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宗宝庆三年金哀宗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病殁于六盘山(今甘肃清水县)之后,蒙古族人民为了永远纪念成吉思汗对蒙古民族的统一、振兴和发展中所建树的功勋,在这里一直坚持一年祭奠数十次的制度(其中有大型祭奠和小型祭奠)。这一制度延续到今天,已有777年的历史。
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史实,最早见诸史籍的是成书于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的《蒙古源流》。为了祭奠成吉思汗,因不能请出其金身,遂造永安之陵寝,并建天下奉戴之八白室。
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活动,一年有数十次之多。每次的祭祀都有固定的日期和规模。在这些祭祀仪式中,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为一年中祭祀活动规模最大和最为隆重的一次。这天祭祀活动的具体过程是:
早晨,当满目葱绿的草场沐浴在金色阳光里的时候,专司成吉思汗陵寝祭祀的达尔扈特人,把成吉思汗的“银棺”从“八白室”蒙古包里请出来,抬到那辆一年只能用一次的特殊高大、古老的枣木花轮车上。为“银棺”驾车拉套的是一峰威风凛凛、英姿勃勃的双峰白驼。这峰白驼和那辆枣木花轮车一样,一年365天中,这一天是它唯一大显身手的日子。
达尔扈特人驾御着白驼枣木花轮车,
将成吉思汗的“银棺”运载到与“八白室”相距五华里的宽阔平坦的甘德尔敖包东草滩上。一年一度的成陵大祭的盛典将在这里举行。
德高望重的达尔扈特达玛勒(达尔扈特人的一个官职),带领一些年轻人,把成吉思汗的陵包和“银棺”安放在停放灵柩的祭台上。祭台两侧,高高飘扬着36面龙凤大旗。四周的草滩上、沙梁上、敖包边、树林里,到处都扎满了蒙古包,聚集着身穿蒙古袍的牧民。几里路以外草滩的边缘,是外来汉商扎帐摆摊做买卖的地方。
在祭台上把灵柩安置停当之后,达尔扈特达玛勒们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排成一字序列,每人都从怀中掏出了封锁某层“银棺”的金钥匙。然后,按着第一层、第二层……的开启顺序,一层又一层地打开了“银棺”上的金锁。开完最后一层金锁,将灵柩的棺盖撬开枳机草叶那样宽的一道缝隙。这时候,祭台四周的蒙古族牧民,还根本没有嗅到从灵柩里散发出的那股古老的、神秘的、浓烈的檀香气息,他们的感情早已不能自持了。有的在望着那道缝隙,一个接一个地磕头,有的看了一眼那道缝隙后,再也不敢将视线投向那里,只是一个劲地磕头,磕头……这时候,人们的心灵,乃至整个身体,几乎都和成吉思汗的“银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
5名达尔扈特人,牵着一匹膘满肉肥的黄骠大骒马,走到祭台前的草滩上停下来。达尔扈特们让那匹马面向祭台站好后,年长的达玛勒先虔敬地整整自己的服装,之后,双膝跪在成吉思汗的“银棺”前,向“银棺”磕了头,毕恭毕敬地走上祭台,双手捧起供在“银棺”前供桌上的银杯,将那圣洁芳郁的醇酒洒在供桌前的草地上。又拿起供桌上的酒瓶,给银杯斟满酒,双手捧起银杯,步履稳健地走下祭台,走到黄膘马跟前,将银杯里的圣酒,从黄骠马的脑门开始,沿着马颈上的长鬃,马脊梁,一直浇到马尾之后,又把祭台上的银杯送回到供桌上。他从祭台走回到黄骠马前时,手里已经神秘莫测地握了一把小巧玲珑、闪着寒光的银质尖锤。只见他双手平握锤柄,端端正正地站在黄骠马头前,用锤尖轻轻地朝马脑门上一击。那匹身躯高大的庞然大物,竟经不住看上去显得十分纤小的那柄银锤的一击,便四蹄一软,倒在了草地上。早就分列在两旁的四名年轻力壮的达尔扈特人,从腰间的刀鞘里拔出蒙古刀,神速矫捷地剥开了马皮,打开马的胸腹。那位年长的达玛勒从腹腔里提出肝脏,仔细分析着肝脏表面上呈现出的纹路。达尔扈特人一向都是通过这种纹路来占卜当年年景丰欠和时势太平或者荒乱的。
被肢解了的黄骠马,由4名年轻的达尔扈特抬到甘德尔敖包脚下。那里早就安好了一口能盛30桶水的大锅。这时,锅里的水已经翻滚沸腾,马肉被放进鼎沸的开水里,炖煮成祭奠成吉思汗的“马背子”。
