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南9公里处,大黑河南岸,平畴沃野之中有一座巍峨高耸,姿态雄浑的土丘。这就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王昭君的墓地。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是中国较大的汉墓之一,距今已有2 000余年的历史,现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昭君墓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年都接待海内外游客20余万人次,成为自治区进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昭君墓参观内容有:青冢牌坊、石雕云嫱、和亲铜像、董必武题诗碑、昭君出塞文物陈列、昭君碑廊等。两千年来,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人民中已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昭君墓亦成为民族友好的纪念地。
昭君墓,是在汉代由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
在昭君出塞前,中原正值汉宣帝当政,北方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5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1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1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四万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出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汉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原为西汉宫中的“待诏”。长得美丽,有见识。她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既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儿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儿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儿。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是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1男2女。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异俗和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昭君“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王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为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十分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后的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此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据史料推测,王昭君是在西汉新莽年间(公元9~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世后埋葬形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上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朝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弹起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引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至极,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牧草嫩芽。昭君还有一个漂亮的锦囊,她从里面取出五谷,撒在地上,于是就长出了五谷秧禾。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由于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之晨曦与晚霞的映照,墓景变化莫测,民间有昭君墓“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一日三变”之说,就是说,昭君墓早晨宛如山峰,中午近似鼎钟,黄昏又像硕美的香蘑。
昭君墓园占地近百亩,园内松青柳秀、景色宜人。墓园以墓体为中心,墓前筑有神道,青冢牌楼、嫱云石雕、和亲铜像,依次耸立。神道两旁,花圃相拥、姹紫嫣红,犹如落地之锦;墓侧,绿荫遮天、曲径通幽;墓后,草亭双立、碑廊百米,别有情趣。
园内建有历史文物、书画艺术博物馆,还有仿汉阙、娘娘宫、蒙古包、酒花廊、昭君泉等人文景观,可览古今文化,领北国风情于一园。
昭君墓前屹立一座高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历史文化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这里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构成了浓郁的诗情画意景致,令人流连忘返。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碑文、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还有以昭君命名企业品牌,以及宏扬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昭君文化节,形成了千古流传底蕴丰富的“昭君文化”。
1963年,董必武同志视察昭君墓时,欣然为昭君墓题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 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呼和浩特南9公里处,大黑河南岸,平畴沃野之中有一座巍峨高耸,姿态雄浑的土丘。这就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王昭君的墓地。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是中国较大的汉墓之一,距今已有2 000余年的历史,现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昭君墓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年都接待海内外游客20余万人次,成为自治区进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昭君墓参观内容有:青冢牌坊、石雕云嫱、和亲铜像、董必武题诗碑、昭君出塞文物陈列、昭君碑廊等。两千年来,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人民中已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昭君墓亦成为民族友好的纪念地。
昭君墓,是在汉代由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
在昭君出塞前,中原正值汉宣帝当政,北方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5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1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1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四万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出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汉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原为西汉宫中的“待诏”。长得美丽,有见识。她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既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儿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儿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儿。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是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1男2女。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异俗和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关于昭君出塞,《后汉书·南匈奴传》有一段生动的记载,昭君“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王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呼韩邪单于为能得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妻子,十分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昭君出塞后的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此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据史料推测,王昭君是在西汉新莽年间(公元9~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世后埋葬形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上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朝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弹起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引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至极,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牧草嫩芽。昭君还有一个漂亮的锦囊,她从里面取出五谷,撒在地上,于是就长出了五谷秧禾。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由于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之晨曦与晚霞的映照,墓景变化莫测,民间有昭君墓“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一日三变”之说,就是说,昭君墓早晨宛如山峰,中午近似鼎钟,黄昏又像硕美的香蘑。
昭君墓园占地近百亩,园内松青柳秀、景色宜人。墓园以墓体为中心,墓前筑有神道,青冢牌楼、嫱云石雕、和亲铜像,依次耸立。神道两旁,花圃相拥、姹紫嫣红,犹如落地之锦;墓侧,绿荫遮天、曲径通幽;墓后,草亭双立、碑廊百米,别有情趣。
园内建有历史文物、书画艺术博物馆,还有仿汉阙、娘娘宫、蒙古包、酒花廊、昭君泉等人文景观,可览古今文化,领北国风情于一园。
昭君墓前屹立一座高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历史文化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这里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构成了浓郁的诗情画意景致,令人流连忘返。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碑文、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还有以昭君命名企业品牌,以及宏扬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为宗旨的昭君文化节,形成了千古流传底蕴丰富的“昭君文化”。
1963年,董必武同志视察昭君墓时,欣然为昭君墓题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 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