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类的吃法和做法
鄂伦春人常吃狍子肉、鹿肉、肉、野猪肉、熊肉、兔子肉、灰鼠子肉等,其中以狍子肉、肉为最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
“乌罗仁” 即手扒肉。这种吃法属家常便饭,要连肉带骨一起煮,煮八成熟便捞出来每人一块用刀割着吃,千万不能煮的时间长,肉煮老了不好吃。在碗里放点盐和山葱末,再倒点肉汤作成佐料蘸着吃,别有味道。手扒肉一般用野兽的胸腔部分,如肋骨、胸骨,还有舌、心、腿骨肉等,这些肉比较好吃。手扒肉至今还是待客的佳肴。
“达格仁” 即烧肉。直接在火上烧着吃。与手扒肉的味道不同, 又香又脆不腻人。
“席拉仁” 就是烤肉。做法是在细木杆上插块肉,在火堆上煨烤,烤肉香脆可口,也很适合野外食用。
肉干 叫“乌力格特”或“古呼热”。夏季的肉存不了,只好晒肉干。把肉煮熟切成小块晒在柳条穿成的帘子上晒干储存,平时当零食吃,也放在面片或肉粥里面,如用山葱调味味道就更好。一年四季都可食用,是鄂伦春人常备的食品。
“乌尔嘎哈” 是生肉干。做这种肉干要选里脊、大腿等好肉,切成粗肉条挂在木架上,下边点上烟火熏,一方面防蚊蝇落在肉条上生蛆,另外熏晒的肉干味道特别,有人认为“乌尔嘎哈”最好生吃,也有人烤着吃,是鄂伦春人待客的上等食品。肉干晒好后,或切成小块或成条存放,可以储存半年。
熬汤 鄂伦春语称“西乐”。做法是把肉切成小块或连肉带骨一起煮,或把大块骨头砸成小块,用类似手扒肉的煮法,放进老山芹、柳蒿芽炖煮。这种汤特别开胃,是鄂伦春人非常爱吃的一种食物。
灌血肠、血清 鄂伦春语称“沙阿舍”或“布油色”。血清是鄂伦春人很考究的吃法。把狍子、或鹿剖为两半,五脏扔掉,心脏那侧不动,停放一会儿后大量的血流满凹部,并逐渐分成三种颜色,最上面的叫“兰班布佣术”,有些透明呈乳白色;中间的血叫“军真布佣术”,呈粉色;第三层血叫“鲜射”,呈深红色。分别灌入三根肠中煮熟,用佐料蘸着吃,特别鲜美。
鄂伦春人喜欢生吃刚刚猎获狍子的肾,不用任何蘸料。在切好的生肝中放入山葱末和盐,也是极好的菜肴。他们认为,生食肾和肝可清热明目,滋补强壮身体。
煮狍头是待客的佳肴。把剥皮洗净的狍头放在吊锅里不加佐料清水煮,煮熟后捞出趁热蘸着盐水吃,别具风味。
吃鼻子 将鼻子割下来不能洗,直接在炭火中烤其毛皮,然后用猎刀把焦皮和毛刮掉用水洗净,放进吊锅不加佐料温火清水煮2~4个小时后捞出,蘸盐水吃。还有一种吃法是鼻子用温火煮得烂熟,捞出晾凉形成胶状,切成小块摆放在桦皮盆里,蘸着盐水吃。鼻子是待客的上等食物,也曾经是向清朝廷纳贡的物品。
吃骨髓油 鄂伦春语称“乌满提仁”。狍子的前腿骨髓一般要生吃,清爽可口,老人们愿意这样吃。而和鹿的腿骨肉剔干净,煮熟或烤熟后砸开,是大人、孩子最爱吃的佳品。
“阿苏木” 主要是熊肉的吃法。把熊肉煮熟切成小丁,拌上山葱和野韭菜花,全“乌力楞”的人一起吃,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这是鄂伦春人仪式化的吃法。也有人把煮熟的狍心、狍肺、狍里脊肉切成小块,与煮熟的狍脑拌在一起,放入佐料,然后用野猪油或熊油炒着吃,这是较讲究的传统吃法。
