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的面料主要是皮革和棉布。这是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经济密不可分的。男子主要从事野外劳作,服装以皮制为主;妇女多负责园田劳动和家务劳动,服装主要为布制。
男装
面料:历史上男装以皮制为主,皮料因各地皮张来源不同而不一样,多以狍子皮为主要面料,兼有少量的狼皮、狐狸皮等。内衣和夏天的衣服用棉布制作。自20世纪初以后,随着棉布的增加和皮料的减少,棉布服装日益普遍,皮衣逐渐减少了。
款式:男装,在历史上多穿长袍衣服,因季节而又有不同。男式单服左右开衩,扎腰带。男子的皮质服装多为狍子皮,这种服装既保暖又耐磨。此外,也有羊皮质地的。在此介绍几种狍皮服装种类:
“德力”(皮大衣):大部分是用秋末、冬季及春初打的狍子皮做成的。这种狍子皮的绒毛相对比较厚,防寒性能较强,轻便而保暖。大衣的长度过膝,达斡尔人为了骑马方便,将皮大衣的前后制作成开衩式的。上述季节的狍子皮非常暖和,但毛脆易断,一件皮衣只穿一两冬。所用的衣扣有的是买的铜扣,也有的是用皮条、布条编结的扣子。
“哈日米”(袍子):是用春、夏、秋初打的狍皮做成的袍子,因为此时狍子身上的长绒毛已经脱落,所以毛皮相对较薄,毛短而稀疏,但皮质结实。扣子用黄铜做成,钉在前襟的右侧,一直从脖颈口钉到衣服下摆。这种袍子可长可短,主要适应于上山打猎、伐木放排时穿用。如果将狍子皮外翻做成大衣就叫“果罗木”,有很好的隐蔽和伪装作用,打猎时穿尤其方便。“哈日米”有“克热·哈日米(八月皮)和“挂兰其·哈日米”之别,适于秋、春两季穿用。过去,个别贫困者也穿“哈日米”过夏。
“米亚特·玛格勒”(帽子):是用狍子、狼和狐狸头的皮做的帽子,其中以用狍子头的皮做帽子最为普遍。做帽盔用的兽头皮毛朝外,兽耳向上挺立,还嵌入两只眼睛;帽耳用狐狸、猞猁或狼皮。这种帽子不仅抗寒、耐用,也是猎人用来接近野兽的伪装之一。
“阿热斯·哈库如”(皮裤):这种皮裤用狍子、狼或狗皮制作,毛长的皮裤在冬天打猎时穿,毛短而结实的适合于在春秋时节穿。
“绥毕”(皮套裤):可以套在皮裤外面穿或单独穿。这种套裤穿法为:有两个裤腿,分别套在两条腿上,一直可以套到大腿根,然后把裤子上端的带子系在腰带上。下地干活的时候套上,防水、防寒而且耐磨,干完活取下来,裤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即使不干活,平时也可以穿戴。
“奇卡米”、“斡落奇”和“得热特莫勒”(都是靴子):“奇卡米”是用狍腿皮缝靿、用鹿脖皮或牛脊做底(也有用其它皮做底的)的靴子,靴面毛向外,按照毛皮的纹路和色泽搭配,用鹿或狍筋缝合,一双靴子大约要用16张狍腿皮才可做成。冬天在靴子里放进东北特产“乌拉草”,不仅保暖、又可以防潮。这种靴子穿起来既轻便又防滑,尤其适合于在雪地上行走。“斡落奇”是布靿布底或布靿皮底的靴子,适穿于春、夏、秋季。适合冬天穿的靴子还有“得热特莫勒”,它和“奇卡米”一样,穿上跟脚,靴筒里不进雪。
“博力”(手套):分三类,第一种叫“额莫替·博力”,手套的套长,长到能系胳膊肘处,在手腕处开豁口,能随时将手从中露出来,便于打猎和使用各种劳动工具。第二种叫“哈奇·博力”(手闷子),手套的套不长,大拇指和4个手指头分开的款式,从事一般劳动时戴。第三种叫“霍洛·博力”,分有五指,多用狍皮做成。
