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兴报房《京报》局部
蒙古文《丹珠尔》,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北京朱印本
《伏藏经》,清雍正年间写本
《新译红楼梦》,清道光年间手抄本
清康熙年间满文写本《几何原本》局部
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局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线装古籍联合目录》
蒙古文《甘珠尔》,明代磁青纸泥金写本
文化承载历史。内蒙古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实施精准性普查、抢救性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工程,构建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内蒙古拥有卷帙浩繁的古籍,实施精准性普查、抢救性挖掘,延续性、再生性保护,将使尘封已久的古籍焕发生机。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内蒙古图书馆以及各盟市图书馆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着一项鲜为人知的工作——古籍整理和保护。各图书馆经过艰苦的努力,使一大批古代文献典籍得到及时保护、免遭损失,为创新发展草原文化、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编者
我国拥有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各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里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其中蒙古文古籍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形成的文化遗产。我区非常重视古籍保护工作,一些珍贵的古籍得到了有效保护。
古籍保护是一项重要、艰巨、连续的工作。实施精准性普查,抢救性挖掘,延续性、再生性保护,让珍贵的古籍走出“深闺”有人识。
古籍收藏量颇为可观
据了解,自治区各类图书馆藏有汉文古籍50余万册,古籍收藏量颇为可观。内蒙古图书馆为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现藏汉文古籍1万余种20余万册,蒙古文古籍2千余种1万余册,满文古籍200余种3千余册,藏文古籍500余种1万余册。其中不乏《宝箧印陀罗尼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几何原本》等珍品善本。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古籍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年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该保护中心的成立,使内蒙古图书馆成为全国首批51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之一。
据内蒙古图书馆古籍部主任何砺砻介绍,全区共有82种古籍入选第一、第二、第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内蒙古图书馆入选古籍45种,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入选古籍8种,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入选古籍23种,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入选古籍3种,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入选古籍1种,巴彦淖尔市图书馆入选古籍1种,内蒙古党校图书馆入选古籍1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内蒙古图书馆专家何远景不辞辛劳,克服种种困难,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对全区50余个古籍收藏单位近50万册汉文古籍进行普查。2004年出版全国首部省级古籍目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线装古籍联合目录》。随后,何远景又编制了两种形式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线装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在分省卷、古籍普查平台建设等工作中,何远景都是利用该数据库进行数据加工。截至2013年6月,内蒙古图书馆已向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传古籍普查数据21716条,涵盖全区50家古籍收藏单位的普查数据。作为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成果之一的《内蒙古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现已出版。
我区有丰富的民族古籍藏书。据初步统计,我国各地藏有2万多种30多万册蒙古文古旧图书和10万多件蒙古文档案,其中我区的藏书量占80%以上。藏有藏文古籍1万多种10万多册,满文古籍2千多种1万多册。目前我区民族古籍的编目和整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编制出版《全国蒙古文古旧图书联合目录》《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目录·蒙古族卷(汉文版)》《蒙古文文献编目规则》等。已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目录·蒙古族卷(蒙古文版)》的编制工作。整理出版《清实录》《蒙古文大藏经》等诸多珍贵的民族古籍。我区藏有藏文和满文古籍的各图书馆也已做好馆藏目录,为编制出版全区联合目录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图书馆还藏有内蒙古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的文献。近年对这些文献进行发掘和整合,出版了《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外文历史文献丛书》等一系列丛书,向世人展示内蒙古的历史面貌。
古籍普查整理持续近20年
