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境内。北至狼山,东北与河套平原相邻。东近黄河,南至贺兰山北麓,西至吉兰泰盐池。南北最长170公里,东西最宽11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海拔1028-1054米之间,地势由南偏西倾斜。
乌兰布和沙漠地处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盟境内。北至狼山,东近黄河,南至贺兰山麓,西至吉兰泰盐池,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季风强劲。沙漠南部多流沙,中部多垄岗形沙丘,北部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治理,在蹬口县二十里柳子至杭锦后旗太阳庙一线,营造一条宽300-400米,长175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林带两侧5公里为封沙育草区,控制了沙漠东移。沙漠内除种树种草外,还开辟出20余万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甜莱、葵花籽及各种瓜类。乌兰布和沙漠日照丰富,可以引黄河水自流灌溉,湖池广布,有发展农、牧、林、渔业的良好条件。
形成原因
干旱和风
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我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自然地理
乌兰布和沙漠-自然地理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是华西和西北的接合部,地处我国西北荒漠和半荒漠的前沿地带,地理区域为东经106°09′-106°57′,北纬39°16′-40°57′之间。东北部以河套绿州为界,西部以阿拉善左旗的吉兰泰—图库木公路为界,西北部以狼山为界,东至黄河,南至贺兰山,总面积129,8平方千米,是我国的主要沙漠之一。
气候条件
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50.3毫米,最小年水降水量公33.3毫米,年均气温7.8℃,绝对最高气温39℃,绝对最低气温-29.6℃,年均蒸发量2258.8毫米,无霜期168天,光照3181小时,太阳辐射150千卡/平方厘米,大于10℃的有效积温?3289.1℃,终年盛行西南风,主要害风为西北风,风势强烈,年均风速4.1m/s,风沙危害为主要自然灾害,但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潜在优势。
沙漠恶化
据乌海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40年来,由于自然气候变暖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原因,乌兰布和沙漠东进南移的扩展速度非常惊人。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距乌海尚有近30公里。而此后不到40年,乌达区已经有近1/3的土地被乌兰布和沙漠吞没。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已经由黄河西岸的阿拉善盟扩展到黄河东岸海勃湾区,侵蚀面积近100平方公里,而且全部形成了新月型和半月形的流动沙丘,有的沙丘的相对高度竟达50多米。
乌兰布和沙漠的迅速推进,已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自治区第三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报告,乌海市的荒漠化、沙化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高达80.12%。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导致了乌海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2005年仅有81.5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500毫米;沙尘气、沙尘暴频发,日均风速大于3米/秒的日数最多达到301天。乌海市已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乃至中国沙化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植被特征
乌兰布和沙漠的荒漠植被隶属亚非荒漠植物区,亚洲中部区,阿拉善省,东阿拉善洲。阿拉善荒漠省的东界就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缘,也就是亚洲中部荒漠区与草原区的分界线,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植物地理学分界线。
植物地理成分古老而种类贫乏,以蒙古种,戈壁--蒙古种,戈壁种以及古地中海区系的荒漠成分占主导地位,世界种与泛北极区系成分十分贫乏。据初步采集与统计,乌兰布和沙漠境内共有种子植物312种,隶属49科169属,戈壁区系成分中一些地方性特有的单种属和寡种属的优势作用十分显著。灌木、半灌木占绝对优势。乌兰布和沙漠植物基本上都是沙生、旱生、盐生类灌木和小灌木组成,这些植物对当地生境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肉苁蓉生产基地
正是沙漠梭梭林营造的最佳季节,也是沙漠肉苁蓉接种的黄金季节,预计磴口县乌兰布和人工梭梭林的营造面积将达到10000亩以上,肉苁蓉栽培面积进入快速扩张时期,将达到3000亩。据了解,乌兰布和沙漠延伸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总面积达42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8.3%,极具发展沙、草产业的区域优势。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开发和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的企业纷至沓来。仅今年,磴口县就有12家企业在乌兰布和沙漠发展肉苁蓉产业。目前,全县发展肉苁蓉的企业已达到19家。肉苁蓉,又名大蓉,是一种沙生寄生植物,也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被人们称为“沙漠人参”。2004年,磴口县在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实验成功,2005年,磴口县又在红柳根部接种肉苁蓉实验获得成功。目前,磴口县梭梭、红柳接种肉苁蓉技术从实验转向推广应用。据介绍,一亩当年接种的肉苁蓉,次年可采肉苁蓉330公斤,以现行市场价计算,亩收入3300元左右。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全国只有新疆个别地区和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区大面积进行肉苁蓉人工接种培育,并开始由实验阶段转向推广阶段。据磴口县肉苁蓉协会介绍,今年截至目前,该协会已经接到总数为120吨的干肉苁蓉订单。而全县去年肉苁蓉总产量只有区区1吨。为此,磴口县今年提出了大面积推广肉苁蓉产业,建设3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基地的构想。届时,磴口县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
