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呼和浩特西郊外西北10公里大青山麓的乌素图村,是庆缘、长寿、法禧、广寿、罗汉等五寺的总称。这五座寺院都相距不远,人们不知道它们各有寺名,就以村名作为召名。庆缘寺在乌素图村西山之阳,面临乌素图沟,是乌素图召的主寺;法禧寺在庆缘寺东北;长寿寺在庆缘寺东;罗汉寺在庆缘寺北;广寿寺又在罗汉寺北。五寺依山傍水,占地高爽,登楼远望,能把土默特平原的全部形胜尽收眼底。
一、庆缘寺,是乌素图召的主寺。俗称察哈尔喇嘛召。创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创建人是察哈尔佃齐呼图克图。他原是察哈尔部人,林丹汗时期来到呼和浩特,于城西北喇嘛洞坐禅修行,年深月久,以“察哈尔佃齐”(察哈尔部的禅师)着称。在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由察哈尔佃齐组织了蒙古匠人希古尔、拜拉二人进行设计,在西乌素图村的那尔苏台山(松树山)下建立了一座庙宇。当时修建的规模相当宏伟:有正殿一座和左右偏殿二座,还有一处四大天王庙。殿内塑释迦牟尼等五大佛像、八大菩萨、二度母以及达赖和班禅像。庙宇建成,察哈尔佃齐便成了乌素图召的第一代活佛。
清太宗(皇太极)年间,察哈尔佃齐到盛京(今沈阳)向皇太极献了各种贵重礼物,表示倾心归附。察哈尔佃齐于清圣祖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圆寂,享年93岁。察哈尔佃齐的呼毕勒罕共转世八代。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察哈尔佃齐三世还幼小的时候,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回师途经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小召的时候,别人把他抱在怀里朝见了康熙。康熙帝遂敕赐“呼图克图”封号。乌素图召的“呼图克图”由此而沿袭。察哈尔佃齐最后一世的法名为敏珠尔道尔吉,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圆寂后再未请转世活佛。
据蒙古文文献记载,到了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时,庆缘寺因年久失修,破损不堪。于是,这一年将整个佛寺修饰一新,并添修殿堂。第二年清廷赐名“庆缘寺”,赏满、蒙、汉、藏四体寺额。其后也几次整修,但基本上仍保持了现在这个规模。
二、长寿寺,在庆缘寺东侧。据当地人说,起初是一个小型的龙王庙,是内地来的一个姓尹的汉人在顺治年间所建。到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被乌素图召活佛命名为绰尔济大喇嘛的达赖嘉木素执事时,将这座龙王庙搬迁到乌素图村北有天然清泉的地方,并在庙上修建了一座佛殿,这就是长寿寺。这座寺院自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开始到清仁宗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先后修葺六次之多,尤其嘉庆年间的修葺,动用了上万两银子,几乎全部改建。所以寺中殿堂彩画和泥塑雕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还比较完整。可惜经过“文化大革命”浩劫,现已残存无几。值得一提的是,寺中有记载建寺及历次修葺年代的清仁宗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所立蒙汉文石碑各一,是有价值的文物之一。
三、法禧寺,在庆缘寺东北。清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一位名叫罗布桑旺吉勒的擅长医术的喇嘛在此修建了一座佛殿,内供药师佛。所以当时的寺名为“玛勒不苏莫”(药王庙)。清高宗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廷赐名“法禧寺”。寺里还有值得一述的一件事,即寺里保存了青海佑宁寺法台、在学术界颇为有名的青海蒙古人松巴堪布·益西班觉所着经文的木刻版。据说,法禧寺创建人罗布桑旺吉勒去世后,他的一位弟子为了深造,到青海塔尔寺学医。他在塔尔寺学医期间遇到了松巴堪布·益西班觉,并拜他为师。后来松巴堪布·益西班觉把他带到自己的佑宁寺。学成之后,松巴堪布·益西班觉将自己着作的原稿和雕刻的版片赠送给他。后来他带回了法禧寺藏于寺中。现在学界所看到的松巴堪布的名着《印度、中国、西藏、蒙古圣教史如意宝树》(简称《如意宝树》)呼和浩特藏文版就是这个寺的版。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里所存的木刻印版全部轶失。
四、广寿寺,在庆缘寺正北的罗汉寺北面。此寺原是呼和浩特城内席力图召四世呼图克图纳旺罗布桑拉坦所建,是席力图召的属庙。据《延寿寺档案》记载,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仲冬,“席力图呼图克图为祝佑圣主万安,在呼和浩特西北部乌素图河岸兴建一寺,呈请寺名,赐广寿寺。”因为这座寺院也在乌素图山之阳,所以也通称为乌素图召。“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寿寺被西乌素图村大队农民拆毁。