普查登记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基础,是制定保护计划的依据。“我区古籍普查工作开展得很早,第一次全区古籍普查距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没有中断。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十分繁杂。我们承担着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任务艰巨,不能有半点马虎。”内蒙古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冯丽丽说。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内蒙古图书馆专家将全区50万册汉文古籍一一整理编目。近年来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对文献进行发掘整理。2013年整理清末黄皮《京报》5000余册,目前已完成编目。《京报》最初是清朝时在北京出版的半官方性质的中文期刊,也称“邸报”,由官方特许经营的报房投递。内蒙古图书馆收藏的这批《京报》版种丰富,以一个报房为一个版种来统计,这批《京报》涉及北京、陕西、甘肃等地的15家报房,即15个版种。这批《京报》时间跨越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不同报房报纸的内容、版刻风格、附加内容都不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还整理出内蒙古图书馆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报纸共8种2232期,这8种报纸分别是天津《时报》、上海《申报》、天津《大公报》、北京《京话日报》《帝京新闻》《顺天时报》《浅说画报》、申报版《京报》。
2014年,内蒙古图书馆古籍专家开始对阿拉善王府藏书进行整理。阿拉善亲王是内蒙古西部著名王公,历十代。上世纪50年代第十代亲王达理札雅将王府藏书赠给内蒙古图书馆。阿拉善王府藏书中比较有特色的古籍为鼓词曲本、殿版古籍、怡府藏书、京报等,整体来说颇有研究价值。现已根据《内蒙古图书馆线装古籍目录》将书库内阿拉善王府藏书进行了统计,总计900余种2万余册,业已编目。
2014年内蒙古图书馆启动中华民国文献整理工作,截至2015年初,整理图书近5万册。初步梳理出有版本、史料、研究价值的“沪江大学毕业论文”“地方史料”“红色文献”等。
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全区50多家古籍收藏单位都或多或少经历了机构调整、馆舍变迁和人员变化,古籍保存情况发生一些改变,因而需要对这些单位重新进行古籍普查。
2010年至2011年,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先后两次到巴彦淖尔市图书馆进行古籍普查,为其所藏《养生类纂》《文介公手札》《昇平署曲辞》等100余种珍贵古籍一一撰写说明。巴彦淖尔市图书馆所藏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刻本《养生类纂》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4年从巴彦淖尔市图书馆筛选出12种古籍申报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内蒙古党校图书馆古籍库搬迁数次,古籍工作人员变动较大。2013年,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帮助其进行古籍普查,发现明内府刻本《文献通考》、民国蒙藏院抄本《蒙藏回系年要录》两种重要典籍还在,但《文献通考》部分书页已经絮化,《蒙藏回系年要录》水渍严重。2014年,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帮助该馆将藏书重新排架,并剔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刷印的书籍,编制了新版《内蒙古党校图书馆古籍目录》。
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巴林右旗博物馆所藏古籍进行普查。通过普查了解到巴林右旗博物馆藏有一批出自辽庆州白塔的经卷140卷,非常珍贵。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乌兰察布市集宁第四中学所藏古籍进行普查。集宁四中古籍大多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集宁地区玫瑰营教堂。由于没有专业古籍工作人员,古籍存放状态很差。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经过拆包、排架和编目,整理出339种2000余册古籍。
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分享古籍阅读
古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被列入“馆藏文物”,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中被列为第10类(绘画类)、第11类(书法类)、第12类(拓片类)及第23类(文献图书类)。古籍与其他馆藏文物及不可移动文物具有的最大差异是具有文献价值。文献价值是通过对古籍记载的信息内容的阅读和研究而体现出来的。我国绝大多数古籍自古以来都保存在图书馆,供读者阅读利用。若古籍束之高阁,不让人阅读,古人留下文字记载的初衷就无法实现,古籍也就失去了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将有价值的古籍数字化加工并向社会公开,让珍贵的古籍走出“深闺”。从阿拉善王府藏书的数字化工作开始逐步扩展到少数民族古籍、西文古籍、民国旧籍……内蒙古图书馆在做有益的尝试和设想。
“近年来内蒙古图书馆先后购置了扫描仪、相机、古籍拍摄架等设备,基本满足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需要。”冯丽丽说。2012年内蒙古图书馆启动了“阿拉善蒙古王府”藏书数字化建设项目,目前已经扫描加工“阿拉善蒙古王府”藏书中的鼓词曲本类古籍12种100余册。2013年11月内蒙古图书馆加入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项目,负责《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几何原本》《和硕郡主封册》3种古籍的数字化加工工作,现已完成对3种古籍的拍摄及相应368帧图片的后期加工工作。(记者 邓玉霞)
古籍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广义的古籍包括甲骨文拓本、青铜器铭文、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唐宋以来雕版印刷品,即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典籍。狭义的古籍不包括甲骨文、金文拓本,不包括简牍帛书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写本,而是专指唐代自有雕版印刷以来的1911年以前产生的印本和写本。
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函套
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聚兴报房《京报》局部
