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食
满族的先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人,主要从事渔猎、畜牧和原始农业,故其饮食民俗简单古朴,既有牧猎民族特点,又有农业民族的特点。主食是肉类与谷类兼食。据《后汉书》记载:肃慎、挹娄人“有五谷、麻布”、“好养豕、食其肉”。在各类兽肉中,猪是他们最喜食的肉类。隋唐时期的靺鞨人,承袭了先人肉粟兼食、喜习猪肉的习俗。《北史》记载:勿吉“相与偶耕,土多粟、麦、穄,菜则有葵。水气咸,生盐于木皮之上,亦有盐池。其畜多猪。”辽金时期,肉类还是女真人的主食,据《金史纪事本末》记载:“自过缤、辰州,东京迤逦,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多以射到禽兽为饭”。金代女真人的日常主食除肉类外,还有稗米饭和 饭。稗米饭为煮熟的干饭或熬成的粥,佐肉类和蔬菜而食。《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之地“自过咸州至混同江以北,不种谷麦,所种止稗子,舂米,旋炊粳饭”。《容斋三笔》记载:靖康之役后,金朝将被俘者迁于东北地区,“每人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为米,得一斗八升,用作糇粮。”可见,稗米饭也是女真人经常吃的主食。女真人的另一主食是 饭。所谓 饭,就是将炒熟的稗米或麦,捣成粉末状以水或乳调合而食。 饭易于保存和携带,吃食也十分方便,是女真人狩猎和作战时必备的食粮,故食 的习俗为后世满族人所承袭。
清朝以后,内蒙古满族的主食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莜麦、荞麦、豆子等。满族主食的特点是喜欢面食、粘食,味尚甜和酸。现择要介绍几种主食:
满洲饽饽 满族把各种各样的块状面制食品统称为“饽饽”。它种类繁多,贵贱喜食,主要有馒头、包子、豆面饽饽、打糕、菠罗叶饽饽、撒糕、酸饽饽、粘米饽饽、发糕等。
豆面饽饽 俗称豆面卷子,满语称“飞石黑阿峰”。做法:将大黄米或小黄米浸泡后,磨制成面,上笼屉蒸熟;再将炒熟的黄豆也磨成粉末,均匀地裹在碾成片的粘饼中,然后卷好,用刀切成小块后,佐以白糖,即可食用。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多食之。
打糕 多用黄米或江米制成。《绝域纪略》记载:满族“有打糕,黄米为之精;有饼饵,无定名,入口即佳也”。其做法:将原料米上笼屉蒸熟后,放入大木槽内,用木榔头锤打成团面,并不时淋以清水;取出团面用手揉制成各式饼类,并拌撒以熟黄豆粉。食时可佐以蜂蜜或白糖。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多喜食。
菠罗叶饽饽 菠罗叶即柞树叶。做法:先将红豇豆煮熟,捣成豆泥,再将江米面用水和好擀成面饼,之后将豆泥放在面饼上捏成饺子形,外裹以菠罗叶,置于笼屉中蒸熟既可食用。至今仍为内蒙古东部区满族所喜食。
撒糕 是一种用粘米面与红豇豆制成的粘糕。做法:将笼屉置于开水锅上,先在笼屉中撒一层磨好的豇豆瓣,蒸熟后再撒入粘米面,粘米面蒸熟后再撒入第二层豇豆瓣及粘米面;如此反复,一直撒到与笼屉大体相同的高度为止,最上面再撒一层豇豆瓣。蒸熟后,可切成小块食之,其味甘美而细腻。因其是切割而食,农家又称为“切糕”。内蒙古东、西部满族均喜食之。
酸饽饽 满族农家一般在农历七月喜用新收的糜子米做酸饽饽。做法:把糜子米浸泡水中,发酵后捞出,洗净后磨成水面,再用吊包沥净水分,团成饼子后置笼屉中蒸熟既成。因食时面有酸味,故称酸饽饽。内蒙古西部区满族喜食之。
粘米饽饽 俗称粘豆包,满族传统风味食品。原料主要为黄米或糯米及各类小豆。做法:把黄米磨成面后,调水拌成块状入笼屉蒸熟,然后揉匀擀成圆皮,包入豆馅团成球形,入屉蒸熟后即可食之。由于它是满族农家冬季的常制主食,故农家多一次蒸以百计并用缸贮存之。内蒙古东部区满族至今仍多喜食。
发糕 俗称虚糕,满语称“哪玛米糕”。做法:将用温水和匀的玉米面发酵,然后将其摊入笼屉中蒸熟后既可;食用时多切成菱形小块,并佐以白糖。旧时,多用山里红汁在发糕面上点成梅花形,以增人们食欲。
满族的主食还有萨其玛、饸饹、春饼、米饭、饺子、莜面、荞面、面条、大饼子、粥等。
萨其玛 俗称甜饽饽。《燕京时岁记》记载:“萨其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在其表面上粘上一层红糖,即为“芙蓉糕”。《燕京时岁记》又载:“芙蓉糕与萨其玛同,但面有红糖,艳如芙蓉耳。”绥远城满族人多喜食。
饸饹 这是满族农家夏季常食的一种用压挤方法制成的面条。它多用荞面或小米面制作。《奉天通志》记载:满族人“夏日或食饸饹,小米浸盆盎中使发酵,然后以清水淘净,磨成面,和以沸水纳入饸饹床中,漏成长条,以沸汤煮之,和以卤汁,圆滑适口,农人最喜食之。”内蒙古东、西部满族均喜食。
春饼 每年立春或冬春之时,内蒙古满族人多喜食春饼。做法:先用白面烙制薄饼,一锅可烙上下两张。再将绿豆芽炒之,佐以葱、酱、蒜苗、炒鸡蛋、熟肉条,在饼上抹酱后,裹以各类菜肴,卷而食之。春饼制作方便,饭菜一体,生熟兼食,别具民族风味。
饺子 满语称“艾吉格饽”,也是北方各民族的传统佳食。做法:将白面用水和好后,擀成饺子皮,再用猪肉或羊肉及白菜、萝卜、葱、姜等制成菜馅,用饺子皮包馅后入锅煮,约10分钟既可捞出食之。饺子是满族人家节日的主食,如过年时,全家动手,要包成百上千个饺子,然后放于屋外冻上,冻好后置于屋外的缸中储存。日后随吃随取,极为方便。平时如有佳宾临门,也常包饺子待之。内蒙古大多数满族多喜食猪肉馅饺子,而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的满族人却喜食羊肉馅饺子。