腰带: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必系腰带(皮的或布的),用蓝色或黑色的布做腰带的较多,也有用其它颜色的。扎腰带时,束腰后将腰带的两头掖在腰后,露出约30厘米长。腰带上佩挂烟具、烟荷包、火镰等饰物。在参加典礼或集会时,如不系腰带,即被认为是不讲礼貌的人。
除上述皮制服装外,男子也穿布制的上衣、裤子和长袍。官吏和富人还穿缎子料的坎肩、马褂(还有雕水獭皮或羊羔皮做衣服里子的人)等,这些主要用作礼服。
女装
达斡尔族女装以棉布为主要面料,夏季穿单长袍和单布裤,冬季穿棉袍、小棉袄和棉裤,颜色以蓝色或黑色为主。除日常的棉服外,富有者还备置绸缎料长袍、上衣,供参加各种典礼时穿用。绸缎服装的花色,依年龄不同而花素有别。老年长袍以蓝、灰色为多,外套黑缎上衣或过膝的外罩衣。年轻女子的绸缎服装颜色鲜艳,并镶以不同颜色的边,做工讲究,美观大方。女服不开衩,不扎腰带。随着时代的发展,达斡尔族的服装除了一些老年人穿袍子外,大多数人,尤其是中青年、少年都穿当今流行的服装,只有在节庆时才穿民族服装。
绣花鞋是达斡尔族青年女子服饰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绣花技艺的高低,是评论年轻女子的标准之一。绣花鞋是缎子面料,鞋底是很厚的袼褙,穿布袜子,连袜底都绣着花。一般来说,女孩长到十几岁时,便要由家中的女性长者传授针线技艺。平时,除了帮助父母干家务活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这上面,从不间断。出嫁时,不仅要带上自己做的绣花鞋、烟荷包和绣花枕头,还要给婆婆和小姑子们带去数双自己亲手绣制的绣花鞋,以展现自己的针线工夫。绣花的烟荷包,是妇女在礼仪场合上不可缺少的装束,多以缎料为底,上面绣着各种图案。
妇女一般都戴一种叫“都如本奇克提玛格勒”的帽子,即四耳帽,从外观上看,就好像帽子四周有四只耳朵,用各种颜色的缎子来缝制。帽子里面衬着“库如”,外形为三角形,两个角上钉有布带子或布扣子,四周滚边,包红色装饰面,绣上精美图案,连带子都是绣花滚边的。如果是带子,系扣之后可以垂于胸前;如果是扣子,则在脑门头上将两头扣合,余下的一角很自然地就披在了脑后,既可以保暖挡风,又有很强的美感和装饰性。
新娘的礼服制作也比较考究,是一种带滚边的长袍,滚边比较宽,绣有花纹。衣身上还要扎花,做成漂亮的双面花。袖口留宽边,外套罩衣,罩衣没有袖子,但比袍子稍微短了一圈,上半身看上去很像坎肩,整个长袍有比较高的衣领,领子上钉着3个金光闪闪的金属扣。礼服有长短之分,短礼服的下襟两侧扎成蝴蝶形状,以示装饰和区别。
达斡尔族少女在头顶上中心留圆发,束一小辫垂于脑后。到了十五六岁时,在头之前半部留发,分人形,绕两耳朵上部,与头顶发合束一条长辫。接近结婚年龄时,留全发,仍束一辫。未嫁女子不得露出鬓发,结婚时用线撵脸上汗毛(不服孝者每到春节亦剪鬓发),并戴头饰。据说在早的时候,已婚妇女平时也戴头饰,现在很少或根本看不到了。已婚妇女平时将发束于头顶。
达斡尔族妇女的头饰有三种:
“曼格尔齐” 额头上戴的一种头带。一般用四层布,裱上彩绸面,黑缎子沿细边,并加以刺绣及小花边等装饰制成。因年龄和身份不同,式样和色调也各异。10~15岁少女戴的色彩鲜艳,多用对比色调,下缀一排小珠帘,左右各带一条约16厘米长的红色或绿色的穗子。姑娘戴的是中间较高的长条形头带,上面用各色薄些的料子做成立体或半立体花鸟,多数呈对称式,下垂珠帘。婚后,戴没有珠帘、色彩较为素雅的头带。
