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房屋与地域和经济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游猎方式和森林生活使鄂伦春人选择了便于搭盖的“斜仁柱”和“奥伦”,以及不太多的土窑、木刻楞等,还有鄂伦春人特别的产房“恩克那仁住哈汗”等。
一、“斜仁柱”
“斜仁柱”是一种圆锥形建筑,与美洲印第安人的“蒂皮”相似。建造方法是:先砍下3根碗口粗、结实、带叉的松树杆,搭成“刷那”(交叉成锥型的支杆),然后用20多根长约5~6米,直径8厘米左右的木杆搭在“刷那”上,鄂伦春人称支杆为“斜仁”,“斜仁柱”故此而得名。搭就的“斜仁柱”直径4~5米,呈圆锥型。
搭盖“斜仁柱”不用钉也不用绳,只用“斜仁”的天然树杈即可。搬迁时将覆盖物带走,支架留下来。“斜仁柱”的门叫“乌如库”,选2根结实的木杆当门框,门一般要朝南。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建造“斜仁柱”的大小、宽窄,冬季因御寒的需要和居住的时间长些,要比夏季的大点。
“斜仁柱”的覆盖物有皮子做的“欧伦”。“欧伦”用“红杠子”(秋冬季的狍皮)加工而成,把50张左右的皮子缝成两块扇形围子,“欧伦”上要绣缝或补贴上云卷纹、几何纹等简单大气的图案。冬季使用它保暖和防雪,用法是毛朝外盖在“斜仁”上。为了暖和在顶部的“欧伦”加缝一块皮子,白天掀开使阳光射入,晚上则扣住。门帘分三道节,每一节上都系缝一个横棍,以便悬垂,也方便开门关门。覆盖物还有“铁格沙”,用桦树皮加工而成。是春至夏初的覆盖物。制作“铁格沙”的方法是:把桦树皮放在水中浸泡两三天,然后用开水煮两天,平整、阴干后再一块一块拼缝,这样就不会变形被撕破等。“铁格沙”的防雨性能好经久耐用。芦苇帘子是夏季很理想的覆盖物,叫“抠克塞”。这种苫物通风透气,也能照进光线。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覆盖“斜仁柱”,比如有的人家全用“欧伦”或“铁格沙”;也有的是上半截用芦苇帘子下半截用“铁格沙”;布匹输入鄂伦春族地区后,有人开始用布覆盖“斜仁柱”。
“斜仁柱”的顶端留出出烟口,在空隙处做一个桦皮水槽以防雨水直接落入而熄灭篝火。
“斜仁柱”正面(对着门的位置)的铺位叫“玛路”,“玛路”的上方挂着祖先神、马神等神像,神像下的铺位铺着狍腿皮缝制的褥子,上面叠放着狍皮被,这是家里长辈的铺位。如有身份高贵的客人或其他长辈来访,可以请他就座或就寝。家人一般不允许坐这上面,特别是绝对禁止妇女靠近这里。从“斜仁柱”后面也不许她们靠近,这是以保护神灵的圣洁为由的女性禁忌。“玛路”两侧的铺位叫“奥若”,右侧“奥若”是年长夫妇的铺位,靠近“玛路”为上位,男子居首。“玛路”左侧是年轻夫妻及其孩子的铺位。若是家里有老太太仍住在右侧铺位,还有儿子要结婚,就得另搭“斜仁柱”住了。进门的右侧边放置马具,左侧边放置餐具。年轻夫妇住的那侧搭有横木杆,吊小孩摇篮用的。“斜仁柱”的门不能朝北开,不能前后搭盖,因为“玛鲁”上方和“斜仁柱”后面挂着神像。
鄂伦春人忌讳在一棵树下搭盖“斜仁柱”,尤其是松树下,认为孤树是罪孽之物的化身,在孤树下住会因雷神惩罚罪孽而受到牵连。也有的认为在孤树下生活会使子孙后代不兴旺,因而一般都选择在树多的地方搭盖“斜仁柱”。同时也忌讳在死水洼旁、石柱子山下、山洞附近和坟的北面等地方盖“斜仁柱”。
如果扫地,要先从门口向右扫,扫到“玛路”时停止,再转回头从门口往左扫,扫到“玛路”即止,不论从哪个方向扫,都不准越过“玛路”。
二、“奥伦”
