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族先民的居住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满族先民的居舍结构与布局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满族最终在清代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居住民俗。
先秦两汉时期,满族的先民肃慎人和挹娄人有着“穴居”的传统。《后汉书》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处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晋书》记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居深山穷谷,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后世勿吉人还处于穴居阶段。《魏书·勿吉传》记载:“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说明在严冬面前非深穴而居不足以御寒。以上史料证明,满族先民的住所是先掘地为穴,以深为贵,再筑土如堤,架木其上,覆以土,望之外观如冢丘,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大家至接九梯,以多为好。
隋唐时期,满族先民靺鞨人开始向半穴居时代过渡。《旧唐书》记载:“靺鞨,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架木于上,以土覆之。夏则出随水草。”《新唐书》记载:“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可见,半穴式及开口向上是靺鞨人住室的主要特征。
10世纪末,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开始把居室从地下移至地上,开始了结庐而居。《金史》记载:女真人“献祖乃徙居海古水,耕垦树艺,始筑室,有栋宇之制,人呼其地为纳葛里。纳葛里者,汉语居室也。”《三朝北盟会编》也记载了女真人的居住民俗:“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大金国志》记载:女真人“其居多依山谷,联木为栅,或覆以板与桦皮,如墙壁亦以木为之。冬极寒,屋高数尺,独开东南一扉。扉既掩,复以草绸缪塞之。穿土为床,煴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根据以上史料,可知辽金时期女真人的居室有以下特点:居室多建于山谷中背风向阳之处,墙壁多以竖立的木干联结排成;为防寒保温,居室的举架较低,仅高数尺;屋顶无瓦,只用木板、桦皮或茅草覆盖之;屋门东向或东南向;屋内环南、西、北三面设火炕,用以起居生活;居室四周用树木圈成院落;院内有“联木为栅”的畜圈,以饲养猪、马、羊、牛等。女真人的这一居住民俗,被其后世满族人多有承袭。
明朝开年,女真人的居室与金朝相比,有了明显改进。《建州闻见录》记载:努力尔哈赤时期,女真人的“窝舍之制,覆以女瓦,柱皆插地,门必向南,四甓筑东西南面,皆辟大窗户。四壁之下皆设长炕,绝无遮隔,主仆男女混处其中。卒胡之家,盖草覆土,而制则一样。无官府郡邑之制。”《绝域纪略》记载:女真人建房时,“即樵以架,屋贯以绳,覆以茅,列木为墙,而墐以土,必向南,迎阳也。户枢外而内不健,避风也。室必三炕,南曰主,西曰客,北曰奴。牛马羊鸡犬,与主伯亚旅,共寝处一室焉。近则渐分别矣,渐障之成内外矣。渐有牖可以临窗坐矣。渐有庑庐矣,有小室焉。下树高栅曰楼子,以贮衣皮。无栅槛而隘者曰哈实,以贮豆黍。”根据以上史料证明,明朝末年的女真人居室有以下特点:以木为屋架,联木抹泥以为墙,屋顶结草铺为顶,门和窗南开,室内南、西、北面环以火炕,院里有树干架起的仓库。
