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6年3月,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大北街—昭君路”景观提升项目开工建设。改造后,这片承载着呼和浩特市浓厚召庙文化底蕴的街区景观将全面升级,完美展现塞外古城风貌,成为展示呼和浩特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此项目预计投资3.87亿元,已于2016年9月交工。
大南大北街上的建筑独具明清特色古朴的建筑物在暖色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的美丽。华灯初上,明清风格的建筑成为玉泉区大南大北街的亮点。
2016年3月,呼和浩特玉泉区启动“大南大北街——昭君路”景观提升项目,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及玉泉区文化旅游特色,通过对道路两侧建筑物外立面形象的重塑,打造凸显历史风貌、格调高雅的城市记忆。项目设计师杜瑞说:“我们在设计时,烘托出大召和席力图召的控制地位,在大南街区段,我们整个的建筑都是以陪衬的形式出现的,大北街有一些民国时期的建筑以及山西晋商来这里发展时候的建筑,大召北侧有一栋住宅楼,它的墙面有很多漂亮的图案,这个图案是之前归化城的地图。这样的设计让这条街充满了文化气息。”
玉泉区大南大北街:改造不只是旧貌复原
在承载历史文化的同时,如何保证灯光不打扰居民的正常生活,成为了项目设计的重点。项目设计师杜瑞说:“我们可以控制到分层次的熄灯,在住宅的主面上,会影响到居民休息的灯光,我们会将它早点熄灭,商业灯控制在23时许或24时熄灭,而这些程序,都是自动设定的。”“大南大北街——昭君路”景观提升工程主体工程的基本完工,改善了老城区的整体环境,同时令古建筑风情重现,也擦亮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招牌。据玉泉区住建局质检站总工郝俊青介绍,本次改造结合了老旧小区的改造,我们给百姓的节能保温也做了,新建成的景观设施预计保持15年左右。
“商业+历史”:玉泉区大南大北街今后这样定位
未来,商业+历史的叠加效应将大大提升这条历史街区的附加值,同时,玉泉区也将利用好历史建筑,擦亮历史文化区的这张名片。
百年往事随心走 大南大北街看不够
民间一直有“先有大召寺,后有归化城(呼和浩特原名)”之说,本次改造工程中,将突出大召、席力图召的核心地位。大南街、大北街两侧建筑改造工程,以大召、席力图召为中心,以土默特议事厅、麦香村等文物保护单位和老字号为重点。
本次改造划分为三个区域,大北街区域民国时期商业发展繁荣,将以麦香村、土默特议事厅为重点,表现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大召、席力图召区域将建筑作为空间背景,突出召庙文化的核心地位,主干道交叉口区域,尤其是大南街大北街出入口,将使用部分中式元素,大南街其他建筑则将在外立面使用中式元素装饰。大南街、大北街历经历史的冲刷,受到召庙文化、晋商文化的影响,改造时会将历史文化兼收并蓄,建筑风格以蒙元、明清、民国的时间节点进行串接。
联网“智慧玉泉”构建全新的城区形态
“大南大北街—昭君路”景观提升项目,北起旧城北门路口,南至昭君博物院,道路全长12.1千米,计划总投资3.87亿元,主要对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大北街、昭君路两侧的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包括房屋改造工程、商业广告位工程、硬化工程、街景亮化工程、绿化景观工程以及安防监控工程。其中,建筑外立面和屋顶改造工程(结合老旧小区换保温和门窗)128栋,其中大南街、大北街两侧68栋,昭君路两侧60栋;商业广告位工程约8820平方米;硬化铺装面积200678平方米;摆设移动花坛42个,栏杆(石材)350米,绿地140平方米;安装网络高清摄像头298个。监控摄像头陆续启动后,将联网“智慧玉泉”,借助互联网,实现路网监控,构建城区发展的智慧环境,打造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区形态。
旧楼排危改造保留原有建筑风格
大南街、大北街两侧的老旧居民楼都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小区道路、楼体保温防水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这些老旧小区普遍在设计之初没做外墙保温、防水,小区、街巷的管网陈旧、电线外露,居民们的居住环境较为恶劣。本次改造工作将结合惠民工程老旧小区改造,统一为老旧小区、店面更换门窗、做保温、做防水,梳理小街巷管网。改造后的建筑物室内冬季温度平均可提高4~6摄氏度,夏季可降低3~5摄氏度,屋内长期存在的发霉、长毛、渗水等情况得以消除,室内噪声明显降低。
大南大北街勾勒出百年老街时代感
在规划之初,曾有人提出将大南街、大北街改造为步行街,使得席力图召、大召、观音庙、大盛魁等景区连成一片,却因该条道路是首府交通主干道而作罢。五金水暖、钢窗建材……记者在大南街注意到,类似的店铺比比皆是,而具备地方旅游特色的商铺多开在九久街、塞上老街内,并未延伸到大南街两侧。大南街、大北街是黄金旅游带,而大召广场周边的业态与自身特色不符,在本次改造工作后,希望街道经营方向逐步转移,多发展一些餐饮、特产、住宿等旅游业态产业。人们来到一个城市旅游,不仅仅是参观几个核心景区,小街小巷中的风土人情更是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沉淀。项目负责人杜瑞表示,项目组参考了成都宽窄巷子、平遥古城、扬州古城、南京夫子庙,将以大召广场为引擎,带动周边小街巷的风格转变,重现大南街、大北街当时的文明。(综合呼和浩特晚报、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编辑 杨文娟)