二、飞禽的吃法和做法
鄂伦春人经常食用飞禽肉。
飞龙汤 做飞龙汤的绝招是一点油都不能沾,也不得放任何调料,保持原有鲜昧。将洗净的飞龙肉剁成小块,放进锅中煮,约三五分钟后在汤中揪进面片,加盐即食用,味道鲜美无比。
野鸭汤 一开春,野鸭子就成群结队的从南边飞来,人们到河里或泡子边打野鸭。把洗净的鸭子肉,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和少量老山芹一起炖,吃着很有味道。
天鹅和大雁的吃法 加工方法基本和野鸭子相同,但是汤的味道大不相同,天鹅肉和大雁肉比野鸭子肉更味美。
树鸡、乌鸡的吃法 将毛去掉洗净,剁成小块后用油炒一下,加水、盐和老山芹一起炖,后来放土豆炖也别有味道。
三、鱼类的吃法
清炖鱼 人们常吃,去鳞洗净后切成大块,放盐后清水炖。炖熟了的鱼肉鲜美可口,人们讲究哪个河打来的鱼就用那个河的水来炖,那样味道会更好。
烤鱼片 鱼片是少年儿童们最爱吃的食品。洗净的鱼用猎刀剖为两半,抹上少量的盐叉在细木上,在火上烤着吃。
晒鱼干 鱼刮鳞并除去内脏,切成小块,用盐水泡后晒干,以备起来食物短缺时食用。
四、野菜、野果的吃法
人类早就认识了野菜的价值。野菜的营养价值很高,而且风味独特。鄂伦春人至今仍有吃野菜的习惯,并用来待客。
老山芹 老山芹是最受鄂伦春人喜爱的野菜之一,鄂伦春语叫“坑古勒”。炖菜、熬汤还是做饺子馅都用它。它和肉、鱼放在一起炖很好吃。老山芹除随采随吃外,大部分晒干储备。猎不到野兽时,完全可以充饥。
柳蒿芽 鄂伦春语称“昆毕”。初春,柳蒿芽一发芽人们就去采。炖柳蒿芽需用多一点油,排骨炖柳蒿芽是上佳的菜肴。鄂伦春人把采集来的柳蒿芽晒干储备,留着冬天吃。
野山葱 这是鄂伦春人不可缺少的调料。无论是炖肉、熬粥、做鱼汤都用它来调剂味道,特别是吃手扒肉、烤肉时的蘸料,没有山葱是不可以的。
黄花菜 是一种野生植物。吃法有两种,一是熬汤,把黄花菜直接放入锅内熬成汤;二是炒菜,新鲜的黄花菜先用水稍焯一下,然后和肉一起炒,如果是干菜,就要用开水浸泡开后再炒。不论是炖汤还是炒菜都是不错的佳肴。
旱葱 一种野生葱,炒菜或腌咸菜,新采来的旱葱去掉叶子洗净,切成小段,然后和肉一块炒,可与蒜苔媲美。早葱最适于腌制咸菜。鄂伦春人腊制咸菜的方法是把鲜旱葱洗净放入桦皮桶内,放一层旱葱撒一层盐,压实放二三天就可以吃。
厥菜、抱耳朵菜和鸭嘴菜 都是鄂伦春人常吃的菜。厥菜的吃法是晒干后炒着吃,也有腌制后储存以备炒菜用。抱耳朵和鸭嘴菜一般都炖汤,放些肉,也有用开水焯后,用凉水洗浸,拌凉菜吃。
都柿 鄂伦春语叫“吉依格特”,人们随采随吃,既甜又酸。都柿汁可以当饮料喝,如果放久了就发酵成酒,有些度数呢。把都柿放入桦皮篓里封好掩埋起来,能在冬季吃上新鲜的都柿。
山丁子 鄂伦春语称“莫力格特”,熟透变软,味酸甜。山丁子可以随采随吃,也可以放入桦皮篓里封盖,在阴凉干燥处存放冬天吃。
稠李子 鄂伦春语叫“英格额特”,有黄豆粒大小,且黑又亮,吃起来既甜又涩。人们把鲜稠李子采来后,用开水一烫,捞出晒干,冬季用它熬粥喝真是特别。也可以当零食吃,发了一秋天的稠李子很有味道。稠李子饭也受人们喜爱,粥熬好后放入适量稠李子和酸奶干,味道甜酸适口,解腻开胃。