二、清代满族的房屋及陈设
(一)农区的住房及陈设
随着清朝对中国的统一,满族的房屋较前变化不大,多以土木为墙,以草苫盖房顶,屋中陈设较前大为丰富。《黑龙江外记》记载:清初满族人“草屋南向者,三楹或五楹,皆以中为堂屋,西为上房。乡居者率称西面为德尔吉,译言上也,盖尚右之意。草屋一苫可二十年,土屋须岁岁抿墁。土屋谓之平房,列肆者多,居家者少。至以瓦为之,不过佛殿数楹,非仅陶瓦难得也,御寒不如草舍,故人家不用。屋脊置木架压草,以防风摄,谓之马鞍,亦有以砖代带,不多见。柱埋于地,露二尺许,造屋其上,贮不耐潮湿之物,望之如水榭者,曰楼房,仓廪类然,人家亦有,然大风有倾欹之患,故亦不多。墙有土筑者、垡甃者、泥堆者,垡甃最耐久。垡者,野甸泥块土草结成,坚如砖,齐齐哈尔外城垒此。又有拉哈墙,纵横架木,拧草束密挂横架上,表里涂以泥,薄而占地不大,隔室宇宜之。窗自外糊,用高丽纸,纸上搅盐水,入苏油喷之,藉以御雨。冬月,盈窗棂间层霜,内积如树介,稍暖则化,点滴如雨。屋内三面皆炕,烧之室自暖,不然虽煨红炉,寒气不散。地下四时坚冻,即三伏,炕必一二日一烧,否则腰膂间易结疾,疾甚须以热炕烙之。寒贱者两家僦居一室,谨以各炕为畛域,客来仍许借宿,无问城乡,类如此。久烧之炕,洞中积有煤炱,往往随烟出筒,燃烧庐舍,故炕必一岁一掏,谨修之乃无患。屋侧烟筒,过檐数尺,砖者望之如窣堵,一家不啻五六座,亦有土木为之者,卑陋不耐风雨。”
《黑龙江述略》记载:清初东北地区木材极贱,而风力高劲,满族“匠人制屋,先列柱木,入土三分之一,上复以草,加泥涂之,四壁皆筑以土,东西多开牖以延日,冬暖夏凉,视瓦椽为佳。官廨外无厅堂,或三间四间,俱为房。环三面土炕,燃薪其中,以御寒湿,入夏亦然。初时男妇杂坐卧,不相回避,即外来托宿者,亦与共之;嗣奉例禁,其俗渐革,而市集稍远处,犹仍陋俗。外垣多无门,夜以大木纵横立之,早起平置地上。近如齐齐哈尔、呼兰诸城仕宦之家,则仿佛内省高阀厚城,别设厅事,延宾客矣。”《宁古塔纪略》也有满族居室的类似记载:“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极大。只一进,或三间五间,或有两厢。俱用草盖,草名盖房草,极长细。有白泥,泥墙极滑可观。墙厚几尺,然冬间寒气侵人,视之如霜。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夜则横卧炕上,必并头而卧,即出外亦然。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有南窗、西窗,门在南窗之旁。窗户俱从外闭,恐夜间虎来易于撞进。靠东壁间以板壁隔断,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为内房矣。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客来,俱坐南炕,内眷不避。”
根据以上史料可知:清代满族农家的居室多为草屋,三间五间不等,中为堂屋,两旁为卧室。列木为房架,墙壁多为土墙。房顶为马鞍型,以泥涂之,铺以苫草,并以木压之。门和窗皆南向,个别有开西窗者,窗户外开,外糊高丽窗纸。室内南、西、北环以火炕,西炕和北炕西山墙下摆放橱箱和被褥。顶棚为白麻纸糊成。炕上铺以炕席,席上复有红毡,毡上置有炕桌。炕宽2米,长约七八米不等。庭院栅木为墙,有厢房、大门、仓储楼子、畜圈、厕所等,居室两侧2米外有土制或木制烟筒数座,高及房檐,上细下粗,有烟道联结室内火炕。
