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饮食习俗是在多种经营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达斡尔族历史上以农牧为主,并从事狩猎、渔业、采集等多种经营,因此形成了既保留有烹饪野生兽禽肉、鱼类和野菜的古老的饮食习俗,又具有以米面为主、肉乳蔬菜为辅的农牧文化特色的饮食习俗。达斡尔人的饮食种类很多,做出的菜肴、米面食品达上百种,形成了品味多样、注重原味和主副食搭配得当的特色。
一、主食
达斡尔族的主食以米、面为主。达斡尔族传统农业种植稷子、荞麦、燕麦、黄黏米、玉米、小米、苏子等作物,这些农作物构成了达斡尔族主食烹饪原料的来源。
(一)米食
达斡尔族的传统米食多为稷子米,达斡尔语称“忙格勒莫”。稷子有两种不同的加工方法:其一,将稷子在锅里蒸沸炕干后碾成米,达斡尔语称“敖斯莫”,这种米已失去粘性,有轻微糊味,适做干饭或鲜牛奶粥。其中“敖斯莫布达”(稷子米干饭)制作过程是,先在锅里倒进凉水,等水烧开后下米,然后用笊篱捞出来再蒸。也有的干饭加上芸豆,食用时可拌鲜牛奶或酸牛奶。稷子米干饭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是达斡尔人喜爱的日常主食之一。其二,将未经蒸沸炕干的稷子碾成米,达斡尔语称“希基莫”,这种米稍有粘性,也可以做干饭,但是多用它做牛奶熬的稠粥,即“拉里”。“拉里”是用稷子米加牛奶熬成的稠粥,食用时拌上黄油或白糖。“拉里”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除了用稷子米做的“希基莫拉里”以外,还用荞麦脐子做“尼基拉里”,用牛犊出生后头三四天挤出的牛奶做“瓦日勒·拉里”(初乳稠粥)。头几天的牛奶比较稠、奶油含量高,积存的牛奶开始变酸。因此,“瓦日勒·拉里”具有香、酸、甜的味道,特别爽口。在吃“瓦日勒·拉里”时,还要请亲戚邻居前来共享,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婚礼时也有吃“拉里”的习俗,在婚礼的前几天,新郎要到岳父母家举行吃“拉里”的仪式。届时,岳父母家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来主持,让新郎新娘坐在饭桌对面互相给对方喂“拉里”,表示婚后夫妻二人的感情像稠粥一样如胶似漆。所以说“拉里”是达斡尔人别具风味又具有礼仪内涵的食品。
其他米食还有:荞麦米是把荞麦在锅里蒸沸,经炕干后碾成的米,达斡尔语称“阿勒莫”,荞麦米磨成粉过罗后,留在罗上粒状的部分,即是“荞麦脐子”,达斡尔语称“尼基”,用做酸奶稠粥,吃时拌黄油和糖,是达斡尔人的上等食品。另外荞麦米可与稷子米或小米做二米干饭,亦可做酸奶荞麦米粥,年节的时候吃完肉食后,以酸奶荞麦米粥充夜宵。荞麦米还可做狍子肉粥,味美可口。把燕麦炕干后碾成米,可做燕麦米鲜奶粥和燕麦米狍子肉粥,这些是达斡尔族老年人最喜爱的食品。达斡尔族也用小米做干饭和粥,做掺芸豆玉米馇子粥,拌酸、鲜牛奶或搭配其他汤、菜食用。近十几年来食用大米逐渐增多,大米是从集市上购买的,用它焖干饭或熬粥。
(二)面食
