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剧团
兴安盟原有两个民间艺术剧团,即乌兰浩特市民间艺术剧团和扎赉特旗民间艺术剧团。1958年,乌兰浩特市曲艺团内设“二人转”演出队,1959年在“二人转”演出队的基础上成立民间艺术剧团。1989年艺术团解散。
扎赉特旗政府于1960年组建旗业余剧团。1985年,旗政府对艺术团进行整顿,更名为扎赉特旗民间艺术团,并从外省区招聘一批演员,使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民间艺术团坚持常年下乡演出,年均上演100余场。该团现为集体所有制单位,企业化管理,地方财政实行定额补贴。1985~1995年,共排练现代、古装剧、二人转、拉场戏近50个,深入农村牧区演出600场,观众40万人次,有演职员8名。
二、曲艺团(书曲社、说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各旗县市的私人茶社(馆)多有流动说书的民间艺人。民族书曲茶社以演唱乌力格尔书曲(蒙古书)为主。汉族书曲多演唱东北、西河大鼓及评书。到1956年,全盟共有书曲社12个,即乌兰浩特6个,扎赉特旗2个,科右中旗3个,突泉县1个。其中民族书曲社5个,即扎赉特旗1个,乌兰浩特1个,科右中旗3个。1952~1961年,各旗县文教主管部门都有干部负责组织管理各书曲社,有的成立了曲艺团,有的成立了书曲社。经济上多为自负盈亏,由艺人和团、社按比例分成。除少数能占场的艺人外,多为流动演出。演唱的曲目以传统曲目为主,如《呼家将》、《杨家将》、《三侠五义》、《小五义》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团、社都中止了演出活动,人员自行分流。
1978~1980年,各曲艺团相继开展演出活动。各地文化主管部门还举办培训班,对民间艺人进行考核,对水平高者发给演出证(准演证)。1978年,乌兰浩特在恢复曲艺团的基础上,还兴建了红城曲艺场和蒙古说书厅,属自负盈亏集体文化事业单位,有演职员10名。1982~1990年,由于广播、电影,特别是电视事业的大发展,多数团体都自动解散,虽有少数团体实行承包责任制,但终因入不敷出而停演。演员有的因年老在家休养,有的安排在企、事业单位工作。
一、艺术剧团
兴安盟原有两个民间艺术剧团,即乌兰浩特市民间艺术剧团和扎赉特旗民间艺术剧团。1958年,乌兰浩特市曲艺团内设“二人转”演出队,1959年在“二人转”演出队的基础上成立民间艺术剧团。1989年艺术团解散。
扎赉特旗政府于1960年组建旗业余剧团。1985年,旗政府对艺术团进行整顿,更名为扎赉特旗民间艺术团,并从外省区招聘一批演员,使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民间艺术团坚持常年下乡演出,年均上演100余场。该团现为集体所有制单位,企业化管理,地方财政实行定额补贴。1985~1995年,共排练现代、古装剧、二人转、拉场戏近50个,深入农村牧区演出600场,观众40万人次,有演职员8名。
二、曲艺团(书曲社、说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各旗县市的私人茶社(馆)多有流动说书的民间艺人。民族书曲茶社以演唱乌力格尔书曲(蒙古书)为主。汉族书曲多演唱东北、西河大鼓及评书。到1956年,全盟共有书曲社12个,即乌兰浩特6个,扎赉特旗2个,科右中旗3个,突泉县1个。其中民族书曲社5个,即扎赉特旗1个,乌兰浩特1个,科右中旗3个。1952~1961年,各旗县文教主管部门都有干部负责组织管理各书曲社,有的成立了曲艺团,有的成立了书曲社。经济上多为自负盈亏,由艺人和团、社按比例分成。除少数能占场的艺人外,多为流动演出。演唱的曲目以传统曲目为主,如《呼家将》、《杨家将》、《三侠五义》、《小五义》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团、社都中止了演出活动,人员自行分流。
1978~1980年,各曲艺团相继开展演出活动。各地文化主管部门还举办培训班,对民间艺人进行考核,对水平高者发给演出证(准演证)。1978年,乌兰浩特在恢复曲艺团的基础上,还兴建了红城曲艺场和蒙古说书厅,属自负盈亏集体文化事业单位,有演职员10名。1982~1990年,由于广播、电影,特别是电视事业的大发展,多数团体都自动解散,虽有少数团体实行承包责任制,但终因入不敷出而停演。演员有的因年老在家休养,有的安排在企、事业单位工作。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