内蒙古满族传统的屋舍至20世纪90年代初仍有保留,尤以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最为典型。其基本形制为:墙壁多用夯土或土坯筑成,中间有木柱支起房架,四壁用草泥抹平。房顶多为起脊式,呈马鞍状。苫草房顶时,在木构架顶部,先铺一层用树枝编成的树芭,再抹泥填堵缝隙,然后将草梢向下,层层铺盖,厚约二尺,再用绳索纵横交错把草固定好,为防大风吹走苫草,还需在房脊四周用木板压之。一般人家的居室为3间或5间,多居中开门,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因有灶台,故又称厨房或堂屋;左右两侧的房间称里屋,为卧室。里屋南北设有火炕,西间里屋山墙下有一连接南北炕的窄炕,故屋内南、西、北三炕呈“匚”形,俗称万字炕。西墙上置有供奉祖宗的板匣,内藏有家谱、照片、祭器等。火炕上置有炕桌和炕箱等,箱上放有被褥。东间里屋多为子女们居住,如有婴儿,室内房梁上多悬悠车,俗称摇车或吊车,以备其悠然睡觉。里屋的门柜上方横置一块木板,俗称搁板,满语称“额林”,家庭日常小物件均放其上,既规整,又很好地利用了空间。《满洲源流考》记载:满族人家“楣栋间庋横板,以置瓶盎箧诸器,家具粗细咸备,满洲旧俗比室皆然。”居室外东西两侧二半处立有与火炕相通的烟囱,下粗上细,满语谓之“呼兰”;烟囱高过屋檐二至三尺,多为中空的圆木制成,里外抹以黄泥,也有用土坯堆砌而成者。房屋的门、窗很有特点,均为两层。木板门的上部是类似窗棂式的小木格,下部安装木板,门枢在左侧,上下套在木结构的榫槽内,向外开门。窗户分上下两扇,上扇可向屋里开启。窗棂有横格、竖格、方格、菱形格等;下扇多为玻璃窗或竖着的二格、三格,装在窗框的榫槽内,平时不开。门和窗户的棂格外面,均糊以麻纸,以避雪霜,这就是堪称东北满族三大怪之一的“窗户纸糊在外”。院子四周立有木栅,俗称“障子”。院子前为院门,穿以横木为启闭;院内东西两侧,建有厢房、仓房、畜棚、厕所等。20世纪90年代后,卧室内的西炕多被拆除,其他如故。
(二)城区的住房及陈设
内蒙古满族城区的住房以绥远城八旗兵房最为典型。清乾隆二年(1737),绥远城筑建时,建有八旗兵房1.2万间,随之大批右卫驻防八旗官兵和京城八旗官兵先后驻防于此。至清朝末年,八旗兵房几经裁汰和变卖,剩有6 600间,时有八旗官兵3 300人,每人两间。此外还有将军、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笔贴式衙署和学校、庙宇等官房,另有156间商铺出赁取租。民国时期,满族人因生活所迫,将许多兵房出售,并被改建,但仍有许多兵房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直至20世纪80年代。
清朝时,以绥远城将军衙署和钟鼓楼为中心,西侧从北到南依次驻防着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东侧从北到南依次驻防着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前者为右翼四旗,后者为左翼四旗。全城有主干道四条,主要街道28条和小巷26条。
在每两条东西方向的街巷间,有八旗兵房两排,前排院门南向,后排院门北向,每排宅院相连。旗兵宅院基本呈正方形,占地均为0.33亩(俗称三分三),住房为两间正房。住房位于宅院北面,为砖瓦结构,房顶呈马鞍状。居室开门之屋称外屋,面积稍大,兼为厨房和会客室;里屋稍小,设有南炕,也有因人口多而置北炕或顺山炕者。顶棚为白麻纸糊成。门、窗均为木制。房门上部多镶有玻璃,下部为木板。窗户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窗棂,窗棂为关东式,有横格、竖格、方格等式,从内糊以麻纸;下层多为玻璃窗。院内建有东厢房或西厢房不等,其中厢房的磨砖山墙兼为影壁墙,墙党中央设有神龛,多供奉土地爷。正房的一侧为宅院门楼,均为砖建,顶部起脊,两头翘起,造型精美;院门为木制,双扉对开,安装在门框上,从里可横木以闩,隔绝内外。官佐人家,门楼东侧多有上马石,西侧则有拴马桩。正房的另一侧为箭道,为平时八旗兵丁练习射箭之处。从箭道可绕至正房后面,这里置有厕所。宅院东南角立有祭祀用的索伦杆,俗称神杆,置于长宽高各约50厘米中间有眼的石座上。正房和厢房门、窗前铺有青砖,余为土地,遍植花草果木,入夏满眼浓荫,花红叶绿,蜂飞蝶舞,香飘四溢,宛若一座座小花园。