山葡萄、高丽果(草莓)都是随采随吃。
五、粮食的吃法和做法
面片 鄂伦春语称“挪达替”或“果鲁布达”。一种做法是在肉汤中揪进擀成薄片的面片,熟后连汤带面吃,有很不错的味道,人们每天差不多都吃面片。另有一种做法也是在煮肉汤里直接扔些面疙瘩,做成疙瘩汤,这是老人们最喜欢吃的。“图呼列”就是油面片。把擀好的面一片一片地揪进锅里, 加盐清水煮熟,捞出并用油拌好就可以吃了,
烧饼 鄂伦春语称“卡拉斯”或“布勒麻尔”或“卡拉气哈”。做法是把面和好,用手直接捏成圆形,埋在热灰里烧,翻几个儿便烧熟了。这种饼很少烧糊,外皮稍硬,里面又软又酥,非常好吃。
油饼 叫“考斯麻尔”。把薄饼放入吊锅内,用油或野猪油、熊油烙成焦黄的油饼,大人孩子都愿意吃。
油茶面 鄂伦春语称“阿热”或“古尔古麻”,吃时用开水冲泡,再和些油和糖,很受老人的喜爱。
饺子 鄂伦春语称“谢努乌文”,意为“象耳朵一样”。最好吃的饺子馅是狍子肉和野韭菜和成的。由于不方便做,吃饺子比较少,但年节时一定要吃。
“老考贴” 即粘饭,是鄂伦春人的传统吃法。把小米或稷子米、黄米焖好后,拌入切碎的肉和野猪油、盐和佐料,趁热吃。“老考贴”既简便又抗饿,所以人们很愿意吃。婚礼上新郎新娘必须吃“老考贴”,以示百年好合,永不分离。
粥 鄂伦春语称“苏木孙”。通常做肉粥,用煮肉的汤下米熬成粥,吃完肉之后喝粥,是一顿完美的午饭。“苏木孙”为家常便饭。
百合粥 百合根一般是洗净生吃,又甜又脆,孩子们特别喜欢。有时,熬粥时加入百合根,粥更加香甜可口,且富有营养价值。不论生吃或熟吃,百合根都受人们的喜爱。
六、饮料
鄂伦春人生活的区域河流、湖泊、泉水非常多,他们夏天喜欢喝泉水、河水,冬天化雪和冰水烧开水喝。
5月的兴安岭春天到来了,发芽后的杨树汁和桦树汁是鄂伦春人的最佳饮料,树汁叫“苏乌瑟”。春暖花开时,森林中各种树木水分充足,将树皮切开一个小口,树汁就不断流出来。人们直接用嘴接着喝,尤其是孩子最喜欢喝了。桦树汁和杨树汁略甜味,透明呈乳白色。猎人在打猎途中渴了,也喝桦树汁解渴。
6月后树汁的分泌就少了,人们开始食用桦树浆“帝依克瑟”,采集“帝依克瑟”很容易也不会伤桦树,先用猎刀剥下树皮,再轻轻刮一下,乳黄色的液体就滑落下来。“帝依克瑟”的味道清香甘甜。
人们在春夏之季要采刺玫果花晒干,然后泡水喝,喝起来气味芬芳,提神健脑。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及草地中遍地生长刺玫果,属蔷薇科,也叫野玫瑰。春天花朵烂漫,秋天果实累累,煞是好看。
鄂伦春族猎人和妇女喜欢把黄芪当茶喝,它不仅是饮料佳品,也是医药补品,具有止血消炎的功效。黄芪多生长于山坡,阴阳面均有。今天人们也经常喝黄芪茶,还有工厂生产黄芪茶,一度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物。
鄂伦春人也常把五味子当做饮料。每到秋季河岸旁的山坡上,红红的五味子成串挂在树上。人们通常不是把它当做野果吃,而是晒干后用开水冲泡,又酸又甜很爽口。五味子属中草药,经常喝五味子汤不仅能解渴而且还能提神醒脑,对神经衰弱有显著疗效。
七、酒
过去在山林里生活的鄂伦春人有嗜酒倾向,清朝记载的文字就有“尤为酷嗜”。他们不知道酒精对人体的危害,而很喜欢迷醉于酒所带来的幻觉中。
