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吉林省召开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
9月18日,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杨靖宇将军殉国80周年,“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白山市委、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共通化市委、吉林省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会、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联合主办。共收到来自12个省(市)的专家学者投稿近140篇。来自全国的党史专家、学者12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
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召开
会议由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穆占一主持。中共白山市委书记王冰致开幕词,白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靖宇县委书记毕增祥,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霍海丹、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颖、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致辞,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春雨代表党委副书记王延宣读致辞。大家在致辞中表示,在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靖宇县举办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意义重大。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时强调吉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此次论坛的举办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正是基于对东北抗联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的充分认识。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对先烈最好的致敬,就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加快推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穆占一主持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穆占一在主持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岁月中,东北抗联孤悬敌后,爬冰卧雪、周旋苦斗,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被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赞为“在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用血性与忠诚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东北抗联将士以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同抗战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最鲜明的坐标,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本次高端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整合研究力量,凝聚宣传资源,营造崇尚英雄、学习“四史”、传承红色文化的氛围,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不竭动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伟力。
中共白山市委书记王冰致开幕词
中共白山市委书记王冰为本次论坛致开幕词,指出白山是东北抗联文化的发源地,是东北抗联条件最艰苦的地区,是杨靖宇打击日寇的主战场。杨靖宇是东北抗联最杰出代表,杨靖宇精神是抗联文化的根基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时强调,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组织好相关庆祝活动,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凝聚正能量。我们高规格举办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必将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东北抗联历史研究、挖掘和传承东北抗联精神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希望专家、学者能深入挖掘杨靖宇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层解析东北抗联文化与长白山民族文化、长白山历史文化之间的渊源和脉络,推动白山绿色转型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白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靖宇县委书记毕增祥致辞
白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靖宇县委书记毕增祥在致辞中指出,靖宇有着彪炳史册的英雄文化、有驰名中外的矿泉文化、有着蓬勃发展的药材文化的地方,也是一个发展优势明显的地方。作为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地方就要以英雄为旗帜。我们将以此次高端论坛为契机,踏着英雄的足迹,秉承英雄的精神,继承英雄的遗志,众志成城,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为决战脱贫攻坚,奋力谱写“一谷一城”建设新篇章。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霍海丹致辞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霍海丹在致辞中指出,在靖宇这座英雄城举办“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是基于对东北抗联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的充分认识,对于深化抗联史及抗联人物、抗联精神的研究,意义重大而且深远。今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此次高端论坛为契机,以实际行动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颖致辞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颖在致辞中指出,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进行了14年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吉林省是红色资源大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要求。今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对新时代吉林发展提出战略要求,赋予重大职责使命,确立“三个新定位”,明确四项重点任务。特别强调吉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日本研究所、满铁研究中心,拥有大量与东北抗联相关的档案资料,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有多项合作。我们期待以论坛为契机,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常态化交流合作、协同研究,让杨靖宇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致辞
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在致辞中指出,杨靖宇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他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与日寇血战,为全民抗战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功绩。他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气概,更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我们纪念和学习杨靖宇将军,就要学习弘扬他坚定不移、忠贞不二的理想信念,就要学习弘扬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学习弘扬他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就要学习弘扬他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就要学习弘扬他开拓进取、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就要学习弘扬他宁死不屈、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吉林大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抗战的研究重地,都有东北抗联研究和杨靖宇研究的传统。尤其近年来,学校组织成立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今后将和全国其他机构、同仁一道将杨靖宇以及东北抗联历史、精神、文化等研究好、宣传好与传承好,讲好我们党的故事、杨靖宇的故事、东北抗联的故事。