居室内陈设较为讲究。外屋正面墙下摆放有八仙桌,桌上摆有茶具等不同物件,桌两旁置有椅子;墙上挂有字画或像框不等。门旁为灶台,可通里屋之火炕。里屋南炕中放有炕桌,摆有茶具和烟具。炕端置有炕箱,箱内和箱上可存放衣服和被褥。西墙上置有祖宗板,板上放有祖宗匣,匣内有先人照片、家谱、祭器等物。里屋山墙或北墙下多置有紫红色大木柜,柜内可放各类什物,柜上多摆放掸瓶、座钟、烛台、香炉、笔筒等日常用品。
20世纪80年代,由于呼和浩特市城区的发展建设,绥远城的满族旧宅多为拆除,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满族人多乔迁新居,现代化的家具和电器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家庭陈设。昔日的满族兵房小院只有极少数尚存。
三、居住习俗
清朝时,绥远城八旗驻防的布局有许多讲究,这是仿京城驻防旗兵之分布,按阴阳五行来安排的;这既决定了旗人在城中的位置,也划定了八旗旗分的区域。正黄旗和镶黄旗住在城北,北方代表水;正白旗和镶白旗住在东边,东方代表木;正红旗和镶红旗住在西边,西方代表金;正蓝旗和镶蓝旗住在南边,南方代表火。黄色代表土,土能挡水;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这种布局,一伸一仰,一张一合,足可以平衡和克服各自带来的副作用;清廷希望八旗内部互相制约,减少摩擦,消除矛盾,抑制产生内乱的因素。
满族在方向上以西为上,以西为贵,故建房时的西屋为上屋,只有屋中的西墙上才可悬放祖宗板和祖宗匣;上屋的西炕更是敬祖祭神的圣洁之处,满族人非常忌讳在其上坐卧或蹬踏。西屋火炕的东边为热炕头,是屋中的上座,为家中的长辈起居之所。夜晚睡眠时,无论长幼,讲究头临炕沿,齐头并睡,如足向他人,谓之不敬。这些习俗,至今保存。
内蒙古满族农家建房时,族人和亲朋好友多来帮工。在房屋安放大梁时,要燃放鞭炮志喜,粘贴“福”字,并在房梁上系挂红布,以示驱邪并求吉利,这种习俗一直留存至今。
满族人在安置宅院大门时,不能对准路口或其他人家的院门,如实在避之不过,需在大门处置“泰山石敢当”镇石,以求平安和避邪。至今此俗仍有留存。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一、满族先民的居住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满族先民的居舍结构与布局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满族最终在清代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居住民俗。
先秦两汉时期,满族的先民肃慎人和挹娄人有着“穴居”的传统。《后汉书》记载:“挹娄,古肃慎之国也,……处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晋书》记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居深山穷谷,其路险阻,车马不通。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后世勿吉人还处于穴居阶段。《魏书·勿吉传》记载:“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说明在严冬面前非深穴而居不足以御寒。以上史料证明,满族先民的住所是先掘地为穴,以深为贵,再筑土如堤,架木其上,覆以土,望之外观如冢丘,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大家至接九梯,以多为好。
隋唐时期,满族先民靺鞨人开始向半穴居时代过渡。《旧唐书》记载:“靺鞨,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架木于上,以土覆之。夏则出随水草。”《新唐书》记载:“居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可见,半穴式及开口向上是靺鞨人住室的主要特征。