“奥伦”就是高脚仓库,属小家庭所有,建在自己游猎流域密林中的,搬迁时不带走,所以“奥伦”可能离新的狩猎地的“斜仁柱”很远。这是建在树干上的颇具特色的建筑,“奥伦”的4根柱子要选择自然生长的4颗呈长方形布局的树,在高出地面3米左右处把树头砍掉,在树杈上横铺木杆形成底座,然后用木杆一层层架成“木刻楞”式小房,房盖是用松木杆拼成的,再盖上不用蒸煮的桦树皮,既结实,又耐用。把4根柱子的外皮剥光使其光滑,使动物爬不上去,为防动物啃咬,有薄铁皮的人把柱子都用铁皮包上。为了自己上“奥伦”取东西方便,在一棵粗些的圆木上砍出几道做成梯子,取东西时,将梯子立起来,不用时就搁在地上。“奥伦”的主要用途是存放物品,把暂时不用的衣物、被褥、肉干、粮食、野菜、野果及子弹等储存在这里。但是别人甚至是外氏族的人猎不到野兽时,路过“奥伦”可以取出自己所需食物,事后告诉物主一声或以后还上就行。没有人会偷拿他人“奥伦”里的东西。
三、“恩克那仁住哈汗”
即产房,专为分娩的产妇临时搭盖的。其结构和“斜仁柱”一样,但比“斜仁柱”要小,并且简单。冬季覆以草帘,在草帘上盖狍皮。夏季只盖上桦树皮或草帘。里面除了简单铺盖、火盆和脸盆外,没有其他东西。产房内须搭两个铺位,产妇住在右边,婆婆或其他女伴住在左边。“恩克那力住哈汗”建在离“斜仁柱”较近的东南面,产妇满月后回到“斜仁柱”,将产房拆掉。下次生孩子时再重新搭盖。
四、土窑
这种房子主要是为越冬避寒所建造的。民国年间开始经营农业的黑河鄂伦春人盖这种房子。盖土窑时要选择有山有水和开地方便、离猎场近的地方。
土窑有两种,一是在朝阳的山坡挖一个约一米多深的土坑,土坑内立几根柱子,钉上两根横梁,选较长的椽子摆在横梁上,并直接插入土坑的边沿,上面摆上一层芭条,抹上一层泥,再苫上草。三面的墙壁便是坑壁,朝阳的一面安上门窗,屋内搭上二张或三张木架铺,屋党中央生火。特点是暧和,但较潮湿昏暗。另一种土窑与第一种盖法相似,不同的是不挖土坑,而是在平地上搭盖,四面的墙都抹上泥,室内也不搭木架铺,而是搭火炕。这种土窑比前一种有所进了一步,不仅明亮,而且也不潮湿。
五、木刻楞房
整个房子都用大木垛起来,大、小兴安岭木材很多,盖这种房子是比较容易。盖房木材要一选直径30厘米左右粗的樟松圆木,量好尺码把每根原木的两面砍平,再把两端砍成同一规格的凹槽和凸形,然后把砍好的大木一层一层垛起来,保证两端相接处咬合在一起严实合缝,然后把所有缝隙用泥封死(过去是用苔藓封的)。最后再搭上房盖安上窗门,木刻楞房既暖和又可就地取材,一直是鄂伦春人乐于修筑的住房。
六、桦皮棚
桦皮棚鄂伦春语叫“林盘纱”,是过夏避暑的简易棚舍。一般要盖在地势较高,通风凉爽,有水有树的地方,或者盖在土窑、木刻楞和“斜仁柱”的旁边。搭盖桦皮棚,先立五六根柱子,其中4根约1米高立在四角,相距4米左右,另外2根有3米左右高,要立在两对柱子中间,再放上3根梁和四五十根椽子,在上面覆盖桦树皮,然后在里面搭板铺,这个桦皮棚就可以住人了。四周不遮挡是为便于通风,烧火做饭都在外面。
七、“祜米汗”
“祜米汗”是鄂伦春人春秋雨季在野外狩猎期临时居住的棚舍。其建造方法比较特殊,只用比拇指稍粗的树条子和大张的桦树皮。在空地上插两排树条子,每隔一尺左右插一根,两排间距约2米半左右,每排长约3米至4米,使每对条子对称。插好之后将两排条子相对弯过来系好成半圆形,再在一个堵头插好六七根条子并向前弯过来,横向与弧形条子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体,另一头留作出入的门。将桦树皮覆盖在上面,为了不使其滑落下来,在桦树皮外面插上五六对条子,相对弯过来系好压住。里面搭个铺就可住人了。烧火做饭另搭小棚。“祜米汗”由于搭造简便很被猎人喜欢。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建筑房屋与地域和经济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游猎方式和森林生活使鄂伦春人选择了便于搭盖的“斜仁柱”和“奥伦”,以及不太多的土窑、木刻楞等,还有鄂伦春人特别的产房“恩克那仁住哈汗”等。