达斡尔族的传统面食以荞面为主。荞面的吃法有很多,其中用荞面轧饸饹是比较讲究的吃法,达斡尔语称“达勒布达”。轧制荞面饸饹的“达勒”(饸饹床子)底部有漏孔,做饸饹时,将饸饹床子架在锅上,然后把和好的荞面放在饸饹床子里轧成条状,饸饹就直接轧进烧开水的锅里,用筷子来回搅动,煮熟后放进凉水中冷却再捞出来。食用时拌上酸牛奶或各种肉类汤。一般用飞龙、沙半鸡、野鸡或狍子肉等野味做汤浇食饸饹,这是达斡尔人的上等主食,常用以招待客人。除饸饹外,荞面还可做面条,拌酸奶吃,还可做苏子馅饼和蒸饺。用荞麦脐子磨的面烙煎饼,也是面食之一。
其他面食还有:用稷子米面蒸的发糕,称为“瑟额·乌图莫”。用“尼基”面(荞麦脐子磨的面),包饺子或做饸饹。用“披斯格·郭里”(大黄米面)做粘豆包和烙饼。达斡尔人把馅饼称为“切日其库·乌图莫”(原意为锄头样的饼),除了用荞面做以外,用“尼基”面、稷子米面也可以做。做法是擀出皮,放馅后合为半圆形,压实边后,用碗压切去边上多余的面,然后烙熟。把燕麦米炒熟后磨成面,过粗罗或细筛,漏下去的细面称为“哈格”,即炒面。留在罗筛上的粒状部分称为“新特勒”。“哈格”和“新特勒”是达斡尔人在野外劳动或在家里应时充饥的食品,用开水冲,再拌上牛奶、奶油和白糖,更是味美可口,并且抗饿,是达斡尔族青年和儿童喜爱的食品。把发酵的稷子米面卷成“8”字形后油炸,达斡尔语称“希日格热”。稷子米面和以稠李子或山丁子面,加上糖,拌以牛油,压成糕片,达斡尔语称“瓦特”。“希日格勒”和“瓦特”是达斡尔人很有特色的糕点,除年节食用外,常用于婚礼上招待宾客。
近百年来,由于达斡尔人种植小麦,白面也开始成为达斡尔人的主要面食。吃法有做面条、蒸馒头、烙饼和包饺子等。很有民族特点的吃法是,做鲜牛奶面片,将白面和好,揪成面片放进烧开的鲜牛奶锅里煮熟,食用时拌奶油、白糖。也用白面烙苏子饼,这些都是达斡尔人普遍喜爱的食品。
二、副食
达斡尔族除了从事农业之外还从事牧业、渔业、猎业、采集业,并且在园田种植蔬菜,因此达斡尔人的副食有肉食、奶食、菜食、苏子等。
(一)肉食
历史上,从事狩猎的达斡尔人肉食中有狍子、野猪、野鸡、飞龙、沙半鸡、山鸡等野生兽禽肉类。生吃新鲜狍肝时,将狍肝洗净切成薄片,浸入盐水或蘸野韭菜花末。达斡尔人认为吃生狍肝有助于增强和保护视力,所以猎人生吃狍肝尤为普遍。其它野生禽兽肉的食用方法是烤肉、手把肉或炖菜,做肉汤。海拉尔地区从事牧业的达斡尔人则以牛羊肉为多。农区则以猪、牛肉为多。达斡尔人素有吃手把肉的习惯,每当杀猪宰羊,必做手把肉,请亲友共享。其次是吃片白肉,将肉煮熟后切成薄片,用酱油和野韭菜花末等做调料。手把肉和片白肉,不仅在杀猪羊或年节时食用,在婚礼宴席上更不可少,而且很讲究上桌的手把肉部位,宾客一桌、二桌和三桌,必须分别上尻背骨和肩胛骨。在杀猪宰羊后,都要灌血肠,血肠分为只放盐的素血肠和拌葱花、蒜泥、野韭菜花末的馅血肠两种,煮熟后切成薄片上桌,这种血肠是达斡尔人喜爱的佳肴。家常的肉食多为炖菜,很少熘炒。由于达斡尔人沿江河居住,从事捕鱼,鱼也是达斡尔人肉食的组成部分。达斡尔人烹饪鱼的方法主要是清炖和清蒸,很少红烧或油炸,也用小鱼做炸鱼酱等。
(二)奶食
达斡尔人经常说“只要有牛奶就不是没有荤味”。奶食在达斡尔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达斡尔人用煮开的鲜奶拌米饭,用鲜奶煮面片,是达斡尔人经常的饮食。在肉类、蔬菜短缺的季节,牛奶成为人们主要的副食品。