“莲棉日托” 以前,达斡尔族姑娘结婚时开始戴的一种大头饰。似扇形冠,用青素缎子作料,上面插许多簪子和花,冠两侧下檐附三串珠饰。
“库金” 这是妇女头上的装饰物。用它遮盖头的后部,后面垂一根“哈俩布恩库”,形状为一个花盘结,下面有2尺长的穗子。
达斡尔族妇女的佩饰首饰还有绣花荷包、手绢、耳环、手镯、戒指等饰物。
其他服饰
葬礼服饰:达斡尔族死亡者的寿衣比较讲究,认为穿得越体面,其后人的生活就越太平、安乐。但不能穿毛织品,需要穿棉布做的寿衣,连鞋都要用棉布做鞋帮、鞋底。寿衣针迹不必仔细。服孝时,由于辈分、亲疏远近的区别,孝服的类别及服孝期限也不一样。如果是死亡者的妻子、亲子和亲侄,则要穿全身白孝衣。其中长子在衣服外套白马褂,服孝期限为3个月,脱下孝服后穿素服3年。女子头上戴白布条孝帽、穿白鞋。如果是死亡者的第三代叔伯侄子和弟弟,则服孝2个月,将白布叠为三层系于腰间,布头由背后跨左肩(女子右肩)下垂至脚踵。五代的莫昆近亲服孝一个月,孝服只是一条白带子,系于腰间,下搭前面,与衣服下摆相齐。服孝期满时还要举行解孝的仪式,时间是在忌日后第99天,亲友都要来参加。要杀牛羊,摆供品烧纸。祭完后才可脱下孝服,并捆成一束,在烧纸的火上摇晃一下收起来。在1周年、2周年或3周年时,还要举行同样的仪式。1周年时,出嫁的女子脱掉素装。十几岁以下的儿童不服孝,认为小孩服孝有碍发育。
宗教服饰:达斡尔族的“雅得根”(萨满)服称为“萨玛石凯”,海拉尔地区称为“扎瓦”。萨满所穿的衣服是用熟得很柔软的皮裁制而成的,其款式是对襟的长袍,袖子和腰身、下摆都很瘦,扣上扣子后不能迈大步。从长袍领口到下摆均匀地钉有8个大铜扣,长袍前面左右襟上各钉有小铜镜30个,两边共60个,背部钉有铜镜5个(4小1大),其中大的是护背镜。在左右袖筒及长袍前面左右下摆,钉有刺绣各种花样的宽寸许、长五六寸的黑大绒各3条,共12条;在左右下摆的每个绒条带上,钉有小铜铃10个,共60个。护心镜配在衬衣外面。在长袍上还要套披肩,上面嵌有360只小贝壳,两肩处有布制的鸟形两个(一公一母),称为“博勒·绰库尔”。萨满所穿的裙子称为“哈拉邦库”。在萨满服后面的下半部,由24条飘带和绣有日月和松树下绣着鹿形的布片做成,24条飘带下层12条长一尺七八寸,上层12条长七八寸。在萨满服的左右两旁钉有各9根皮条,长2尺余,在这些皮条的综合处系博吉勒岱(铜或铁制,形如铁勺把),左4右5共9个。
烟具:成年的达斡尔人普遍吸烟。因此,烟具成为了传统服饰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男子的烟具一般挂在腰带上,妇女则挂在大襟上。烟袋可以用刻有造型各异的图案的玉石、玛瑙或翡翠坠子作为装饰,还垂着穗子。烟袋的制作很讲究,用铁做锅子,把杏树根挖心去皮后套在锅子上,然后在木壳上端接套一个6厘左右的牛角套,上面刻着圆圈、星形等几何图案。接着又将锅子和烟杆套接,烟杆为木制或银制,饰有繁复的万字花纹,最后接上烟嘴。烟袋锅一般长30厘米左右,也有些长达60余厘米,整个看上去古朴有韵,别有特色。
达斡尔族服饰的传统工艺:达斡尔族的针法是用食指尖戴顶针,用拇指和中指持针。达斡尔族服饰的工艺图案有自己的特点。达斡尔族服饰及配饰中使用各种图案装饰、这类图案题材广泛,有树木花草、动物昆虫、山河建筑、云卷纹样、吉祥图案,还有抽象图案,广泛运用于日常服饰佩饰中,如服装、靴袜、头饰、烟荷包等。达斡尔族服饰的镶边工艺有绲边、绦饰、单宽沿边儿。
