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广场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紧靠新华大街和锡林北路两条大街十字交叉口处。新华广场和新华大街同步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学生。在我的记忆中,新华广场上是灰色的水泥地面,广场内没有什么鲜花和绿地,而面积也只是今天的一半,在广场的南边和西边各有一道土砖墙,西墙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人行道,南墙外有两排成行的大叶杨树和其他一些灌木,而北面则隔着新华大街建有主席台及其左右两个观礼台。广场四周没有高层建筑。广场上显得色彩单调,又显得有些空旷。
平坦、空旷的广场虽然没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却是放风筝的绝好地方。每年的春天,广场就成了爱好放风筝者的快乐天地,平日里比较冷清的新华广场一下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拉着长长的风筝线,迎着风向,把自制的风筝送上天。看着天上一只只放飞的风筝,我也想感受一下放风筝的乐趣,于是缠着家人找了几根细竹签和两张素色的麻纸做了一个简单的风筝,满心欢喜地来到广场上。当我放开风筝起跑后,不知什么原因风筝就是不升空,反而一次次重重地栽到地上。看着别人的风筝在高空自由地飞翔,我心理很是羡慕。站在一旁的一位老大爷告诉我说,那是因为风筝头重脚轻的缘故。回家后我把风筝的尾巴加长,果然再次放飞时风筝很快升上了高空。如今的新华广场,每年春天依然可以看到有人在那里放风筝。
“文革”前的新华广场,没有鲜花、绿地,晚上有的只是一排昏暗的灯光,但它还是呼和浩特市最热闹的地方。重要的集会都在这里举行。一到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主席台和观礼台被粉涮一新,广场四周插上五颜六色的彩旗,主席台中间挂起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呼和浩特各机关、企业的各界代表、各族群众聚集在新华广场上欢庆快乐的节日。我当时就读的东街小学每年都要参加新华广场上的排字活动。国庆节那天,我校和其他学校参加排字的同学,都穿上雪白的衬衫、蓝裤子,系上鲜艳的红领巾,提前来到广场上站好,听从总指挥的哨声,不时变动着手中不同的花束。等到宣布大会发言结束,代表工农商学兵游行的方队、彩车开始通过广场主席台时,我和同学们才敢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向主席台上搜寻着,看看哪一位是我们敬爱的乌兰夫爷爷,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到新华广场上玩耍时,总不忘登上主席台、观礼台领略一下登高的感觉。
那时候,我们小小的年纪和成年人一样也参加广场上的各种聚会,在这里我们高举过反对帝国、霸权主义的拳头,高呼过支持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口号,也满怀狂喜之情参加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庆祝大会。“文革”后期,京剧革命样板戏在中国盛行,新华广场又成了一个露天的大剧场、大舞台。各文艺团体、机关、学校、企业的文艺宣传队在新华广场上一遍又一遍地演唱样板戏,每天里三层外三层围看样板戏的人还真不少。由于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我也受到了感染,从那时候喜欢上了中国的京剧。至今,样板戏中的一些唱段我还会哼唱。
几十年来,在我的记忆中,新华广场扩建了三次,每次都要拆掉一些建筑物,向南扩展一截。第一次扩展时,把水泥地面换成了一块块水泥方砖,并在广场南端立起了两尊雕塑。第二次向南扩建时,两尊雕塑被拆除,广场上的水泥方砖被起掉,换成了有纹路的防滑瓷砖,在南端建起了一个可以当主席台的高台,广场上也布置了一些花坛。第二次扩建后的新华广场给人的感觉漂亮了许多,视野也开阔了许多。在2002年,市政府为提高呼和浩特的城市品位,对新华广场又进行了第三次扩建。这一次,位于广场南面、建于1953年的乌兰恰特也被拆除,紧靠广场的早市也被取消了,第三次扩建使新华广场的面积比初建时扩大了一倍多。扩建后的新华广场建有花池、绿地、多功能演艺台、电控喷泉和供广场上游人歇息的长条椅,广场上又重铺了不同质地漂亮的瓷砖,还安装了各种彩灯。
夏日的夜晚,新华广场景色迷人。每当华灯初上,彩灯闪耀,五光十色的华灯与天上的星月交相辉映,整个广场流光溢彩。经过市民评选,“广场华灯”(新华广场夜景)被评为青城新八景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新华广场四周还没有吸引人的高层建筑,只有一些低矮的平房。后来,随着首府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广场四周环境发生了变化。1987年,在旧观礼台的位置上,建起了17层、高108米,美观大方,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内蒙古彩电大楼。彩电大楼一时成了青城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青城很多市民和各地来呼和浩特的游人前去观看、留影。之后,在广场四周相继建起了昭君大酒店、外文书店、巴彦塔拉饭店和内蒙古科技馆,如今的广场的南边和西边又建起了更高的内蒙古国际大酒店和首府广场两座大厦。座座高楼别具一格,给美观大气、颇具现代感的新华广场又增添了新的魅力。