鄂伦春人发现无论人吃多了还是动物吃多了都柿都有迷迷糊糊的状态,特别吃了有点发酵的都柿,人会很兴奋。于是就开始储存和发酵都柿,在婚丧嫁娶中、节日聚会中人们喜欢饮用让人变得快乐的都柿酒,在歌舞中欢乐通宵达旦。
马奶酒的酿造,鄂伦春人说学自于蒙古人。将马奶和小米放在一起发酵几天,然后在锅里煮,锅上放一圆桶,顶部放一盆冷水,蒸煮需用一两个小时,桶边有一小孔便于蒸汽流出,蒸汽冷却后便成马奶酒。
八、烟
鄂伦春人有吸烟的习惯,成年的男女基本都会吸烟。烟叶是与满、汉、达斡尔等民族交换来的。青年人多用纸卷着吸,老头喜欢用烟斗,老年妇女一般用细杆长烟袋。喜欢吸烟的人们都有烟荷包,女性的烟荷包比较讲究,画面绣有精美的图案。男人的烟荷包稍大些,除装有烟叶、烟纸和烟斗外,还装有火柴或火镰。火镰是猎人们必备的引火物,鄂伦春人用的火镰多是自己加工,取一块厚约0.5厘米,长约6厘米长方形铁块,将一面用硬皮包好,再将另一面磨成月牙形。引火物是长在松树上的一种树菌,用木锤砸成棉花状即可。取火的方法是将少许引火物放在火石(即玛璃石)上,用手捏住,然后用月牙形的铁块用力擦砸,发生的火星落在引火物上,就能将其点燃。
九、饮食习惯
鄂伦春人过去一天吃两餐,通常是全家人(很可能是全“乌力楞”的人)一起吃。没有饭桌(讲究的人家有可以把桌腿折叠的饭桌),各自盛一碗坐在铺位上吃。夏天就在外面做饭,坐在树荫下吃饭。孩子们拿着一块肉骨头并不安分,跑来跑去的。
这是1967年冬日某一天已经在木奎村定居了的两位老人的餐饮情况:
早晨6点左右起床,用桦树皮点燃干树枝生着炉子的火,烧开水沏上砖茶,把头一天烤好的大而厚的发面饼抱在怀里用猎刀削成两指厚的薄片,与小茶壶呈斜角放在炉子上烤着,等他们洗完脸,那饼也烤好了,就着茶慢慢吃着外焦里嫩的发面饼。这是早饭。他们不喝奶茶是因为生活里不经常有牛奶,鄂伦春人传统中不养牛。午饭吃的是肉和冻白菜炖在一起的汤,放了一点粉条,主食是捞做的大米小米二米饭,米汤很好喝,但他们不太喝它,饭后又喝了点砖茶。晚饭是“果鲁布达”(面片),用飞龙肉做的汤。三餐都喝点酒,那点酒是儿媳妇积攒了很久的,让孙女看爷爷、奶奶时带来了。那时酒限量供应,生活中早就不自己酿酒了。
十、做饭分工及炊具
做饭一般都是妇女们的事。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就跟妈妈学做饭了,十一二岁时可以做一般的饭菜。到十四五岁就能独立做全家人的饭了。家庭中做饭主要是妻子的任务,丈夫狩猎回来除个别人能帮助劈柴和担水之外,多数都不伸手。婆婆是家庭生活的指导者,也是做家务的主要帮手,尤其是在儿媳生育孩子、做皮活或生病时做饭就由婆婆来承担。
过去鄂伦春人所用的炊具主要有吊锅、盆和勺子等。
吊锅,是平底两边带两个活耳的小铁锅,还有两个木质的吊勾。铁锅是与外民族交换来的,木吊勾是自己用稠李子等软木削制而成的。做饭时用两个木勾钩住铁锅的活耳,吊挂在火堆上。吊锅很适于野外生活,很轻便容易携带。搬迁时将锅和两个木勾一起装进皮口袋里驮在马上就可以带走。几乎每位猎民都有一口吊锅。
盆有桦皮盆、木盆、铜盆和瓷盆。在野外主要是用桦皮盆,皮盆制作简便还便于携带,不容易碰坏或压扁。