10世纪末,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开始把居室从地下移至地上,开始了结庐而居。《金史》记载:女真人“献祖乃徙居海古水,耕垦树艺,始筑室,有栋宇之制,人呼其地为纳葛里。纳葛里者,汉语居室也。”《三朝北盟会编》也记载了女真人的居住民俗:“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大金国志》记载:女真人“其居多依山谷,联木为栅,或覆以板与桦皮,如墙壁亦以木为之。冬极寒,屋高数尺,独开东南一扉。扉既掩,复以草绸缪塞之。穿土为床,煴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根据以上史料,可知辽金时期女真人的居室有以下特点:居室多建于山谷中背风向阳之处,墙壁多以竖立的木干联结排成;为防寒保温,居室的举架较低,仅高数尺;屋顶无瓦,只用木板、桦皮或茅草覆盖之;屋门东向或东南向;屋内环南、西、北三面设火炕,用以起居生活;居室四周用树木圈成院落;院内有“联木为栅”的畜圈,以饲养猪、马、羊、牛等。女真人的这一居住民俗,被其后世满族人多有承袭。
明朝开年,女真人的居室与金朝相比,有了明显改进。《建州闻见录》记载:努力尔哈赤时期,女真人的“窝舍之制,覆以女瓦,柱皆插地,门必向南,四甓筑东西南面,皆辟大窗户。四壁之下皆设长炕,绝无遮隔,主仆男女混处其中。卒胡之家,盖草覆土,而制则一样。无官府郡邑之制。”《绝域纪略》记载:女真人建房时,“即樵以架,屋贯以绳,覆以茅,列木为墙,而墐以土,必向南,迎阳也。户枢外而内不健,避风也。室必三炕,南曰主,西曰客,北曰奴。牛马羊鸡犬,与主伯亚旅,共寝处一室焉。近则渐分别矣,渐障之成内外矣。渐有牖可以临窗坐矣。渐有庑庐矣,有小室焉。下树高栅曰楼子,以贮衣皮。无栅槛而隘者曰哈实,以贮豆黍。”根据以上史料证明,明朝末年的女真人居室有以下特点:以木为屋架,联木抹泥以为墙,屋顶结草铺为顶,门和窗南开,室内南、西、北面环以火炕,院里有树干架起的仓库。
二、清代满族的房屋及陈设
(一)农区的住房及陈设
随着清朝对中国的统一,满族的房屋较前变化不大,多以土木为墙,以草苫盖房顶,屋中陈设较前大为丰富。《黑龙江外记》记载:清初满族人“草屋南向者,三楹或五楹,皆以中为堂屋,西为上房。乡居者率称西面为德尔吉,译言上也,盖尚右之意。草屋一苫可二十年,土屋须岁岁抿墁。土屋谓之平房,列肆者多,居家者少。至以瓦为之,不过佛殿数楹,非仅陶瓦难得也,御寒不如草舍,故人家不用。屋脊置木架压草,以防风摄,谓之马鞍,亦有以砖代带,不多见。柱埋于地,露二尺许,造屋其上,贮不耐潮湿之物,望之如水榭者,曰楼房,仓廪类然,人家亦有,然大风有倾欹之患,故亦不多。墙有土筑者、垡甃者、泥堆者,垡甃最耐久。垡者,野甸泥块土草结成,坚如砖,齐齐哈尔外城垒此。又有拉哈墙,纵横架木,拧草束密挂横架上,表里涂以泥,薄而占地不大,隔室宇宜之。窗自外糊,用高丽纸,纸上搅盐水,入苏油喷之,藉以御雨。冬月,盈窗棂间层霜,内积如树介,稍暖则化,点滴如雨。屋内三面皆炕,烧之室自暖,不然虽煨红炉,寒气不散。地下四时坚冻,即三伏,炕必一二日一烧,否则腰膂间易结疾,疾甚须以热炕烙之。寒贱者两家僦居一室,谨以各炕为畛域,客来仍许借宿,无问城乡,类如此。久烧之炕,洞中积有煤炱,往往随烟出筒,燃烧庐舍,故炕必一岁一掏,谨修之乃无患。屋侧烟筒,过檐数尺,砖者望之如窣堵,一家不啻五六座,亦有土木为之者,卑陋不耐风雨。”
《黑龙江述略》记载:清初东北地区木材极贱,而风力高劲,满族“匠人制屋,先列柱木,入土三分之一,上复以草,加泥涂之,四壁皆筑以土,东西多开牖以延日,冬暖夏凉,视瓦椽为佳。官廨外无厅堂,或三间四间,俱为房。环三面土炕,燃薪其中,以御寒湿,入夏亦然。初时男妇杂坐卧,不相回避,即外来托宿者,亦与共之;嗣奉例禁,其俗渐革,而市集稍远处,犹仍陋俗。外垣多无门,夜以大木纵横立之,早起平置地上。近如齐齐哈尔、呼兰诸城仕宦之家,则仿佛内省高阀厚城,别设厅事,延宾客矣。”《宁古塔纪略》也有满族居室的类似记载:“房屋大小不等,木料极大。只一进,或三间五间,或有两厢。俱用草盖,草名盖房草,极长细。