粥 内蒙古满族人多喜食喝粥。常食之粥有大米粥、小米粥、高粱米粥、玉米子粥等,粥中多佐以红豆、绿豆等。其中大米粥和小米粥西部区满族喜食之,高粱米粥和玉米子粥东部区满族喜食之。还有一种最具民族特点的是小肉粥,俗称“鞑子粥”。做法:将猪肉切成小块,置入锅中佐以葱、花椒等炒之,然后加汤及咸盐等。汤沸后,将洗净的小米放入锅中煮熟后既可食之。昔日,满族祭天和祭祖时必吃小肉粥。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的满族人尤喜此食。
羊油麻花 这是一种为绥远城满族所喜食的食品。制法:以羊油和面,并在面中参与红糖,将面揉匀后制成小条,入油锅炸熟后捞出既可食用。它香酥可口,多为满族人的早点或供神祭品。
生炸糕 内蒙古西部区其他民族作糕时,多先将黄米面蒸熟后,包馅入油锅炸熟后食用。而满族的做法与此不同,是用水将黄米面调好后揉匀,然后将生糕面包馅后入锅炸熟后食用。糕馅的种类很多,一般用玫瑰、红白糖、青红丝等合成。该食品香脆可口,别有风味,与一般的炸糕迥然不同,颇受绥远城满族人的喜食。
豌豆黄 这是一种糕点式的食品。它以豌豆面为原料,面中加入红枣、沙糖等,揉匀后入笼屉蒸熟即可食用,由于色泽黄润,故名。它柔润滑腻,价廉可口,故至今仍为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满族所喜食。
豆面饼子 是民国年间绥远城满族常用以度饥的大众化食品。制法:用杂和豆面(如豌豆、绿豆、蚕豆)为原料,掺入少许白面,稍加发酵后,揉成面剂,再用寿字木模定型,入炉烤熟后既可食用。它吃起来干爽利口,豆香浓郁,多为早点之用。
莜面和面条 西部区满族还喜食莜面,种类有莜面条条、莜面鱼鱼、莜面窝窝、莜面饨饨等,其吃法与汉俗同。面条也是满族人的主食,与汉俗不同的是满族人喜食炸酱面,而汉族人喜食搁锅面。其中,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满族人和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满族人尤喜炸酱面。
乏克 俗称得胜包,这是满族的传统食俗。“乏克”为满语,汉意为包饭或菜包。做法:将煮熟的米饭和炒熟的菜肴,并佐以葱丝、熟肉、炒鸡蛋、香菜、炸酱等,用洗干净的白菜叶包裹起来,双手捧握而食。满族俗语云:“吃得胜包,包不离嘴,嘴不离包。”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农家多喜食。
满洲水饭 是满族农家夏季的主食之一。做法:将高粱米或小米煮熟后置于凉水中浸泡数遍,吃时用笊篱捞出,佐以几样凉菜或酱渍小菜,如小葱、小根蒜、白菜心、香菜、菠菜、柳蒿等,有清凉可口和消暑败火之效。
满族人除爱吃面食外,也善食各类粮米,主要有大米、小米、黄米、稗子米、高粱米和玉米做成的干饭。其中高粱米和玉米是东部区满族农家粮食的主谱。
二、副食
金朝女真人的副食主要有两类,一为肉类,二为蔬菜。肉类主要是畜养的猪、牛、羊及猎取的鹿、獐、兔、雁、鸭、鱼等。蔬菜品种较少,主要有葱、蒜、韭菜和采集的木耳、蘑菇等山珍及各类野菜。女真人喜食的副食有以下数种:
肉菜糜 女真人喜欢将肉、菜混合于一体吃食。制法:将肉煮熟后,置诸菜于其中,捣成糜状而食之。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炙股烹脯,以余肉和菜捣臼中,糜烂而进,率以为常。”此菜味香鲜美,别具民族风味。
血脏羹 女真人喜欢用动物的血液和内脏煮羹,并佐以葱、蒜、韭菜等蔬菜而食之。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以“心血脏瀹羹,芼以韭菜,……虏人嗜之。”女真人的这一食俗,被后世满族人所承袭,清代满族喜食的煮血肠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豆酱 女真人擅长以各类豆制酱。豆酱味咸而浓香,是佐食熟肉、菜肴、米饭、面条等饭菜最重要的调味品,素为女真人所喜食,并为后世满族所承袭。
清朝以后,满族的菜肴仍以肉食为主,其中尤喜食猪肉,这是从其先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起就世代相沿的习俗。此外,牛、羊肉及各类禽兽之肉都为满族人所喜食。制作菜肴的方法有许多,普通人家多为煮、炖、熬、烧、烤等,一些烹制方法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炖肉 满族每逢年节喜庆之日,必吃大锅炖肉。据《宁古塔纪略》记载:满族人“将猪肉、头、足、肝、肠收拾极净,大肠以血灌满,一锅煮熟。请亲友列炕上,炕上不用桌,铺设油单,一人一盘,自用小刀片食。”民国以后,这种把猪的不同部位混炖一锅的习俗多已不存,但逢年过节用大锅炖猪肉的习俗至今仍保留在内蒙古东部区满族中。
手扒肉 清代的满族,尚食手扒肉。据《黑龙江外记》记载:“满族宴客,旧尚手把羊或全羊。……所谓手把肉,持刀自割而食也。”清末至民国年间,城镇和农家满族渐染汉习,此俗多已废弃。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之满族牧人仍保有此食俗。做法:将羊宰杀后,剥皮去头,取出内脏,然后将羊卸成若干块,放入锅中猛煮,锅中汤内不加任何调味品,约煮10分钟即可捞出,佐以咸盐,操刀食之。肉质鲜嫩,味美可口,为牧人常用的待客佳肴。
坛儿肉 这是清代绥远城满族人常食的美味佳肴。做法:将五花肉切成约一寸段,用多种调料腌渍片刻,然后连卤装入坛中,加盖在小火上炖煮2个多小时,待肉酥烂既可食用。此菜醇香扑鼻,入口肥而不腻。
白煮肉 满族的传统名菜。做法:将去骨的五花猪肉切成条块状,刮洗干净后皮朝上置于锅中,倒入清水,在旺火上烧开,再转微火煮两小时既可;将熟肉捞出晾凉,撕去肉皮,切成薄片,整齐地排放在盘中;把酱油、蒜泥、韭菜花、酱豆腐和辣椒油等,放于小碗内,以备佐食,随同肉片一起上桌。特点是肉质香烂、肥而不腻、味道醇厚、百食不厌。清代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满族人多喜食。