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的面料主要是皮革和棉布。这是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经济密不可分的。男子主要从事野外劳作,服装以皮制为主;妇女多负责园田劳动和家务劳动,服装主要为布制。
男装
面料:历史上男装以皮制为主,皮料因各地皮张来源不同而不一样,多以狍子皮为主要面料,兼有少量的狼皮、狐狸皮等。内衣和夏天的衣服用棉布制作。自20世纪初以后,随着棉布的增加和皮料的减少,棉布服装日益普遍,皮衣逐渐减少了。
款式:男装,在历史上多穿长袍衣服,因季节而又有不同。男式单服左右开衩,扎腰带。男子的皮质服装多为狍子皮,这种服装既保暖又耐磨。此外,也有羊皮质地的。在此介绍几种狍皮服装种类:
“德力”(皮大衣):大部分是用秋末、冬季及春初打的狍子皮做成的。这种狍子皮的绒毛相对比较厚,防寒性能较强,轻便而保暖。大衣的长度过膝,达斡尔人为了骑马方便,将皮大衣的前后制作成开衩式的。上述季节的狍子皮非常暖和,但毛脆易断,一件皮衣只穿一两冬。所用的衣扣有的是买的铜扣,也有的是用皮条、布条编结的扣子。
“哈日米”(袍子):是用春、夏、秋初打的狍皮做成的袍子,因为此时狍子身上的长绒毛已经脱落,所以毛皮相对较薄,毛短而稀疏,但皮质结实。扣子用黄铜做成,钉在前襟的右侧,一直从脖颈口钉到衣服下摆。这种袍子可长可短,主要适应于上山打猎、伐木放排时穿用。如果将狍子皮外翻做成大衣就叫“果罗木”,有很好的隐蔽和伪装作用,打猎时穿尤其方便。“哈日米”有“克热·哈日米(八月皮)和“挂兰其·哈日米”之别,适于秋、春两季穿用。过去,个别贫困者也穿“哈日米”过夏。
“米亚特·玛格勒”(帽子):是用狍子、狼和狐狸头的皮做的帽子,其中以用狍子头的皮做帽子最为普遍。做帽盔用的兽头皮毛朝外,兽耳向上挺立,还嵌入两只眼睛;帽耳用狐狸、猞猁或狼皮。这种帽子不仅抗寒、耐用,也是猎人用来接近野兽的伪装之一。
“阿热斯·哈库如”(皮裤):这种皮裤用狍子、狼或狗皮制作,毛长的皮裤在冬天打猎时穿,毛短而结实的适合于在春秋时节穿。
“绥毕”(皮套裤):可以套在皮裤外面穿或单独穿。这种套裤穿法为:有两个裤腿,分别套在两条腿上,一直可以套到大腿根,然后把裤子上端的带子系在腰带上。下地干活的时候套上,防水、防寒而且耐磨,干完活取下来,裤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即使不干活,平时也可以穿戴。
“奇卡米”、“斡落奇”和“得热特莫勒”(都是靴子):“奇卡米”是用狍腿皮缝靿、用鹿脖皮或牛脊做底(也有用其它皮做底的)的靴子,靴面毛向外,按照毛皮的纹路和色泽搭配,用鹿或狍筋缝合,一双靴子大约要用16张狍腿皮才可做成。冬天在靴子里放进东北特产“乌拉草”,不仅保暖、又可以防潮。这种靴子穿起来既轻便又防滑,尤其适合于在雪地上行走。“斡落奇”是布靿布底或布靿皮底的靴子,适穿于春、夏、秋季。适合冬天穿的靴子还有“得热特莫勒”,它和“奇卡米”一样,穿上跟脚,靴筒里不进雪。
“博力”(手套):分三类,第一种叫“额莫替·博力”,手套的套长,长到能系胳膊肘处,在手腕处开豁口,能随时将手从中露出来,便于打猎和使用各种劳动工具。第二种叫“哈奇·博力”(手闷子),手套的套不长,大拇指和4个手指头分开的款式,从事一般劳动时戴。第三种叫“霍洛·博力”,分有五指,多用狍皮做成。
