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人喜欢依山傍水居住,他们居住的地方有巍巍的群山,纵横的河流,宽阔的草原。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夏季阳光和煦,微风吹拂。在这种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鄂温克族独具特色的居住习俗。过去使鹿鄂温克人和部分进山打猎或采伐的索伦和通古斯鄂温克人,都曾住在“仙人柱”中;部分游牧的通古斯和索伦鄂温克人曾住在“乌儒格柱”中;部分通古斯鄂温克人还住“木刻楞”房;在半农半猎地区的索伦鄂温克人80%住草房(土房),20%住马架子房;在农业地区居住的鄂温克人住的是草房(土房)和砖瓦房。
一、可移动房屋
1.仙人柱
过去,鄂温克人进山打猎、放牧驯鹿或采伐时,经常更换居住地点,为了便利,就搭盖可拆卸的“仙人柱”,也叫“萨喜格柱”。鄂温克语中“柱”意为“房屋”或“家”。“仙人柱”的构造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柱”的木架子,叫“仙人”;另一部分是木架上的遮盖物。中间屋顶处一般要有带许多穿眼的圆木,用3根长约4米的木杆,细头向上插进屋顶圆木的穿眼,使其三足鼎立成基本架子,再用20~30根辅助柱也插入穿眼中,形成木架。也有用3根上端带叉的木杆(叫“苏那”)做主柱,三叉相交后斜立成锥形,再搭上辅助柱构成框架。杆子的总称叫“仙人”,门两侧的杆子叫“特儒翁”,内部中心近门处埋一根立柱“窃木卡”,杆的上端穿过“柱”的顶孔“柱奥拉尼”,由这立杆向门的相反方向系一横杆“依嘎布佟”,是为挂锅和烧水的壶用的。根据地区、条件和季节的不同,遮盖物的材料也不同。寒冷季节则是以皮做围子。其他季节多用桦树皮覆盖,桦树皮苫盖宽约1米,长近3米,一般要用7块,下部用布围子;也有盖用牛毛细绳编的苇帘,帘上再盖有草;还有用柳条编帘,再盖苇帘子的房盖。“柱”的门向南开或稍扁东南。
“柱”门地对面是“玛鲁”神位,主要供祭祖先神。在门上悬挂“德力格丁”神(用桦树皮或红铜做的面具)。“柱”中间是烧火做饭、取暖的火位,按照旧习惯,男子住在火位以北,女子住在火位以南,女子不能到火位以北,主妇和未满15岁的女子可以到“玛鲁”附近,但须由去的路线回来,不允许绕行火位。
使鹿鄂温克人妇女临产,不能在供有“玛鲁”的房子中,要另搭“柱”作为产房。产房的标志是立杆要长出屋顶,使人一看就知。
在寒冷的冬季,“柱”除改用皮围子外,需要烧火取暖。在用木板或杆子搭起的铺位上,铺用、鹿、熊、野猪等皮制作的褥子,上盖一条棉被或一条狍皮被子即可。夏季,“柱”内铺熊皮垫子,传说蚂蚁不会爬上熊皮垫咬人。
衣物、被褥、食粮、食器、刀子、斧子和妇女用的针线盒等用品一般放置在“柱”内,其他用品都放在外边。在“柱”的两旁稍后处,设有驯鹿的鞍架子。鞍子整齐排列,鞍上搭着所有暂时不用的如米面、皮子、小儿摇篮“俄木克”等类东西。上边盖有防雨防雪用的苫盖,如桦皮苫子、皮苫子或雨布等。在鄂温克人的习惯上,禁忌任何人跨过鞍架子,或由鞍架子的右边去,绕过鞍架子再由左边回来。
搬家时,“仙人柱”的木架并不拆走,只是把桦皮苫盖、布围子和皮围子皮苫子带走。每次搬家的距离一般为6~10公里。
搬家时,有专驮“玛鲁”神的驯鹿,妇女不能牵这只鹿,也不许接近这只驯鹿上的用具。