五香马肉 这是昔日绥远城满族独具特色的肉食品,也包括驴、骡肉在内。制法:将马、驴、骡肉洗净后,置入熬用多年的老汤中进行慢煮,加入各种调味品,煮熟后即捞出置于平板肉案上。顾客买肉时,则用长片刀立旋切成薄片出售。这种卤肉肥瘦适当,香郁可口,物美价廉,满族人多喜食。
白肉血肠 满族的传统佳肴。做法:选带皮五花猪肉一块,置于清水锅中用慢火煮至八分熟,捞出晾凉,切成薄片,是为白肉;在鲜猪血中拌入少量的葱花、大蒜、姜片、花椒面、咸盐、味精等调味品,搅匀后灌入洗净的猪肠中,封扎结实后置于锅中煮熟,捞出晾凉后,切成薄片,是为血肠。食时,将白肉和血肠佐以蒜泥、韭菜花、炸酱、辣椒油等。另一食法是将切好的白肉片、血肠片放在酸菜锅里,并置入调料和粉条。炖熟后,佐以韭菜花、炸酱、辣椒油、蒜泥、虾油等食之。该菜肴红白相间,色美味香;其汤也鲜香味醇可口,营养十分丰富。至今,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在冬季尤为喜食。
全羊肉 俗称“羊崽子”,它并非成年羊的肉食品,而是从母羊腹腔中取出的羔羊肉,有时也有从母牛腹中取出的仔牛肉,俗称“牛猴儿”。制法:将胎羊或胎牛肉洗净加工后,下锅煮至半熟后捞出,将肉切成小块,佐以盐、油、辣椒、香菜、花椒、大料等调味品,加汤回锅后再用炆火慢煮,肉熟既可捞出食用。它鲜嫩可口,绝无肥腻邪味之感,是清朝民国时期绥远城满族喜食的佳肴之一。
火锅 它为满族先民所始创。辽金时期,女真人狩猎野餐时,常用容器烧煮各类兽肉及野菜,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到清朝时,无论满族贵族,还是普通旗民,在冬季时尤其喜食火锅。据《奉天通志》记载:满洲“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沸汤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冬月居家,宴客常餐,多喜用之。”根据下料的不同,火锅的品类可分为白肉火锅、三鲜火锅、什锦火锅、海味火锅、菊花火锅、毛肚火锅、飞禽火锅(俗称“天上锅”)、水中火锅(俗称“鲜鱼锅”)等。吃时,佐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麻酱、酱油等。该菜肴肉嫩汤肥,腴而不腻,清朝时就已在大江南山盛行。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冬季尤为喜食。
野兔肉 清朝民国时期,绥远城一些满族人爱好养鹰玩鹞。每当秋末冬初之际,常三五成群去城外密林和草滩中以鹰猎兔。制法:将野兔剥皮洗净,切成小块,加入黄酱、葱、蒜、盐、油等调味品,经过煸炒焖煮制成兔脯。它野味浓郁,味道鲜美,是下酒之佳肴。
猪皮冻 满族的传统风味菜肴,是满族在中国烹饪史上的发明之一。它是用猪皮熬汁冷却后凝固而成的食品。做法:将洗净的猪皮切成细条或小块,再将适量的清水及葱、姜、大料等佐料,置于锅中用温火熬至酥烂,再放入盐或酱油,冷却后即成(加盐者谓白冻,加酱油者为红冻)。也可在沸汁中配以煮熟的虾、鱼、牛肉等片,美称为水晶,如水晶虾片、水晶肘子、水晶鱼片、五丝冻、花冻等。它的特点是清凉筋滑、晶莹鲜香。至今内蒙古满族人仍喜食。
蘸食 满族的饮食习惯,即将各类时令鲜菜蘸酱而食。这一食俗在满族家庭中一年四季常见。供蘸食的原料较多,春季主要有小葱、小白菜、菠菜、水萝卜及各类野菜;夏季则多用青蒜、黄瓜、生葱、白菜心等;秋季则为各类萝卜、嫩菜叶等;冬季为大白菜心、酸菜心等。其中尤以生葱为蘸食上品,满族中有“小葱蘸酱,越吃越胖”之俗语。供蘸食的酱类一般分为生、熟两种。生酱为家庭自制,俗称大酱;熟酱则多为过油炒过的鸡蛋酱、肉酱、辣椒酱等。由于蘸食的原料鲜嫩爽口,可增食欲,并食用简便,经济实惠,故深受满族人所喜爱。清朝以后,这一食俗在内蒙古满族聚居区十分流行。至今,尤以赤峰市郊区关家营满族乡和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为甚。
酸菜 满族的传统菜肴,为冬、春季各家的主菜。据《客座偶谈》记载清代东北满族民俗:“屋中必有两大缸酸白菜,此地独多白菜,冬间腌之。”《奉天通志》又记载:“东边各县地,及至秋末,车载秋菘,渍于瓮中,名曰酸菜。”做法:将白菜外层去掉,置于开水锅中稍烫后装入缸中,上撒咸盐一层,如此反复直至装满大缸为止,上压圆滑的大石一块,半月后味酸即可食用。酸菜可用炒、炖、熬等多种方法制作,但最易与猪油、白肉混合烹制。酸菜、粉条炖猪肉是冬季满族人的美味佳肴。至今,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尤为喜食。
三、酒茶
隋唐时期,由于满族先世靺鞨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已掌握了以粮谷酿酒的技术,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嗜好。据《隋书·靺鞨传》记载:其俗“嚼米为酒,饮之亦醉。”时造酒的原料多为糜米,即黄米。至辽金时期,饮酒这一习俗又被后世女真人所承袭,并嗜酒成风。据《金史》记载:完颜阿骨打的先世景祖乌古乃“嗜酒好色,饮啖过人。”世祖劾里钵“尝乘醉骑驴入室中。”据《大金国志》记载:每逢婚宴或节庆之际,女真人“以酒馔往,少者十余车,多至十倍。饮客佳酒,……先以乌金银杯酌饮,贫者以木。”又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在饮宴时,“嗜酒而好杀,醉则缚而俟其醒,不然杀之,虽父母不能辨。”可见酗酒已经成为金朝女真社会的公害。金朝皇帝于是严令禁酒,据《金史》记载:海陵王曾下令“禁朝官饮酒,犯者死。”金世宗也严令女真人“虽闲月亦不得痛饮,犯者抵罪。”虽然禁酒令严厉,但极难推行,直至金朝灭亡,也未能抑止女真人的酗酒之风。