腰带:达斡尔族成年男子必系腰带(皮的或布的),用蓝色或黑色的布做腰带的较多,也有用其它颜色的。扎腰带时,束腰后将腰带的两头掖在腰后,露出约30厘米长。腰带上佩挂烟具、烟荷包、火镰等饰物。在参加典礼或集会时,如不系腰带,即被认为是不讲礼貌的人。
除上述皮制服装外,男子也穿布制的上衣、裤子和长袍。官吏和富人还穿缎子料的坎肩、马褂(还有雕水獭皮或羊羔皮做衣服里子的人)等,这些主要用作礼服。
女装
达斡尔族女装以棉布为主要面料,夏季穿单长袍和单布裤,冬季穿棉袍、小棉袄和棉裤,颜色以蓝色或黑色为主。除日常的棉服外,富有者还备置绸缎料长袍、上衣,供参加各种典礼时穿用。绸缎服装的花色,依年龄不同而花素有别。老年长袍以蓝、灰色为多,外套黑缎上衣或过膝的外罩衣。年轻女子的绸缎服装颜色鲜艳,并镶以不同颜色的边,做工讲究,美观大方。女服不开衩,不扎腰带。随着时代的发展,达斡尔族的服装除了一些老年人穿袍子外,大多数人,尤其是中青年、少年都穿当今流行的服装,只有在节庆时才穿民族服装。
绣花鞋是达斡尔族青年女子服饰中不可少的一部分,绣花技艺的高低,是评论年轻女子的标准之一。绣花鞋是缎子面料,鞋底是很厚的袼褙,穿布袜子,连袜底都绣着花。一般来说,女孩长到十几岁时,便要由家中的女性长者传授针线技艺。平时,除了帮助父母干家务活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这上面,从不间断。出嫁时,不仅要带上自己做的绣花鞋、烟荷包和绣花枕头,还要给婆婆和小姑子们带去数双自己亲手绣制的绣花鞋,以展现自己的针线工夫。绣花的烟荷包,是妇女在礼仪场合上不可缺少的装束,多以缎料为底,上面绣着各种图案。
妇女一般都戴一种叫“都如本奇克提玛格勒”的帽子,即四耳帽,从外观上看,就好像帽子四周有四只耳朵,用各种颜色的缎子来缝制。帽子里面衬着“库如”,外形为三角形,两个角上钉有布带子或布扣子,四周滚边,包红色装饰面,绣上精美图案,连带子都是绣花滚边的。如果是带子,系扣之后可以垂于胸前;如果是扣子,则在脑门头上将两头扣合,余下的一角很自然地就披在了脑后,既可以保暖挡风,又有很强的美感和装饰性。
新娘的礼服制作也比较考究,是一种带滚边的长袍,滚边比较宽,绣有花纹。衣身上还要扎花,做成漂亮的双面花。袖口留宽边,外套罩衣,罩衣没有袖子,但比袍子稍微短了一圈,上半身看上去很像坎肩,整个长袍有比较高的衣领,领子上钉着3个金光闪闪的金属扣。礼服有长短之分,短礼服的下襟两侧扎成蝴蝶形状,以示装饰和区别。
达斡尔族少女在头顶上中心留圆发,束一小辫垂于脑后。到了十五六岁时,在头之前半部留发,分人形,绕两耳朵上部,与头顶发合束一条长辫。接近结婚年龄时,留全发,仍束一辫。未嫁女子不得露出鬓发,结婚时用线撵脸上汗毛(不服孝者每到春节亦剪鬓发),并戴头饰。据说在早的时候,已婚妇女平时也戴头饰,现在很少或根本看不到了。已婚妇女平时将发束于头顶。
达斡尔族妇女的头饰有三种:
“曼格尔齐” 额头上戴的一种头带。一般用四层布,裱上彩绸面,黑缎子沿细边,并加以刺绣及小花边等装饰制成。因年龄和身份不同,式样和色调也各异。10~15岁少女戴的色彩鲜艳,多用对比色调,下缀一排小珠帘,左右各带一条约16厘米长的红色或绿色的穗子。姑娘戴的是中间较高的长条形头带,上面用各色薄些的料子做成立体或半立体花鸟,多数呈对称式,下垂珠帘。婚后,戴没有珠帘、色彩较为素雅的头带。
“莲棉日托” 以前,达斡尔族姑娘结婚时开始戴的一种大头饰。似扇形冠,用青素缎子作料,上面插许多簪子和花,冠两侧下檐附三串珠饰。
