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洞召,汉名“广化寺”,位于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毕克齐北8公里的大青山中。喇嘛洞也称“银洞”,原是一个普通的天然山洞,后因喇嘛教僧人常在洞内修行和居住,人们便把它称作“喇嘛洞”。以后又把洞前修建的寺庙称为“喇嘛洞召”。这里曾经是蒙古地方喇嘛教的发祥地,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明代隆庆年间,最早在内蒙古地区修行传播黄教的博格达察罕(即圣人,最高级的活佛之一)喇嘛,曾在喇嘛洞修行,明万历初年,他在银洞前修建了一座小庙,向外传播喇嘛教。这座小庙就是最初的喇嘛洞召。明天启年间,博格达察罕喇嘛在喇嘛洞圆寂,他的3个弟子又在此处重修了小庙,并向南扩建了新寺。以后又经历代不断重修、扩建,逐渐成为一处殿宇众多,规模较大的喇嘛教寺院。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清廷正式命名为“广化寺”。
相传喇嘛洞召的第一世活佛博格达察罕是一位来自西藏的高僧。他曾游历了呼和浩特许多地方,最后选中了喇嘛洞。纵观喇嘛洞召的环境,当初博格达及其弟子在此传教、建寺,确实独具慧眼。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游人莫不为其如画的风景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喇嘛洞召坐落于银洞山的南坡。原寺院规模较大,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依山起殿,建有两重院落。前院建有天王殿、经堂、佛殿、护法神殿四重大殿及八角楼等建筑。后院建有佛爷府、配殿、禅房等。佛爷府是一座汉式2层7楹的楼阁。珍藏有博格达活佛的禅杖,石刻佛雕板及西藏唐卡等珍贵遗物。院外还分别建有安葬历代活佛骨灰的佛塔3座。后寺设在山腰的银洞前。寺庙为一座藏式楼房,高3层,前面面阔3间,后面与银洞连为一体。内供全寺最大的坐佛。寺前设有石阶124级,顺势而下直抵前寺,在佛寺(银洞)两侧的悬崖峭壁上,刻满了大大小小的岩刻画。面积达100多平方米。其中有造型各异的佛、菩萨、金刚、度母、罗汉以及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等佛教造像。有用蒙、藏、梵等文字刻的佛经、咒语和造型优美的藏式佛塔等,相传这是早期博格达的弟子们在此修行时凿刻而成,造像采用了深浅不同的浮雕技法,线条粗犷有力,形象生动古朴,是呼和浩特地区最精美的岩刻之一,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寺内遗存的众多文物,对于研究呼和浩特地区的历史、宗教文化和宗教艺术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喇嘛洞召三面环山,南为宽阔的山沟,日照充足,光线明亮,视野开阔。银洞山如一道色彩斑斓的巨大屏风,高高矗立在北方,铜山横亘寺东,山势较缓,松柏疏密有致。狮子背耸立于寺西,山势陡峻,奇峰突起,满山青松,参天笔立,荫天翳日。峰巅劲松如吼狮竖鬃,跃然欲奔。虎头山雄据于寺东北,眈眈俯视,俨然如守护诸佛宝座之猛虎。寺西北数十里,有巍峨险峻的金銮殿峰,传说康熙皇帝曾避暑于此。
喇嘛洞召上下,清泉淙淙,溪水潺潺,自上而下泉水裂石而出,夏令清冽,冬不结冰,水质甘甜,不让琼浆,溪水曲折蛇行,叮叮咚咚,如琴似筝。若遇三五之夜,清辉遍地,山色朦胧,树影婆娑,依古松,临溪流,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妙趣。喇嘛洞所处环境得天独厚,拥有独特的小气候。严冬无寒风砭骨之忧,酷暑无烈日蒸烤之烦。春来山杏泛红,草木点翠;盛夏山丹怒放,群芳争妍;金秋层林尽染,林涛滚滚;冬则雪映山野,红妆素裹。四时之景各异,由早及晚,空气清新如洗,无烟尘及污染,有花香、松香之袭人,静坐可听飞禽鸣于树梢,登高可见狐兔狍鹿嬉戏于林间。