勺子有铁勺和木勺两种。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一、肉类的吃法和做法
鄂伦春人常吃狍子肉、鹿肉、肉、野猪肉、熊肉、兔子肉、灰鼠子肉等,其中以狍子肉、肉为最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
“乌罗仁” 即手扒肉。这种吃法属家常便饭,要连肉带骨一起煮,煮八成熟便捞出来每人一块用刀割着吃,千万不能煮的时间长,肉煮老了不好吃。在碗里放点盐和山葱末,再倒点肉汤作成佐料蘸着吃,别有味道。手扒肉一般用野兽的胸腔部分,如肋骨、胸骨,还有舌、心、腿骨肉等,这些肉比较好吃。手扒肉至今还是待客的佳肴。
“达格仁” 即烧肉。直接在火上烧着吃。与手扒肉的味道不同, 又香又脆不腻人。
“席拉仁” 就是烤肉。做法是在细木杆上插块肉,在火堆上煨烤,烤肉香脆可口,也很适合野外食用。
肉干 叫“乌力格特”或“古呼热”。夏季的肉存不了,只好晒肉干。把肉煮熟切成小块晒在柳条穿成的帘子上晒干储存,平时当零食吃,也放在面片或肉粥里面,如用山葱调味味道就更好。一年四季都可食用,是鄂伦春人常备的食品。
“乌尔嘎哈” 是生肉干。做这种肉干要选里脊、大腿等好肉,切成粗肉条挂在木架上,下边点上烟火熏,一方面防蚊蝇落在肉条上生蛆,另外熏晒的肉干味道特别,有人认为“乌尔嘎哈”最好生吃,也有人烤着吃,是鄂伦春人待客的上等食品。肉干晒好后,或切成小块或成条存放,可以储存半年。
熬汤 鄂伦春语称“西乐”。做法是把肉切成小块或连肉带骨一起煮,或把大块骨头砸成小块,用类似手扒肉的煮法,放进老山芹、柳蒿芽炖煮。这种汤特别开胃,是鄂伦春人非常爱吃的一种食物。
灌血肠、血清 鄂伦春语称“沙阿舍”或“布油色”。血清是鄂伦春人很考究的吃法。把狍子、或鹿剖为两半,五脏扔掉,心脏那侧不动,停放一会儿后大量的血流满凹部,并逐渐分成三种颜色,最上面的叫“兰班布佣术”,有些透明呈乳白色;中间的血叫“军真布佣术”,呈粉色;第三层血叫“鲜射”,呈深红色。分别灌入三根肠中煮熟,用佐料蘸着吃,特别鲜美。
鄂伦春人喜欢生吃刚刚猎获狍子的肾,不用任何蘸料。在切好的生肝中放入山葱末和盐,也是极好的菜肴。他们认为,生食肾和肝可清热明目,滋补强壮身体。
煮狍头是待客的佳肴。把剥皮洗净的狍头放在吊锅里不加佐料清水煮,煮熟后捞出趁热蘸着盐水吃,别具风味。
吃鼻子 将鼻子割下来不能洗,直接在炭火中烤其毛皮,然后用猎刀把焦皮和毛刮掉用水洗净,放进吊锅不加佐料温火清水煮2~4个小时后捞出,蘸盐水吃。还有一种吃法是鼻子用温火煮得烂熟,捞出晾凉形成胶状,切成小块摆放在桦皮盆里,蘸着盐水吃。鼻子是待客的上等食物,也曾经是向清朝廷纳贡的物品。
吃骨髓油 鄂伦春语称“乌满提仁”。狍子的前腿骨髓一般要生吃,清爽可口,老人们愿意这样吃。而和鹿的腿骨肉剔干净,煮熟或烤熟后砸开,是大人、孩子最爱吃的佳品。
“阿苏木” 主要是熊肉的吃法。把熊肉煮熟切成小丁,拌上山葱和野韭菜花,全“乌力楞”的人一起吃,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这是鄂伦春人仪式化的吃法。也有人把煮熟的狍心、狍肺、狍里脊肉切成小块,与煮熟的狍脑拌在一起,放入佐料,然后用野猪油或熊油炒着吃,这是较讲究的传统吃法。