“库金” 这是妇女头上的装饰物。用它遮盖头的后部,后面垂一根“哈俩布恩库”,形状为一个花盘结,下面有2尺长的穗子。
达斡尔族妇女的佩饰首饰还有绣花荷包、手绢、耳环、手镯、戒指等饰物。
其他服饰
葬礼服饰:达斡尔族死亡者的寿衣比较讲究,认为穿得越体面,其后人的生活就越太平、安乐。但不能穿毛织品,需要穿棉布做的寿衣,连鞋都要用棉布做鞋帮、鞋底。寿衣针迹不必仔细。服孝时,由于辈分、亲疏远近的区别,孝服的类别及服孝期限也不一样。如果是死亡者的妻子、亲子和亲侄,则要穿全身白孝衣。其中长子在衣服外套白马褂,服孝期限为3个月,脱下孝服后穿素服3年。女子头上戴白布条孝帽、穿白鞋。如果是死亡者的第三代叔伯侄子和弟弟,则服孝2个月,将白布叠为三层系于腰间,布头由背后跨左肩(女子右肩)下垂至脚踵。五代的莫昆近亲服孝一个月,孝服只是一条白带子,系于腰间,下搭前面,与衣服下摆相齐。服孝期满时还要举行解孝的仪式,时间是在忌日后第99天,亲友都要来参加。要杀牛羊,摆供品烧纸。祭完后才可脱下孝服,并捆成一束,在烧纸的火上摇晃一下收起来。在1周年、2周年或3周年时,还要举行同样的仪式。1周年时,出嫁的女子脱掉素装。十几岁以下的儿童不服孝,认为小孩服孝有碍发育。
宗教服饰:达斡尔族的“雅得根”(萨满)服称为“萨玛石凯”,海拉尔地区称为“扎瓦”。萨满所穿的衣服是用熟得很柔软的皮裁制而成的,其款式是对襟的长袍,袖子和腰身、下摆都很瘦,扣上扣子后不能迈大步。从长袍领口到下摆均匀地钉有8个大铜扣,长袍前面左右襟上各钉有小铜镜30个,两边共60个,背部钉有铜镜5个(4小1大),其中大的是护背镜。在左右袖筒及长袍前面左右下摆,钉有刺绣各种花样的宽寸许、长五六寸的黑大绒各3条,共12条;在左右下摆的每个绒条带上,钉有小铜铃10个,共60个。护心镜配在衬衣外面。在长袍上还要套披肩,上面嵌有360只小贝壳,两肩处有布制的鸟形两个(一公一母),称为“博勒·绰库尔”。萨满所穿的裙子称为“哈拉邦库”。在萨满服后面的下半部,由24条飘带和绣有日月和松树下绣着鹿形的布片做成,24条飘带下层12条长一尺七八寸,上层12条长七八寸。在萨满服的左右两旁钉有各9根皮条,长2尺余,在这些皮条的综合处系博吉勒岱(铜或铁制,形如铁勺把),左4右5共9个。
烟具:成年的达斡尔人普遍吸烟。因此,烟具成为了传统服饰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男子的烟具一般挂在腰带上,妇女则挂在大襟上。烟袋可以用刻有造型各异的图案的玉石、玛瑙或翡翠坠子作为装饰,还垂着穗子。烟袋的制作很讲究,用铁做锅子,把杏树根挖心去皮后套在锅子上,然后在木壳上端接套一个6厘左右的牛角套,上面刻着圆圈、星形等几何图案。接着又将锅子和烟杆套接,烟杆为木制或银制,饰有繁复的万字花纹,最后接上烟嘴。烟袋锅一般长30厘米左右,也有些长达60余厘米,整个看上去古朴有韵,别有特色。
达斡尔族服饰的传统工艺:达斡尔族的针法是用食指尖戴顶针,用拇指和中指持针。达斡尔族服饰的工艺图案有自己的特点。达斡尔族服饰及配饰中使用各种图案装饰、这类图案题材广泛,有树木花草、动物昆虫、山河建筑、云卷纹样、吉祥图案,还有抽象图案,广泛运用于日常服饰佩饰中,如服装、靴袜、头饰、烟荷包等。达斡尔族服饰的镶边工艺有绲边、绦饰、单宽沿边儿。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