两匹银白色的骏马,拴在成吉思汗“银棺”祭台前两侧的拴马桩子上。据说,这是成吉思汗当年乘骑的那两匹骏马的“转世”神马。成吉思汗虽然离开人间近800年,而他的这两匹马,却一世一代地连续转生,一直到今天。在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着有关这两匹马的来历传说。
据传,有一匹从不生驹的白色骒马,在下着倾盆大雨的天气里,跑到一条清澈见底的河边的一座小山上,生下了两匹小马驹。两匹马驹全是同色调的银白色。它们刚落地,就跟着白骒马奔驰撒欢,显示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精神和力气。它们不仅动作敏捷,矫健无比,体力超群,更令人吃惊的是,跑起来就像雷神猛击天鼓,把地壳都震得抖动起来,连碗大的石块都四处飞迸。大地震撼的声音被在山那边打猎的成吉思汗听到了,使他十分吃惊。他催马驰到山顶,才知道那震耳欲聋的声音,是从那两匹银白色马驹的蹄下发出来的。于是,他自语道:“啊!这两匹不凡的马驹,是上苍恩赐给我的。”他下令用9匹骒马的乳汁,精心把两匹马驹饲养长大,还给它们起名叫“扎格勒”(绣腰鹰膀的骏马)。3年以后,两匹马都长成了举世无双的骏马。成吉思汗骑着它们捉住过青狼和羚羊,使成千上万的骏马望尘莫及。后来,成吉思汗骑着它们踏遍欧亚,征服了数十个国家。它们成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元勋,也成了能够转生的永远不死的神马。
大祭的时辰到了,达尔扈特的昏真(即司乐)们奏起了悲壮、深沉、怅然的乐曲。脚蹬蒙古靴,身穿五龙袍,头戴红宝石顶子的盟长—全盘统领大祭奠的济农,带领着由各旗王公组成的6位大达玛勒、18位小达玛勒、8位亚门图,还有太师、太保、昏真、忙乃、库呼克、哈斯卡、图拉、嘎拉其、达柱马共45人。这支蟒袍龙襟、花翎顶戴的行祭队伍,从祭台前27步远的宝日温都尔一侧走过来,走到布罗温德尔后侧的红毡上停下来。
最前边的主祭济农面对“银棺”双膝跪下,磕了一个头。这时,济农身后的致祭人,也亦步亦趋地跟着济农跪下磕头。前来祭陵的牧民们,也都跪倒在地,跟随着主祭,向成吉思汗的“银棺”行跪拜礼。
昏真们吹奏的乐曲换成了欢乐明快的旋律。这是给成吉思汗敬献供品的曲子。主祭济农后边的陪祭的人们,都按顺序站成两行,济农捧着表达各盟旗蒙古人圣洁心意的
蒸腾着热气、飘散着香味的马背子(用银锤击毙的那匹黄骠骒马做成的),被抬到了9盏银灯前边的供桌上。之后,又在马背子前边敬献了9碗飘荡着清洌香味的马奶酒;再往后的大供桌上,献上了81个羊背子,羊背子上插了明光闪亮的9把蒙古刀;放羊背子的供桌之后,又献上了3大盒炒肉块,还有各种糕点和圣饼。
济农带领这支行祭队伍行过三跪九叩大礼后,达尔扈特的库呼克(司仪)朗诵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名单:
铁木真—成吉思汗;
二世: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
三世:蒙哥、忽必烈汗、旭烈兀;
四世:朵尔只、真金、那木海、蒙克拉;
五世:甘麻勒、管尔麻八勒、铁木耳;
六世:海山、宝音图;
七世:和世束;
八世:妥欢帖沐尔;
九世:脱古思帖木尔;
十世:恩克卓里克图、额勒伯克、哈尔克楚克、都古楞特木尔鸿台吉;
十一世:阿寨台吉;
十二世:阿嘎巴尔济、满都图勒:
十三世:哈尔固楚克;
十四世:巴延蒙克;
十五世:巴图蒙克达延汗;
十六世:巴尔斯博罗特;
十七世:衮必利克墨尔克济农;
十八世:诺延达喇济农;
十九世:布延巴图尔鸿台吉、诺尔图都古棱诺延、鄂木布达赖诺延、伊必巴锡特罕诺延、莽固斯楚克库尔;
二十世:博硕克图济农、乌勒克别力格图鸿台吉、班弟墨尔根卓里克图;
二十一世:额磷臣济农、包林额尔德尼、陶瓦、楚赉鸿台吉。
之后,库呼克开始朗诵祭奠成吉思汗的颂词祭文:
承受天命而生, 威名巨姓在身,占领世界江山,生于威望的成吉思汗。
睿天之祖先的聪明机智,无教之箭能,无错之治国,天生的成吉思汗。
命名为铁木真英雄,有四位珍贵的哈敦,有四位威力的弟弟,有四位杰出的儿子,世界的国王,成吉思汗。
你在成之前知道的,有布尔特格勒哈金,有宝格达国主之称,金姓为孛儿只斤,有博尔术,木华黎同伴,世界的国主成吉思汗。
大哉我主,北征至欧,东西臣服,南辖汉土,大哉我主!