女真人的饮酒方法与中原汉俗不同,不以菜肴为佐,或是先饮毕而后食,或是先食毕而后饮。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胡法饮酒,食肉不随下盏,俟酒毕,随粥饭一发致前。”饮酒不是每人各持一杯,而是“只用一木杓子,自上而下,循环酌之。”皇亲贵族喝酒虽用杯,但也是“传杯”而饮,每传饮一巡,谓之“一行”。宴请宾客或二行,或五行,或九行后,方进食肉饭。
明末清初的满族人承袭了金代女真人善饮的习俗。据《殊域周咨录》记载:满族人“聚会为礼,人持烧酒一鱼胞,席地歌饮。”清代满族人宴会和待客时必置酒,“凡饮酒时不食”,饮毕再用饭菜,这是沿袭了金朝女真人的饮酒习俗。饮酒时,家主往往呼主妇为宾客敬酒,如遇宾客推辞不喝,主妇多跪而不起,因而大多饮者必醉。清代的八旗兵也大多善饮,据《黑龙江述略》记载:驻防旗兵“月饷较优,每三五成群,酣饮市肆,一日未终,罄诸所有而后已,不知蓄以贻家也,醉则随路倒卧,亦无人过问之。省城小酒肆极多,大率山东回民执此为业,练军饷项,半耗于此,可叹已!”由此可知,至清末旗人还嗜酒成风。
清初满族人所饮之酒多为“米儿酒”,它是承袭了金代女真人“嚼米为酒”的习俗而酿造的。因为黄米所造而色黄,故俗称“黄酒”;又因多在秋季酿造,又称“秋酒”。据《黑龙江外记》记载:满族人“以黄米造酒,谓之黄酒,又有名秋酒者,关以东处处卖之。”米儿酒的酿造方法:将大黄米浸泡之后置于锅上蒸熟,装入坛中;再将原来的米汤也一并放入,并加适量的水;把黄酒置入坛中搅拌均匀,二三天后随可饮之。该酒分酸甜两种,味道芬香,格外爽口。
清中期以后,满族人盛行饮烧酒。该酒以高粱酿制,性烈味浓,饮之可以有舒筋活血和驱寒取暖之作用,深受满族人的喜爱。时满族人饮酒成风,几乎家家喝、人人喝、顿顿饭喝,儿子给父母打酒喝,被视为孝顺的表现。
民国至20世纪70年代,内蒙古满族仍喜饮以纯粮食酿制的高度烧酒(白酒)。80年代以后,酒的种类日渐普及,主要有白酒、色酒、啤酒三大类。城镇满族一般三种酒都喜品饮,而农家满族仍以饮白酒为主。
清朝以来,内蒙古满族喝酒时有一习俗,即划拳喝酒。此俗一直流传至今,尤以东部满族聚居区为甚。划拳的拳式主要有哑拳、满蒙汉拳、内拳、走马拳、连环拳、霸王拳等,都以出指头数目与口中喊出数字的加减变化来定胜负。除划拳外,也有喝酒时掷骰子比点数赌输赢者。
满族因居住于不产茶叶的东北地区,加之交通闭塞,故清朝时一般满族农家多不饮茶。据《黑龙江述略》记载:满洲“旗户不重茶饮,客至则口吸袋烟,手捧以进,或久坐,饷白水一盂;市肆商主,则煮茶进客,以故茶贩甚少。”20世纪50年代以后,满族农家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开始普遍饮茶,但东部区满族普遍喜饮红茶,西部区满族普遍喜饮砖茶。
乾隆初年以后,由于绥远城驻防八旗将士一部分来源于京师八旗,故带来了饮茶习俗。他们大多喜饮绿茶和花茶,一部分人也饮砖茶。绥远城旗人有早晨喝茶的习惯,如清晨晚辈遇见长辈,便要垂手站立而问候:“您喝茶啦!”这已成为一种礼貌问候语。一般旗人绝不清晨起来就吃饭,他们认为先喝一杯茶,湿润一下食道后再吃食物,对身体极有好处。家中如有来客,必烟、茶招待,但不太讲究茶叶的高下,更无品茶之习惯。由于绥远城满族人喜好饮茶,故从清朝至20世纪60年代,绥远城内开设有许多茶馆。现他们还留有饭前和饭后饮茶的习俗。
满族人在入关前,由于地近蒙古,故多喜饮奶茶。清朝进后,渐习汉族的茶道文化,饮奶茶之俗渐被抛弃。但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之满族人却承袭了饮奶茶之习俗,将此饮俗一直保留至今。奶茶的制法:用锅将清水烧沸,然后加入适量的牛奶、茶叶熬煮,片刻后舀出便可饮用。该奶茶茶味香浓。
稀果子干:它是清代至今绥远城满族儿童夏季喜爱的饮料。其制法是以杏干、柿饼、黑枣等为原料,将其洗净焖泡后切碎,置于水中微火熬煮,成稀糊状后放入适量白糖,晾凉后盛入盆中既可饮用或出售。它清凉爽口,消热去火,是避暑的上好饮料。
四、进餐礼俗
明朝末年的女真人,进餐时并无定制。如打围时,穿山越岭,跨涧涉溪,奋力围猎野兽;饥饿时啃几口肉干或干粮,渴了喝几口山泉,名曰“打尖”。日落时分,拢起篝火,席地而坐,烧烤野物,并用自己的解食刀割肉而食,共享野味。饱食痛饮之后,便是即兴歌舞,尽兴后而眠。分配猎物后,需将心、肝、里脊等最美味的部分,带回家去敬送族中的老者或父母亲。
清朝以来,满族接人待客的习俗热情而周到。一般客人或长辈从外面进来时,儿媳需赶快迎接施礼,请进屋中。进屋上炕坐定后,先敬烟,后沏茶。敬烟的礼节是儿媳背着客人装好烟后,双手递给客人或长辈,并稍稍弯腰点火后,退于一旁;一般客人吸着烟后也稍稍欠身以表谢意。满族以烟待客,是因吸烟是整个民族的嗜好,不仅男子吸烟,而且未嫁姑娘也常吸烟,故“东北三大怪”之一就是“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随后家主妻子和儿媳为客人准备饭菜。进餐时,晚辈一般不与长辈同桌饮食。儿媳则在炕旁站立侍候,不时为炕上饮食者端茶盛饭,装烟倒酒。喝酒时,很少有干杯之习惯,客人喝酒时需在杯中留一点酒,俗称“福底”。盛饭时多用小碗,并只盛多半碗。长辈吃一碗,儿媳需盛一碗,儿媳不能有任何怨言。平日家庭就餐时,家主没回来则不能开饭;吃饭时如长辈没动筷子,晚辈则绝不能先食。全家围食时,只有儿媳在公婆旁服侍。20世纪50年代后,内蒙古满族的进餐礼俗大为简化,阖家围坐进餐已成风尚,但尊长辈敬宾客的习俗仍旧保持。
清代满族人家如遇喜庆之事,则必宴请宾客。进餐时往往由家主的妻子出面向客人敬酒与劝酒。据《宁古塔纪略》记载:“满洲人家喜筵宴,客饮至半酣时,妇女俱出敬酒,以大碗满斟,跪于地奉劝,俟饮尽乃起。”民国以后,内蒙古满族中此俗已不多见。但客人走时,家人欢送至大口外,施礼叮嘱,直至客人走远方转身回家之俗,则保存至今。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一、主食
