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草原上居住的鄂温克人中,一部分人除了有土房或砖房外,还有“乌儒格柱”,即人们所说的蒙古包。它和蒙古包的区别是:过去蒙古包无论是冬夏,包顶和包身都围毡子,而鄂温克人的包在夏季包顶围苇帘子包盖,用细柳条帘子“西伊”围包身,冬季在毡子外还包有苇帘子和柳条帘子。“乌儒格柱”便于拆卸和组装的性能,拆装一个“包”,一般只用20分钟左右,适合于转场游牧。转场游牧的好处是:一是有利于草场的恢复,二是牲畜能吃得饱有利于牲畜的生长,因此多数牧民都有“乌儒格柱”。现在,在草原上有些已经不游牧的鄂温克人家,院里也经常支有“乌儒格柱”。
清代,鄂温克草原上在住房方面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不得住6块哈那以上的大包,并且不能把哈那染成红色、黄色;只有少数嘎拉达(副总管)以上的人才能住8块哈那以上的大包。
“乌儒格柱”的璧是用柳树做的可展开可合拢的木架,叫“哈那”,一块罕约由26~34根柳条组成,立起展开时成网状木格。一个乌儒格柱由4~6块哈那建成,罕越多,容量越大。乌儒格柱的顶是直径1米至1.3米的天窗,叫“乌日呼”,连接罕和天窗的是2米多长的木椽叫“特荣”,椽子细头插在天窗边缘的小孔里,椽尾带有用皮条制成的小圆环扣绳,套在哈那上两木条交叉的头上。哈那与哈那的衔接处“阿玛刊”要用皮条系住,把门窗结构与哈那一起用上、中、下三道牛毛围绳“和希格”扎紧外,柳条帘子(围毡“俄勒东”)也要用围绳扎紧。用苇帘子做的包盖共有5层,由下而上的错位搭到顶,最下层的叫“道高德勒布热”,第2层叫“吐鲁古德勒布热”,第3层叫“阿拉痛”,第4层叫“俄儒和特格热”,第5层叫“胡哈痛”。毡盖统称“乌额很”,由两块半圆形的毡子合成,用于在南半部的叫“珠勒古乌纳很”,北半部的叫“阿麦故乌纳很”。
“乌儒格柱”内中间是安灶“吐拉”生火的地方,多用铁炉子和铁皮制的烟囱。夏季热时,把炉子放在室外做饭。冬季,也有用砖搭的炉灶和小型火墙。
“乌儒格柱”的门朝向南或稍偏东南,室内对着门的北方称为“玛鲁”位,过去在这个方位的墙上祭祀供奉各种神,长辈老人的床铺也在这个位置;西侧是未婚男子的床位,女子不能住在这个位置;东侧和东南是晚辈夫妇的床位,女孩的床位也在这个方向,如果一个包中只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的床位一般也在这个位置。一个包内如果超过三对夫妇时,要迁出一对另立新包,幼子一般要和父母同住,认为主包的火是由老人点燃的,幼子要继承这主包的火(即财产等)。
包内东南门附近是放厨柜的位置,东北和西北两床之间是放衣物的柜子,北面床的前面放一吃饭用的桌子。
在住房的方位上,建在西面的包是上位,因此新建的包在主包的东侧。萨满家一般在该家族的最西边,并且禁止人们接近装法衣、法器的库车。一个家庭孩子多时,孩子结婚要搬出居住,一般长子住在父母家的东侧,次子又住在长子家的东侧等,以此类推。
过去住“乌儒格柱”的人家,一般都有好几辆勒勒车。库车“舍呼”,长方形带半圆形篷顶,外覆盖毛毡和铁皮,开有小门,用于存放换季不穿的衣物、生活用品或食品。过去富户一家约有库车10台左右。篷车,在勒勒车上固定1米多高,上有半圆形篷顶的木架,覆以桦树皮或毡子,鄂温克妇女出门做客时都坐篷车。每家还要有一辆水车,上面固定能装几百斤水的大木桶或铁制水桶,以便从河边拉取食用和生活用水。一般水车放在包的东南,库车放在西南或北面,其他用车放在西北,和包的距离稍远于生活用车。
