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蒙古亲王府位于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境内,始建于清圣祖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存建府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清代蒙古亲王府邸,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亲王府原占地约20万平方米,由府邸、后花园和西跨院、东跨院四部分组成。府邸约4.8万平方米,坐北朝南,院墙以厚土夯筑或青砖砌就。府内以两道矮墙分隔中轴区和东、西跨院,其间以若干月亮门、重花门相贯通。中轴区主要为衙署印务处等“十三行”政务机构处所。东跨院为寝室、膳房、仓库和戏楼,西跨院为书斋、客厅、祠堂和练武场。中轴区五进建筑格局逐级增大,东西对称排列配房、厢房和抄手廊,构成了连环的四合院形状。府内主体建筑为大式砖木结构房屋,青砖灰瓦,朱梁彩窗,美轮美奂;位于后部的承庆楼,五间两层,雕牙雀替,旋子彩绘,为府内专用佛堂。西跨院前区建筑为两重三合院,皆为卷棚顶,轻巧别致,典雅活泼。府内地面铺以方砖,砌筑花坛,原建有后花园与北山自然风景区毗连呼应,建有池塘、假山、曲径、回廊、亭榭、石桥,栽植花卉,放养禽鱼,修筑戏楼、茶肆,建有鹿场、神庙。
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进士李调元途经此地欣然写到:“平川青草两岸,榆林牛羊遍野。过蒙古喀喇沁王府,楼阁崔嵬,”府居,与内地无异,环以蒙古民众百余家”。而收藏于承德避暑山庄的《喀喇沁右旗王府全图》,则细腻真实地描绘了王府兴盛时期恢宏的建筑群体和优美的环境风貌。喀喇沁蒙古亲王府虽历经风雨,现王府中轴区及西跨院均保存完好,整体古建筑将清王朝政权制度与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溶合于建筑格局之中,体现了中国北方清代官式建筑严谨、庄重的构造特点,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清代早期建筑风格,是汉蒙满三族文化交流在建筑上的充分体现,在我国北方古建筑中独具一格。近年来,在几经修缮的基础上,新建了“中国蒙古王府博物馆”并以其古朴、独特、典雅等特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内蒙古地区着名的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喀喇沁蒙古亲王府位于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境内,始建于清圣祖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现存建府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清代蒙古亲王府邸,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亲王府原占地约20万平方米,由府邸、后花园和西跨院、东跨院四部分组成。府邸约4.8万平方米,坐北朝南,院墙以厚土夯筑或青砖砌就。府内以两道矮墙分隔中轴区和东、西跨院,其间以若干月亮门、重花门相贯通。中轴区主要为衙署印务处等“十三行”政务机构处所。东跨院为寝室、膳房、仓库和戏楼,西跨院为书斋、客厅、祠堂和练武场。中轴区五进建筑格局逐级增大,东西对称排列配房、厢房和抄手廊,构成了连环的四合院形状。府内主体建筑为大式砖木结构房屋,青砖灰瓦,朱梁彩窗,美轮美奂;位于后部的承庆楼,五间两层,雕牙雀替,旋子彩绘,为府内专用佛堂。西跨院前区建筑为两重三合院,皆为卷棚顶,轻巧别致,典雅活泼。府内地面铺以方砖,砌筑花坛,原建有后花园与北山自然风景区毗连呼应,建有池塘、假山、曲径、回廊、亭榭、石桥,栽植花卉,放养禽鱼,修筑戏楼、茶肆,建有鹿场、神庙。
清高宗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进士李调元途经此地欣然写到:“平川青草两岸,榆林牛羊遍野。过蒙古喀喇沁王府,楼阁崔嵬,”府居,与内地无异,环以蒙古民众百余家”。而收藏于承德避暑山庄的《喀喇沁右旗王府全图》,则细腻真实地描绘了王府兴盛时期恢宏的建筑群体和优美的环境风貌。喀喇沁蒙古亲王府虽历经风雨,现王府中轴区及西跨院均保存完好,整体古建筑将清王朝政权制度与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溶合于建筑格局之中,体现了中国北方清代官式建筑严谨、庄重的构造特点,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清代早期建筑风格,是汉蒙满三族文化交流在建筑上的充分体现,在我国北方古建筑中独具一格。近年来,在几经修缮的基础上,新建了“中国蒙古王府博物馆”并以其古朴、独特、典雅等特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内蒙古地区着名的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