新华广场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紧靠新华大街和锡林北路两条大街十字交叉口处。新华广场和新华大街同步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学生。在我的记忆中,新华广场上是灰色的水泥地面,广场内没有什么鲜花和绿地,而面积也只是今天的一半,在广场的南边和西边各有一道土砖墙,西墙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人行道,南墙外有两排成行的大叶杨树和其他一些灌木,而北面则隔着新华大街建有主席台及其左右两个观礼台。广场四周没有高层建筑。广场上显得色彩单调,又显得有些空旷。
平坦、空旷的广场虽然没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却是放风筝的绝好地方。每年的春天,广场就成了爱好放风筝者的快乐天地,平日里比较冷清的新华广场一下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拉着长长的风筝线,迎着风向,把自制的风筝送上天。看着天上一只只放飞的风筝,我也想感受一下放风筝的乐趣,于是缠着家人找了几根细竹签和两张素色的麻纸做了一个简单的风筝,满心欢喜地来到广场上。当我放开风筝起跑后,不知什么原因风筝就是不升空,反而一次次重重地栽到地上。看着别人的风筝在高空自由地飞翔,我心理很是羡慕。站在一旁的一位老大爷告诉我说,那是因为风筝头重脚轻的缘故。回家后我把风筝的尾巴加长,果然再次放飞时风筝很快升上了高空。如今的新华广场,每年春天依然可以看到有人在那里放风筝。
“文革”前的新华广场,没有鲜花、绿地,晚上有的只是一排昏暗的灯光,但它还是呼和浩特市最热闹的地方。重要的集会都在这里举行。一到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主席台和观礼台被粉涮一新,广场四周插上五颜六色的彩旗,主席台中间挂起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呼和浩特各机关、企业的各界代表、各族群众聚集在新华广场上欢庆快乐的节日。我当时就读的东街小学每年都要参加新华广场上的排字活动。国庆节那天,我校和其他学校参加排字的同学,都穿上雪白的衬衫、蓝裤子,系上鲜艳的红领巾,提前来到广场上站好,听从总指挥的哨声,不时变动着手中不同的花束。等到宣布大会发言结束,代表工农商学兵游行的方队、彩车开始通过广场主席台时,我和同学们才敢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向主席台上搜寻着,看看哪一位是我们敬爱的乌兰夫爷爷,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到新华广场上玩耍时,总不忘登上主席台、观礼台领略一下登高的感觉。
那时候,我们小小的年纪和成年人一样也参加广场上的各种聚会,在这里我们高举过反对帝国、霸权主义的拳头,高呼过支持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口号,也满怀狂喜之情参加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的庆祝大会。“文革”后期,京剧革命样板戏在中国盛行,新华广场又成了一个露天的大剧场、大舞台。各文艺团体、机关、学校、企业的文艺宣传队在新华广场上一遍又一遍地演唱样板戏,每天里三层外三层围看样板戏的人还真不少。由于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我也受到了感染,从那时候喜欢上了中国的京剧。至今,样板戏中的一些唱段我还会哼唱。
几十年来,在我的记忆中,新华广场扩建了三次,每次都要拆掉一些建筑物,向南扩展一截。第一次扩展时,把水泥地面换成了一块块水泥方砖,并在广场南端立起了两尊雕塑。第二次向南扩建时,两尊雕塑被拆除,广场上的水泥方砖被起掉,换成了有纹路的防滑瓷砖,在南端建起了一个可以当主席台的高台,广场上也布置了一些花坛。第二次扩建后的新华广场给人的感觉漂亮了许多,视野也开阔了许多。在2002年,市政府为提高呼和浩特的城市品位,对新华广场又进行了第三次扩建。这一次,位于广场南面、建于1953年的乌兰恰特也被拆除,紧靠广场的早市也被取消了,第三次扩建使新华广场的面积比初建时扩大了一倍多。扩建后的新华广场建有花池、绿地、多功能演艺台、电控喷泉和供广场上游人歇息的长条椅,广场上又重铺了不同质地漂亮的瓷砖,还安装了各种彩灯。
夏日的夜晚,新华广场景色迷人。每当华灯初上,彩灯闪耀,五光十色的华灯与天上的星月交相辉映,整个广场流光溢彩。经过市民评选,“广场华灯”(新华广场夜景)被评为青城新八景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初,新华广场四周还没有吸引人的高层建筑,只有一些低矮的平房。后来,随着首府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广场四周环境发生了变化。1987年,在旧观礼台的位置上,建起了17层、高108米,美观大方,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内蒙古彩电大楼。彩电大楼一时成了青城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青城很多市民和各地来呼和浩特的游人前去观看、留影。之后,在广场四周相继建起了昭君大酒店、外文书店、巴彦塔拉饭店和内蒙古科技馆,如今的广场的南边和西边又建起了更高的内蒙古国际大酒店和首府广场两座大厦。座座高楼别具一格,给美观大气、颇具现代感的新华广场又增添了新的魅力。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