★核心提示:2016年3月,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大北街—昭君路”景观提升项目开工建设。改造后,这片承载着呼和浩特市浓厚召庙文化底蕴的街区景观将全面升级,完美展现塞外古城风貌,成为展示呼和浩特市形象的重要窗口。此项目预计投资3.87亿元,已于2016年9月交工。
大南大北街上的建筑独具明清特色古朴的建筑物在暖色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的美丽。华灯初上,明清风格的建筑成为玉泉区大南大北街的亮点。
2016年3月,呼和浩特玉泉区启动“大南大北街——昭君路”景观提升项目,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以及玉泉区文化旅游特色,通过对道路两侧建筑物外立面形象的重塑,打造凸显历史风貌、格调高雅的城市记忆。项目设计师杜瑞说:“我们在设计时,烘托出大召和席力图召的控制地位,在大南街区段,我们整个的建筑都是以陪衬的形式出现的,大北街有一些民国时期的建筑以及山西晋商来这里发展时候的建筑,大召北侧有一栋住宅楼,它的墙面有很多漂亮的图案,这个图案是之前归化城的地图。这样的设计让这条街充满了文化气息。”
玉泉区大南大北街:改造不只是旧貌复原
在承载历史文化的同时,如何保证灯光不打扰居民的正常生活,成为了项目设计的重点。项目设计师杜瑞说:“我们可以控制到分层次的熄灯,在住宅的主面上,会影响到居民休息的灯光,我们会将它早点熄灭,商业灯控制在23时许或24时熄灭,而这些程序,都是自动设定的。”“大南大北街——昭君路”景观提升工程主体工程的基本完工,改善了老城区的整体环境,同时令古建筑风情重现,也擦亮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招牌。据玉泉区住建局质检站总工郝俊青介绍,本次改造结合了老旧小区的改造,我们给百姓的节能保温也做了,新建成的景观设施预计保持15年左右。
“商业+历史”:玉泉区大南大北街今后这样定位
未来,商业+历史的叠加效应将大大提升这条历史街区的附加值,同时,玉泉区也将利用好历史建筑,擦亮历史文化区的这张名片。
百年往事随心走 大南大北街看不够
民间一直有“先有大召寺,后有归化城(呼和浩特原名)”之说,本次改造工程中,将突出大召、席力图召的核心地位。大南街、大北街两侧建筑改造工程,以大召、席力图召为中心,以土默特议事厅、麦香村等文物保护单位和老字号为重点。
本次改造划分为三个区域,大北街区域民国时期商业发展繁荣,将以麦香村、土默特议事厅为重点,表现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大召、席力图召区域将建筑作为空间背景,突出召庙文化的核心地位,主干道交叉口区域,尤其是大南街大北街出入口,将使用部分中式元素,大南街其他建筑则将在外立面使用中式元素装饰。大南街、大北街历经历史的冲刷,受到召庙文化、晋商文化的影响,改造时会将历史文化兼收并蓄,建筑风格以蒙元、明清、民国的时间节点进行串接。
联网“智慧玉泉”构建全新的城区形态
“大南大北街—昭君路”景观提升项目,北起旧城北门路口,南至昭君博物院,道路全长12.1千米,计划总投资3.87亿元,主要对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大北街、昭君路两侧的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包括房屋改造工程、商业广告位工程、硬化工程、街景亮化工程、绿化景观工程以及安防监控工程。其中,建筑外立面和屋顶改造工程(结合老旧小区换保温和门窗)128栋,其中大南街、大北街两侧68栋,昭君路两侧60栋;商业广告位工程约8820平方米;硬化铺装面积200678平方米;摆设移动花坛42个,栏杆(石材)350米,绿地140平方米;安装网络高清摄像头298个。监控摄像头陆续启动后,将联网“智慧玉泉”,借助互联网,实现路网监控,构建城区发展的智慧环境,打造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区形态。
旧楼排危改造保留原有建筑风格
大南街、大北街两侧的老旧居民楼都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小区道路、楼体保温防水等基础设施陈旧老化。这些老旧小区普遍在设计之初没做外墙保温、防水,小区、街巷的管网陈旧、电线外露,居民们的居住环境较为恶劣。本次改造工作将结合惠民工程老旧小区改造,统一为老旧小区、店面更换门窗、做保温、做防水,梳理小街巷管网。改造后的建筑物室内冬季温度平均可提高4~6摄氏度,夏季可降低3~5摄氏度,屋内长期存在的发霉、长毛、渗水等情况得以消除,室内噪声明显降低。
大南大北街勾勒出百年老街时代感
在规划之初,曾有人提出将大南街、大北街改造为步行街,使得席力图召、大召、观音庙、大盛魁等景区连成一片,却因该条道路是首府交通主干道而作罢。五金水暖、钢窗建材……记者在大南街注意到,类似的店铺比比皆是,而具备地方旅游特色的商铺多开在九久街、塞上老街内,并未延伸到大南街两侧。大南街、大北街是黄金旅游带,而大召广场周边的业态与自身特色不符,在本次改造工作后,希望街道经营方向逐步转移,多发展一些餐饮、特产、住宿等旅游业态产业。人们来到一个城市旅游,不仅仅是参观几个核心景区,小街小巷中的风土人情更是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沉淀。项目负责人杜瑞表示,项目组参考了成都宽窄巷子、平遥古城、扬州古城、南京夫子庙,将以大召广场为引擎,带动周边小街巷的风格转变,重现大南街、大北街当时的文明。(综合呼和浩特晚报、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编辑 杨文娟)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