满族的先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人,主要从事渔猎、畜牧和原始农业,故其饮食民俗简单古朴,既有牧猎民族特点,又有农业民族的特点。主食是肉类与谷类兼食。据《后汉书》记载:肃慎、挹娄人“有五谷、麻布”、“好养豕、食其肉”。在各类兽肉中,猪是他们最喜食的肉类。隋唐时期的靺鞨人,承袭了先人肉粟兼食、喜习猪肉的习俗。《北史》记载:勿吉“相与偶耕,土多粟、麦、穄,菜则有葵。水气咸,生盐于木皮之上,亦有盐池。其畜多猪。”辽金时期,肉类还是女真人的主食,据《金史纪事本末》记载:“自过缤、辰州,东京迤逦,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多以射到禽兽为饭”。金代女真人的日常主食除肉类外,还有稗米饭和 饭。稗米饭为煮熟的干饭或熬成的粥,佐肉类和蔬菜而食。《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之地“自过咸州至混同江以北,不种谷麦,所种止稗子,舂米,旋炊粳饭”。《容斋三笔》记载:靖康之役后,金朝将被俘者迁于东北地区,“每人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为米,得一斗八升,用作糇粮。”可见,稗米饭也是女真人经常吃的主食。女真人的另一主食是 饭。所谓 饭,就是将炒熟的稗米或麦,捣成粉末状以水或乳调合而食。 饭易于保存和携带,吃食也十分方便,是女真人狩猎和作战时必备的食粮,故食 的习俗为后世满族人所承袭。
清朝以后,内蒙古满族的主食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莜麦、荞麦、豆子等。满族主食的特点是喜欢面食、粘食,味尚甜和酸。现择要介绍几种主食:
满洲饽饽 满族把各种各样的块状面制食品统称为“饽饽”。它种类繁多,贵贱喜食,主要有馒头、包子、豆面饽饽、打糕、菠罗叶饽饽、撒糕、酸饽饽、粘米饽饽、发糕等。
豆面饽饽 俗称豆面卷子,满语称“飞石黑阿峰”。做法:将大黄米或小黄米浸泡后,磨制成面,上笼屉蒸熟;再将炒熟的黄豆也磨成粉末,均匀地裹在碾成片的粘饼中,然后卷好,用刀切成小块后,佐以白糖,即可食用。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多食之。
打糕 多用黄米或江米制成。《绝域纪略》记载:满族“有打糕,黄米为之精;有饼饵,无定名,入口即佳也”。其做法:将原料米上笼屉蒸熟后,放入大木槽内,用木榔头锤打成团面,并不时淋以清水;取出团面用手揉制成各式饼类,并拌撒以熟黄豆粉。食时可佐以蜂蜜或白糖。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多喜食。
菠罗叶饽饽 菠罗叶即柞树叶。做法:先将红豇豆煮熟,捣成豆泥,再将江米面用水和好擀成面饼,之后将豆泥放在面饼上捏成饺子形,外裹以菠罗叶,置于笼屉中蒸熟既可食用。至今仍为内蒙古东部区满族所喜食。
撒糕 是一种用粘米面与红豇豆制成的粘糕。做法:将笼屉置于开水锅上,先在笼屉中撒一层磨好的豇豆瓣,蒸熟后再撒入粘米面,粘米面蒸熟后再撒入第二层豇豆瓣及粘米面;如此反复,一直撒到与笼屉大体相同的高度为止,最上面再撒一层豇豆瓣。蒸熟后,可切成小块食之,其味甘美而细腻。因其是切割而食,农家又称为“切糕”。内蒙古东、西部满族均喜食之。
酸饽饽 满族农家一般在农历七月喜用新收的糜子米做酸饽饽。做法:把糜子米浸泡水中,发酵后捞出,洗净后磨成水面,再用吊包沥净水分,团成饼子后置笼屉中蒸熟既成。因食时面有酸味,故称酸饽饽。内蒙古西部区满族喜食之。
粘米饽饽 俗称粘豆包,满族传统风味食品。原料主要为黄米或糯米及各类小豆。做法:把黄米磨成面后,调水拌成块状入笼屉蒸熟,然后揉匀擀成圆皮,包入豆馅团成球形,入屉蒸熟后即可食之。由于它是满族农家冬季的常制主食,故农家多一次蒸以百计并用缸贮存之。内蒙古东部区满族至今仍多喜食。
发糕 俗称虚糕,满语称“哪玛米糕”。做法:将用温水和匀的玉米面发酵,然后将其摊入笼屉中蒸熟后既可;食用时多切成菱形小块,并佐以白糖。旧时,多用山里红汁在发糕面上点成梅花形,以增人们食欲。
满族的主食还有萨其玛、饸饹、春饼、米饭、饺子、莜面、荞面、面条、大饼子、粥等。
萨其玛 俗称甜饽饽。《燕京时岁记》记载:“萨其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在其表面上粘上一层红糖,即为“芙蓉糕”。《燕京时岁记》又载:“芙蓉糕与萨其玛同,但面有红糖,艳如芙蓉耳。”绥远城满族人多喜食。
饸饹 这是满族农家夏季常食的一种用压挤方法制成的面条。它多用荞面或小米面制作。《奉天通志》记载:满族人“夏日或食饸饹,小米浸盆盎中使发酵,然后以清水淘净,磨成面,和以沸水纳入饸饹床中,漏成长条,以沸汤煮之,和以卤汁,圆滑适口,农人最喜食之。”内蒙古东、西部满族均喜食。
春饼 每年立春或冬春之时,内蒙古满族人多喜食春饼。做法:先用白面烙制薄饼,一锅可烙上下两张。再将绿豆芽炒之,佐以葱、酱、蒜苗、炒鸡蛋、熟肉条,在饼上抹酱后,裹以各类菜肴,卷而食之。春饼制作方便,饭菜一体,生熟兼食,别具民族风味。
饺子 满语称“艾吉格饽”,也是北方各民族的传统佳食。做法:将白面用水和好后,擀成饺子皮,再用猪肉或羊肉及白菜、萝卜、葱、姜等制成菜馅,用饺子皮包馅后入锅煮,约10分钟既可捞出食之。饺子是满族人家节日的主食,如过年时,全家动手,要包成百上千个饺子,然后放于屋外冻上,冻好后置于屋外的缸中储存。日后随吃随取,极为方便。平时如有佳宾临门,也常包饺子待之。内蒙古大多数满族多喜食猪肉馅饺子,而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的满族人却喜食羊肉馅饺子。