使鹿鄂温克人至今还有在森林中存放物品的仓库,这种在树上高处搭建的仓库叫“靠劳宝”。在深山中选4棵树,距地面高约5米左右截掉,保证野兽(特别是熊)上不去,然后用稍细的树杆做仓底和璧,仓盖用木板,底部留一开口。从地面竖起一根柱子,做梯子。“靠劳宝”可以是一户独建,也可以几户合建,主人不用时,别人也可以用。主要是夏天存放冬季的物品,冬季存放夏天的东西,凡不用的衣服、用具、粮食等都放在仓库里。在鄂温克人传统习惯上,出猎或旅行中如断了粮食,可就近到别人仓库里拿粮食接济,物主虽然不知谁拿了东西,但不为此担心。每年各部落在统一日期进集镇进行交易时,从仓库拿走东西的人,会主动找到物主还东西。所以鄂温克人说:我找他干啥,他自然会找我,这是我们的传统。
2.乌儒格柱
清代,草原上居住的鄂温克人中,一部分人除了有土房或砖房外,还有“乌儒格柱”,即人们所说的蒙古包。它和蒙古包的区别是:过去蒙古包无论在冬夏,包顶和包身都围毡子,而鄂温克人的包在夏季包顶围苇帘子包盖,用细柳条帘子“西伊”围包身,冬季在毡子外还包有苇帘子和柳条帘子。“乌儒格柱”便于拆卸和组装的性能,拆装一个“包”,一般只用20分钟左右,适合于转场游牧。转场游牧的好处是:一是有利于草场的恢复,二是牲畜能吃得饱有利于牲畜的生长,因此多数牧民都有“乌儒格柱”。现在,在草原上有些已经不游牧的鄂温克人家,院里也经常支有“乌儒格柱”。
清代,鄂温克草原上在住房方面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不得住6块哈那以上的大包,并且不能把哈那染成红色、黄色;只有少数嘎拉达(副总管)以上的人才能住8块哈那以上的大包。
“乌儒格柱”的璧是用柳树做的可展开可合拢的木架,叫“哈那”,一块罕约由26~34根柳条组成,立起展开时成网状木格。一个乌儒格柱由4~6块哈那建成,罕越多,容量越大。乌儒格柱的顶是直径1米至1.3米的天窗,叫“乌日呼”,连接罕和天窗的是2米多长的木椽叫“特荣”,椽子细头插在天窗边缘的小孔里,椽尾带有用皮条制成的小圆环扣绳,套在哈那上两木条交叉的头上。哈那与哈那的衔接处“阿玛刊”要用皮条系住,把门窗结构与哈那一起用上、中、下三道牛毛围绳“和希格”扎紧外,柳条帘子(围毡“俄勒东”)也要用围绳扎紧。用苇帘子做的包盖共有5层,由下而上的错位搭到顶,最下层的叫“道高德勒布热”,第2层叫“吐鲁古德勒布热”,第3层叫“阿拉痛”,第4层叫“俄儒和特格热”,第5层叫“胡哈痛”。毡盖统称“乌额很”,由两块半圆形的毡子合成,用于在南半部的叫“珠勒古乌纳很”,北半部的叫“阿麦故乌纳很”。
“乌儒格柱”内中间是安灶“吐拉”生火的地方,多用铁炉子和铁皮制的烟囱。夏季热时,把炉子放在室外做饭。冬季,也有用砖搭的炉灶和小型火墙。
“乌儒格柱”的门朝向南或稍偏东南,室内对着门的北方称为“玛鲁”位,过去在这个方位的墙上祭祀供奉各种神,长辈老人的床铺也在这个位置;西侧是未婚男子的床位,女子不能住在这个位置;东侧和东南是晚辈夫妇的床位,女孩的床位也在这个方向,如果一个包中只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的床位一般也在这个位置。一个包内如果超过三对夫妇时,要迁出一对另立新包,幼子一般要和父母同住,认为主包的火是由老人点燃的,幼子要继承这主包的火(即财产等)。
包内东南门附近是放厨柜的位置,东北和西北两床之间是放衣物的柜子,北面床的前面放一吃饭用的桌子。
在住房的方位上,建在西面的包是上位,因此新建的包在主包的东侧。萨满家一般在该家族的最西边,并且禁止人们接近装法衣、法器的库车。一个家庭孩子多时,孩子结婚要搬出居住,一般长子住在父母家的东侧,次子又住在长子家的东侧等,以此类推。
过去住“乌儒格柱”的人家,一般都有好几辆勒勒车。库车“舍呼”,长方形带半圆形篷顶,外覆盖毛毡和铁皮,开有小门,用于存放换季不穿的衣物、生活用品或食品。过去富户一家约有库车10台左右。篷车,在勒勒车上固定1米多高,上有半圆形篷顶的木架,覆以桦树皮或毡子,鄂温克妇女出门做客时都坐篷车。每家还要有一辆水车,上面固定能装几百斤水的大木桶或铁制水桶,以便从河边拉取食用和生活用水。一般水车放在包的东南,库车放在西南或北面,其他用车放在西北,和包的距离稍远于生活用车。