一、“斜仁柱”
“斜仁柱”是一种圆锥形建筑,与美洲印第安人的“蒂皮”相似。建造方法是:先砍下3根碗口粗、结实、带叉的松树杆,搭成“刷那”(交叉成锥型的支杆),然后用20多根长约5~6米,直径8厘米左右的木杆搭在“刷那”上,鄂伦春人称支杆为“斜仁”,“斜仁柱”故此而得名。搭就的“斜仁柱”直径4~5米,呈圆锥型。
搭盖“斜仁柱”不用钉也不用绳,只用“斜仁”的天然树杈即可。搬迁时将覆盖物带走,支架留下来。“斜仁柱”的门叫“乌如库”,选2根结实的木杆当门框,门一般要朝南。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建造“斜仁柱”的大小、宽窄,冬季因御寒的需要和居住的时间长些,要比夏季的大点。
“斜仁柱”的覆盖物有皮子做的“欧伦”。“欧伦”用“红杠子”(秋冬季的狍皮)加工而成,把50张左右的皮子缝成两块扇形围子,“欧伦”上要绣缝或补贴上云卷纹、几何纹等简单大气的图案。冬季使用它保暖和防雪,用法是毛朝外盖在“斜仁”上。为了暖和在顶部的“欧伦”加缝一块皮子,白天掀开使阳光射入,晚上则扣住。门帘分三道节,每一节上都系缝一个横棍,以便悬垂,也方便开门关门。覆盖物还有“铁格沙”,用桦树皮加工而成。是春至夏初的覆盖物。制作“铁格沙”的方法是:把桦树皮放在水中浸泡两三天,然后用开水煮两天,平整、阴干后再一块一块拼缝,这样就不会变形被撕破等。“铁格沙”的防雨性能好经久耐用。芦苇帘子是夏季很理想的覆盖物,叫“抠克塞”。这种苫物通风透气,也能照进光线。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覆盖“斜仁柱”,比如有的人家全用“欧伦”或“铁格沙”;也有的是上半截用芦苇帘子下半截用“铁格沙”;布匹输入鄂伦春族地区后,有人开始用布覆盖“斜仁柱”。
“斜仁柱”的顶端留出出烟口,在空隙处做一个桦皮水槽以防雨水直接落入而熄灭篝火。
“斜仁柱”正面(对着门的位置)的铺位叫“玛路”,“玛路”的上方挂着祖先神、马神等神像,神像下的铺位铺着狍腿皮缝制的褥子,上面叠放着狍皮被,这是家里长辈的铺位。如有身份高贵的客人或其他长辈来访,可以请他就座或就寝。家人一般不允许坐这上面,特别是绝对禁止妇女靠近这里。从“斜仁柱”后面也不许她们靠近,这是以保护神灵的圣洁为由的女性禁忌。“玛路”两侧的铺位叫“奥若”,右侧“奥若”是年长夫妇的铺位,靠近“玛路”为上位,男子居首。“玛路”左侧是年轻夫妻及其孩子的铺位。若是家里有老太太仍住在右侧铺位,还有儿子要结婚,就得另搭“斜仁柱”住了。进门的右侧边放置马具,左侧边放置餐具。年轻夫妇住的那侧搭有横木杆,吊小孩摇篮用的。“斜仁柱”的门不能朝北开,不能前后搭盖,因为“玛鲁”上方和“斜仁柱”后面挂着神像。
鄂伦春人忌讳在一棵树下搭盖“斜仁柱”,尤其是松树下,认为孤树是罪孽之物的化身,在孤树下住会因雷神惩罚罪孽而受到牵连。也有的认为在孤树下生活会使子孙后代不兴旺,因而一般都选择在树多的地方搭盖“斜仁柱”。同时也忌讳在死水洼旁、石柱子山下、山洞附近和坟的北面等地方盖“斜仁柱”。
如果扫地,要先从门口向右扫,扫到“玛路”时停止,再转回头从门口往左扫,扫到“玛路”即止,不论从哪个方向扫,都不准越过“玛路”。
二、“奥伦”