达斡尔人奶食的种类很多。除了吃鲜牛奶以外,达斡尔人把牛奶装入坛子里放在热炕上,制成酸牛奶。对于酸的不同程度的牛奶,有“额腾·苏”、“朱松·苏”、“齐嘎”不同的称谓和吃法。最普遍的吃法是酸奶拌米饭。另外在夏季外出旅行或劳动时,人们随身携带用桦皮桶装的酸奶拌凉水,以便解渴消暑。酸奶也是待客的最好食品,当有客人来时,主人都会热情地盛一碗酸奶请客人品尝解渴。秋季牛奶的油脂含量比较多,可用做鲜牛奶炖豆角,挤牛奶多的人家将其放置数小时后,把浮面上的一层油脂取下来,即是稀奶油。在吃饼、馒头时可以蘸稀奶油。稀奶油经搅拌加热后提炼出黄油,可拌稠粥或面片食用。把牛奶用微火煮沸数十分钟,并不断用勺盛起浇下浮起泡沫,待逐渐降温冷却后,将其凝在浮面油脂取下来,即是熟奶皮。黄油和熟奶皮营养丰富、味道醇香,也是达斡尔人亲友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之一。
(三)菜食
达斡尔人一向重视菜食,每家在房屋后面和左右种植大片园田,其面积多者可达十几亩。园田里主要种植白菜、土豆、豆角、胡萝卜、大萝卜、黄瓜、西葫芦、茄子、青椒、西红柿、韭菜、葱、蒜等多种作物。其中豆角种类很多,除一般的垄豆角(青嫩时做菜食,成熟的果实做饭豆)外,有各种架豆角。自农历六月起至九月,上述各种蔬菜加上啃青的苞米,是达斡尔人的重要副食来源。即使在冬春季,储存的各种蔬菜在他们的饮食中仍占有一定比重。所以达斡尔人有“园田半年粮”之说。
达斡尔人传统菜食的烹饪方法以炖菜为主,除年节或招待客人外,很少熘炒。为了在冬春季节也能吃到蔬菜,达斡尔人还加工储存,其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做干菜,把扁豆角、角瓜、茄子用刀削成细长条晒干,然后编成辫存放。把整个的豇豆用细绳穿起晒干。把小碗口粗的白菜用细木杆穿起,挂在仓房里晾干。食用之前用温水把干菜泡开,可炖、炒。二是腌酸白菜,用于做炖菜。三是腌豆角、茄子、白菜、胡萝卜、黄瓜咸菜。四是做菜末,把白菜或青椒、红辣椒碾成末,加适量的蒜泥和盐拌匀即成,是很有特色的作菜。
农历四、五月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达斡尔族妇女采集山葱、野韭菜、山里浑、黄花菜和柳蒿芽等野菜。对这些野菜的烹饪方法各有不同,可作为正餐炖菜、佐食小菜、夹做米饭和馅饼。其中柳蒿芽(达斡尔语称“昆米勒”)为达斡尔人很有特色的野生菜食,每年大量采集,不仅趁鲜食用,而且晒干储存。烹饪的方法是,把洗净的“昆米勒”放入开水中炸,经清水挤出,剁碎后放入锅里,加入豆子、肉或小白鱼、小鲫鱼炖熟。“昆米勒”吃起来开始有点苦,慢慢的则有一种清香的味道,还具有解热、顺气和助消化的作用。
达斡尔人种植苏子(也称紫苏)。其食用方法:一是经锅里炒后捣碎,拌白糖烙苏子馅饼,是孩子们喜爱吃的食品。二是榨苏子油。过去每家都榨苏子油,是主要的食用油,用于炒菜、炖菜、烙饼、炸糕点。达斡尔人也曾用麻籽榨油,但食用得很少。
三、饮料
达斡尔族的饮料有牛奶、茶、酒、野果粉等。牛奶在达斡尔族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喝煮开的鲜牛奶外,还喝酸牛奶。夏季,在外劳动回到家里,总要喝一碗酸牛奶解渴。牧区的达斡尔人日常喝奶茶,做法是先将砖茶放进清水里烧开后滤出,再放进炒熟的稷子米、牛奶,待烧开后,奶茶即成。饮用时加入些奶皮、奶干和黄油,浓香四溢。