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喇嘛洞召,汉名“广化寺”,位于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毕克齐北8公里的大青山中。喇嘛洞也称“银洞”,原是一个普通的天然山洞,后因喇嘛教僧人常在洞内修行和居住,人们便把它称作“喇嘛洞”。以后又把洞前修建的寺庙称为“喇嘛洞召”。这里曾经是蒙古地方喇嘛教的发祥地,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明代隆庆年间,最早在内蒙古地区修行传播黄教的博格达察罕(即圣人,最高级的活佛之一)喇嘛,曾在喇嘛洞修行,明万历初年,他在银洞前修建了一座小庙,向外传播喇嘛教。这座小庙就是最初的喇嘛洞召。明天启年间,博格达察罕喇嘛在喇嘛洞圆寂,他的3个弟子又在此处重修了小庙,并向南扩建了新寺。以后又经历代不断重修、扩建,逐渐成为一处殿宇众多,规模较大的喇嘛教寺院。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清廷正式命名为“广化寺”。
相传喇嘛洞召的第一世活佛博格达察罕是一位来自西藏的高僧。他曾游历了呼和浩特许多地方,最后选中了喇嘛洞。纵观喇嘛洞召的环境,当初博格达及其弟子在此传教、建寺,确实独具慧眼。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游人莫不为其如画的风景所陶醉而流连忘返。
喇嘛洞召坐落于银洞山的南坡。原寺院规模较大,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依山起殿,建有两重院落。前院建有天王殿、经堂、佛殿、护法神殿四重大殿及八角楼等建筑。后院建有佛爷府、配殿、禅房等。佛爷府是一座汉式2层7楹的楼阁。珍藏有博格达活佛的禅杖,石刻佛雕板及西藏唐卡等珍贵遗物。院外还分别建有安葬历代活佛骨灰的佛塔3座。后寺设在山腰的银洞前。寺庙为一座藏式楼房,高3层,前面面阔3间,后面与银洞连为一体。内供全寺最大的坐佛。寺前设有石阶124级,顺势而下直抵前寺,在佛寺(银洞)两侧的悬崖峭壁上,刻满了大大小小的岩刻画。面积达100多平方米。其中有造型各异的佛、菩萨、金刚、度母、罗汉以及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等佛教造像。有用蒙、藏、梵等文字刻的佛经、咒语和造型优美的藏式佛塔等,相传这是早期博格达的弟子们在此修行时凿刻而成,造像采用了深浅不同的浮雕技法,线条粗犷有力,形象生动古朴,是呼和浩特地区最精美的岩刻之一,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寺内遗存的众多文物,对于研究呼和浩特地区的历史、宗教文化和宗教艺术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喇嘛洞召三面环山,南为宽阔的山沟,日照充足,光线明亮,视野开阔。银洞山如一道色彩斑斓的巨大屏风,高高矗立在北方,铜山横亘寺东,山势较缓,松柏疏密有致。狮子背耸立于寺西,山势陡峻,奇峰突起,满山青松,参天笔立,荫天翳日。峰巅劲松如吼狮竖鬃,跃然欲奔。虎头山雄据于寺东北,眈眈俯视,俨然如守护诸佛宝座之猛虎。寺西北数十里,有巍峨险峻的金銮殿峰,传说康熙皇帝曾避暑于此。
喇嘛洞召上下,清泉淙淙,溪水潺潺,自上而下泉水裂石而出,夏令清冽,冬不结冰,水质甘甜,不让琼浆,溪水曲折蛇行,叮叮咚咚,如琴似筝。若遇三五之夜,清辉遍地,山色朦胧,树影婆娑,依古松,临溪流,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妙趣。喇嘛洞所处环境得天独厚,拥有独特的小气候。严冬无寒风砭骨之忧,酷暑无烈日蒸烤之烦。春来山杏泛红,草木点翠;盛夏山丹怒放,群芳争妍;金秋层林尽染,林涛滚滚;冬则雪映山野,红妆素裹。四时之景各异,由早及晚,空气清新如洗,无烟尘及污染,有花香、松香之袭人,静坐可听飞禽鸣于树梢,登高可见狐兔狍鹿嬉戏于林间。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