二、固定房屋
20世纪中叶,在农区和半农半猎区居住的鄂温克人都住有土房(也叫草房),部分在牧区居住的鄂温克人也有土房。部分在农区居住的富裕户已经有了砖瓦房。
土房土房多为2间房、3间房,还有“马架子”。有门旁有窗户和开有西窗户的特点。最简单的2间房的外门在东间,东西间之间用“比日单”(火墙)间壁,“比日单”的“古勒者日”(灶坑)在东间进门后的西面;火墙北部向西间有一个门,东间的北部是厨房,西间一般北、西、南三面是“拉哈”(火炕),火炕的灶坑在厨房;大的2间房由于南北跨度大,有的在各间的中部再加一个间壁形成南北两个小间,共4个小间。东北的小间为厨房,有通东南间的门和窗户;西北的小间有北火炕,有西窗,有通西南间的门;西南间有南火炕,有南窗户,有通向西北间和东南间的门;外门在东南间。简单的3间房的外门在中间,中间的北面是厨房,从中间的中部向东西间各有一个门,西间也和2间房的西间一样三面有火炕,老人一般都住在西间;东间一般只有北火炕,小辈住在这间。大的3间房也有和2间房一样间壁成6小间的,中间的北面是厨房,老人住西南间为多,其它房间住小辈。
在草房和马架子里,供祖、供神的位置是在西墙上,最南最上是“敖教勒”神(祖先神),还有“娘娘神”,有的为清朝参战的索伦八旗士兵家还供有关老爷(关羽)等。“吉亚西”神挂在外屋西墙上,灶神挂在锅台上,“德力格丁”神挂在门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五、春节给这些神点灯并献祭食物。
新房盖好后,要请另一姓的人住一宿。让事先邀好的人背着行李佯装来找宿,房主开始装出不同意的样子,经过对方一再要求,才表示允许,还要杀一只鸡或一口小猪招待。第二天送走客人后,家人才搬进新房住。此前,新房上梁时,要放鞭炮,宴请亲友。
鄂温克人住房四周多以柳条编成里外双层篱笆围院,大门在住房的正南方。大门内西侧为大牛和小牛两个圈,大牛圈在外侧,小牛圈带篷。大门东侧羊圈在外,马圈在内。住房的西南侧有仓库,鄂温克语叫“蒿柱”。在住房的东、北、西三面两层篱笆中间是菜园,种植各种蔬菜、瓜果、黄烟等。在住房的西窗外还要有一小菜园,有一口井,在西窗下种植各种花卉,在小菜园内还种植部分需要浇水的蔬菜。在菜园的四周还要种植榆树、杨树、山丁子树、稠李子树等。
木刻楞房通古斯鄂温克人从很早就有一部分富裕户在俄罗斯时,住的是俄罗斯式的板房,称为“木刻楞”。1957年开始在奇乾定居的一部分使鹿鄂温克人住的也有这种房屋,1965年他们迁到满归及1973年迁到敖鲁古雅时,政府给盖的多数是木刻楞房。木刻楞房的外墙面是由直径30厘米左右的长圆木横竖交错垒积而成,圆木内是用土坯垒成,在黑白两层天棚外,还有人字形架的房盖,玻璃窗外有带花纹外框,并有早晚挡住窗户的木板制的窗户盖,室内的间壁也有多种样式。
砖瓦房 过去,一些富裕的鄂温克人已经住上了砖瓦房,有的甚至到卜奎(齐齐哈尔)购买砖瓦房居住。在黑龙江讷河的7个嘎布卡(今兴旺鄂温克民族乡,过去由涂格敦氏的7个家族组成),富裕户就有盖砖瓦房居住的,其中就有到卜奎买砖瓦房居住的。《鄂温克族简史》记载:“其中被称为“阿米达巴音”(鄂温克语北财主)和“朱尔勒巴音”(南财主)的两个家族,占有1 000多垧好地。“阿米达巴音”一家雇长工最多时达五六十人,农忙时还雇短工。后来他将大部分土地交由汉族佃农耕种。四马村的全部汉族农民,都是这家“巴音”的佃户。地主住房的四周,筑了一道高墙,四角有炮台,中间还筑起三层楼式的中心炮台,用的是火炮,并以自卫为名,摊派团丁,团丁夜间轮流在炮台放哨”。从以上记载也可以知道,没有砖瓦类物品是盖不了三层楼式的炮台的。