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力图召,坐落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千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以南北为中轴、东西相对称的布局形式而建造。召庙建筑宏伟,独具风格,有“召城瑰宝”之称。1986年被列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席力图召原是一座小寺(今席力图召的古佛殿),汉名“延寿寺”。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是席力图活佛希迪图噶布齐驻锡的寺院,明末时规模还很小,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推崇佛教,其子僧格都棱汗继承父业,效仿父法,皈依佛教,主持修建了席力图召。
席力图为藏语 “首席”或“法座”之意。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长期主持此庙而得名。席力图召是一座集汉、藏文化艺术于一体的艺术殿堂,一世活佛希迪图噶布齐来自西藏,由于他熟悉经典并通晓蒙、藏、汉3种语言、文字,而深得来内蒙古传教的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信任和尊敬。索南嘉措临终时曾嘱托,由他代替自己坐床,主持传教和负责寻访转世灵童等事宜。以后,他又成为四世达赖云丹嘉措的启蒙老师,并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亲自护送云丹嘉措入藏坐床。他的地位也由此而更加尊荣。当时宗教界尊称他为席力图呼图克图(意为首席活佛),同时将他主持的寺庙称作席力图召。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 (公元1694年),席力图呼图克图发动六召喇嘛和蒙汉人民一同加筑了归化城的外垣,增强防御能力。因守城有功,清政府支持他扩建了席力图召。康熙西征凯旋,来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后,又赐名“延寿寺”,并赐幡、经卷等物。席力图召为皇帝举办了“皇图永固,万寿无疆”的法会。后经康熙同意,又扩建了席力图召,并刻满、汉、蒙、藏4种文字西征记功碑二通,立于召中。经过重修、扩建后,席力图召逐渐成为归化城最有名和最大的寺院之一。
席力图召前有华丽的过街牌楼与山门对峙,山门内设四大天王殿,山门的左右两侧又各开一拱形门,两侧门内分别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入山门后为席力图召前院。正面是菩提过殿。殿前竖有三丈多高的旗杆一对。院两侧为东西厢房,过殿左右设有垂花门。穿门而过是席力图召的经堂大院,正面为大经堂。院南侧有对称的碑亭两座。院两边为东西配殿。院内东侧原有跨院两处,一称“塔院”,内有汉白玉佛塔建筑一座;一称“乃琼庙”,今已废圯,改为它用。院的西侧有自成一体的“古佛殿”一处和佛爷府等院落建筑,跨过经堂的后院,原有佛殿“九间楼”,今已荡然无存。在席力图召众多的建筑中,大经堂是寺内占地面积最大,外观造型最完美的建筑。席力图召大经堂,是一座瑰丽端庄的藏汉式建筑。整个经堂建在一座基高
经堂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9间,故称81间大经堂。经堂的墙体是典型的藏式围墙。墙上开有藏式盲窗,并配有藏草、铜镜等装饰物。正面墙壁用彩色琉璃砖镶嵌而成。黄、绿、蓝等各色相间,组成各式各样、绚丽多彩的精美图案。
经堂殿顶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为藏式平顶建筑,后为汉式歇山顶建筑。平顶和歇山顶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种藏、汉合壁,造型奇特的建筑艺术。这种建筑形式,是我国古代蒙藏地区典型的藏汉式建筑中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经堂前面的平顶党中央,置有一个直径
经堂内部宽阔高深,气氛庄严。空间竖有64根藏式风格的方形明柱,每根柱上包有彩色的龙纹挂毯。顶棚、栏板及横梁处布满了各种彩绘图案。四面壁上挂有精心绘制的佛教画像数百幅,色泽艳丽,内容丰富。殿堂正中供有释迦牟尼塑像,两旁分别供奉十方佛、度母、菩萨等。东西两壁的经架上,珍藏有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经卷。整个殿堂内部配置得当,布局合理。
御碑亭东西对称,亭内各有一块高达
在塔刹的伞盖上,挂有12只镀金的风铃,小巧玲珑,随风而鸣。鎏金的日、月、伞盖和耳饰,配以洁白的塔身和彩色的描绘,使得整个白塔更加精美绝伦。整个佛塔既有南方宝塔玲珑秀丽的感觉,又不失北方宝塔雄浑庄严的气魄。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大和最精美的一座。
