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诺尔商业初起于清康熙年间,北京的恒生、大利、聚长成等八大商家奉旨到多伦诺尔设铺面经商贸易。因生意好获利大,河北、山西、山东商人亦蜂拥而至,人口剧增,多伦诺尔逐渐繁华,成为东西宽4里,南北长7里,分为十八甲,大小十八条街巷,人口18万的草原城市。最兴盛时期为清道光至清光绪年间(公元1821~1908年),当时商号店铺达4千多家,殷实商号亦有3千多家,仅山西籍商号就有1千多家。河北、山西籍的商人为了保护其自身的经营利益,先后建立起各自的行会组织。清圣祖康熙五十年(公元1716年),河北籍的商人集资兴建了“直隶会馆”(又称三官庙)。清高宗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山西籍的旅蒙商人集资兴建了“山西会馆”(又称伏魔宫),它坐落在多伦县城老城区的西南角。因其供奉的主神是关羽关云长,所以当地人又称“关帝庙”。山西会馆为山西籍商人集会洽谈商务提供了场所,是多伦古商业城兴衰的缩影。也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多伦县“山西会馆”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紧凑合理,馆内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设计精巧,木刻、石刻、檐下柱梁、斗拱皆雕刻精美,栩栩如生。馆内有院四进、大殿三座,附跨院六座。有大小牌坊五座。山门一座,大戏楼一座,画像殿六间,神像殿八间,共计房屋95间。院内全部为大青石铺地,会馆临街坐北朝南,占地5 500平方米,大牌楼前立有一长条碑,前书“伏魔宫”后书“与天地参”。它的正门也叫过马厅,左侧房是赤兔马,右边也是一匹马。正门门楣上悬挂着一块匾,写着“山西会馆”四个大字。山门西侧另开着个便门,呈半圆形月亮门,门楣上写着“晋境胜地”四个大字,也是常人出入的地方。过了正门是大戏楼前院、同乡客房、戏台、前殿、钟鼓楼、过厅、正殿。整个建筑以砖木为主,前殿与过厅间有迴廊连接,楼,台,厅,殿,廊舍亭榭错落有致,设计精巧,工艺高超。它的木刻、石刻、砖刻无不精美。前后檐下的桁、枋、柱和台阶等各部位均绘有民间故事和禽兽花鸟,故事以三国故事为主,大多表现刘、关、张的故事。
会馆正殿正面供奉着身着战袍的关云长,东侧是怀抱宝剑、手托印章、全身披甲的关平,西侧是手捧青龙偃月刀的周仓,东西两侧是十八般兵器。这里的关帝面部不同于其他关帝庙的关公,呈金黄色。他的头上盖着一块杏黄色布幔,据说是因为关云长勇猛凶威,不能在尘世露出面容,否则就有血光之灾。关云长塑像的内脏用金、银、铜、铁、锡五金铸成,头顶平坦,上置银元或银锭10枚。看来这里的关帝不只是要保一方平安,更紧要的是保佑山西商人快快发财。
会馆建筑最有特色的是戏楼,戏楼坐南朝北,正中悬挂雕刻鎏金花边的长方形匾额,上书“水镜台”三个字,系清康熙年间书法大家傅山所书。戏台设有上下阶梯,底座全由长方条石砌成,高约8尺,呈“凸”字形。台上两根粗大的大红明柱支撑着戏楼的前半部分。戏台后面的屏风上端写有“紫金东来”四个大字。戏台楼顶四角的飞檐斜刺天空,斗拱的顶部绘有麒麟图案,戏台悬挂着两面镜子,面向北面,在台下找好角度观看此镜,可看到善因寺全景。楼脊正面横梁上方东、西、中是三个葫芦状的铜制装置,起避雷的作用。戏楼气势雄伟,结构精巧,据说这种建筑风格,在我国仅存两座,是典型的黄河文化群落的体现。戏台前的戏场为露天戏场,场内铺满规格相同的方块石板,看似不大,但可容纳上万观众。
北京的珠宝商、天津的百货商、张家口的皮货商,南京,上海的绸缎商、云南、贵州的药商,湖广的茶叶商等云集多伦建立货栈,进行常年的大宗交易。他们把大量的绫罗绸缎、棉麻布匹、铁木漆器、茶叶烟草、药材香料、日用百货运往多伦,经旅蒙商销往内外蒙各旗。又将草原上的牛马羊驼、皮张、绒毛和蒙盐等物在多伦汇集后运销内地。多伦作为塞外旅蒙商的集散地,商业活动遍及东至呼伦贝尔、齐齐哈尔;北到大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抵阿拉善地区。据史料记载,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时,多伦诺尔仅皮毛、牲畜两项交易税即达三千四百万两白银之多,超过当时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地的税收总和。被称为“南迎中华福、北接蒙古财、日进斗金、日出斗银”的“漠南商埠”,多伦诺尔成为一个以宗教为中心的北方贸易集散地。《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多伦诺尔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山西会馆这一历史遗迹,作为中国北方建立最早的商人社团馆舍,充分地体现了多伦诺尔着名商埠的昔日辉煌。这座建于乾隆盛世的古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建筑特点,对于研究旅蒙商、山西晋商的商业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和清代建筑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山西会馆现已初步修复向游人开放。