有白泥,泥墙极滑可观。墙厚几尺,然冬间寒气侵人,视之如霜。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夜则横卧炕上,必并头而卧,即出外亦然。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有南窗、西窗,门在南窗之旁。窗户俱从外闭,恐夜间虎来易于撞进。靠东壁间以板壁隔断,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为内房矣。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客来,俱坐南炕,内眷不避。”
根据以上史料可知:清代满族农家的居室多为草屋,三间五间不等,中为堂屋,两旁为卧室。列木为房架,墙壁多为土墙。房顶为马鞍型,以泥涂之,铺以苫草,并以木压之。门和窗皆南向,个别有开西窗者,窗户外开,外糊高丽窗纸。室内南、西、北环以火炕,西炕和北炕西山墙下摆放橱箱和被褥。顶棚为白麻纸糊成。炕上铺以炕席,席上复有红毡,毡上置有炕桌。炕宽2米,长约七八米不等。庭院栅木为墙,有厢房、大门、仓储楼子、畜圈、厕所等,居室两侧2米外有土制或木制烟筒数座,高及房檐,上细下粗,有烟道联结室内火炕。
内蒙古满族传统的屋舍至20世纪90年代初仍有保留,尤以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最为典型。其基本形制为:墙壁多用夯土或土坯筑成,中间有木柱支起房架,四壁用草泥抹平。房顶多为起脊式,呈马鞍状。苫草房顶时,在木构架顶部,先铺一层用树枝编成的树芭,再抹泥填堵缝隙,然后将草梢向下,层层铺盖,厚约二尺,再用绳索纵横交错把草固定好,为防大风吹走苫草,还需在房脊四周用木板压之。一般人家的居室为3间或5间,多居中开门,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因有灶台,故又称厨房或堂屋;左右两侧的房间称里屋,为卧室。里屋南北设有火炕,西间里屋山墙下有一连接南北炕的窄炕,故屋内南、西、北三炕呈“匚”形,俗称万字炕。西墙上置有供奉祖宗的板匣,内藏有家谱、照片、祭器等。火炕上置有炕桌和炕箱等,箱上放有被褥。东间里屋多为子女们居住,如有婴儿,室内房梁上多悬悠车,俗称摇车或吊车,以备其悠然睡觉。里屋的门柜上方横置一块木板,俗称搁板,满语称“额林”,家庭日常小物件均放其上,既规整,又很好地利用了空间。《满洲源流考》记载:满族人家“楣栋间庋横板,以置瓶盎箧诸器,家具粗细咸备,满洲旧俗比室皆然。”居室外东西两侧二半处立有与火炕相通的烟囱,下粗上细,满语谓之“呼兰”;烟囱高过屋檐二至三尺,多为中空的圆木制成,里外抹以黄泥,也有用土坯堆砌而成者。房屋的门、窗很有特点,均为两层。木板门的上部是类似窗棂式的小木格,下部安装木板,门枢在左侧,上下套在木结构的榫槽内,向外开门。窗户分上下两扇,上扇可向屋里开启。窗棂有横格、竖格、方格、菱形格等;下扇多为玻璃窗或竖着的二格、三格,装在窗框的榫槽内,平时不开。门和窗户的棂格外面,均糊以麻纸,以避雪霜,这就是堪称东北满族三大怪之一的“窗户纸糊在外”。院子四周立有木栅,俗称“障子”。院子前为院门,穿以横木为启闭;院内东西两侧,建有厢房、仓房、畜棚、厕所等。20世纪90年代后,卧室内的西炕多被拆除,其他如故。
(二)城区的住房及陈设
内蒙古满族城区的住房以绥远城八旗兵房最为典型。清乾隆二年(1737),绥远城筑建时,建有八旗兵房1.2万间,随之大批右卫驻防八旗官兵和京城八旗官兵先后驻防于此。至清朝末年,八旗兵房几经裁汰和变卖,剩有6 600间,时有八旗官兵3 300人,每人两间。此外还有将军、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笔贴式衙署和学校、庙宇等官房,另有156间商铺出赁取租。民国时期,满族人因生活所迫,将许多兵房出售,并被改建,但仍有许多兵房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直至20世纪80年代。