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春雨代表党委副书记王延宣读致辞
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春雨代表党委副书记王延宣读致辞,指出在14年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生动地诠释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赞扬杨靖宇同志“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气节”。杨靖宇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高度浓缩和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和威武不屈精神的彪炳彰显。它诞生于我们脚下这片沃土,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将其挖掘好、研究好、弘扬好。
上午9:18分,伴随着防空警报长鸣,与会的领导、党史专家和学者们肃立默哀,缅怀历史。
来自北京市、黑龙江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辽宁省、吉林省的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学者及党史工作者进行了发言。会议发言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宜田主持。
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宜田主持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霍海丹在发言中指出,抗联精神是抗联指战员们共同缔造的。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到南满工作,为使党领导的武装与义勇军、山林队捐弃前嫌携手抗日,他以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成为南满(后来包括东满)地区以抗联为主体各路武装共同对日作战的核心和灵魂人物,推动南满地区形成联合抗日的新局面,体现了“团结救亡,勇赴国难”的精神;东北抗日战场,环境条件异常艰苦。特别是杨靖宇率领下的抗联第一路军,受到敌人的压力更大。杨靖宇在自己生命的最后100多天里,率领缺衣少粮的队伍仍然转战于冰天雪地,其间持续进行47次战斗,体现了“艰苦备尝,矢志不移”的精神;在东北抗日斗争的漫漫长夜中,杨靖宇以身作则,历经百战以至千战,愈战愈勇,遇挫益奋,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杨靖宇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浴血坚持、为理想献身的感人篇章,体现了“浴血坚持,视死如归”的精神。杨靖宇以自己的斗争实践和品格风范,对抗联精神做了生动诠释,堪称抗联精神的完满化身。
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主任何伟志发言
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主任何伟志在发言中表示,杨靖宇将军创立的业绩是同东北抗联斗争具体实践紧密相连的,杨靖宇精神也是同东北抗联精神密不可分的。纪念和缅怀杨靖宇将军,就要学习他坚贞不屈、誓死抗争的民族气节,勇敢地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要学习他以身报国、视死如归的担当品格,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炽热情怀,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前行力量;就要学习他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崇高追求,致力构建凝聚公众情感的精神坐标,借助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学习他心中有党、对党忠诚的政治信仰,打造和铸就建成一流军队的思想利器,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进一步彰显党的政治优势;就要学习他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斗争精神,掌握开展新的伟大斗争的制胜法宝,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练就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领;就要学习他联合抗战、团结御侮的宽广襟怀,携手点亮人类文明发展航程的引航灯塔,从东北抗联精神中吸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营养。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文纪发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文纪在发言中表示,铭记英雄就是不忘历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是每一个党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党史工作始终。要从初心源头出发,探寻好初心,研究好初心,阐释好初心,不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丰富初心的内涵。要团结合作,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彰显英雄精神的永恒价值。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是经过抗疫大战经受历史大考创造了无英勇壮举的挑战之年。在这一关键时刻,党史研究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这样的精神力量,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许晓敏发言
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许晓敏在发言中表示,举办“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活动,这是一次走近英雄、缅怀英雄、学习英雄的好机会。靖宇县,这座以将军名字命名的英雄之城,承载着厚重的抗联历史和抗联精神。这块将军鲜血浸染过的热土,见证着将军等先烈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逐步成为现实的历史变迁。这片白山松水间的沃土,用其几十年岁月更迭中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告慰着杨靖宇将军和抗联的先烈们。我们深切缅怀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英雄的斗争精神,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更具有现实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会长程舒伟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会长程舒伟在发言中指出,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按照不同的历史特点,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7年卢沟桥抗战前夜为局部抗战时期,以七七卢沟桥抗战为起点,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为全面抗战时期。全面抗战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决定抗日战争的命运和结局;但是,局部抗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6年间,是中日战争史上的重要时期。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是局部抗战的中流砥柱,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与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深入研讨。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会长程舒伟主持。
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会会长刘信君围绕杨靖宇精神进行了发言,指出杨靖宇精神其内涵一是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杨靖宇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顽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二是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杨靖宇自觉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三是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杨靖宇把困难和牺牲留给自己,把生存和胜利留给战友,最终以身殉国。四是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杨靖宇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坚持了长达8年的抗日游击战争。五是首创首行的创新精神。