达斡尔人采集野生植物做饮料。其中有“切·欧斯”(原意为做茶的草,即黄芪),有半尺多高,开蓝色的花。在秋季采集晒干,经热锅蒸后,趁其潮湿的时候压成坨。使用时,掰下一块放入水中烧开饮用。水呈茶色,有甜味,起到助消化的功能。此外,也采集山丁子的叶子、“掌笼库”(赤芍)烧开水当茶,但很少。春夏之季,到山里劳动的人也剥开桦树皮,饮流出的桦树汁解渴。桦树汁稍发黄色,有甜味。秋天,采集山丁子晒干碾成粉,拌上白糖后,冲开水饮用,是十分鲜美可口的饮料。
达斡尔族过去采用蒸馏法制酒。有两种自制的酒,一种是稷子米酒,这种酒称为“达斡尔阿日给”(即达斡尔酒),一次做十来斤酒,主要用于祭神。清代康熙年间方式济所著《龙沙纪略》记载:“黄米,酿米儿酒,阅日而成。糜亦堪酿,味甘而薄。祀神用之,取其速成而洁,有醴酒之遗意焉。”说的就是达斡尔人的酿酒。
第二种是奶酒,其具体做法是:将牛奶放入缸(缸高约1米,上口直径约30厘米,下口40厘米)使之变酸,用搅杠搅动。几天后,将已经分解发酵了的牛奶放入锅(达斡尔语称这种锅为“伊克”)里,下面烧火加热。上面放置木桶(达斡尔语称“布尔克勒”,把粗木凿空而成,高7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桶上盖以盛凉水的锅(达斡尔语称“亚日里奇”)。当“伊克”里的酸奶达到沸点时,变成蒸汽在“亚日里奇”底部遇凉冷却成小水珠,顺锅底下滴,落到特置于“布尔克勒”里的细条木槽里。木槽上下倾斜,下端伸到木桶外面,连着口向外的漏斗,通过漏斗流出的液体便是奶酒。过去一般养3头以上乳牛的人家几乎都做奶酒。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达斡尔族饮食习俗是在多种经营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达斡尔族历史上以农牧为主,并从事狩猎、渔业、采集等多种经营,因此形成了既保留有烹饪野生兽禽肉、鱼类和野菜的古老的饮食习俗,又具有以米面为主、肉乳蔬菜为辅的农牧文化特色的饮食习俗。达斡尔人的饮食种类很多,做出的菜肴、米面食品达上百种,形成了品味多样、注重原味和主副食搭配得当的特色。
一、主食
达斡尔族的主食以米、面为主。达斡尔族传统农业种植稷子、荞麦、燕麦、黄黏米、玉米、小米、苏子等作物,这些农作物构成了达斡尔族主食烹饪原料的来源。
(一)米食
达斡尔族的传统米食多为稷子米,达斡尔语称“忙格勒莫”。稷子有两种不同的加工方法:其一,将稷子在锅里蒸沸炕干后碾成米,达斡尔语称“敖斯莫”,这种米已失去粘性,有轻微糊味,适做干饭或鲜牛奶粥。其中“敖斯莫布达”(稷子米干饭)制作过程是,先在锅里倒进凉水,等水烧开后下米,然后用笊篱捞出来再蒸。也有的干饭加上芸豆,食用时可拌鲜牛奶或酸牛奶。稷子米干饭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是达斡尔人喜爱的日常主食之一。其二,将未经蒸沸炕干的稷子碾成米,达斡尔语称“希基莫”,这种米稍有粘性,也可以做干饭,但是多用它做牛奶熬的稠粥,即“拉里”。“拉里”是用稷子米加牛奶熬成的稠粥,食用时拌上黄油或白糖。