粥 内蒙古满族人多喜食喝粥。常食之粥有大米粥、小米粥、高粱米粥、玉米子粥等,粥中多佐以红豆、绿豆等。其中大米粥和小米粥西部区满族喜食之,高粱米粥和玉米子粥东部区满族喜食之。还有一种最具民族特点的是小肉粥,俗称“鞑子粥”。做法:将猪肉切成小块,置入锅中佐以葱、花椒等炒之,然后加汤及咸盐等。汤沸后,将洗净的小米放入锅中煮熟后既可食之。昔日,满族祭天和祭祖时必吃小肉粥。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的满族人尤喜此食。
羊油麻花 这是一种为绥远城满族所喜食的食品。制法:以羊油和面,并在面中参与红糖,将面揉匀后制成小条,入油锅炸熟后捞出既可食用。它香酥可口,多为满族人的早点或供神祭品。
生炸糕 内蒙古西部区其他民族作糕时,多先将黄米面蒸熟后,包馅入油锅炸熟后食用。而满族的做法与此不同,是用水将黄米面调好后揉匀,然后将生糕面包馅后入锅炸熟后食用。糕馅的种类很多,一般用玫瑰、红白糖、青红丝等合成。该食品香脆可口,别有风味,与一般的炸糕迥然不同,颇受绥远城满族人的喜食。
豌豆黄 这是一种糕点式的食品。它以豌豆面为原料,面中加入红枣、沙糖等,揉匀后入笼屉蒸熟即可食用,由于色泽黄润,故名。它柔润滑腻,价廉可口,故至今仍为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满族所喜食。
豆面饼子 是民国年间绥远城满族常用以度饥的大众化食品。制法:用杂和豆面(如豌豆、绿豆、蚕豆)为原料,掺入少许白面,稍加发酵后,揉成面剂,再用寿字木模定型,入炉烤熟后既可食用。它吃起来干爽利口,豆香浓郁,多为早点之用。
莜面和面条 西部区满族还喜食莜面,种类有莜面条条、莜面鱼鱼、莜面窝窝、莜面饨饨等,其吃法与汉俗同。面条也是满族人的主食,与汉俗不同的是满族人喜食炸酱面,而汉族人喜食搁锅面。其中,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满族人和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满族人尤喜炸酱面。
乏克 俗称得胜包,这是满族的传统食俗。“乏克”为满语,汉意为包饭或菜包。做法:将煮熟的米饭和炒熟的菜肴,并佐以葱丝、熟肉、炒鸡蛋、香菜、炸酱等,用洗干净的白菜叶包裹起来,双手捧握而食。满族俗语云:“吃得胜包,包不离嘴,嘴不离包。”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农家多喜食。
满洲水饭 是满族农家夏季的主食之一。做法:将高粱米或小米煮熟后置于凉水中浸泡数遍,吃时用笊篱捞出,佐以几样凉菜或酱渍小菜,如小葱、小根蒜、白菜心、香菜、菠菜、柳蒿等,有清凉可口和消暑败火之效。
满族人除爱吃面食外,也善食各类粮米,主要有大米、小米、黄米、稗子米、高粱米和玉米做成的干饭。其中高粱米和玉米是东部区满族农家粮食的主谱。
二、副食
金朝女真人的副食主要有两类,一为肉类,二为蔬菜。肉类主要是畜养的猪、牛、羊及猎取的鹿、獐、兔、雁、鸭、鱼等。蔬菜品种较少,主要有葱、蒜、韭菜和采集的木耳、蘑菇等山珍及各类野菜。女真人喜食的副食有以下数种:
肉菜糜 女真人喜欢将肉、菜混合于一体吃食。制法:将肉煮熟后,置诸菜于其中,捣成糜状而食之。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炙股烹脯,以余肉和菜捣臼中,糜烂而进,率以为常。”此菜味香鲜美,别具民族风味。
血脏羹 女真人喜欢用动物的血液和内脏煮羹,并佐以葱、蒜、韭菜等蔬菜而食之。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以“心血脏瀹羹,芼以韭菜,……虏人嗜之。”女真人的这一食俗,被后世满族人所承袭,清代满族喜食的煮血肠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豆酱 女真人擅长以各类豆制酱。豆酱味咸而浓香,是佐食熟肉、菜肴、米饭、面条等饭菜最重要的调味品,素为女真人所喜食,并为后世满族所承袭。
清朝以后,满族的菜肴仍以肉食为主,其中尤喜食猪肉,这是从其先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起就世代相沿的习俗。此外,牛、羊肉及各类禽兽之肉都为满族人所喜食。制作菜肴的方法有许多,普通人家多为煮、炖、熬、烧、烤等,一些烹制方法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炖肉 满族每逢年节喜庆之日,必吃大锅炖肉。据《宁古塔纪略》记载:满族人“将猪肉、头、足、肝、肠收拾极净,大肠以血灌满,一锅煮熟。请亲友列炕上,炕上不用桌,铺设油单,一人一盘,自用小刀片食。”民国以后,这种把猪的不同部位混炖一锅的习俗多已不存,但逢年过节用大锅炖猪肉的习俗至今仍保留在内蒙古东部区满族中。
手扒肉 清代的满族,尚食手扒肉。据《黑龙江外记》记载:“满族宴客,旧尚手把羊或全羊。……所谓手把肉,持刀自割而食也。”清末至民国年间,城镇和农家满族渐染汉习,此俗多已废弃。惟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之满族牧人仍保有此食俗。做法:将羊宰杀后,剥皮去头,取出内脏,然后将羊卸成若干块,放入锅中猛煮,锅中汤内不加任何调味品,约煮10分钟即可捞出,佐以咸盐,操刀食之。肉质鲜嫩,味美可口,为牧人常用的待客佳肴。
坛儿肉 这是清代绥远城满族人常食的美味佳肴。做法:将五花肉切成约一寸段,用多种调料腌渍片刻,然后连卤装入坛中,加盖在小火上炖煮2个多小时,待肉酥烂既可食用。此菜醇香扑鼻,入口肥而不腻。
白煮肉 满族的传统名菜。做法:将去骨的五花猪肉切成条块状,刮洗干净后皮朝上置于锅中,倒入清水,在旺火上烧开,再转微火煮两小时既可;将熟肉捞出晾凉,撕去肉皮,切成薄片,整齐地排放在盘中;把酱油、蒜泥、韭菜花、酱豆腐和辣椒油等,放于小碗内,以备佐食,随同肉片一起上桌。特点是肉质香烂、肥而不腻、味道醇厚、百食不厌。清代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满族人多喜食。