大哉我主,雄视人寰,苏勒定遗剑,为天所颁,大哉我主!
大哉我主,仗剑疾走, 所向无敌,酷爱斯土,大哉我主!
库呼克念完颂词,主祭济农宣布前来祭奠成吉思汗的各蒙旗札萨克、各系各支子孙名单。接着,以济农为中心,各蒙旗致祭官员以9人一伍,共同组成一个“敬酒队”,每人端l碗马奶酒,由达尔扈特库呼克高唱颂歌,引导着敬酒队将马奶酒敬献到祭台上的圣主陵包里。人数相同的敬酒队共敬过9次酒,才算行完了敬酒礼。
祭台正前方27步远的地方,放着半人高的宝日温都尔。这时候,宝日温都尔里早已灌满了用一年里第一次挤出的新奶酿造的马奶酒和鲜奶的混合物。奶和酒的表面上,漂浮着一层鲜艳夺目的藏红花的花瓣。
敬酒礼完毕后,拥挤在祭台四周的牧民,争先恐后地跑到宝日温都尔跟前,用“九盏杯”(将9只酒杯合并在一起的祭器)朝宝日温都尔里舀满了奶和酒,向与宝日温都尔相距27步远的“人马桩”(即用人当马桩子)跑去。端着“奶盏杯”奔跑的人们,跑过“人马桩”将“九盏杯”里的奶和酒,朝天空洒去。洒完奶和酒之后,从“人马桩”面前绕l圈,又向宝日温都尔跑去。
此后是零散人员的祭奠。这种活动要一直进行到深夜。
夕阳西下的时候,拆除“人马桩”又是一项极富风趣的活动。人马桩也是成吉思汗陵祭奠中历史的流传。据说,“人马桩”的起源是由清代开始的。清之前并没有这项内容。在这以前,相传成陵祭奠时在陵前拴马的马桩是一根金马桩。后来金马桩被人盗走。为了惩罚盗金马桩的人,形成了两条法令:一、盗金马桩的家族必须姓金,以示耻辱;二、每逢成陵大祭,金姓家族必须派出主要成员到祭台前做“人马桩”。做“人马桩”的人要从三月二十一日(农历)的太阳初升,一直站到太阳西沉。其间“人马桩”的脚腕之下,都要用细沙埋住,沙面上还要盖上戳记。戳记受到破坏,就是“人马桩”违纪。就这样,做“人马桩”的人要从早站到晚,一动都不能动。这确实是一种很重的惩治。夕阳下山,是解除“人马桩”的时刻。“人马桩”在站立的一天中,各地来祭奠的牧民都要给“人马桩”施舍。他的脚跟前撒满了银元、铜币、纸钞。
到了解除“人马桩”的时刻,他要十分机警地避开达尔扈特人,将脚边的钱币抢上一些,快速跑到宝日温都尔以外的草场上去;如果在宝日温都尔以内的地方被达尔扈特人捉住,至少是他抢的那些钱币不能归他所有。
除了三月二十一日的大祭外,一年里除二月外,每月都有天数不等的祭日。不同的祭日,祭品也不同,在表达不同的纪念意义。
各种祭奠仪式的大体程序是:
南宋理宗宝庆三年金哀宗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病殁于六盘山(今甘肃清水县)之后,蒙古族人民为了永远纪念成吉思汗对蒙古民族的统一、振兴和发展中所建树的功勋,在这里一直坚持一年祭奠数十次的制度(其中有大型祭奠和小型祭奠)。这一制度延续到今天,已有777年的历史。
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史实,最早见诸史籍的是成书于清圣祖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的《蒙古源流》。为了祭奠成吉思汗,因不能请出其金身,遂造永安之陵寝,并建天下奉戴之八白室。
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活动,一年有数十次之多。每次的祭祀都有固定的日期和规模。在这些祭祀仪式中,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为一年中祭祀活动规模最大和最为隆重的一次。这天祭祀活动的具体过程是:
早晨,当满目葱绿的草场沐浴在金色阳光里的时候,专司成吉思汗陵寝祭祀的达尔扈特人,把成吉思汗的“银棺”从“八白室”蒙古包里请出来,抬到那辆一年只能用一次的特殊高大、古老的枣木花轮车上。为“银棺”驾车拉套的是一峰威风凛凛、英姿勃勃的双峰白驼。这峰白驼和那辆枣木花轮车一样,一年365天中,这一天是它唯一大显身手的日子。
达尔扈特人驾御着白驼枣木花轮车,
将成吉思汗的“银棺”运载到与“八白室”相距五华里的宽阔平坦的甘德尔敖包东草滩上。一年一度的成陵大祭的盛典将在这里举行。
德高望重的达尔扈特达玛勒(达尔扈特人的一个官职),带领一些年轻人,把成吉思汗的陵包和“银棺”安放在停放灵柩的祭台上。祭台两侧,高高飘扬着36面龙凤大旗。四周的草滩上、沙梁上、敖包边、树林里,到处都扎满了蒙古包,聚集着身穿蒙古袍的牧民。几里路以外草滩的边缘,是外来汉商扎帐摆摊做买卖的地方。
在祭台上把灵柩安置停当之后,达尔扈特达玛勒们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排成一字序列,每人都从怀中掏出了封锁某层“银棺”的金钥匙。然后,按着第一层、第二层……的开启顺序,一层又一层地打开了“银棺”上的金锁。开完最后一层金锁,将灵柩的棺盖撬开枳机草叶那样宽的一道缝隙。这时候,祭台四周的蒙古族牧民,还根本没有嗅到从灵柩里散发出的那股古老的、神秘的、浓烈的檀香气息,他们的感情早已不能自持了。有的在望着那道缝隙,一个接一个地磕头,有的看了一眼那道缝隙后,再也不敢将视线投向那里,只是一个劲地磕头,磕头……这时候,人们的心灵,乃至整个身体,几乎都和成吉思汗的“银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
5名达尔扈特人,牵着一匹膘满肉肥的黄骠大骒马,走到祭台前的草滩上停下来。达尔扈特们让那匹马面向祭台站好后,年长的达玛勒先虔敬地整整自己的服装,之后,双膝跪在成吉思汗的“银棺”前,向“银棺”磕了头,毕恭毕敬地走上祭台,双手捧起供在“银棺”前供桌上的银杯,将那圣洁芳郁的醇酒洒在供桌前的草地上。又拿起供桌上的酒瓶,给银杯斟满酒,双手捧起银杯,步履稳健地走下祭台,走到黄膘马跟前,将银杯里的圣酒,从黄骠马的脑门开始,沿着马颈上的长鬃,马脊梁,一直浇到马尾之后,又把祭台上的银杯送回到供桌上。他从祭台走回到黄骠马前时,手里已经神秘莫测地握了一把小巧玲珑、闪着寒光的银质尖锤。只见他双手平握锤柄,端端正正地站在黄骠马头前,用锤尖轻轻地朝马脑门上一击。那匹身躯高大的庞然大物,竟经不住看上去显得十分纤小的那柄银锤的一击,便四蹄一软,倒在了草地上。早就分列在两旁的四名年轻力壮的达尔扈特人,从腰间的刀鞘里拔出蒙古刀,神速矫捷地剥开了马皮,打开马的胸腹。那位年长的达玛勒从腹腔里提出肝脏,仔细分析着肝脏表面上呈现出的纹路。达尔扈特人一向都是通过这种纹路来占卜当年年景丰欠和时势太平或者荒乱的。
被肢解了的黄骠马,由4名年轻的达尔扈特抬到甘德尔敖包脚下。那里早就安好了一口能盛30桶水的大锅。这时,锅里的水已经翻滚沸腾,马肉被放进鼎沸的开水里,炖煮成祭奠成吉思汗的“马背子”。
两匹银白色的骏马,拴在成吉思汗“银棺”祭台前两侧的拴马桩子上。据说,这是成吉思汗当年乘骑的那两匹骏马的“转世”神马。成吉思汗虽然离开人间近800年,而他的这两匹马,却一世一代地连续转生,一直到今天。在鄂尔多斯民间流传着有关这两匹马的来历传说。