“拉里”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除了用稷子米做的“希基莫拉里”以外,还用荞麦脐子做“尼基拉里”,用牛犊出生后头三四天挤出的牛奶做“瓦日勒·拉里”(初乳稠粥)。头几天的牛奶比较稠、奶油含量高,积存的牛奶开始变酸。因此,“瓦日勒·拉里”具有香、酸、甜的味道,特别爽口。在吃“瓦日勒·拉里”时,还要请亲戚邻居前来共享,以示亲邻和睦、牛畜兴旺。婚礼时也有吃“拉里”的习俗,在婚礼的前几天,新郎要到岳父母家举行吃“拉里”的仪式。届时,岳父母家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来主持,让新郎新娘坐在饭桌对面互相给对方喂“拉里”,表示婚后夫妻二人的感情像稠粥一样如胶似漆。所以说“拉里”是达斡尔人别具风味又具有礼仪内涵的食品。
其他米食还有:荞麦米是把荞麦在锅里蒸沸,经炕干后碾成的米,达斡尔语称“阿勒莫”,荞麦米磨成粉过罗后,留在罗上粒状的部分,即是“荞麦脐子”,达斡尔语称“尼基”,用做酸奶稠粥,吃时拌黄油和糖,是达斡尔人的上等食品。另外荞麦米可与稷子米或小米做二米干饭,亦可做酸奶荞麦米粥,年节的时候吃完肉食后,以酸奶荞麦米粥充夜宵。荞麦米还可做狍子肉粥,味美可口。把燕麦炕干后碾成米,可做燕麦米鲜奶粥和燕麦米狍子肉粥,这些是达斡尔族老年人最喜爱的食品。达斡尔族也用小米做干饭和粥,做掺芸豆玉米馇子粥,拌酸、鲜牛奶或搭配其他汤、菜食用。近十几年来食用大米逐渐增多,大米是从集市上购买的,用它焖干饭或熬粥。
(二)面食
达斡尔族的传统面食以荞面为主。荞面的吃法有很多,其中用荞面轧饸饹是比较讲究的吃法,达斡尔语称“达勒布达”。轧制荞面饸饹的“达勒”(饸饹床子)底部有漏孔,做饸饹时,将饸饹床子架在锅上,然后把和好的荞面放在饸饹床子里轧成条状,饸饹就直接轧进烧开水的锅里,用筷子来回搅动,煮熟后放进凉水中冷却再捞出来。食用时拌上酸牛奶或各种肉类汤。一般用飞龙、沙半鸡、野鸡或狍子肉等野味做汤浇食饸饹,这是达斡尔人的上等主食,常用以招待客人。除饸饹外,荞面还可做面条,拌酸奶吃,还可做苏子馅饼和蒸饺。用荞麦脐子磨的面烙煎饼,也是面食之一。
其他面食还有:用稷子米面蒸的发糕,称为“瑟额·乌图莫”。用“尼基”面(荞麦脐子磨的面),包饺子或做饸饹。用“披斯格·郭里”(大黄米面)做粘豆包和烙饼。达斡尔人把馅饼称为“切日其库·乌图莫”(原意为锄头样的饼),除了用荞面做以外,用“尼基”面、稷子米面也可以做。做法是擀出皮,放馅后合为半圆形,压实边后,用碗压切去边上多余的面,然后烙熟。把燕麦米炒熟后磨成面,过粗罗或细筛,漏下去的细面称为“哈格”,即炒面。留在罗筛上的粒状部分称为“新特勒”。“哈格”和“新特勒”是达斡尔人在野外劳动或在家里应时充饥的食品,用开水冲,再拌上牛奶、奶油和白糖,更是味美可口,并且抗饿,是达斡尔族青年和儿童喜爱的食品。把发酵的稷子米面卷成“8”字形后油炸,达斡尔语称“希日格热”。稷子米面和以稠李子或山丁子面,加上糖,拌以牛油,压成糕片,达斡尔语称“瓦特”。“希日格勒”和“瓦特”是达斡尔人很有特色的糕点,除年节食用外,常用于婚礼上招待宾客。
近百年来,由于达斡尔人种植小麦,白面也开始成为达斡尔人的主要面食。吃法有做面条、蒸馒头、烙饼和包饺子等。很有民族特点的吃法是,做鲜牛奶面片,将白面和好,揪成面片放进烧开的鲜牛奶锅里煮熟,食用时拌奶油、白糖。也用白面烙苏子饼,这些都是达斡尔人普遍喜爱的食品。