二、飞禽的吃法和做法
鄂伦春人经常食用飞禽肉。
飞龙汤 做飞龙汤的绝招是一点油都不能沾,也不得放任何调料,保持原有鲜昧。将洗净的飞龙肉剁成小块,放进锅中煮,约三五分钟后在汤中揪进面片,加盐即食用,味道鲜美无比。
野鸭汤 一开春,野鸭子就成群结队的从南边飞来,人们到河里或泡子边打野鸭。把洗净的鸭子肉,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和少量老山芹一起炖,吃着很有味道。
天鹅和大雁的吃法 加工方法基本和野鸭子相同,但是汤的味道大不相同,天鹅肉和大雁肉比野鸭子肉更味美。
树鸡、乌鸡的吃法 将毛去掉洗净,剁成小块后用油炒一下,加水、盐和老山芹一起炖,后来放土豆炖也别有味道。
三、鱼类的吃法
清炖鱼 人们常吃,去鳞洗净后切成大块,放盐后清水炖。炖熟了的鱼肉鲜美可口,人们讲究哪个河打来的鱼就用那个河的水来炖,那样味道会更好。
烤鱼片 鱼片是少年儿童们最爱吃的食品。洗净的鱼用猎刀剖为两半,抹上少量的盐叉在细木上,在火上烤着吃。
晒鱼干 鱼刮鳞并除去内脏,切成小块,用盐水泡后晒干,以备起来食物短缺时食用。
四、野菜、野果的吃法
人类早就认识了野菜的价值。野菜的营养价值很高,而且风味独特。鄂伦春人至今仍有吃野菜的习惯,并用来待客。
老山芹 老山芹是最受鄂伦春人喜爱的野菜之一,鄂伦春语叫“坑古勒”。炖菜、熬汤还是做饺子馅都用它。它和肉、鱼放在一起炖很好吃。老山芹除随采随吃外,大部分晒干储备。猎不到野兽时,完全可以充饥。
柳蒿芽 鄂伦春语称“昆毕”。初春,柳蒿芽一发芽人们就去采。炖柳蒿芽需用多一点油,排骨炖柳蒿芽是上佳的菜肴。鄂伦春人把采集来的柳蒿芽晒干储备,留着冬天吃。
野山葱 这是鄂伦春人不可缺少的调料。无论是炖肉、熬粥、做鱼汤都用它来调剂味道,特别是吃手扒肉、烤肉时的蘸料,没有山葱是不可以的。
黄花菜 是一种野生植物。吃法有两种,一是熬汤,把黄花菜直接放入锅内熬成汤;二是炒菜,新鲜的黄花菜先用水稍焯一下,然后和肉一起炒,如果是干菜,就要用开水浸泡开后再炒。不论是炖汤还是炒菜都是不错的佳肴。
旱葱 一种野生葱,炒菜或腌咸菜,新采来的旱葱去掉叶子洗净,切成小段,然后和肉一块炒,可与蒜苔媲美。早葱最适于腌制咸菜。鄂伦春人腊制咸菜的方法是把鲜旱葱洗净放入桦皮桶内,放一层旱葱撒一层盐,压实放二三天就可以吃。
厥菜、抱耳朵菜和鸭嘴菜 都是鄂伦春人常吃的菜。厥菜的吃法是晒干后炒着吃,也有腌制后储存以备炒菜用。抱耳朵和鸭嘴菜一般都炖汤,放些肉,也有用开水焯后,用凉水洗浸,拌凉菜吃。
都柿 鄂伦春语叫“吉依格特”,人们随采随吃,既甜又酸。都柿汁可以当饮料喝,如果放久了就发酵成酒,有些度数呢。把都柿放入桦皮篓里封好掩埋起来,能在冬季吃上新鲜的都柿。
山丁子 鄂伦春语称“莫力格特”,熟透变软,味酸甜。山丁子可以随采随吃,也可以放入桦皮篓里封盖,在阴凉干燥处存放冬天吃。
稠李子 鄂伦春语叫“英格额特”,有黄豆粒大小,且黑又亮,吃起来既甜又涩。人们把鲜稠李子采来后,用开水一烫,捞出晒干,冬季用它熬粥喝真是特别。也可以当零食吃,发了一秋天的稠李子很有味道。稠李子饭也受人们喜爱,粥熬好后放入适量稠李子和酸奶干,味道甜酸适口,解腻开胃。