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多伦诺尔商业初起于清康熙年间,北京的恒生、大利、聚长成等八大商家奉旨到多伦诺尔设铺面经商贸易。因生意好获利大,河北、山西、山东商人亦蜂拥而至,人口剧增,多伦诺尔逐渐繁华,成为东西宽4里,南北长7里,分为十八甲,大小十八条街巷,人口18万的草原城市。最兴盛时期为清道光至清光绪年间(公元1821~1908年),当时商号店铺达4千多家,殷实商号亦有3千多家,仅山西籍商号就有1千多家。河北、山西籍的商人为了保护其自身的经营利益,先后建立起各自的行会组织。清圣祖康熙五十年(公元1716年),河北籍的商人集资兴建了“直隶会馆”(又称三官庙)。清高宗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山西籍的旅蒙商人集资兴建了“山西会馆”(又称伏魔宫),它坐落在多伦县城老城区的西南角。因其供奉的主神是关羽关云长,所以当地人又称“关帝庙”。山西会馆为山西籍商人集会洽谈商务提供了场所,是多伦古商业城兴衰的缩影。也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多伦县“山西会馆”建筑规模宏大,布局紧凑合理,馆内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设计精巧,木刻、石刻、檐下柱梁、斗拱皆雕刻精美,栩栩如生。馆内有院四进、大殿三座,附跨院六座。有大小牌坊五座。山门一座,大戏楼一座,画像殿六间,神像殿八间,共计房屋95间。院内全部为大青石铺地,会馆临街坐北朝南,占地5 500平方米,大牌楼前立有一长条碑,前书“伏魔宫”后书“与天地参”。它的正门也叫过马厅,左侧房是赤兔马,右边也是一匹马。正门门楣上悬挂着一块匾,写着“山西会馆”四个大字。山门西侧另开着个便门,呈半圆形月亮门,门楣上写着“晋境胜地”四个大字,也是常人出入的地方。过了正门是大戏楼前院、同乡客房、戏台、前殿、钟鼓楼、过厅、正殿。整个建筑以砖木为主,前殿与过厅间有迴廊连接,楼,台,厅,殿,廊舍亭榭错落有致,设计精巧,工艺高超。它的木刻、石刻、砖刻无不精美。前后檐下的桁、枋、柱和台阶等各部位均绘有民间故事和禽兽花鸟,故事以三国故事为主,大多表现刘、关、张的故事。
会馆正殿正面供奉着身着战袍的关云长,东侧是怀抱宝剑、手托印章、全身披甲的关平,西侧是手捧青龙偃月刀的周仓,东西两侧是十八般兵器。这里的关帝面部不同于其他关帝庙的关公,呈金黄色。他的头上盖着一块杏黄色布幔,据说是因为关云长勇猛凶威,不能在尘世露出面容,否则就有血光之灾。关云长塑像的内脏用金、银、铜、铁、锡五金铸成,头顶平坦,上置银元或银锭10枚。看来这里的关帝不只是要保一方平安,更紧要的是保佑山西商人快快发财。
会馆建筑最有特色的是戏楼,戏楼坐南朝北,正中悬挂雕刻鎏金花边的长方形匾额,上书“水镜台”三个字,系清康熙年间书法大家傅山所书。戏台设有上下阶梯,底座全由长方条石砌成,高约8尺,呈“凸”字形。台上两根粗大的大红明柱支撑着戏楼的前半部分。戏台后面的屏风上端写有“紫金东来”四个大字。戏台楼顶四角的飞檐斜刺天空,斗拱的顶部绘有麒麟图案,戏台悬挂着两面镜子,面向北面,在台下找好角度观看此镜,可看到善因寺全景。楼脊正面横梁上方东、西、中是三个葫芦状的铜制装置,起避雷的作用。戏楼气势雄伟,结构精巧,据说这种建筑风格,在我国仅存两座,是典型的黄河文化群落的体现。戏台前的戏场为露天戏场,场内铺满规格相同的方块石板,看似不大,但可容纳上万观众。
北京的珠宝商、天津的百货商、张家口的皮货商,南京,上海的绸缎商、云南、贵州的药商,湖广的茶叶商等云集多伦建立货栈,进行常年的大宗交易。他们把大量的绫罗绸缎、棉麻布匹、铁木漆器、茶叶烟草、药材香料、日用百货运往多伦,经旅蒙商销往内外蒙各旗。又将草原上的牛马羊驼、皮张、绒毛和蒙盐等物在多伦汇集后运销内地。多伦作为塞外旅蒙商的集散地,商业活动遍及东至呼伦贝尔、齐齐哈尔;北到大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抵阿拉善地区。据史料记载,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时,多伦诺尔仅皮毛、牲畜两项交易税即达三千四百万两白银之多,超过当时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地的税收总和。被称为“南迎中华福、北接蒙古财、日进斗金、日出斗银”的“漠南商埠”,多伦诺尔成为一个以宗教为中心的北方贸易集散地。《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多伦诺尔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山西会馆这一历史遗迹,作为中国北方建立最早的商人社团馆舍,充分地体现了多伦诺尔着名商埠的昔日辉煌。这座建于乾隆盛世的古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建筑特点,对于研究旅蒙商、山西晋商的商业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和清代建筑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山西会馆现已初步修复向游人开放。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