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遗址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民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的沙碛之中。黑城(蒙古语称“哈日浩特”),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基宽12.5米,高9米,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城墙系夯筑,中夹木构,夯层厚8厘米~10厘米,从基部向上逐渐削收,至顶部宽4米。城垣内侧四角、城门两侧以及南墙正中有登城马道7处。城体呈长方形,东西两墙错对而开城门,门阔6米,并加筑正方形瓮城。四角成圆形,设置向外突出的角台,城坦四角外侧设马面19个。城墙西北角有11米高佛塔1座。城外西南方,一座穹庐式顶、壁龛样式的拜堂矗立于荒野。另外,城外还有羊马城遗迹,土墙夯筑,厚2米,残高2.4米。
传说黑城原来有一位黑将军驻守。此人叱咤风云,英武盖世,所向无敌。敌人四面围攻,久攻不破,便以沙袋堵塞河道(额济纳河原流贯其间,守者赖此水为生),决使改道,以断城中水源。黑将军率众死战至储水耗尽,乃于城之西北掘井取水,深至200余米,犹涓滴未见,遂将所有金银珠宝悉倾井中,并杀其子女及二妻,一并埋入井底。然后自率大军毁北城(北城墙下的豁口至今依然存在)而出,身先士卒,直麾敌垒,卒以众寡不敌,致以身殉。这虽说是一个悲壮的民间传说,但黑将军英武毅烈之气概,与黑城窖藏之故事,至今犹为当地人们所艳称。传说引来探宝人。黑城闻名于世,也是因为探宝而意外发现的文物所引起的。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沙俄地理学家科兹洛夫先后两次到黑城进行搜索挖掘,发现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文物(因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沿,气候干燥,水源短缺,故遗址内埋藏的大量有机质文物得以长期保存)。其中有大量的书籍(包括著名的西夏汉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手稿、佛像画、塑像等。在科兹洛夫的游记《蒙古与阿木多及哈拉浩特死城》中记载,“书册、画卷和单页手稿的总数就在2000卷(份)以上,至于佛像画则可达300幅”。这些文物都被运往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其中大部分送入俄国博物馆民族部,其余部分送往俄国科学院亚洲博物馆。民国18年(1929),科兹洛夫第三次来到黑城。他此行是为传说中的黑将军埋藏在城内的珍宝而来。他雇用当地牧民进行两个月的挖掘,当挖到一定深度时,便解雇牧民,由他的队员挖掘。但因接连有两名队员下坑后,鼻子流血,昏迷不醒(一说死亡1人),挖掘被迫停止,洞穴被重新填埋。掘宝遗址至今清晰可辨。又,民国3年(1914),英国人斯坦因率领探险队由肃州(酒泉)北上,来到黑城,又进行一次狂搜乱挖。掘得大批西夏文刊本,抄本书籍,运往英国,归存于不列颠博物内。后有美国(民国12年)、瑞典(民国16年)、法国(民国20年)、日本(民国24—25年)等国家的考察团相继在此挖掘,致使大量文书等珍贵文物流散于世界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考古工作者对黑城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和发掘,在黑城城外的元代清真寺周围,初次发现数百座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墓葬,并出土元代最早进入中国的阿拉伯伊斯兰教的木乃伊。1983年9—10月和1984年8—11月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组成联合考古队,两次对黑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获得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和最早的元代纸币,新出土的天文历法文书,更进一步证实和丰富《元史·历志》中的有关内容。2001年,黑城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入居延遗址保护区。
黑城遗址位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人民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的沙碛之中。黑城(蒙古语称“哈日浩特”),东西长421米,南北宽374米,基宽12.5米,高9米,距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城墙系夯筑,中夹木构,夯层厚8厘米~10厘米,从基部向上逐渐削收,至顶部宽4米。城垣内侧四角、城门两侧以及南墙正中有登城马道7处。城体呈长方形,东西两墙错对而开城门,门阔6米,并加筑正方形瓮城。四角成圆形,设置向外突出的角台,城坦四角外侧设马面19个。城墙西北角有11米高佛塔1座。城外西南方,一座穹庐式顶、壁龛样式的拜堂矗立于荒野。另外,城外还有羊马城遗迹,土墙夯筑,厚2米,残高2.4米。
传说黑城原来有一位黑将军驻守。此人叱咤风云,英武盖世,所向无敌。敌人四面围攻,久攻不破,便以沙袋堵塞河道(额济纳河原流贯其间,守者赖此水为生),决使改道,以断城中水源。黑将军率众死战至储水耗尽,乃于城之西北掘井取水,深至200余米,犹涓滴未见,遂将所有金银珠宝悉倾井中,并杀其子女及二妻,一并埋入井底。然后自率大军毁北城(北城墙下的豁口至今依然存在)而出,身先士卒,直麾敌垒,卒以众寡不敌,致以身殉。这虽说是一个悲壮的民间传说,但黑将军英武毅烈之气概,与黑城窖藏之故事,至今犹为当地人们所艳称。传说引来探宝人。黑城闻名于世,也是因为探宝而意外发现的文物所引起的。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沙俄地理学家科兹洛夫先后两次到黑城进行搜索挖掘,发现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文物(因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沿,气候干燥,水源短缺,故遗址内埋藏的大量有机质文物得以长期保存)。其中有大量的书籍(包括著名的西夏汉文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手稿、佛像画、塑像等。在科兹洛夫的游记《蒙古与阿木多及哈拉浩特死城》中记载,“书册、画卷和单页手稿的总数就在2000卷(份)以上,至于佛像画则可达300幅”。这些文物都被运往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其中大部分送入俄国博物馆民族部,其余部分送往俄国科学院亚洲博物馆。民国18年(1929),科兹洛夫第三次来到黑城。他此行是为传说中的黑将军埋藏在城内的珍宝而来。他雇用当地牧民进行两个月的挖掘,当挖到一定深度时,便解雇牧民,由他的队员挖掘。但因接连有两名队员下坑后,鼻子流血,昏迷不醒(一说死亡1人),挖掘被迫停止,洞穴被重新填埋。掘宝遗址至今清晰可辨。又,民国3年(1914),英国人斯坦因率领探险队由肃州(酒泉)北上,来到黑城,又进行一次狂搜乱挖。掘得大批西夏文刊本,抄本书籍,运往英国,归存于不列颠博物内。后有美国(民国12年)、瑞典(民国16年)、法国(民国20年)、日本(民国24—25年)等国家的考察团相继在此挖掘,致使大量文书等珍贵文物流散于世界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考古工作者对黑城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和发掘,在黑城城外的元代清真寺周围,初次发现数百座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墓葬,并出土元代最早进入中国的阿拉伯伊斯兰教的木乃伊。1983年9—10月和1984年8—11月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组成联合考古队,两次对黑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获得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和最早的元代纸币,新出土的天文历法文书,更进一步证实和丰富《元史·历志》中的有关内容。2001年,黑城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入居延遗址保护区。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