席力图召是呼和浩特建筑年代较早,规模较大,最着名的召庙之一。席力图召的整个大殿,以其光彩夺目的彩绘艺术与瑰丽的建筑艺术相辉映,使得大殿雄伟富丽,气势磅礴。纵观整个寺庙的建筑艺术,它不仅标志着蒙、藏、汉各族人民艺术文化的交流发展,而且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和丰富的艺术资料,是迄今内蒙古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寺庙建筑艺术之一。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席力图召,坐落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石头巷北端,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千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以南北为中轴、东西相对称的布局形式而建造。召庙建筑宏伟,独具风格,有“召城瑰宝”之称。1986年被列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席力图召原是一座小寺(今席力图召的古佛殿),汉名“延寿寺”。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是席力图活佛希迪图噶布齐驻锡的寺院,明末时规模还很小,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拉坦汗推崇佛教,其子僧格都棱汗继承父业,效仿父法,皈依佛教,主持修建了席力图召。
席力图为藏语 “首席”或“法座”之意。寺庙因四世达赖的老师长期主持此庙而得名。席力图召是一座集汉、藏文化艺术于一体的艺术殿堂,一世活佛希迪图噶布齐来自西藏,由于他熟悉经典并通晓蒙、藏、汉3种语言、文字,而深得来内蒙古传教的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信任和尊敬。索南嘉措临终时曾嘱托,由他代替自己坐床,主持传教和负责寻访转世灵童等事宜。以后,他又成为四世达赖云丹嘉措的启蒙老师,并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亲自护送云丹嘉措入藏坐床。他的地位也由此而更加尊荣。当时宗教界尊称他为席力图呼图克图(意为首席活佛),同时将他主持的寺庙称作席力图召。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 (公元1694年),席力图呼图克图发动六召喇嘛和蒙汉人民一同加筑了归化城的外垣,增强防御能力。因守城有功,清政府支持他扩建了席力图召。康熙西征凯旋,来到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后,又赐名“延寿寺”,并赐幡、经卷等物。席力图召为皇帝举办了“皇图永固,万寿无疆”的法会。后经康熙同意,又扩建了席力图召,并刻满、汉、蒙、藏4种文字西征记功碑二通,立于召中。经过重修、扩建后,席力图召逐渐成为归化城最有名和最大的寺院之一。
席力图召前有华丽的过街牌楼与山门对峙,山门内设四大天王殿,山门的左右两侧又各开一拱形门,两侧门内分别建有钟楼、鼓楼各一座,入山门后为席力图召前院。正面是菩提过殿。殿前竖有三丈多高的旗杆一对。院两侧为东西厢房,过殿左右设有垂花门。穿门而过是席力图召的经堂大院,正面为大经堂。院南侧有对称的碑亭两座。院两边为东西配殿。院内东侧原有跨院两处,一称“塔院”,内有汉白玉佛塔建筑一座;一称“乃琼庙”,今已废圯,改为它用。院的西侧有自成一体的“古佛殿”一处和佛爷府等院落建筑,跨过经堂的后院,原有佛殿“九间楼”,今已荡然无存。在席力图召众多的建筑中,大经堂是寺内占地面积最大,外观造型最完美的建筑。席力图召大经堂,是一座瑰丽端庄的藏汉式建筑。整个经堂建在一座基高
经堂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9间,故称81间大经堂。经堂的墙体是典型的藏式围墙。墙上开有藏式盲窗,并配有藏草、铜镜等装饰物。正面墙壁用彩色琉璃砖镶嵌而成。黄、绿、蓝等各色相间,组成各式各样、绚丽多彩的精美图案。
经堂殿顶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为藏式平顶建筑,后为汉式歇山顶建筑。平顶和歇山顶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种藏、汉合壁,造型奇特的建筑艺术。这种建筑形式,是我国古代蒙藏地区典型的藏汉式建筑中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经堂前面的平顶党中央,置有一个直径
经堂内部宽阔高深,气氛庄严。空间竖有64根藏式风格的方形明柱,每根柱上包有彩色的龙纹挂毯。顶棚、栏板及横梁处布满了各种彩绘图案。四面壁上挂有精心绘制的佛教画像数百幅,色泽艳丽,内容丰富。殿堂正中供有释迦牟尼塑像,两旁分别供奉十方佛、度母、菩萨等。东西两壁的经架上,珍藏有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经卷。整个殿堂内部配置得当,布局合理。
御碑亭东西对称,亭内各有一块高达
在塔刹的伞盖上,挂有12只镀金的风铃,小巧玲珑,随风而鸣。鎏金的日、月、伞盖和耳饰,配以洁白的塔身和彩色的描绘,使得整个白塔更加精美绝伦。整个佛塔既有南方宝塔玲珑秀丽的感觉,又不失北方宝塔雄浑庄严的气魄。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大和最精美的一座。
席力图召是呼和浩特建筑年代较早,规模较大,最着名的召庙之一。席力图召的整个大殿,以其光彩夺目的彩绘艺术与瑰丽的建筑艺术相辉映,使得大殿雄伟富丽,气势磅礴。纵观整个寺庙的建筑艺术,它不仅标志着蒙、藏、汉各族人民艺术文化的交流发展,而且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和丰富的艺术资料,是迄今内蒙古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寺庙建筑艺术之一。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