“奥伦”就是高脚仓库,属小家庭所有,建在自己游猎流域密林中的,搬迁时不带走,所以“奥伦”可能离新的狩猎地的“斜仁柱”很远。这是建在树干上的颇具特色的建筑,“奥伦”的4根柱子要选择自然生长的4颗呈长方形布局的树,在高出地面3米左右处把树头砍掉,在树杈上横铺木杆形成底座,然后用木杆一层层架成“木刻楞”式小房,房盖是用松木杆拼成的,再盖上不用蒸煮的桦树皮,既结实,又耐用。把4根柱子的外皮剥光使其光滑,使动物爬不上去,为防动物啃咬,有薄铁皮的人把柱子都用铁皮包上。为了自己上“奥伦”取东西方便,在一棵粗些的圆木上砍出几道做成梯子,取东西时,将梯子立起来,不用时就搁在地上。“奥伦”的主要用途是存放物品,把暂时不用的衣物、被褥、肉干、粮食、野菜、野果及子弹等储存在这里。但是别人甚至是外氏族的人猎不到野兽时,路过“奥伦”可以取出自己所需食物,事后告诉物主一声或以后还上就行。没有人会偷拿他人“奥伦”里的东西。
三、“恩克那仁住哈汗”
即产房,专为分娩的产妇临时搭盖的。其结构和“斜仁柱”一样,但比“斜仁柱”要小,并且简单。冬季覆以草帘,在草帘上盖狍皮。夏季只盖上桦树皮或草帘。里面除了简单铺盖、火盆和脸盆外,没有其他东西。产房内须搭两个铺位,产妇住在右边,婆婆或其他女伴住在左边。“恩克那力住哈汗”建在离“斜仁柱”较近的东南面,产妇满月后回到“斜仁柱”,将产房拆掉。下次生孩子时再重新搭盖。
四、土窑
这种房子主要是为越冬避寒所建造的。民国年间开始经营农业的黑河鄂伦春人盖这种房子。盖土窑时要选择有山有水和开地方便、离猎场近的地方。
土窑有两种,一是在朝阳的山坡挖一个约一米多深的土坑,土坑内立几根柱子,钉上两根横梁,选较长的椽子摆在横梁上,并直接插入土坑的边沿,上面摆上一层芭条,抹上一层泥,再苫上草。三面的墙壁便是坑壁,朝阳的一面安上门窗,屋内搭上二张或三张木架铺,屋党中央生火。特点是暧和,但较潮湿昏暗。另一种土窑与第一种盖法相似,不同的是不挖土坑,而是在平地上搭盖,四面的墙都抹上泥,室内也不搭木架铺,而是搭火炕。这种土窑比前一种有所进了一步,不仅明亮,而且也不潮湿。
五、木刻楞房
整个房子都用大木垛起来,大、小兴安岭木材很多,盖这种房子是比较容易。盖房木材要一选直径30厘米左右粗的樟松圆木,量好尺码把每根原木的两面砍平,再把两端砍成同一规格的凹槽和凸形,然后把砍好的大木一层一层垛起来,保证两端相接处咬合在一起严实合缝,然后把所有缝隙用泥封死(过去是用苔藓封的)。最后再搭上房盖安上窗门,木刻楞房既暖和又可就地取材,一直是鄂伦春人乐于修筑的住房。
六、桦皮棚
桦皮棚鄂伦春语叫“林盘纱”,是过夏避暑的简易棚舍。一般要盖在地势较高,通风凉爽,有水有树的地方,或者盖在土窑、木刻楞和“斜仁柱”的旁边。搭盖桦皮棚,先立五六根柱子,其中4根约1米高立在四角,相距4米左右,另外2根有3米左右高,要立在两对柱子中间,再放上3根梁和四五十根椽子,在上面覆盖桦树皮,然后在里面搭板铺,这个桦皮棚就可以住人了。四周不遮挡是为便于通风,烧火做饭都在外面。
七、“祜米汗”
“祜米汗”是鄂伦春人春秋雨季在野外狩猎期临时居住的棚舍。其建造方法比较特殊,只用比拇指稍粗的树条子和大张的桦树皮。在空地上插两排树条子,每隔一尺左右插一根,两排间距约2米半左右,每排长约3米至4米,使每对条子对称。插好之后将两排条子相对弯过来系好成半圆形,再在一个堵头插好六七根条子并向前弯过来,横向与弧形条子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体,另一头留作出入的门。将桦树皮覆盖在上面,为了不使其滑落下来,在桦树皮外面插上五六对条子,相对弯过来系好压住。里面搭个铺就可住人了。烧火做饭另搭小棚。“祜米汗”由于搭造简便很被猎人喜欢。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