多以土坯加砖砌码头,余为土墙,城镇建房者不多,以住公房为主,辅之以租借私房,房租以每间每月5元左右。
1980年以来,无论城镇乡村,建房者日渐增多。在农村,先流行四角落地房,即房的四角砌有砖柱,其余为土坯,此后又发展成里生外熟式的住房,整个墙壁由两层组成,外面是砖里面是土坯,也有个别富裕户先建砖木结构住房,或两三间,或四五间,以三间为多。布局是一堂两屋,堂屋以隔扇隔成厨房和小堂屋,左右两边为卧室和会客室。在城镇,先为里生外熟式住房,后为砖木结构式瓦房,两三间或四五间不等,前面建小房和大门楼,成四合院。屋内用隔扇分成会客室、寝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暗室(本地称后洞)。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还要对房屋前墙进行洗砂装饰,铺(磨)水磨石地板,安装土暖气。也有私人盖两层小楼的,但为数不多。
屋内陈设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迥然不同。五六十年代大都摆设红躺柜、对儿衣箱等,部分住户有小马蹄表。20世纪70年代摆设对儿柜、碗柜、简陋单人沙发,大部分人家已拥有马蹄表。20世纪80年代始,人们的家具摆设追求高档、典雅,城镇主要有立柜(分大、中、小三型),高低柜、五斗橱、床头柜、酒柜、写字台、电视柜、多用柜、组合柜(近年多为带顶箱者)、双人床、沙发(分单人、双人、多人或转角沙发,包装均皮革和纤维料)、茶几(有木制的和茶色玻璃的)、电镀椅等家具,习惯称作一套。在农村20世纪80年代始也摆设立柜、五斗橱、写字台、沙发等。
做家具所用的材料为硬杂木互配,如黄菠罗木、水曲柳、沙榆、柞木等,并间有三合板、五合板、七合板和纤维板。颜色五、六十年代兴红色,20世纪70年代兴淡黄色,20世纪80年代初为豆青色,20世纪80年代中末期兴栗子色、迎宾色、紫罗兰色和乳白色。这些家具成为20世纪80年代新婚家庭的必备用品。
家用电器方面,20世纪50年代为留声机、收音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是有线广播小喇叭,后渐衰。20世纪70年初电灯开始在县城及毗邻乡镇落户,并逐渐普及。20世纪80年代初,城关镇内的个别县直单位购回了黑白电视机,此后,其它机关包括部分市民也购回了黑白电视机。到1988年底,几乎所有的县直机关单位和城关镇内约三分之二的居民拥有了彩色电视机或黑白电视机。乡村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买回了黑白电视机,个别富裕之户拥有彩色电视机。
从1979年始人们已拥有了电动鼓风机(俗称电风箱,现已普及),收录机(城关镇内约四分之三的居民拥有)、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壁灯、吊灯、地灯等家用电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