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鄂温克人喜欢依山傍水居住,他们居住的地方有巍巍的群山,纵横的河流,宽阔的草原。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夏季阳光和煦,微风吹拂。在这种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鄂温克族独具特色的居住习俗。过去使鹿鄂温克人和部分进山打猎或采伐的索伦和通古斯鄂温克人,都曾住在“仙人柱”中;部分游牧的通古斯和索伦鄂温克人曾住在“乌儒格柱”中;部分通古斯鄂温克人还住“木刻楞”房;在半农半猎地区的索伦鄂温克人80%住草房(土房),20%住马架子房;在农业地区居住的鄂温克人住的是草房(土房)和砖瓦房。
一、可移动房屋
1.仙人柱
过去,鄂温克人进山打猎、放牧驯鹿或采伐时,经常更换居住地点,为了便利,就搭盖可拆卸的“仙人柱”,也叫“萨喜格柱”。鄂温克语中“柱”意为“房屋”或“家”。“仙人柱”的构造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柱”的木架子,叫“仙人”;另一部分是木架上的遮盖物。中间屋顶处一般要有带许多穿眼的圆木,用3根长约4米的木杆,细头向上插进屋顶圆木的穿眼,使其三足鼎立成基本架子,再用20~30根辅助柱也插入穿眼中,形成木架。也有用3根上端带叉的木杆(叫“苏那”)做主柱,三叉相交后斜立成锥形,再搭上辅助柱构成框架。杆子的总称叫“仙人”,门两侧的杆子叫“特儒翁”,内部中心近门处埋一根立柱“窃木卡”,杆的上端穿过“柱”的顶孔“柱奥拉尼”,由这立杆向门的相反方向系一横杆“依嘎布佟”,是为挂锅和烧水的壶用的。根据地区、条件和季节的不同,遮盖物的材料也不同。寒冷季节则是以皮做围子。其他季节多用桦树皮覆盖,桦树皮苫盖宽约1米,长近3米,一般要用7块,下部用布围子;也有盖用牛毛细绳编的苇帘,帘上再盖有草;还有用柳条编帘,再盖苇帘子的房盖。“柱”的门向南开或稍扁东南。
“柱”门地对面是“玛鲁”神位,主要供祭祖先神。在门上悬挂“德力格丁”神(用桦树皮或红铜做的面具)。“柱”中间是烧火做饭、取暖的火位,按照旧习惯,男子住在火位以北,女子住在火位以南,女子不能到火位以北,主妇和未满15岁的女子可以到“玛鲁”附近,但须由去的路线回来,不允许绕行火位。
使鹿鄂温克人妇女临产,不能在供有“玛鲁”的房子中,要另搭“柱”作为产房。产房的标志是立杆要长出屋顶,使人一看就知。
在寒冷的冬季,“柱”除改用皮围子外,需要烧火取暖。在用木板或杆子搭起的铺位上,铺用、鹿、熊、野猪等皮制作的褥子,上盖一条棉被或一条狍皮被子即可。夏季,“柱”内铺熊皮垫子,传说蚂蚁不会爬上熊皮垫咬人。
衣物、被褥、食粮、食器、刀子、斧子和妇女用的针线盒等用品一般放置在“柱”内,其他用品都放在外边。在“柱”的两旁稍后处,设有驯鹿的鞍架子。鞍子整齐排列,鞍上搭着所有暂时不用的如米面、皮子、小儿摇篮“俄木克”等类东西。上边盖有防雨防雪用的苫盖,如桦皮苫子、皮苫子或雨布等。在鄂温克人的习惯上,禁忌任何人跨过鞍架子,或由鞍架子的右边去,绕过鞍架子再由左边回来。
搬家时,“仙人柱”的木架并不拆走,只是把桦皮苫盖、布围子和皮围子皮苫子带走。每次搬家的距离一般为6~10公里。
搬家时,有专驮“玛鲁”神的驯鹿,妇女不能牵这只鹿,也不许接近这只驯鹿上的用具。
使鹿鄂温克人至今还有在森林中存放物品的仓库,这种在树上高处搭建的仓库叫“靠劳宝”。在深山中选4棵树,距地面高约5米左右截掉,保证野兽(特别是熊)上不去,然后用稍细的树杆做仓底和璧,仓盖用木板,底部留一开口。从地面竖起一根柱子,做梯子。“靠劳宝”可以是一户独建,也可以几户合建,主人不用时,别人也可以用。主要是夏天存放冬季的物品,冬季存放夏天的东西,凡不用的衣服、用具、粮食等都放在仓库里。在鄂温克人传统习惯上,出猎或旅行中如断了粮食,可就近到别人仓库里拿粮食接济,物主虽然不知谁拿了东西,但不为此担心。每年各部落在统一日期进集镇进行交易时,从仓库拿走东西的人,会主动找到物主还东西。所以鄂温克人说:我找他干啥,他自然会找我,这是我们的传统。
