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宗寺位于多伦县城城北,因庙顶覆以青蓝色琉璃瓦,蒙语称为“呼和苏默”,意为“青庙”。是清康熙皇帝在多伦诺尔会盟时,为做永久纪念,应喀尔喀各部首领之请,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同意在各部落的齐心协力下,共同在“川原平衍、水泉清溢”的多伦诺尔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喇嘛庙,并命蒙古各旗派一名喇嘛居之。康熙帝发诏书,由国库拨款十万两白银帮助修建。从北京地区调集了大批工匠,从承德地区调运了大量木材汇集多伦诺尔,兴师动众,大兴土木,修建了汇宗寺。
汇宗寺是蒙古地区规模宏大的寺庙,占地18.4公顷,除西藏布达拉宫外,没有这样规模大的召庙。坐北朝南,南北长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清政府封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首的章嘉活佛,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赐予敕印。第二年清政府又赏八十八两八钱八分重的金印,命其住持多伦诺尔庙,掌管喇嘛教事宜。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3年)康熙帝再次巡边到多伦诺尔,面谕章嘉呼图克图,“黄教之事,由藏东向,均归尔一人掌管”。章嘉呼图克图一世是五世达赖的大弟子。“呼图克图”则是藏传佛教中最高僧衔的称谓。此时修建中的多伦诺尔庙临近竣工,康熙帝取“佛法无二,统之一宗”之意,赐名“汇宗寺”,亲书“声闻届远”的匾额并御制碑文。命令内蒙古四十八旗,每旗选派一名品行高尚的喇嘛僧常住多伦汇宗寺。这样就从实际上确定了章嘉呼图克图,在内蒙古地区喇嘛教中的领袖地位。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十一月,雍正帝为庆贺内外蒙古部归附清朝,强化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下诏书在汇宗寺西南一华里的山丘上,建造一座更为华丽的喇嘛寺院。至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庙宇将竣工三时,雍正帝赐名“善因寺”,并亲书“慈云广被”的匾额和御制碑文,请章嘉呼图克图二世一并管理“汇宗”、“善因”两大寺院。
汇宗寺、善因寺的庙宇建筑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寺庙城,在鼎盛时期常住的喇嘛僧就达三千多人,加上巡行周游的僧人可达四千多人。两庙作为清朝敕建之寺,每年对其官仓赐金3 500两,清朝皇帝到此巡幸时也常常赐予重金,再加上各旗王公对其所派喇嘛的补给金,每年收入可达28 000两之多。寺庙接受的布施日益增多,所拥有的牲畜数量逐渐增加,这些财产都成了寺庙的世袭财产,分属不同的佛仓和官仓。可以说,多伦的两大喇嘛庙“汇宗寺”和“善因寺”是一个既有权力又有财产的集政治、宗教于一身的统治机构。多伦的汇宗寺和善因寺在清代作为漠南藏传佛教中心,对蒙古高原的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蒙满汉民族的互相沟通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清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由于历经沧桑,汇宗寺、善因寺大部分于1945年毁于战火,昔日富丽堂皇的主体建筑已不复存在,善因寺只存残垣断壁。汇宗寺只余下后殿、山门,部分佛仓和禅房。从汇宗寺后殿和山门来看,主要是木质大横梁架构。后殿共架有7根上等楠木大梁,选料十分讲究。目前这些大梁上,还保留着雕龙图案,显示喇嘛教的风格和特色。中梁上,画有汉族道教的八卦标志,融合蒙汉两种文化为一体,造型非常精美。墙上残留的壁画,叙述了许多神话故事,人物造型色彩鲜明,栩栩如生。汇宗寺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对喇嘛教的研究上均有重要价值。
多伦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汇宗寺采取了抢救措施,陆续拨款进行修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汇宗寺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向世人展示她昔日的神韵。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汇宗寺位于多伦县城城北,因庙顶覆以青蓝色琉璃瓦,蒙语称为“呼和苏默”,意为“青庙”。是清康熙皇帝在多伦诺尔会盟时,为做永久纪念,应喀尔喀各部首领之请,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同意在各部落的齐心协力下,共同在“川原平衍、水泉清溢”的多伦诺尔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喇嘛庙,并命蒙古各旗派一名喇嘛居之。康熙帝发诏书,由国库拨款十万两白银帮助修建。从北京地区调集了大批工匠,从承德地区调运了大量木材汇集多伦诺尔,兴师动众,大兴土木,修建了汇宗寺。
汇宗寺是蒙古地区规模宏大的寺庙,占地18.4公顷,除西藏布达拉宫外,没有这样规模大的召庙。坐北朝南,南北长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清政府封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首的章嘉活佛,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赐予敕印。第二年清政府又赏八十八两八钱八分重的金印,命其住持多伦诺尔庙,掌管喇嘛教事宜。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3年)康熙帝再次巡边到多伦诺尔,面谕章嘉呼图克图,“黄教之事,由藏东向,均归尔一人掌管”。章嘉呼图克图一世是五世达赖的大弟子。“呼图克图”则是藏传佛教中最高僧衔的称谓。此时修建中的多伦诺尔庙临近竣工,康熙帝取“佛法无二,统之一宗”之意,赐名“汇宗寺”,亲书“声闻届远”的匾额并御制碑文。命令内蒙古四十八旗,每旗选派一名品行高尚的喇嘛僧常住多伦汇宗寺。这样就从实际上确定了章嘉呼图克图,在内蒙古地区喇嘛教中的领袖地位。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十一月,雍正帝为庆贺内外蒙古部归附清朝,强化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下诏书在汇宗寺西南一华里的山丘上,建造一座更为华丽的喇嘛寺院。至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庙宇将竣工三时,雍正帝赐名“善因寺”,并亲书“慈云广被”的匾额和御制碑文,请章嘉呼图克图二世一并管理“汇宗”、“善因”两大寺院。
汇宗寺、善因寺的庙宇建筑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寺庙城,在鼎盛时期常住的喇嘛僧就达三千多人,加上巡行周游的僧人可达四千多人。两庙作为清朝敕建之寺,每年对其官仓赐金3 500两,清朝皇帝到此巡幸时也常常赐予重金,再加上各旗王公对其所派喇嘛的补给金,每年收入可达28 000两之多。寺庙接受的布施日益增多,所拥有的牲畜数量逐渐增加,这些财产都成了寺庙的世袭财产,分属不同的佛仓和官仓。可以说,多伦的两大喇嘛庙“汇宗寺”和“善因寺”是一个既有权力又有财产的集政治、宗教于一身的统治机构。多伦的汇宗寺和善因寺在清代作为漠南藏传佛教中心,对蒙古高原的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蒙满汉民族的互相沟通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清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由于历经沧桑,汇宗寺、善因寺大部分于1945年毁于战火,昔日富丽堂皇的主体建筑已不复存在,善因寺只存残垣断壁。汇宗寺只余下后殿、山门,部分佛仓和禅房。从汇宗寺后殿和山门来看,主要是木质大横梁架构。后殿共架有7根上等楠木大梁,选料十分讲究。目前这些大梁上,还保留着雕龙图案,显示喇嘛教的风格和特色。中梁上,画有汉族道教的八卦标志,融合蒙汉两种文化为一体,造型非常精美。墙上残留的壁画,叙述了许多神话故事,人物造型色彩鲜明,栩栩如生。汇宗寺无论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对喇嘛教的研究上均有重要价值。
多伦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汇宗寺采取了抢救措施,陆续拨款进行修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汇宗寺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向世人展示她昔日的神韵。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