五香马肉 这是昔日绥远城满族独具特色的肉食品,也包括驴、骡肉在内。制法:将马、驴、骡肉洗净后,置入熬用多年的老汤中进行慢煮,加入各种调味品,煮熟后即捞出置于平板肉案上。顾客买肉时,则用长片刀立旋切成薄片出售。这种卤肉肥瘦适当,香郁可口,物美价廉,满族人多喜食。
白肉血肠 满族的传统佳肴。做法:选带皮五花猪肉一块,置于清水锅中用慢火煮至八分熟,捞出晾凉,切成薄片,是为白肉;在鲜猪血中拌入少量的葱花、大蒜、姜片、花椒面、咸盐、味精等调味品,搅匀后灌入洗净的猪肠中,封扎结实后置于锅中煮熟,捞出晾凉后,切成薄片,是为血肠。食时,将白肉和血肠佐以蒜泥、韭菜花、炸酱、辣椒油等。另一食法是将切好的白肉片、血肠片放在酸菜锅里,并置入调料和粉条。炖熟后,佐以韭菜花、炸酱、辣椒油、蒜泥、虾油等食之。该菜肴红白相间,色美味香;其汤也鲜香味醇可口,营养十分丰富。至今,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在冬季尤为喜食。
全羊肉 俗称“羊崽子”,它并非成年羊的肉食品,而是从母羊腹腔中取出的羔羊肉,有时也有从母牛腹中取出的仔牛肉,俗称“牛猴儿”。制法:将胎羊或胎牛肉洗净加工后,下锅煮至半熟后捞出,将肉切成小块,佐以盐、油、辣椒、香菜、花椒、大料等调味品,加汤回锅后再用炆火慢煮,肉熟既可捞出食用。它鲜嫩可口,绝无肥腻邪味之感,是清朝民国时期绥远城满族喜食的佳肴之一。
火锅 它为满族先民所始创。辽金时期,女真人狩猎野餐时,常用容器烧煮各类兽肉及野菜,往往边烧边吃,这是火锅的雏形。到清朝时,无论满族贵族,还是普通旗民,在冬季时尤其喜食火锅。据《奉天通志》记载:满洲“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沸汤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冬月居家,宴客常餐,多喜用之。”根据下料的不同,火锅的品类可分为白肉火锅、三鲜火锅、什锦火锅、海味火锅、菊花火锅、毛肚火锅、飞禽火锅(俗称“天上锅”)、水中火锅(俗称“鲜鱼锅”)等。吃时,佐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麻酱、酱油等。该菜肴肉嫩汤肥,腴而不腻,清朝时就已在大江南山盛行。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冬季尤为喜食。
野兔肉 清朝民国时期,绥远城一些满族人爱好养鹰玩鹞。每当秋末冬初之际,常三五成群去城外密林和草滩中以鹰猎兔。制法:将野兔剥皮洗净,切成小块,加入黄酱、葱、蒜、盐、油等调味品,经过煸炒焖煮制成兔脯。它野味浓郁,味道鲜美,是下酒之佳肴。
猪皮冻 满族的传统风味菜肴,是满族在中国烹饪史上的发明之一。它是用猪皮熬汁冷却后凝固而成的食品。做法:将洗净的猪皮切成细条或小块,再将适量的清水及葱、姜、大料等佐料,置于锅中用温火熬至酥烂,再放入盐或酱油,冷却后即成(加盐者谓白冻,加酱油者为红冻)。也可在沸汁中配以煮熟的虾、鱼、牛肉等片,美称为水晶,如水晶虾片、水晶肘子、水晶鱼片、五丝冻、花冻等。它的特点是清凉筋滑、晶莹鲜香。至今内蒙古满族人仍喜食。
蘸食 满族的饮食习惯,即将各类时令鲜菜蘸酱而食。这一食俗在满族家庭中一年四季常见。供蘸食的原料较多,春季主要有小葱、小白菜、菠菜、水萝卜及各类野菜;夏季则多用青蒜、黄瓜、生葱、白菜心等;秋季则为各类萝卜、嫩菜叶等;冬季为大白菜心、酸菜心等。其中尤以生葱为蘸食上品,满族中有“小葱蘸酱,越吃越胖”之俗语。供蘸食的酱类一般分为生、熟两种。生酱为家庭自制,俗称大酱;熟酱则多为过油炒过的鸡蛋酱、肉酱、辣椒酱等。由于蘸食的原料鲜嫩爽口,可增食欲,并食用简便,经济实惠,故深受满族人所喜爱。清朝以后,这一食俗在内蒙古满族聚居区十分流行。至今,尤以赤峰市郊区关家营满族乡和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为甚。
酸菜 满族的传统菜肴,为冬、春季各家的主菜。据《客座偶谈》记载清代东北满族民俗:“屋中必有两大缸酸白菜,此地独多白菜,冬间腌之。”《奉天通志》又记载:“东边各县地,及至秋末,车载秋菘,渍于瓮中,名曰酸菜。”做法:将白菜外层去掉,置于开水锅中稍烫后装入缸中,上撒咸盐一层,如此反复直至装满大缸为止,上压圆滑的大石一块,半月后味酸即可食用。酸菜可用炒、炖、熬等多种方法制作,但最易与猪油、白肉混合烹制。酸菜、粉条炖猪肉是冬季满族人的美味佳肴。至今,内蒙古东部区满族尤为喜食。
三、酒茶
隋唐时期,由于满族先世靺鞨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已掌握了以粮谷酿酒的技术,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一种嗜好。据《隋书·靺鞨传》记载:其俗“嚼米为酒,饮之亦醉。”时造酒的原料多为糜米,即黄米。至辽金时期,饮酒这一习俗又被后世女真人所承袭,并嗜酒成风。据《金史》记载:完颜阿骨打的先世景祖乌古乃“嗜酒好色,饮啖过人。”世祖劾里钵“尝乘醉骑驴入室中。”据《大金国志》记载:每逢婚宴或节庆之际,女真人“以酒馔往,少者十余车,多至十倍。饮客佳酒,……先以乌金银杯酌饮,贫者以木。”又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女真人在饮宴时,“嗜酒而好杀,醉则缚而俟其醒,不然杀之,虽父母不能辨。”可见酗酒已经成为金朝女真社会的公害。金朝皇帝于是严令禁酒,据《金史》记载:海陵王曾下令“禁朝官饮酒,犯者死。”金世宗也严令女真人“虽闲月亦不得痛饮,犯者抵罪。”虽然禁酒令严厉,但极难推行,直至金朝灭亡,也未能抑止女真人的酗酒之风。