二、副食
达斡尔族除了从事农业之外还从事牧业、渔业、猎业、采集业,并且在园田种植蔬菜,因此达斡尔人的副食有肉食、奶食、菜食、苏子等。
(一)肉食
历史上,从事狩猎的达斡尔人肉食中有狍子、野猪、野鸡、飞龙、沙半鸡、山鸡等野生兽禽肉类。生吃新鲜狍肝时,将狍肝洗净切成薄片,浸入盐水或蘸野韭菜花末。达斡尔人认为吃生狍肝有助于增强和保护视力,所以猎人生吃狍肝尤为普遍。其它野生禽兽肉的食用方法是烤肉、手把肉或炖菜,做肉汤。海拉尔地区从事牧业的达斡尔人则以牛羊肉为多。农区则以猪、牛肉为多。达斡尔人素有吃手把肉的习惯,每当杀猪宰羊,必做手把肉,请亲友共享。其次是吃片白肉,将肉煮熟后切成薄片,用酱油和野韭菜花末等做调料。手把肉和片白肉,不仅在杀猪羊或年节时食用,在婚礼宴席上更不可少,而且很讲究上桌的手把肉部位,宾客一桌、二桌和三桌,必须分别上尻背骨和肩胛骨。在杀猪宰羊后,都要灌血肠,血肠分为只放盐的素血肠和拌葱花、蒜泥、野韭菜花末的馅血肠两种,煮熟后切成薄片上桌,这种血肠是达斡尔人喜爱的佳肴。家常的肉食多为炖菜,很少熘炒。由于达斡尔人沿江河居住,从事捕鱼,鱼也是达斡尔人肉食的组成部分。达斡尔人烹饪鱼的方法主要是清炖和清蒸,很少红烧或油炸,也用小鱼做炸鱼酱等。
(二)奶食
达斡尔人经常说“只要有牛奶就不是没有荤味”。奶食在达斡尔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达斡尔人用煮开的鲜奶拌米饭,用鲜奶煮面片,是达斡尔人经常的饮食。在肉类、蔬菜短缺的季节,牛奶成为人们主要的副食品。
达斡尔人奶食的种类很多。除了吃鲜牛奶以外,达斡尔人把牛奶装入坛子里放在热炕上,制成酸牛奶。对于酸的不同程度的牛奶,有“额腾·苏”、“朱松·苏”、“齐嘎”不同的称谓和吃法。最普遍的吃法是酸奶拌米饭。另外在夏季外出旅行或劳动时,人们随身携带用桦皮桶装的酸奶拌凉水,以便解渴消暑。酸奶也是待客的最好食品,当有客人来时,主人都会热情地盛一碗酸奶请客人品尝解渴。秋季牛奶的油脂含量比较多,可用做鲜牛奶炖豆角,挤牛奶多的人家将其放置数小时后,把浮面上的一层油脂取下来,即是稀奶油。在吃饼、馒头时可以蘸稀奶油。稀奶油经搅拌加热后提炼出黄油,可拌稠粥或面片食用。把牛奶用微火煮沸数十分钟,并不断用勺盛起浇下浮起泡沫,待逐渐降温冷却后,将其凝在浮面油脂取下来,即是熟奶皮。黄油和熟奶皮营养丰富、味道醇香,也是达斡尔人亲友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之一。
(三)菜食
达斡尔人一向重视菜食,每家在房屋后面和左右种植大片园田,其面积多者可达十几亩。园田里主要种植白菜、土豆、豆角、胡萝卜、大萝卜、黄瓜、西葫芦、茄子、青椒、西红柿、韭菜、葱、蒜等多种作物。其中豆角种类很多,除一般的垄豆角(青嫩时做菜食,成熟的果实做饭豆)外,有各种架豆角。自农历六月起至九月,上述各种蔬菜加上啃青的苞米,是达斡尔人的重要副食来源。即使在冬春季,储存的各种蔬菜在他们的饮食中仍占有一定比重。所以达斡尔人有“园田半年粮”之说。