据传,有一匹从不生驹的白色骒马,在下着倾盆大雨的天气里,跑到一条清澈见底的河边的一座小山上,生下了两匹小马驹。两匹马驹全是同色调的银白色。它们刚落地,就跟着白骒马奔驰撒欢,显示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精神和力气。它们不仅动作敏捷,矫健无比,体力超群,更令人吃惊的是,跑起来就像雷神猛击天鼓,把地壳都震得抖动起来,连碗大的石块都四处飞迸。大地震撼的声音被在山那边打猎的成吉思汗听到了,使他十分吃惊。他催马驰到山顶,才知道那震耳欲聋的声音,是从那两匹银白色马驹的蹄下发出来的。于是,他自语道:“啊!这两匹不凡的马驹,是上苍恩赐给我的。”他下令用9匹骒马的乳汁,精心把两匹马驹饲养长大,还给它们起名叫“扎格勒”(绣腰鹰膀的骏马)。3年以后,两匹马都长成了举世无双的骏马。成吉思汗骑着它们捉住过青狼和羚羊,使成千上万的骏马望尘莫及。后来,成吉思汗骑着它们踏遍欧亚,征服了数十个国家。它们成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元勋,也成了能够转生的永远不死的神马。
大祭的时辰到了,达尔扈特的昏真(即司乐)们奏起了悲壮、深沉、怅然的乐曲。脚蹬蒙古靴,身穿五龙袍,头戴红宝石顶子的盟长—全盘统领大祭奠的济农,带领着由各旗王公组成的6位大达玛勒、18位小达玛勒、8位亚门图,还有太师、太保、昏真、忙乃、库呼克、哈斯卡、图拉、嘎拉其、达柱马共45人。这支蟒袍龙襟、花翎顶戴的行祭队伍,从祭台前27步远的宝日温都尔一侧走过来,走到布罗温德尔后侧的红毡上停下来。
最前边的主祭济农面对“银棺”双膝跪下,磕了一个头。这时,济农身后的致祭人,也亦步亦趋地跟着济农跪下磕头。前来祭陵的牧民们,也都跪倒在地,跟随着主祭,向成吉思汗的“银棺”行跪拜礼。
昏真们吹奏的乐曲换成了欢乐明快的旋律。这是给成吉思汗敬献供品的曲子。主祭济农后边的陪祭的人们,都按顺序站成两行,济农捧着表达各盟旗蒙古人圣洁心意的
蒸腾着热气、飘散着香味的马背子(用银锤击毙的那匹黄骠骒马做成的),被抬到了9盏银灯前边的供桌上。之后,又在马背子前边敬献了9碗飘荡着清洌香味的马奶酒;再往后的大供桌上,献上了81个羊背子,羊背子上插了明光闪亮的9把蒙古刀;放羊背子的供桌之后,又献上了3大盒炒肉块,还有各种糕点和圣饼。
济农带领这支行祭队伍行过三跪九叩大礼后,达尔扈特的库呼克(司仪)朗诵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名单:
铁木真—成吉思汗;
二世: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
三世:蒙哥、忽必烈汗、旭烈兀;
四世:朵尔只、真金、那木海、蒙克拉;
五世:甘麻勒、管尔麻八勒、铁木耳;
六世:海山、宝音图;
七世:和世束;
八世:妥欢帖沐尔;
九世:脱古思帖木尔;
十世:恩克卓里克图、额勒伯克、哈尔克楚克、都古楞特木尔鸿台吉;
十一世:阿寨台吉;
十二世:阿嘎巴尔济、满都图勒:
十三世:哈尔固楚克;
十四世:巴延蒙克;
十五世:巴图蒙克达延汗;
十六世:巴尔斯博罗特;
十七世:衮必利克墨尔克济农;
十八世:诺延达喇济农;
十九世:布延巴图尔鸿台吉、诺尔图都古棱诺延、鄂木布达赖诺延、伊必巴锡特罕诺延、莽固斯楚克库尔;
二十世:博硕克图济农、乌勒克别力格图鸿台吉、班弟墨尔根卓里克图;
二十一世:额磷臣济农、包林额尔德尼、陶瓦、楚赉鸿台吉。
之后,库呼克开始朗诵祭奠成吉思汗的颂词祭文:
承受天命而生, 威名巨姓在身,占领世界江山,生于威望的成吉思汗。
睿天之祖先的聪明机智,无教之箭能,无错之治国,天生的成吉思汗。
命名为铁木真英雄,有四位珍贵的哈敦,有四位威力的弟弟,有四位杰出的儿子,世界的国王,成吉思汗。
你在成之前知道的,有布尔特格勒哈金,有宝格达国主之称,金姓为孛儿只斤,有博尔术,木华黎同伴,世界的国主成吉思汗。
大哉我主,北征至欧,东西臣服,南辖汉土,大哉我主!
