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召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汉名“无量寺”。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称。召,是专指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寺庙。历史上呼和浩特曾建造过几百座召庙,大召是呼和浩特市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召庙。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
大召,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明神宗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大召建成,明朝万历皇帝赐汉名“弘慈寺”。清代又赐名“无量寺”,一直沿用至今。但人们习惯称其为“大召”。它是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为迎接三世达赖喇嘛来布教而修建的。
大召像一座神圣的宫殿,暗红色的围墙和金黄色的殿顶,看上去显得肃穆而庄严。它的建筑布局别具一格,从南到北,由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以及东西配殿、乃春庙和藏经阁等组成,是呼和浩特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最南端为三开山门,前有石狮一对。山门正中檐下悬挂“九边第一泉”横匾,天王殿内雕塑彩绘四大天王像。菩提过殿檐下挂一块用蒙、满、汉3种文字书写的“无量寺”小型书匾。经堂和佛殿连为一体形成大殿,中间有隔扇。殿前立一对明天启年间的铭文铁狮,庭院正中安放着清代铁香炉。大殿由50余根大柱支撑,显得雄伟庄严。悬挂的缯子上画有各种佛像,形象奇特,神态各异。大殿中间是喇嘛诵经的地方。佛殿香烟缭绕,银光闪烁;正中
银佛,即释迦牟尼佛像,由尼泊尔工匠制作,高
龙雕,是银佛座前的两条金色蟠龙,分别雕在两根露明柱上,高约
壁画,布满了经堂和佛殿的四壁。内容依据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间的各种景象,其中尤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辩经的经辩图最引人入胜。画面所绘的佛祖、生灵、人物等形象生动逼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有明宣德炉,清康熙皇帝用过的龙凤孔雀伞,康熙皇帝时皇宫的8个珍珠八宝宫灯,康熙皇帝的“万岁龙牌”,清乾隆皇帝赐的鎏金财神,明清两代唐卡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
“九边第一泉”,是指大召前的玉泉井,传说,康熙皇帝为平息噶尔丹之乱,胜利归来路过大召,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时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上盖巨石做井眼,所以玉泉井源于“御泉井”之传说。
所谓“九边”,是指明代设重兵把守的9座着名边防城市,包括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和太原(偏头),“九边第一泉”就是说大召前的这个“御泉”名盖九边,碑文记载:泉水“其性轻而清,其味甘而美”。就是经多见广,“走通都、过大邑”的达官显贵和兵将巨贾也公认“井泥不食”、“水泉必香”,“从未见若此泉”。正因为这“御泉”水质好,清代以来井周围逐渐繁华起来,不但“茶坊、酒肆、油局、菸行”逐泉而布列,就是“各街铺户大小人家”也奔水而来,“群相争取”,两块大石板上凿就的8口井眼,水斗汲水不断线,“尚有日夜等候取携不及之弊”。
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大召札萨克达喇嘛募缘修葺大召和玉泉井时,当地423家商户集体向大召献匾,就是现在山门上的“九边第一泉”匾。匾呈长方形,长
大召作为呼和浩特较大的寺庙,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活佛,其原因是在供奉佛像的正殿里,供着清朝康熙皇帝御赐的一个万岁金牌。清代,每年正月初一,呼和浩特的将军、都统筹官员都要到大召参拜“皇帝万岁”牌位。平时,官吏路经大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此规矩沿袭至清朝末年。自从有了万岁金牌,大召就不再请活佛了,正殿也换成了黄琉璃瓦。所以,大召又有“帝庙”之称。
召内的古画《月明楼》,无题记、印章,作者不详,距今已有300多年。画长
作为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大召每年都要举行一些盛大的佛事活动。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的晾大佛、跳恰木;农历五月十三的祭敖包;农历八月十四到十七的嘛呢会;农历十月二十五纪念宗喀巴大师的灯明法会等。
大召是塞外着名的古刹。呼和浩特着名的“明清一条街”,就是在大召门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昔日的大召门前繁华无比。门前的广场上,布满小商摊贩,除交易买卖外,还有说书唱戏、杂耍卖艺、卜卦算命等等。大召门前的街道两旁,店铺云集,茶楼、酒肆、商号、戏院比比皆是。平时这里人流不绝,逢年过节,更加热闹,时至今日,一提起“大召前”,在呼和浩特几乎家喻户晓。大召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召庙建筑,以其金碧辉煌的崭新面貌为青城增添了风采。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大召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汉名“无量寺”。蒙古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称。召,是专指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寺庙。历史上呼和浩特曾建造过几百座召庙,大召是呼和浩特市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召庙。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最有名气的佛刹之一。