山葡萄、高丽果(草莓)都是随采随吃。
五、粮食的吃法和做法
面片 鄂伦春语称“挪达替”或“果鲁布达”。一种做法是在肉汤中揪进擀成薄片的面片,熟后连汤带面吃,有很不错的味道,人们每天差不多都吃面片。另有一种做法也是在煮肉汤里直接扔些面疙瘩,做成疙瘩汤,这是老人们最喜欢吃的。“图呼列”就是油面片。把擀好的面一片一片地揪进锅里, 加盐清水煮熟,捞出并用油拌好就可以吃了,
烧饼 鄂伦春语称“卡拉斯”或“布勒麻尔”或“卡拉气哈”。做法是把面和好,用手直接捏成圆形,埋在热灰里烧,翻几个儿便烧熟了。这种饼很少烧糊,外皮稍硬,里面又软又酥,非常好吃。
油饼 叫“考斯麻尔”。把薄饼放入吊锅内,用油或野猪油、熊油烙成焦黄的油饼,大人孩子都愿意吃。
油茶面 鄂伦春语称“阿热”或“古尔古麻”,吃时用开水冲泡,再和些油和糖,很受老人的喜爱。
饺子 鄂伦春语称“谢努乌文”,意为“象耳朵一样”。最好吃的饺子馅是狍子肉和野韭菜和成的。由于不方便做,吃饺子比较少,但年节时一定要吃。
“老考贴” 即粘饭,是鄂伦春人的传统吃法。把小米或稷子米、黄米焖好后,拌入切碎的肉和野猪油、盐和佐料,趁热吃。“老考贴”既简便又抗饿,所以人们很愿意吃。婚礼上新郎新娘必须吃“老考贴”,以示百年好合,永不分离。
粥 鄂伦春语称“苏木孙”。通常做肉粥,用煮肉的汤下米熬成粥,吃完肉之后喝粥,是一顿完美的午饭。“苏木孙”为家常便饭。
百合粥 百合根一般是洗净生吃,又甜又脆,孩子们特别喜欢。有时,熬粥时加入百合根,粥更加香甜可口,且富有营养价值。不论生吃或熟吃,百合根都受人们的喜爱。
六、饮料
鄂伦春人生活的区域河流、湖泊、泉水非常多,他们夏天喜欢喝泉水、河水,冬天化雪和冰水烧开水喝。
5月的兴安岭春天到来了,发芽后的杨树汁和桦树汁是鄂伦春人的最佳饮料,树汁叫“苏乌瑟”。春暖花开时,森林中各种树木水分充足,将树皮切开一个小口,树汁就不断流出来。人们直接用嘴接着喝,尤其是孩子最喜欢喝了。桦树汁和杨树汁略甜味,透明呈乳白色。猎人在打猎途中渴了,也喝桦树汁解渴。
6月后树汁的分泌就少了,人们开始食用桦树浆“帝依克瑟”,采集“帝依克瑟”很容易也不会伤桦树,先用猎刀剥下树皮,再轻轻刮一下,乳黄色的液体就滑落下来。“帝依克瑟”的味道清香甘甜。
人们在春夏之季要采刺玫果花晒干,然后泡水喝,喝起来气味芬芳,提神健脑。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及草地中遍地生长刺玫果,属蔷薇科,也叫野玫瑰。春天花朵烂漫,秋天果实累累,煞是好看。
鄂伦春族猎人和妇女喜欢把黄芪当茶喝,它不仅是饮料佳品,也是医药补品,具有止血消炎的功效。黄芪多生长于山坡,阴阳面均有。今天人们也经常喝黄芪茶,还有工厂生产黄芪茶,一度成为馈赠亲友的好礼物。
鄂伦春人也常把五味子当做饮料。每到秋季河岸旁的山坡上,红红的五味子成串挂在树上。人们通常不是把它当做野果吃,而是晒干后用开水冲泡,又酸又甜很爽口。五味子属中草药,经常喝五味子汤不仅能解渴而且还能提神醒脑,对神经衰弱有显著疗效。
七、酒
过去在山林里生活的鄂伦春人有嗜酒倾向,清朝记载的文字就有“尤为酷嗜”。他们不知道酒精对人体的危害,而很喜欢迷醉于酒所带来的幻觉中。