大哉我主,雄视人寰,苏勒定遗剑,为天所颁,大哉我主!
大哉我主,仗剑疾走, 所向无敌,酷爱斯土,大哉我主!
库呼克念完颂词,主祭济农宣布前来祭奠成吉思汗的各蒙旗札萨克、各系各支子孙名单。接着,以济农为中心,各蒙旗致祭官员以9人一伍,共同组成一个“敬酒队”,每人端l碗马奶酒,由达尔扈特库呼克高唱颂歌,引导着敬酒队将马奶酒敬献到祭台上的圣主陵包里。人数相同的敬酒队共敬过9次酒,才算行完了敬酒礼。
祭台正前方27步远的地方,放着半人高的宝日温都尔。这时候,宝日温都尔里早已灌满了用一年里第一次挤出的新奶酿造的马奶酒和鲜奶的混合物。奶和酒的表面上,漂浮着一层鲜艳夺目的藏红花的花瓣。
敬酒礼完毕后,拥挤在祭台四周的牧民,争先恐后地跑到宝日温都尔跟前,用“九盏杯”(将9只酒杯合并在一起的祭器)朝宝日温都尔里舀满了奶和酒,向与宝日温都尔相距27步远的“人马桩”(即用人当马桩子)跑去。端着“奶盏杯”奔跑的人们,跑过“人马桩”将“九盏杯”里的奶和酒,朝天空洒去。洒完奶和酒之后,从“人马桩”面前绕l圈,又向宝日温都尔跑去。
此后是零散人员的祭奠。这种活动要一直进行到深夜。
夕阳西下的时候,拆除“人马桩”又是一项极富风趣的活动。人马桩也是成吉思汗陵祭奠中历史的流传。据说,“人马桩”的起源是由清代开始的。清之前并没有这项内容。在这以前,相传成陵祭奠时在陵前拴马的马桩是一根金马桩。后来金马桩被人盗走。为了惩罚盗金马桩的人,形成了两条法令:一、盗金马桩的家族必须姓金,以示耻辱;二、每逢成陵大祭,金姓家族必须派出主要成员到祭台前做“人马桩”。做“人马桩”的人要从三月二十一日(农历)的太阳初升,一直站到太阳西沉。其间“人马桩”的脚腕之下,都要用细沙埋住,沙面上还要盖上戳记。戳记受到破坏,就是“人马桩”违纪。就这样,做“人马桩”的人要从早站到晚,一动都不能动。这确实是一种很重的惩治。夕阳下山,是解除“人马桩”的时刻。“人马桩”在站立的一天中,各地来祭奠的牧民都要给“人马桩”施舍。他的脚跟前撒满了银元、铜币、纸钞。
到了解除“人马桩”的时刻,他要十分机警地避开达尔扈特人,将脚边的钱币抢上一些,快速跑到宝日温都尔以外的草场上去;如果在宝日温都尔以内的地方被达尔扈特人捉住,至少是他抢的那些钱币不能归他所有。
除了三月二十一日的大祭外,一年里除二月外,每月都有天数不等的祭日。不同的祭日,祭品也不同,在表达不同的纪念意义。
各种祭奠仪式的大体程序是: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