清朝时,以绥远城将军衙署和钟鼓楼为中心,西侧从北到南依次驻防着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东侧从北到南依次驻防着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前者为右翼四旗,后者为左翼四旗。全城有主干道四条,主要街道28条和小巷26条。
在每两条东西方向的街巷间,有八旗兵房两排,前排院门南向,后排院门北向,每排宅院相连。旗兵宅院基本呈正方形,占地均为0.33亩(俗称三分三),住房为两间正房。住房位于宅院北面,为砖瓦结构,房顶呈马鞍状。居室开门之屋称外屋,面积稍大,兼为厨房和会客室;里屋稍小,设有南炕,也有因人口多而置北炕或顺山炕者。顶棚为白麻纸糊成。门、窗均为木制。房门上部多镶有玻璃,下部为木板。窗户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窗棂,窗棂为关东式,有横格、竖格、方格等式,从内糊以麻纸;下层多为玻璃窗。院内建有东厢房或西厢房不等,其中厢房的磨砖山墙兼为影壁墙,墙党中央设有神龛,多供奉土地爷。正房的一侧为宅院门楼,均为砖建,顶部起脊,两头翘起,造型精美;院门为木制,双扉对开,安装在门框上,从里可横木以闩,隔绝内外。官佐人家,门楼东侧多有上马石,西侧则有拴马桩。正房的另一侧为箭道,为平时八旗兵丁练习射箭之处。从箭道可绕至正房后面,这里置有厕所。宅院东南角立有祭祀用的索伦杆,俗称神杆,置于长宽高各约50厘米中间有眼的石座上。正房和厢房门、窗前铺有青砖,余为土地,遍植花草果木,入夏满眼浓荫,花红叶绿,蜂飞蝶舞,香飘四溢,宛若一座座小花园。
居室内陈设较为讲究。外屋正面墙下摆放有八仙桌,桌上摆有茶具等不同物件,桌两旁置有椅子;墙上挂有字画或像框不等。门旁为灶台,可通里屋之火炕。里屋南炕中放有炕桌,摆有茶具和烟具。炕端置有炕箱,箱内和箱上可存放衣服和被褥。西墙上置有祖宗板,板上放有祖宗匣,匣内有先人照片、家谱、祭器等物。里屋山墙或北墙下多置有紫红色大木柜,柜内可放各类什物,柜上多摆放掸瓶、座钟、烛台、香炉、笔筒等日常用品。
20世纪80年代,由于呼和浩特市城区的发展建设,绥远城的满族旧宅多为拆除,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满族人多乔迁新居,现代化的家具和电器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家庭陈设。昔日的满族兵房小院只有极少数尚存。
三、居住习俗
清朝时,绥远城八旗驻防的布局有许多讲究,这是仿京城驻防旗兵之分布,按阴阳五行来安排的;这既决定了旗人在城中的位置,也划定了八旗旗分的区域。正黄旗和镶黄旗住在城北,北方代表水;正白旗和镶白旗住在东边,东方代表木;正红旗和镶红旗住在西边,西方代表金;正蓝旗和镶蓝旗住在南边,南方代表火。黄色代表土,土能挡水;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红色代表火,火能克金;蓝色代表水,水能灭火。这种布局,一伸一仰,一张一合,足可以平衡和克服各自带来的副作用;清廷希望八旗内部互相制约,减少摩擦,消除矛盾,抑制产生内乱的因素。
满族在方向上以西为上,以西为贵,故建房时的西屋为上屋,只有屋中的西墙上才可悬放祖宗板和祖宗匣;上屋的西炕更是敬祖祭神的圣洁之处,满族人非常忌讳在其上坐卧或蹬踏。西屋火炕的东边为热炕头,是屋中的上座,为家中的长辈起居之所。夜晚睡眠时,无论长幼,讲究头临炕沿,齐头并睡,如足向他人,谓之不敬。这些习俗,至今保存。
内蒙古满族农家建房时,族人和亲朋好友多来帮工。在房屋安放大梁时,要燃放鞭炮志喜,粘贴“福”字,并在房梁上系挂红布,以示驱邪并求吉利,这种习俗一直留存至今。
满族人在安置宅院大门时,不能对准路口或其他人家的院门,如实在避之不过,需在大门处置“泰山石敢当”镇石,以求平安和避邪。至今此俗仍有留存。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