杨靖宇首创首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山地游击战,创建了具有东北特色的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六是团结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东北抗日战争中,杨靖宇所部与朝鲜革命武装及苏军的密切配合作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杨靖宇精神定位主要体现在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精华;杨靖宇精神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六个内涵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杨靖宇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中最耀眼的精神之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赵俊清发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赵俊清在发言中指出,纵观杨靖宇的一生:革命志士、农运先锋、工人领袖、党员楷模、民族精英,概括起来说杨靖宇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杨靖宇为国为民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名字是一面光辉旗帜,是人们克服困难,勇敢前进,开拓进取的榜样。他的思想情操、品格气概已形成了一种精神,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杨靖宇精神在精神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历史层面、事迹层面、贡献层面、内涵层面、影响层面、认知层面等六个层面都有翔实的、具体的内容。杨靖宇精神可以概括为矢志不渝、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毅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敌、勇敢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头可断,腹可剖,宁死不屈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纪念杨靖宇就应该学习和传承杨靖宇精神,让民族英雄杨靖宇这面光彩夺目的旗帜,鼓舞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沿着胜利的道路不断奋勇前进。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孔令波发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孔令波在发言中指出,杨靖宇用毕生的英雄事迹和最后壮烈殉国之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杨靖宇精神: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信仰的忠诚精神、宁死不屈的自我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紧紧依靠群众的一心为民精神、休戚与共的国际主义精神。杨靖宇的“必须贡献最后一滴血来绊住敌人、打击和消灭敌人”这句话最能代表其核心本质。杨靖宇的血战到底的精神是从敢战、善战、苦战、决战四个层面,体现出来的。他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誓死决战精神誉满中外,永垂青史,这在中国抗战史、二战史和古今中外战争史中都是罕见的,甚至是唯一的。
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继荣在发言中指出,在14年的民族抗战中,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最早抗战,其中,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战斗在白山黑水,与3500万同胞一道,以铮铮铁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民族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依然为杨靖宇将军那不畏强敌、宁死不屈、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依然为他那忠贞不二、始终如一、忠于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所感动,依然为他那大义凛然、铁骨铮铮、以死报国的民族大义所震撼,更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使命感、责任感之重大。要立足实际,全面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大局”,在新时代书写中国共产党人的新篇章。
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宜田在发言中指出,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在14年抗战中做出多个方面的国际主义贡献,主要包括为在政治和道义方面支持苏联、为苏军提供情报、在军事上支援苏军。在诺门罕事件中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主动出击,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有力地支援了苏蒙军。1939年冬季,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第一路军迎战日伪当局发动的“野副大讨伐”,主要目的是支援苏军,是典型的国际主义行为,杨靖宇将军为此壮烈殉国,一路军伤亡惨重。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在情报和军事上给予苏联苏军以实质性的支援,开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和军队的国际主义先河,成为中共党史、军史上唯一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抗日军队。
吉林省社科院日本所所长李倩发言
吉林省社科院日本所所长李倩在发言中指出,杨靖宇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生动体现和超越。一是矢志不渝、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军民展示了保卫可爱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对党忠诚、以身许党的坚定理想信念。他的一生对党绝对忠诚,正如党中央的评价所言,杨靖宇“对党是最忠实的,时时刻刻都尊重党的组织和党的纪律”。三是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志士面对死亡,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四是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对杨靖宇为代表的抗联将士艰苦奋斗的作风,党中央称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五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探索有效杀敌战略战术的创新精神。这是东北抗日战争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伟大的杨靖宇精神的精髓。六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军民互助精神。杨靖宇一生忠实地践行了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宗旨。杨靖宇精神是新时代推动东北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景岚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景岚在发言中指出,东北抗联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巨大功绩。提高东北抗联史研究质量要将东北抗联文献资料研究“重心下移”和“目光外移”。“重心下移”是指加大对县市及以下各级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散存于民间人士手中的各种形态资料和口述资料等资料源的关注力度;“目光外移”是指对藏存于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与中国抗战有关国家的东北抗联文献资料的挖掘和研究,特别是对美国馆藏有关档案文献的挖掘和利用。面对抗联资料多元但缺乏核心资料的现状,社科界要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通过打通上下、中外资料链,加强对东北抗联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与系统化建设工作,同时要走向世界,与国际学者对话,建立中国抗联研究的资料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东北抗联史研究,更好地凝聚抗联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坐标,是史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广义发言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广义在发言中指出,随着新时代抗日战争研究向更深更广拓展,也必然推动中国东北抗联研究系统化、多元化研究。一是从国内层面看,凸显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国际层面看,彰显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二是要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来阐释东北抗联研究。重视宏观研究,同时拒绝史实研究肤浅化;重视细节研究,同时拒绝“碎片化”,既要有显微镜式研究,更要有望远镜式研究。三是要以丰富的历史资料来深化中国东北抗联研究。在不同类型的抗联史料中,要注意区分直接史料、间接史料,有意证据、无意证据等,抢救性地收集和发掘不同类型的抗联历史资料,构建序列化、体系化的东北抗联相关国内外资料体系。四是要以多元的研究方法来推进东北抗联研究。既要在“写什么”上有所突破,更要在“怎么写”上有所作为,形成东北抗联研究新局面、新境界、新高度。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刘善业发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刘善业在发言中指出,中日之战最终胜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敌对阵营之间民族精神地对决,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杨靖宇的伟大就在于明知这是一场长期且异常艰难险恶的抗争,可他却义无反顾的率一路军将士拼死与敌搏杀。