蒙古文《丹珠尔》,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北京朱印本
《伏藏经》,清雍正年间写本
《新译红楼梦》,清道光年间手抄本
清康熙年间满文写本《几何原本》局部
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刻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局部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线装古籍联合目录》
蒙古文《甘珠尔》,明代磁青纸泥金写本
文化承载历史。内蒙古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实施精准性普查、抢救性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工程,构建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内蒙古拥有卷帙浩繁的古籍,实施精准性普查、抢救性挖掘,延续性、再生性保护,将使尘封已久的古籍焕发生机。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内蒙古图书馆以及各盟市图书馆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着一项鲜为人知的工作——古籍整理和保护。各图书馆经过艰苦的努力,使一大批古代文献典籍得到及时保护、免遭损失,为创新发展草原文化、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编者
我国拥有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各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这里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其中蒙古文古籍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形成的文化遗产。我区非常重视古籍保护工作,一些珍贵的古籍得到了有效保护。
古籍保护是一项重要、艰巨、连续的工作。实施精准性普查,抢救性挖掘,延续性、再生性保护,让珍贵的古籍走出“深闺”有人识。
古籍收藏量颇为可观
据了解,自治区各类图书馆藏有汉文古籍50余万册,古籍收藏量颇为可观。内蒙古图书馆为全区最大的古籍收藏单位,现藏汉文古籍1万余种20余万册,蒙古文古籍2千余种1万余册,满文古籍200余种3千余册,藏文古籍500余种1万余册。其中不乏《宝箧印陀罗尼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几何原本》等珍品善本。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古籍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年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该保护中心的成立,使内蒙古图书馆成为全国首批51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之一。
据内蒙古图书馆古籍部主任何砺砻介绍,全区共有82种古籍入选第一、第二、第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内蒙古图书馆入选古籍45种,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入选古籍8种,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入选古籍23种,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入选古籍3种,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入选古籍1种,巴彦淖尔市图书馆入选古籍1种,内蒙古党校图书馆入选古籍1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内蒙古图书馆专家何远景不辞辛劳,克服种种困难,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对全区50余个古籍收藏单位近50万册汉文古籍进行普查。2004年出版全国首部省级古籍目录——《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线装古籍联合目录》。随后,何远景又编制了两种形式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线装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在分省卷、古籍普查平台建设等工作中,何远景都是利用该数据库进行数据加工。截至2013年6月,内蒙古图书馆已向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传古籍普查数据21716条,涵盖全区50家古籍收藏单位的普查数据。作为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成果之一的《内蒙古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现已出版。
我区有丰富的民族古籍藏书。据初步统计,我国各地藏有2万多种30多万册蒙古文古旧图书和10万多件蒙古文档案,其中我区的藏书量占80%以上。藏有藏文古籍1万多种10万多册,满文古籍2千多种1万多册。目前我区民族古籍的编目和整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编制出版《全国蒙古文古旧图书联合目录》《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蒙古文甘珠尔·丹珠尔目录》《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目录·蒙古族卷(汉文版)》《蒙古文文献编目规则》等。已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目录·蒙古族卷(蒙古文版)》的编制工作。整理出版《清实录》《蒙古文大藏经》等诸多珍贵的民族古籍。我区藏有藏文和满文古籍的各图书馆也已做好馆藏目录,为编制出版全区联合目录奠定了基础。
内蒙古图书馆还藏有内蒙古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的文献。近年对这些文献进行发掘和整合,出版了《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外文历史文献丛书》等一系列丛书,向世人展示内蒙古的历史面貌。
古籍普查整理持续近20年