大召,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明神宗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大召建成,明朝万历皇帝赐汉名“弘慈寺”。清代又赐名“无量寺”,一直沿用至今。但人们习惯称其为“大召”。它是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为迎接三世达赖喇嘛来布教而修建的。
大召像一座神圣的宫殿,暗红色的围墙和金黄色的殿顶,看上去显得肃穆而庄严。它的建筑布局别具一格,从南到北,由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以及东西配殿、乃春庙和藏经阁等组成,是呼和浩特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最南端为三开山门,前有石狮一对。山门正中檐下悬挂“九边第一泉”横匾,天王殿内雕塑彩绘四大天王像。菩提过殿檐下挂一块用蒙、满、汉3种文字书写的“无量寺”小型书匾。经堂和佛殿连为一体形成大殿,中间有隔扇。殿前立一对明天启年间的铭文铁狮,庭院正中安放着清代铁香炉。大殿由50余根大柱支撑,显得雄伟庄严。悬挂的缯子上画有各种佛像,形象奇特,神态各异。大殿中间是喇嘛诵经的地方。佛殿香烟缭绕,银光闪烁;正中
银佛,即释迦牟尼佛像,由尼泊尔工匠制作,高
龙雕,是银佛座前的两条金色蟠龙,分别雕在两根露明柱上,高约
壁画,布满了经堂和佛殿的四壁。内容依据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间的各种景象,其中尤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辩经的经辩图最引人入胜。画面所绘的佛祖、生灵、人物等形象生动逼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大召的珍藏品极为丰富,有明宣德炉,清康熙皇帝用过的龙凤孔雀伞,康熙皇帝时皇宫的8个珍珠八宝宫灯,康熙皇帝的“万岁龙牌”,清乾隆皇帝赐的鎏金财神,明清两代唐卡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
“九边第一泉”,是指大召前的玉泉井,传说,康熙皇帝为平息噶尔丹之乱,胜利归来路过大召,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时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上盖巨石做井眼,所以玉泉井源于“御泉井”之传说。
所谓“九边”,是指明代设重兵把守的9座着名边防城市,包括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和太原(偏头),“九边第一泉”就是说大召前的这个“御泉”名盖九边,碑文记载:泉水“其性轻而清,其味甘而美”。就是经多见广,“走通都、过大邑”的达官显贵和兵将巨贾也公认“井泥不食”、“水泉必香”,“从未见若此泉”。正因为这“御泉”水质好,清代以来井周围逐渐繁华起来,不但“茶坊、酒肆、油局、菸行”逐泉而布列,就是“各街铺户大小人家”也奔水而来,“群相争取”,两块大石板上凿就的8口井眼,水斗汲水不断线,“尚有日夜等候取携不及之弊”。
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大召札萨克达喇嘛募缘修葺大召和玉泉井时,当地423家商户集体向大召献匾,就是现在山门上的“九边第一泉”匾。匾呈长方形,长
大召作为呼和浩特较大的寺庙,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活佛,其原因是在供奉佛像的正殿里,供着清朝康熙皇帝御赐的一个万岁金牌。清代,每年正月初一,呼和浩特的将军、都统筹官员都要到大召参拜“皇帝万岁”牌位。平时,官吏路经大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此规矩沿袭至清朝末年。自从有了万岁金牌,大召就不再请活佛了,正殿也换成了黄琉璃瓦。所以,大召又有“帝庙”之称。
召内的古画《月明楼》,无题记、印章,作者不详,距今已有300多年。画长
作为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大召每年都要举行一些盛大的佛事活动。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的晾大佛、跳恰木;农历五月十三的祭敖包;农历八月十四到十七的嘛呢会;农历十月二十五纪念宗喀巴大师的灯明法会等。
大召是塞外着名的古刹。呼和浩特着名的“明清一条街”,就是在大召门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昔日的大召门前繁华无比。门前的广场上,布满小商摊贩,除交易买卖外,还有说书唱戏、杂耍卖艺、卜卦算命等等。大召门前的街道两旁,店铺云集,茶楼、酒肆、商号、戏院比比皆是。平时这里人流不绝,逢年过节,更加热闹,时至今日,一提起“大召前”,在呼和浩特几乎家喻户晓。大召是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召庙建筑,以其金碧辉煌的崭新面貌为青城增添了风采。
——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志•光盘版》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