2.乌儒格柱
清代,草原上居住的鄂温克人中,一部分人除了有土房或砖房外,还有“乌儒格柱”,即人们所说的蒙古包。它和蒙古包的区别是:过去蒙古包无论在冬夏,包顶和包身都围毡子,而鄂温克人的包在夏季包顶围苇帘子包盖,用细柳条帘子“西伊”围包身,冬季在毡子外还包有苇帘子和柳条帘子。“乌儒格柱”便于拆卸和组装的性能,拆装一个“包”,一般只用20分钟左右,适合于转场游牧。转场游牧的好处是:一是有利于草场的恢复,二是牲畜能吃得饱有利于牲畜的生长,因此多数牧民都有“乌儒格柱”。现在,在草原上有些已经不游牧的鄂温克人家,院里也经常支有“乌儒格柱”。
清代,鄂温克草原上在住房方面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平民不得住6块哈那以上的大包,并且不能把哈那染成红色、黄色;只有少数嘎拉达(副总管)以上的人才能住8块哈那以上的大包。
“乌儒格柱”的璧是用柳树做的可展开可合拢的木架,叫“哈那”,一块罕约由26~34根柳条组成,立起展开时成网状木格。一个乌儒格柱由4~6块哈那建成,罕越多,容量越大。乌儒格柱的顶是直径1米至1.3米的天窗,叫“乌日呼”,连接罕和天窗的是2米多长的木椽叫“特荣”,椽子细头插在天窗边缘的小孔里,椽尾带有用皮条制成的小圆环扣绳,套在哈那上两木条交叉的头上。哈那与哈那的衔接处“阿玛刊”要用皮条系住,把门窗结构与哈那一起用上、中、下三道牛毛围绳“和希格”扎紧外,柳条帘子(围毡“俄勒东”)也要用围绳扎紧。用苇帘子做的包盖共有5层,由下而上的错位搭到顶,最下层的叫“道高德勒布热”,第2层叫“吐鲁古德勒布热”,第3层叫“阿拉痛”,第4层叫“俄儒和特格热”,第5层叫“胡哈痛”。毡盖统称“乌额很”,由两块半圆形的毡子合成,用于在南半部的叫“珠勒古乌纳很”,北半部的叫“阿麦故乌纳很”。
“乌儒格柱”内中间是安灶“吐拉”生火的地方,多用铁炉子和铁皮制的烟囱。夏季热时,把炉子放在室外做饭。冬季,也有用砖搭的炉灶和小型火墙。
“乌儒格柱”的门朝向南或稍偏东南,室内对着门的北方称为“玛鲁”位,过去在这个方位的墙上祭祀供奉各种神,长辈老人的床铺也在这个位置;西侧是未婚男子的床位,女子不能住在这个位置;东侧和东南是晚辈夫妇的床位,女孩的床位也在这个方向,如果一个包中只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的床位一般也在这个位置。一个包内如果超过三对夫妇时,要迁出一对另立新包,幼子一般要和父母同住,认为主包的火是由老人点燃的,幼子要继承这主包的火(即财产等)。
包内东南门附近是放厨柜的位置,东北和西北两床之间是放衣物的柜子,北面床的前面放一吃饭用的桌子。
在住房的方位上,建在西面的包是上位,因此新建的包在主包的东侧。萨满家一般在该家族的最西边,并且禁止人们接近装法衣、法器的库车。一个家庭孩子多时,孩子结婚要搬出居住,一般长子住在父母家的东侧,次子又住在长子家的东侧等,以此类推。
过去住“乌儒格柱”的人家,一般都有好几辆勒勒车。库车“舍呼”,长方形带半圆形篷顶,外覆盖毛毡和铁皮,开有小门,用于存放换季不穿的衣物、生活用品或食品。过去富户一家约有库车10台左右。篷车,在勒勒车上固定1米多高,上有半圆形篷顶的木架,覆以桦树皮或毡子,鄂温克妇女出门做客时都坐篷车。每家还要有一辆水车,上面固定能装几百斤水的大木桶或铁制水桶,以便从河边拉取食用和生活用水。一般水车放在包的东南,库车放在西南或北面,其他用车放在西北,和包的距离稍远于生活用车。