普查登记是古籍保护工作的基础,是制定保护计划的依据。“我区古籍普查工作开展得很早,第一次全区古籍普查距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没有中断。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十分繁杂。我们承担着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任务艰巨,不能有半点马虎。”内蒙古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冯丽丽说。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内蒙古图书馆专家将全区50万册汉文古籍一一整理编目。近年来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对文献进行发掘整理。2013年整理清末黄皮《京报》5000余册,目前已完成编目。《京报》最初是清朝时在北京出版的半官方性质的中文期刊,也称“邸报”,由官方特许经营的报房投递。内蒙古图书馆收藏的这批《京报》版种丰富,以一个报房为一个版种来统计,这批《京报》涉及北京、陕西、甘肃等地的15家报房,即15个版种。这批《京报》时间跨越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不同报房报纸的内容、版刻风格、附加内容都不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还整理出内蒙古图书馆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报纸共8种2232期,这8种报纸分别是天津《时报》、上海《申报》、天津《大公报》、北京《京话日报》《帝京新闻》《顺天时报》《浅说画报》、申报版《京报》。
2014年,内蒙古图书馆古籍专家开始对阿拉善王府藏书进行整理。阿拉善亲王是内蒙古西部著名王公,历十代。上世纪50年代第十代亲王达理札雅将王府藏书赠给内蒙古图书馆。阿拉善王府藏书中比较有特色的古籍为鼓词曲本、殿版古籍、怡府藏书、京报等,整体来说颇有研究价值。现已根据《内蒙古图书馆线装古籍目录》将书库内阿拉善王府藏书进行了统计,总计900余种2万余册,业已编目。
2014年内蒙古图书馆启动中华民国文献整理工作,截至2015年初,整理图书近5万册。初步梳理出有版本、史料、研究价值的“沪江大学毕业论文”“地方史料”“红色文献”等。
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全区50多家古籍收藏单位都或多或少经历了机构调整、馆舍变迁和人员变化,古籍保存情况发生一些改变,因而需要对这些单位重新进行古籍普查。
2010年至2011年,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先后两次到巴彦淖尔市图书馆进行古籍普查,为其所藏《养生类纂》《文介公手札》《昇平署曲辞》等100余种珍贵古籍一一撰写说明。巴彦淖尔市图书馆所藏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刻本《养生类纂》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4年从巴彦淖尔市图书馆筛选出12种古籍申报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内蒙古党校图书馆古籍库搬迁数次,古籍工作人员变动较大。2013年,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帮助其进行古籍普查,发现明内府刻本《文献通考》、民国蒙藏院抄本《蒙藏回系年要录》两种重要典籍还在,但《文献通考》部分书页已经絮化,《蒙藏回系年要录》水渍严重。2014年,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帮助该馆将藏书重新排架,并剔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刷印的书籍,编制了新版《内蒙古党校图书馆古籍目录》。
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巴林右旗博物馆所藏古籍进行普查。通过普查了解到巴林右旗博物馆藏有一批出自辽庆州白塔的经卷140卷,非常珍贵。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乌兰察布市集宁第四中学所藏古籍进行普查。集宁四中古籍大多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集宁地区玫瑰营教堂。由于没有专业古籍工作人员,古籍存放状态很差。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经过拆包、排架和编目,整理出339种2000余册古籍。
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分享古籍阅读
古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被列入“馆藏文物”,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分类标准(试行)》中被列为第10类(绘画类)、第11类(书法类)、第12类(拓片类)及第23类(文献图书类)。古籍与其他馆藏文物及不可移动文物具有的最大差异是具有文献价值。文献价值是通过对古籍记载的信息内容的阅读和研究而体现出来的。我国绝大多数古籍自古以来都保存在图书馆,供读者阅读利用。若古籍束之高阁,不让人阅读,古人留下文字记载的初衷就无法实现,古籍也就失去了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将有价值的古籍数字化加工并向社会公开,让珍贵的古籍走出“深闺”。从阿拉善王府藏书的数字化工作开始逐步扩展到少数民族古籍、西文古籍、民国旧籍……内蒙古图书馆在做有益的尝试和设想。
“近年来内蒙古图书馆先后购置了扫描仪、相机、古籍拍摄架等设备,基本满足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需要。”冯丽丽说。2012年内蒙古图书馆启动了“阿拉善蒙古王府”藏书数字化建设项目,目前已经扫描加工“阿拉善蒙古王府”藏书中的鼓词曲本类古籍12种100余册。2013年11月内蒙古图书馆加入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建设项目,负责《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几何原本》《和硕郡主封册》3种古籍的数字化加工工作,现已完成对3种古籍的拍摄及相应368帧图片的后期加工工作。(记者 邓玉霞)
古籍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广义的古籍包括甲骨文拓本、青铜器铭文、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唐宋以来雕版印刷品,即1911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典籍。狭义的古籍不包括甲骨文、金文拓本,不包括简牍帛书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写本,而是专指唐代自有雕版印刷以来的1911年以前产生的印本和写本。
善本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函套
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