达斡尔人传统菜食的烹饪方法以炖菜为主,除年节或招待客人外,很少熘炒。为了在冬春季节也能吃到蔬菜,达斡尔人还加工储存,其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做干菜,把扁豆角、角瓜、茄子用刀削成细长条晒干,然后编成辫存放。把整个的豇豆用细绳穿起晒干。把小碗口粗的白菜用细木杆穿起,挂在仓房里晾干。食用之前用温水把干菜泡开,可炖、炒。二是腌酸白菜,用于做炖菜。三是腌豆角、茄子、白菜、胡萝卜、黄瓜咸菜。四是做菜末,把白菜或青椒、红辣椒碾成末,加适量的蒜泥和盐拌匀即成,是很有特色的作菜。
农历四、五月是青黄不接的季节,达斡尔族妇女采集山葱、野韭菜、山里浑、黄花菜和柳蒿芽等野菜。对这些野菜的烹饪方法各有不同,可作为正餐炖菜、佐食小菜、夹做米饭和馅饼。其中柳蒿芽(达斡尔语称“昆米勒”)为达斡尔人很有特色的野生菜食,每年大量采集,不仅趁鲜食用,而且晒干储存。烹饪的方法是,把洗净的“昆米勒”放入开水中炸,经清水挤出,剁碎后放入锅里,加入豆子、肉或小白鱼、小鲫鱼炖熟。“昆米勒”吃起来开始有点苦,慢慢的则有一种清香的味道,还具有解热、顺气和助消化的作用。
达斡尔人种植苏子(也称紫苏)。其食用方法:一是经锅里炒后捣碎,拌白糖烙苏子馅饼,是孩子们喜爱吃的食品。二是榨苏子油。过去每家都榨苏子油,是主要的食用油,用于炒菜、炖菜、烙饼、炸糕点。达斡尔人也曾用麻籽榨油,但食用得很少。
三、饮料
达斡尔族的饮料有牛奶、茶、酒、野果粉等。牛奶在达斡尔族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喝煮开的鲜牛奶外,还喝酸牛奶。夏季,在外劳动回到家里,总要喝一碗酸牛奶解渴。牧区的达斡尔人日常喝奶茶,做法是先将砖茶放进清水里烧开后滤出,再放进炒熟的稷子米、牛奶,待烧开后,奶茶即成。饮用时加入些奶皮、奶干和黄油,浓香四溢。
达斡尔人采集野生植物做饮料。其中有“切·欧斯”(原意为做茶的草,即黄芪),有半尺多高,开蓝色的花。在秋季采集晒干,经热锅蒸后,趁其潮湿的时候压成坨。使用时,掰下一块放入水中烧开饮用。水呈茶色,有甜味,起到助消化的功能。此外,也采集山丁子的叶子、“掌笼库”(赤芍)烧开水当茶,但很少。春夏之季,到山里劳动的人也剥开桦树皮,饮流出的桦树汁解渴。桦树汁稍发黄色,有甜味。秋天,采集山丁子晒干碾成粉,拌上白糖后,冲开水饮用,是十分鲜美可口的饮料。
达斡尔族过去采用蒸馏法制酒。有两种自制的酒,一种是稷子米酒,这种酒称为“达斡尔阿日给”(即达斡尔酒),一次做十来斤酒,主要用于祭神。清代康熙年间方式济所著《龙沙纪略》记载:“黄米,酿米儿酒,阅日而成。糜亦堪酿,味甘而薄。祀神用之,取其速成而洁,有醴酒之遗意焉。”说的就是达斡尔人的酿酒。
第二种是奶酒,其具体做法是:将牛奶放入缸(缸高约1米,上口直径约30厘米,下口40厘米)使之变酸,用搅杠搅动。几天后,将已经分解发酵了的牛奶放入锅(达斡尔语称这种锅为“伊克”)里,下面烧火加热。上面放置木桶(达斡尔语称“布尔克勒”,把粗木凿空而成,高70厘米,直径约60厘米),桶上盖以盛凉水的锅(达斡尔语称“亚日里奇”)。当“伊克”里的酸奶达到沸点时,变成蒸汽在“亚日里奇”底部遇凉冷却成小水珠,顺锅底下滴,落到特置于“布尔克勒”里的细条木槽里。木槽上下倾斜,下端伸到木桶外面,连着口向外的漏斗,通过漏斗流出的液体便是奶酒。过去一般养3头以上乳牛的人家几乎都做奶酒。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