二、固定房屋
20世纪中叶,在农区和半农半猎区居住的鄂温克人都住有土房(也叫草房),部分在牧区居住的鄂温克人也有土房。部分在农区居住的富裕户已经有了砖瓦房。
土房土房多为2间房、3间房,还有“马架子”。有门旁有窗户和开有西窗户的特点。最简单的2间房的外门在东间,东西间之间用“比日单”(火墙)间壁,“比日单”的“古勒者日”(灶坑)在东间进门后的西面;火墙北部向西间有一个门,东间的北部是厨房,西间一般北、西、南三面是“拉哈”(火炕),火炕的灶坑在厨房;大的2间房由于南北跨度大,有的在各间的中部再加一个间壁形成南北两个小间,共4个小间。东北的小间为厨房,有通东南间的门和窗户;西北的小间有北火炕,有西窗,有通西南间的门;西南间有南火炕,有南窗户,有通向西北间和东南间的门;外门在东南间。简单的3间房的外门在中间,中间的北面是厨房,从中间的中部向东西间各有一个门,西间也和2间房的西间一样三面有火炕,老人一般都住在西间;东间一般只有北火炕,小辈住在这间。大的3间房也有和2间房一样间壁成6小间的,中间的北面是厨房,老人住西南间为多,其它房间住小辈。
在草房和马架子里,供祖、供神的位置是在西墙上,最南最上是“敖教勒”神(祖先神),还有“娘娘神”,有的为清朝参战的索伦八旗士兵家还供有关老爷(关羽)等。“吉亚西”神挂在外屋西墙上,灶神挂在锅台上,“德力格丁”神挂在门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五、春节给这些神点灯并献祭食物。
新房盖好后,要请另一姓的人住一宿。让事先邀好的人背着行李佯装来找宿,房主开始装出不同意的样子,经过对方一再要求,才表示允许,还要杀一只鸡或一口小猪招待。第二天送走客人后,家人才搬进新房住。此前,新房上梁时,要放鞭炮,宴请亲友。
鄂温克人住房四周多以柳条编成里外双层篱笆围院,大门在住房的正南方。大门内西侧为大牛和小牛两个圈,大牛圈在外侧,小牛圈带篷。大门东侧羊圈在外,马圈在内。住房的西南侧有仓库,鄂温克语叫“蒿柱”。在住房的东、北、西三面两层篱笆中间是菜园,种植各种蔬菜、瓜果、黄烟等。在住房的西窗外还要有一小菜园,有一口井,在西窗下种植各种花卉,在小菜园内还种植部分需要浇水的蔬菜。在菜园的四周还要种植榆树、杨树、山丁子树、稠李子树等。
木刻楞房通古斯鄂温克人从很早就有一部分富裕户在俄罗斯时,住的是俄罗斯式的板房,称为“木刻楞”。1957年开始在奇乾定居的一部分使鹿鄂温克人住的也有这种房屋,1965年他们迁到满归及1973年迁到敖鲁古雅时,政府给盖的多数是木刻楞房。木刻楞房的外墙面是由直径30厘米左右的长圆木横竖交错垒积而成,圆木内是用土坯垒成,在黑白两层天棚外,还有人字形架的房盖,玻璃窗外有带花纹外框,并有早晚挡住窗户的木板制的窗户盖,室内的间壁也有多种样式。
砖瓦房 过去,一些富裕的鄂温克人已经住上了砖瓦房,有的甚至到卜奎(齐齐哈尔)购买砖瓦房居住。在黑龙江讷河的7个嘎布卡(今兴旺鄂温克民族乡,过去由涂格敦氏的7个家族组成),富裕户就有盖砖瓦房居住的,其中就有到卜奎买砖瓦房居住的。《鄂温克族简史》记载:“其中被称为“阿米达巴音”(鄂温克语北财主)和“朱尔勒巴音”(南财主)的两个家族,占有1 000多垧好地。“阿米达巴音”一家雇长工最多时达五六十人,农忙时还雇短工。后来他将大部分土地交由汉族佃农耕种。四马村的全部汉族农民,都是这家“巴音”的佃户。地主住房的四周,筑了一道高墙,四角有炮台,中间还筑起三层楼式的中心炮台,用的是火炮,并以自卫为名,摊派团丁,团丁夜间轮流在炮台放哨”。从以上记载也可以知道,没有砖瓦类物品是盖不了三层楼式的炮台的。
(文字摘自《内蒙古民俗志》,略有改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