清代,草原上居住的鄂温克人中,一部分人除了有土房或砖房外,还有“乌儒格柱”,即人们所说的蒙古包。它和蒙古包的区别是:过去蒙古包无论是冬夏,包顶和包身都围毡子,而鄂温克人的包在夏季包顶围苇帘子包盖,用细柳条帘子“西伊”围包身,冬季在毡子外还包有苇帘子和柳条帘子。“乌儒格柱”便于拆卸和组装的性能,拆装一个“包”,一般只用20分钟左右,适合于转场游牧。转场游牧的好处是:一是有利于草场的恢复,二是牲畜能吃得饱有利于牲畜的生长,因此多数牧民都有“乌儒格柱”。现在,在草原上有些已经不游牧的鄂温克人家,院里也经常支有“乌儒格柱”。
清代,鄂温克草原上在住房方面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不得住6块哈那以上的大包,并且不能把哈那染成红色、黄色;只有少数嘎拉达(副总管)以上的人才能住8块哈那以上的大包。
“乌儒格柱”的璧是用柳树做的可展开可合拢的木架,叫“哈那”,一块罕约由26~34根柳条组成,立起展开时成网状木格。一个乌儒格柱由4~6块哈那建成,罕越多,容量越大。乌儒格柱的顶是直径1米至1.3米的天窗,叫“乌日呼”,连接罕和天窗的是2米多长的木椽叫“特荣”,椽子细头插在天窗边缘的小孔里,椽尾带有用皮条制成的小圆环扣绳,套在哈那上两木条交叉的头上。哈那与哈那的衔接处“阿玛刊”要用皮条系住,把门窗结构与哈那一起用上、中、下三道牛毛围绳“和希格”扎紧外,柳条帘子(围毡“俄勒东”)也要用围绳扎紧。用苇帘子做的包盖共有5层,由下而上的错位搭到顶,最下层的叫“道高德勒布热”,第2层叫“吐鲁古德勒布热”,第3层叫“阿拉痛”,第4层叫“俄儒和特格热”,第5层叫“胡哈痛”。毡盖统称“乌额很”,由两块半圆形的毡子合成,用于在南半部的叫“珠勒古乌纳很”,北半部的叫“阿麦故乌纳很”。
“乌儒格柱”内中间是安灶“吐拉”生火的地方,多用铁炉子和铁皮制的烟囱。夏季热时,把炉子放在室外做饭。冬季,也有用砖搭的炉灶和小型火墙。
“乌儒格柱”的门朝向南或稍偏东南,室内对着门的北方称为“玛鲁”位,过去在这个方位的墙上祭祀供奉各种神,长辈老人的床铺也在这个位置;西侧是未婚男子的床位,女子不能住在这个位置;东侧和东南是晚辈夫妇的床位,女孩的床位也在这个方向,如果一个包中只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的床位一般也在这个位置。一个包内如果超过三对夫妇时,要迁出一对另立新包,幼子一般要和父母同住,认为主包的火是由老人点燃的,幼子要继承这主包的火(即财产等)。
包内东南门附近是放厨柜的位置,东北和西北两床之间是放衣物的柜子,北面床的前面放一吃饭用的桌子。
在住房的方位上,建在西面的包是上位,因此新建的包在主包的东侧。萨满家一般在该家族的最西边,并且禁止人们接近装法衣、法器的库车。一个家庭孩子多时,孩子结婚要搬出居住,一般长子住在父母家的东侧,次子又住在长子家的东侧等,以此类推。
过去住“乌儒格柱”的人家,一般都有好几辆勒勒车。库车“舍呼”,长方形带半圆形篷顶,外覆盖毛毡和铁皮,开有小门,用于存放换季不穿的衣物、生活用品或食品。过去富户一家约有库车10台左右。篷车,在勒勒车上固定1米多高,上有半圆形篷顶的木架,覆以桦树皮或毡子,鄂温克妇女出门做客时都坐篷车。每家还要有一辆水车,上面固定能装几百斤水的大木桶或铁制水桶,以便从河边拉取食用和生活用水。一般水车放在包的东南,库车放在西南或北面,其他用车放在西北,和包的距离稍远于生活用车。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