五、罗汉寺,在庆缘寺正北侧,修建于清乾隆初年。它是庆缘寺察哈尔佃齐呼图克图三世自行投资修建的一座佛殿。据说,这座寺院建成后,一直没有扩建,到“文化大革命”前还保持着原样。罗汉寺规模较小,惟寺中十八罗汉出山塑像,形象生动,彩色鲜明,塑工精巧,在内蒙古地区可称为绝技。然而今非昔比,塑像全部被毁掉。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位于呼和浩特西郊外西北10公里大青山麓的乌素图村,是庆缘、长寿、法禧、广寿、罗汉等五寺的总称。这五座寺院都相距不远,人们不知道它们各有寺名,就以村名作为召名。庆缘寺在乌素图村西山之阳,面临乌素图沟,是乌素图召的主寺;法禧寺在庆缘寺东北;长寿寺在庆缘寺东;罗汉寺在庆缘寺北;广寿寺又在罗汉寺北。五寺依山傍水,占地高爽,登楼远望,能把土默特平原的全部形胜尽收眼底。
一、庆缘寺,是乌素图召的主寺。俗称察哈尔喇嘛召。创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创建人是察哈尔佃齐呼图克图。他原是察哈尔部人,林丹汗时期来到呼和浩特,于城西北喇嘛洞坐禅修行,年深月久,以“察哈尔佃齐”(察哈尔部的禅师)着称。在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由察哈尔佃齐组织了蒙古匠人希古尔、拜拉二人进行设计,在西乌素图村的那尔苏台山(松树山)下建立了一座庙宇。当时修建的规模相当宏伟:有正殿一座和左右偏殿二座,还有一处四大天王庙。殿内塑释迦牟尼等五大佛像、八大菩萨、二度母以及达赖和班禅像。庙宇建成,察哈尔佃齐便成了乌素图召的第一代活佛。
清太宗(皇太极)年间,察哈尔佃齐到盛京(今沈阳)向皇太极献了各种贵重礼物,表示倾心归附。察哈尔佃齐于清圣祖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圆寂,享年93岁。察哈尔佃齐的呼毕勒罕共转世八代。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察哈尔佃齐三世还幼小的时候,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回师途经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小召的时候,别人把他抱在怀里朝见了康熙。康熙帝遂敕赐“呼图克图”封号。乌素图召的“呼图克图”由此而沿袭。察哈尔佃齐最后一世的法名为敏珠尔道尔吉,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圆寂后再未请转世活佛。
据蒙古文文献记载,到了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时,庆缘寺因年久失修,破损不堪。于是,这一年将整个佛寺修饰一新,并添修殿堂。第二年清廷赐名“庆缘寺”,赏满、蒙、汉、藏四体寺额。其后也几次整修,但基本上仍保持了现在这个规模。
二、长寿寺,在庆缘寺东侧。据当地人说,起初是一个小型的龙王庙,是内地来的一个姓尹的汉人在顺治年间所建。到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被乌素图召活佛命名为绰尔济大喇嘛的达赖嘉木素执事时,将这座龙王庙搬迁到乌素图村北有天然清泉的地方,并在庙上修建了一座佛殿,这就是长寿寺。这座寺院自清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开始到清仁宗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曾先后修葺六次之多,尤其嘉庆年间的修葺,动用了上万两银子,几乎全部改建。所以寺中殿堂彩画和泥塑雕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还比较完整。可惜经过“文化大革命”浩劫,现已残存无几。值得一提的是,寺中有记载建寺及历次修葺年代的清仁宗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所立蒙汉文石碑各一,是有价值的文物之一。
三、法禧寺,在庆缘寺东北。清世宗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一位名叫罗布桑旺吉勒的擅长医术的喇嘛在此修建了一座佛殿,内供药师佛。所以当时的寺名为“玛勒不苏莫”(药王庙)。清高宗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清廷赐名“法禧寺”。寺里还有值得一述的一件事,即寺里保存了青海佑宁寺法台、在学术界颇为有名的青海蒙古人松巴堪布·益西班觉所着经文的木刻版。据说,法禧寺创建人罗布桑旺吉勒去世后,他的一位弟子为了深造,到青海塔尔寺学医。他在塔尔寺学医期间遇到了松巴堪布·益西班觉,并拜他为师。后来松巴堪布·益西班觉把他带到自己的佑宁寺。学成之后,松巴堪布·益西班觉将自己着作的原稿和雕刻的版片赠送给他。后来他带回了法禧寺藏于寺中。现在学界所看到的松巴堪布的名着《印度、中国、西藏、蒙古圣教史如意宝树》(简称《如意宝树》)呼和浩特藏文版就是这个寺的版。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里所存的木刻印版全部轶失。
四、广寿寺,在庆缘寺正北的罗汉寺北面。此寺原是呼和浩特城内席力图召四世呼图克图纳旺罗布桑拉坦所建,是席力图召的属庙。据《延寿寺档案》记载,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仲冬,“席力图呼图克图为祝佑圣主万安,在呼和浩特西北部乌素图河岸兴建一寺,呈请寺名,赐广寿寺。”因为这座寺院也在乌素图山之阳,所以也通称为乌素图召。“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寿寺被西乌素图村大队农民拆毁。
五、罗汉寺,在庆缘寺正北侧,修建于清乾隆初年。它是庆缘寺察哈尔佃齐呼图克图三世自行投资修建的一座佛殿。据说,这座寺院建成后,一直没有扩建,到“文化大革命”前还保持着原样。罗汉寺规模较小,惟寺中十八罗汉出山塑像,形象生动,彩色鲜明,塑工精巧,在内蒙古地区可称为绝技。然而今非昔比,塑像全部被毁掉。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