鄂伦春人发现无论人吃多了还是动物吃多了都柿都有迷迷糊糊的状态,特别吃了有点发酵的都柿,人会很兴奋。于是就开始储存和发酵都柿,在婚丧嫁娶中、节日聚会中人们喜欢饮用让人变得快乐的都柿酒,在歌舞中欢乐通宵达旦。
马奶酒的酿造,鄂伦春人说学自于蒙古人。将马奶和小米放在一起发酵几天,然后在锅里煮,锅上放一圆桶,顶部放一盆冷水,蒸煮需用一两个小时,桶边有一小孔便于蒸汽流出,蒸汽冷却后便成马奶酒。
八、烟
鄂伦春人有吸烟的习惯,成年的男女基本都会吸烟。烟叶是与满、汉、达斡尔等民族交换来的。青年人多用纸卷着吸,老头喜欢用烟斗,老年妇女一般用细杆长烟袋。喜欢吸烟的人们都有烟荷包,女性的烟荷包比较讲究,画面绣有精美的图案。男人的烟荷包稍大些,除装有烟叶、烟纸和烟斗外,还装有火柴或火镰。火镰是猎人们必备的引火物,鄂伦春人用的火镰多是自己加工,取一块厚约0.5厘米,长约6厘米长方形铁块,将一面用硬皮包好,再将另一面磨成月牙形。引火物是长在松树上的一种树菌,用木锤砸成棉花状即可。取火的方法是将少许引火物放在火石(即玛璃石)上,用手捏住,然后用月牙形的铁块用力擦砸,发生的火星落在引火物上,就能将其点燃。
九、饮食习惯
鄂伦春人过去一天吃两餐,通常是全家人(很可能是全“乌力楞”的人)一起吃。没有饭桌(讲究的人家有可以把桌腿折叠的饭桌),各自盛一碗坐在铺位上吃。夏天就在外面做饭,坐在树荫下吃饭。孩子们拿着一块肉骨头并不安分,跑来跑去的。
这是1967年冬日某一天已经在木奎村定居了的两位老人的餐饮情况:
早晨6点左右起床,用桦树皮点燃干树枝生着炉子的火,烧开水沏上砖茶,把头一天烤好的大而厚的发面饼抱在怀里用猎刀削成两指厚的薄片,与小茶壶呈斜角放在炉子上烤着,等他们洗完脸,那饼也烤好了,就着茶慢慢吃着外焦里嫩的发面饼。这是早饭。他们不喝奶茶是因为生活里不经常有牛奶,鄂伦春人传统中不养牛。午饭吃的是肉和冻白菜炖在一起的汤,放了一点粉条,主食是捞做的大米小米二米饭,米汤很好喝,但他们不太喝它,饭后又喝了点砖茶。晚饭是“果鲁布达”(面片),用飞龙肉做的汤。三餐都喝点酒,那点酒是儿媳妇积攒了很久的,让孙女看爷爷、奶奶时带来了。那时酒限量供应,生活中早就不自己酿酒了。
十、做饭分工及炊具
做饭一般都是妇女们的事。女孩从七八岁开始就跟妈妈学做饭了,十一二岁时可以做一般的饭菜。到十四五岁就能独立做全家人的饭了。家庭中做饭主要是妻子的任务,丈夫狩猎回来除个别人能帮助劈柴和担水之外,多数都不伸手。婆婆是家庭生活的指导者,也是做家务的主要帮手,尤其是在儿媳生育孩子、做皮活或生病时做饭就由婆婆来承担。
过去鄂伦春人所用的炊具主要有吊锅、盆和勺子等。
吊锅,是平底两边带两个活耳的小铁锅,还有两个木质的吊勾。铁锅是与外民族交换来的,木吊勾是自己用稠李子等软木削制而成的。做饭时用两个木勾钩住铁锅的活耳,吊挂在火堆上。吊锅很适于野外生活,很轻便容易携带。搬迁时将锅和两个木勾一起装进皮口袋里驮在马上就可以带走。几乎每位猎民都有一口吊锅。
盆有桦皮盆、木盆、铜盆和瓷盆。在野外主要是用桦皮盆,皮盆制作简便还便于携带,不容易碰坏或压扁。
勺子有铁勺和木勺两种。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