女真人的饮酒方法与中原汉俗不同,不以菜肴为佐,或是先饮毕而后食,或是先食毕而后饮。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胡法饮酒,食肉不随下盏,俟酒毕,随粥饭一发致前。”饮酒不是每人各持一杯,而是“只用一木杓子,自上而下,循环酌之。”皇亲贵族喝酒虽用杯,但也是“传杯”而饮,每传饮一巡,谓之“一行”。宴请宾客或二行,或五行,或九行后,方进食肉饭。
明末清初的满族人承袭了金代女真人善饮的习俗。据《殊域周咨录》记载:满族人“聚会为礼,人持烧酒一鱼胞,席地歌饮。”清代满族人宴会和待客时必置酒,“凡饮酒时不食”,饮毕再用饭菜,这是沿袭了金朝女真人的饮酒习俗。饮酒时,家主往往呼主妇为宾客敬酒,如遇宾客推辞不喝,主妇多跪而不起,因而大多饮者必醉。清代的八旗兵也大多善饮,据《黑龙江述略》记载:驻防旗兵“月饷较优,每三五成群,酣饮市肆,一日未终,罄诸所有而后已,不知蓄以贻家也,醉则随路倒卧,亦无人过问之。省城小酒肆极多,大率山东回民执此为业,练军饷项,半耗于此,可叹已!”由此可知,至清末旗人还嗜酒成风。
清初满族人所饮之酒多为“米儿酒”,它是承袭了金代女真人“嚼米为酒”的习俗而酿造的。因为黄米所造而色黄,故俗称“黄酒”;又因多在秋季酿造,又称“秋酒”。据《黑龙江外记》记载:满族人“以黄米造酒,谓之黄酒,又有名秋酒者,关以东处处卖之。”米儿酒的酿造方法:将大黄米浸泡之后置于锅上蒸熟,装入坛中;再将原来的米汤也一并放入,并加适量的水;把黄酒置入坛中搅拌均匀,二三天后随可饮之。该酒分酸甜两种,味道芬香,格外爽口。
清中期以后,满族人盛行饮烧酒。该酒以高粱酿制,性烈味浓,饮之可以有舒筋活血和驱寒取暖之作用,深受满族人的喜爱。时满族人饮酒成风,几乎家家喝、人人喝、顿顿饭喝,儿子给父母打酒喝,被视为孝顺的表现。
民国至20世纪70年代,内蒙古满族仍喜饮以纯粮食酿制的高度烧酒(白酒)。80年代以后,酒的种类日渐普及,主要有白酒、色酒、啤酒三大类。城镇满族一般三种酒都喜品饮,而农家满族仍以饮白酒为主。
清朝以来,内蒙古满族喝酒时有一习俗,即划拳喝酒。此俗一直流传至今,尤以东部满族聚居区为甚。划拳的拳式主要有哑拳、满蒙汉拳、内拳、走马拳、连环拳、霸王拳等,都以出指头数目与口中喊出数字的加减变化来定胜负。除划拳外,也有喝酒时掷骰子比点数赌输赢者。
满族因居住于不产茶叶的东北地区,加之交通闭塞,故清朝时一般满族农家多不饮茶。据《黑龙江述略》记载:满洲“旗户不重茶饮,客至则口吸袋烟,手捧以进,或久坐,饷白水一盂;市肆商主,则煮茶进客,以故茶贩甚少。”20世纪50年代以后,满族农家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开始普遍饮茶,但东部区满族普遍喜饮红茶,西部区满族普遍喜饮砖茶。
乾隆初年以后,由于绥远城驻防八旗将士一部分来源于京师八旗,故带来了饮茶习俗。他们大多喜饮绿茶和花茶,一部分人也饮砖茶。绥远城旗人有早晨喝茶的习惯,如清晨晚辈遇见长辈,便要垂手站立而问候:“您喝茶啦!”这已成为一种礼貌问候语。一般旗人绝不清晨起来就吃饭,他们认为先喝一杯茶,湿润一下食道后再吃食物,对身体极有好处。家中如有来客,必烟、茶招待,但不太讲究茶叶的高下,更无品茶之习惯。由于绥远城满族人喜好饮茶,故从清朝至20世纪60年代,绥远城内开设有许多茶馆。现他们还留有饭前和饭后饮茶的习俗。
满族人在入关前,由于地近蒙古,故多喜饮奶茶。清朝进后,渐习汉族的茶道文化,饮奶茶之俗渐被抛弃。但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之满族人却承袭了饮奶茶之习俗,将此饮俗一直保留至今。奶茶的制法:用锅将清水烧沸,然后加入适量的牛奶、茶叶熬煮,片刻后舀出便可饮用。该奶茶茶味香浓。
稀果子干:它是清代至今绥远城满族儿童夏季喜爱的饮料。其制法是以杏干、柿饼、黑枣等为原料,将其洗净焖泡后切碎,置于水中微火熬煮,成稀糊状后放入适量白糖,晾凉后盛入盆中既可饮用或出售。它清凉爽口,消热去火,是避暑的上好饮料。
四、进餐礼俗
明朝末年的女真人,进餐时并无定制。如打围时,穿山越岭,跨涧涉溪,奋力围猎野兽;饥饿时啃几口肉干或干粮,渴了喝几口山泉,名曰“打尖”。日落时分,拢起篝火,席地而坐,烧烤野物,并用自己的解食刀割肉而食,共享野味。饱食痛饮之后,便是即兴歌舞,尽兴后而眠。分配猎物后,需将心、肝、里脊等最美味的部分,带回家去敬送族中的老者或父母亲。
清朝以来,满族接人待客的习俗热情而周到。一般客人或长辈从外面进来时,儿媳需赶快迎接施礼,请进屋中。进屋上炕坐定后,先敬烟,后沏茶。敬烟的礼节是儿媳背着客人装好烟后,双手递给客人或长辈,并稍稍弯腰点火后,退于一旁;一般客人吸着烟后也稍稍欠身以表谢意。满族以烟待客,是因吸烟是整个民族的嗜好,不仅男子吸烟,而且未嫁姑娘也常吸烟,故“东北三大怪”之一就是“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随后家主妻子和儿媳为客人准备饭菜。进餐时,晚辈一般不与长辈同桌饮食。儿媳则在炕旁站立侍候,不时为炕上饮食者端茶盛饭,装烟倒酒。喝酒时,很少有干杯之习惯,客人喝酒时需在杯中留一点酒,俗称“福底”。盛饭时多用小碗,并只盛多半碗。长辈吃一碗,儿媳需盛一碗,儿媳不能有任何怨言。平日家庭就餐时,家主没回来则不能开饭;吃饭时如长辈没动筷子,晚辈则绝不能先食。全家围食时,只有儿媳在公婆旁服侍。20世纪50年代后,内蒙古满族的进餐礼俗大为简化,阖家围坐进餐已成风尚,但尊长辈敬宾客的习俗仍旧保持。
清代满族人家如遇喜庆之事,则必宴请宾客。进餐时往往由家主的妻子出面向客人敬酒与劝酒。据《宁古塔纪略》记载:“满洲人家喜筵宴,客饮至半酣时,妇女俱出敬酒,以大碗满斟,跪于地奉劝,俟饮尽乃起。”民国以后,内蒙古满族中此俗已不多见。但客人走时,家人欢送至大口外,施礼叮嘱,直至客人走远方转身回家之俗,则保存至今。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