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第一个草原自然保护区,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境内。1985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闻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中国四大草原——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场。
保护区范围以锡林河流域自然分水岭为界,面积107.86万公顷。其中核心区5处,作为科学实验和生态示范区。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658种,苔藓植物71种,大型真菌10余种,分属于74科291属,许多种为内蒙古高原所独有。野生动物有黄羊、狼、獾、狐、旱獭、鼬等33种,啮齿动物及鹰、百灵鸟等飞禽76种,还有多种昆虫。1987年,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3年7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1995年,与澳大利亚“普克马克”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建立姊妹关系。1997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自然保护区委员会成员。
保护区地理坐标北纬43°26′~44°33′,东经155°32′~117°12′。海拔高度950~1500米,地形从东南向西北倾斜。保护区的气候具有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温度在零度左右,平均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降水波动范围较大,为170~500毫米,70%的降水量集中在7—9月。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以大针茅、克氏针茅和羊草为建群中的典型草原,为保护区境内占面积最大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锡林河流域中部高平原。保护区东部锡林河上游,地势相对较高,分布着贝加尔针茅、羊茅、线叶菊,是建群种的草甸草原。在沙丘上,广泛分布着岛状山杨林、白桦林和白扦云杉林片断,榆树疏林及杂木灌丛占有一定面积。锡林河沿岸及湖泊周围分布着草甸湿地及沼泽。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有: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在栗钙土上的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在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在黑钙土上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和草原地带沙地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濒危动植物种。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第一个草原自然保护区,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境内。1985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闻名的大草原之一,也是中国四大草原——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天然草场。
保护区范围以锡林河流域自然分水岭为界,面积107.86万公顷。其中核心区5处,作为科学实验和生态示范区。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658种,苔藓植物71种,大型真菌10余种,分属于74科291属,许多种为内蒙古高原所独有。野生动物有黄羊、狼、獾、狐、旱獭、鼬等33种,啮齿动物及鹰、百灵鸟等飞禽76种,还有多种昆虫。1987年,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3年7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1995年,与澳大利亚“普克马克”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建立姊妹关系。1997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自然保护区委员会成员。
保护区地理坐标北纬43°26′~44°33′,东经155°32′~117°12′。海拔高度950~1500米,地形从东南向西北倾斜。保护区的气候具有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温度在零度左右,平均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降水波动范围较大,为170~500毫米,70%的降水量集中在7—9月。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以大针茅、克氏针茅和羊草为建群中的典型草原,为保护区境内占面积最大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集中分布在锡林河流域中部高平原。保护区东部锡林河上游,地势相对较高,分布着贝加尔针茅、羊茅、线叶菊,是建群种的草甸草原。在沙丘上,广泛分布着岛状山杨林、白桦林和白扦云杉林片断,榆树疏林及杂木灌丛占有一定面积。锡林河沿岸及湖泊周围分布着草甸湿地及沼泽。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有: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在栗钙土上的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在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发育在黑钙土上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和草原地带沙地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濒危动植物种。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