地处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盟和阿拉善盟境内。北至狼山,东北与河套平原相邻。东近黄河,南至贺兰山北麓,西至吉兰泰盐池。南北最长170公里,东西最宽11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海拔1028-1054米之间,地势由南偏西倾斜。
乌兰布和沙漠地处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盟境内。北至狼山,东近黄河,南至贺兰山麓,西至吉兰泰盐池,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季风强劲。沙漠南部多流沙,中部多垄岗形沙丘,北部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治理,在蹬口县二十里柳子至杭锦后旗太阳庙一线,营造一条宽300-400米,长175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林带两侧5公里为封沙育草区,控制了沙漠东移。沙漠内除种树种草外,还开辟出20余万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甜莱、葵花籽及各种瓜类。乌兰布和沙漠日照丰富,可以引黄河水自流灌溉,湖池广布,有发展农、牧、林、渔业的良好条件。
形成原因
干旱和风
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我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自然地理
乌兰布和沙漠-自然地理
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是华西和西北的接合部,地处我国西北荒漠和半荒漠的前沿地带,地理区域为东经106°09′-106°57′,北纬39°16′-40°57′之间。东北部以河套绿州为界,西部以阿拉善左旗的吉兰泰—图库木公路为界,西北部以狼山为界,东至黄河,南至贺兰山,总面积129,8平方千米,是我国的主要沙漠之一。
气候条件
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50.3毫米,最小年水降水量公33.3毫米,年均气温7.8℃,绝对最高气温39℃,绝对最低气温-29.6℃,年均蒸发量2258.8毫米,无霜期168天,光照3181小时,太阳辐射150千卡/平方厘米,大于10℃的有效积温?3289.1℃,终年盛行西南风,主要害风为西北风,风势强烈,年均风速4.1m/s,风沙危害为主要自然灾害,但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潜在优势。
沙漠恶化
据乌海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40年来,由于自然气候变暖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原因,乌兰布和沙漠东进南移的扩展速度非常惊人。据有关资料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距乌海尚有近30公里。而此后不到40年,乌达区已经有近1/3的土地被乌兰布和沙漠吞没。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已经由黄河西岸的阿拉善盟扩展到黄河东岸海勃湾区,侵蚀面积近100平方公里,而且全部形成了新月型和半月形的流动沙丘,有的沙丘的相对高度竟达50多米。
乌兰布和沙漠的迅速推进,已严重影响了周边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根据自治区第三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报告,乌海市的荒漠化、沙化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比例高达80.12%。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导致了乌海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2005年仅有81.5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500毫米;沙尘气、沙尘暴频发,日均风速大于3米/秒的日数最多达到301天。乌海市已成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乃至中国沙化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植被特征
乌兰布和沙漠的荒漠植被隶属亚非荒漠植物区,亚洲中部区,阿拉善省,东阿拉善洲。阿拉善荒漠省的东界就在乌兰布和沙漠的东缘,也就是亚洲中部荒漠区与草原区的分界线,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植物地理学分界线。
植物地理成分古老而种类贫乏,以蒙古种,戈壁--蒙古种,戈壁种以及古地中海区系的荒漠成分占主导地位,世界种与泛北极区系成分十分贫乏。据初步采集与统计,乌兰布和沙漠境内共有种子植物312种,隶属49科169属,戈壁区系成分中一些地方性特有的单种属和寡种属的优势作用十分显著。灌木、半灌木占绝对优势。乌兰布和沙漠植物基本上都是沙生、旱生、盐生类灌木和小灌木组成,这些植物对当地生境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肉苁蓉生产基地
正是沙漠梭梭林营造的最佳季节,也是沙漠肉苁蓉接种的黄金季节,预计磴口县乌兰布和人工梭梭林的营造面积将达到10000亩以上,肉苁蓉栽培面积进入快速扩张时期,将达到3000亩。据了解,乌兰布和沙漠延伸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总面积达42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8.3%,极具发展沙、草产业的区域优势。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开发和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的企业纷至沓来。仅今年,磴口县就有12家企业在乌兰布和沙漠发展肉苁蓉产业。目前,全县发展肉苁蓉的企业已达到19家。肉苁蓉,又名大蓉,是一种沙生寄生植物,也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被人们称为“沙漠人参”。2004年,磴口县在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实验成功,2005年,磴口县又在红柳根部接种肉苁蓉实验获得成功。目前,磴口县梭梭、红柳接种肉苁蓉技术从实验转向推广应用。据介绍,一亩当年接种的肉苁蓉,次年可采肉苁蓉330公斤,以现行市场价计算,亩收入3300元左右。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全国只有新疆个别地区和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区大面积进行肉苁蓉人工接种培育,并开始由实验阶段转向推广阶段。据磴口县肉苁蓉协会介绍,今年截至目前,该协会已经接到总数为120吨的干肉苁蓉订单。而全县去年肉苁蓉总产量只有区区1吨。为此,磴口县今年提出了大面积推广肉苁蓉产业,建设3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基地的构想。届时,磴口县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