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牺牲的高级将领中,杨靖宇所处的生存环境最为严酷艰难,其战斗历程也最为惨烈悲壮。作为一路军总司令战至最后身边竟无一人且在冰雪严寒中强忍伤病折磨,在多日无食只能以草根树皮棉絮充饥之时尚能坚持与敌搏杀,死后又被敌剖腹割首,唯杨靖宇将军一人。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胡维仁发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胡维仁在发言中指出,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政治思想文化工作的典范。一是善于通过组织讨论,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其认为,抗日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要搞统一战线。二是善于运用报纸对部队进行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传到抗联部队后,杨靖宇指示一军政治部,要充分利用这份报纸开展教育。三是善于运用并带头创作抗联歌曲进行教育。他指挥战士们唱歌,自己也创作歌曲,宣传鼓动人民同敌人战斗。杨靖宇先后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中韩民族联合抗日歌》等歌曲,还在密营里编写了一部话剧《王二小放牛》。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刘贤发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刘贤在以杨靖宇对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的发言中指出,杨靖宇南满巡视之前,东北战场上的抗日队伍各自为战,互不相援,一盘散沙。杨靖宇在南满巡视后,对东北抗战有了自己的清醒认识:大敌当前,只有把各种爱国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团结一致,枪口朝外”才是救国之道。于是,在游击队会议上提出一个最接地气、直通民心的口号:“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留着子弹打日本!”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第一个统战口号,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1934年2月,杨靖宇率17支抗日军在濛江县城墙砬子成立了中共党史上第一支统一战线武装组织——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统兵万余人。
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会会长刘信君作总结讲话
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会会长刘信君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此次论坛内容实、氛围好、质量高。一是组织精细、周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精心筹划,组织专家学者对征集的论文进行评审选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章。二是会议规模较大,与会人员120余人。河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党研室的倾力加盟。以文入会作者,有专家教授,有长期坚持抗联研究的全国知名中青年学者、常年在田野进实地踏查的民间学者、业内爱好者。尤为可喜的是东北抗联研究的后备力量的壮大,充分显示了东北抗联研究事业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势头。三是成果丰富。本次论坛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论文,以文入会作者来自北京、吉林、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陕西等12个省(市)。会前共收到来自全国范围内各界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学者投稿135篇。经专家评审,入选论坛89篇,计68万字,拟编入《白山黑水铸忠魂——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文集(暂定名);论文质量比较高,内容丰富。有综合研究、史实研究、史实考证,也有对涉及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诗歌、画作等内容的研究,从涉及的内容和题材的广泛程度来看,主要围绕四个方面问题:杨靖宇精神及抗联精神研究、东北抗战历史地位与作用研究、杨靖宇与东北抗联研究、史实考证与其他研究。我们纪念杨靖宇殉国80周年,就是要充分发挥史学“经世致用”的功能,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深化研究东北抗联的热点问题、争鸣问题、疑难问题,学习、传承杨靖宇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共同观看了《靖宇颂》专题文艺演出。长白山管委会池西区抗联合唱团献唱抗日歌曲《抗联住在哪道沟》《长白山我可爱的家乡》等,该合唱团成员均来自于东北抗联曾经的游击区根据地的群众。与会全体同志一起聆听曾经那在战火中的旋律,追忆峥嵘岁月。
会议期间,与会全体人员至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举行了凭吊活动!
原标题:吉林省召开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
9月18日,为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杨靖宇将军殉国80周年,“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白山市委、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共通化市委、吉林省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会、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联合主办。共收到来自12个省(市)的专家学者投稿近140篇。来自全国的党史专家、学者12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
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召开
会议由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穆占一主持。中共白山市委书记王冰致开幕词,白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靖宇县委书记毕增祥,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霍海丹、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志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颖、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致辞,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春雨代表党委副书记王延宣读致辞。大家在致辞中表示,在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靖宇县举办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意义重大。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时强调吉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此次论坛的举办证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正是基于对东北抗联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的充分认识。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对先烈最好的致敬,就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加快推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穆占一主持
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穆占一在主持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岁月中,东北抗联孤悬敌后,爬冰卧雪、周旋苦斗,开辟了全国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独立坚持游击战争14年之久,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被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赞为“在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用血性与忠诚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东北抗联将士以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同抗战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最鲜明的坐标,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本次高端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整合研究力量,凝聚宣传资源,营造崇尚英雄、学习“四史”、传承红色文化的氛围,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不竭动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伟力。
中共白山市委书记王冰致开幕词
中共白山市委书记王冰为本次论坛致开幕词,指出白山是东北抗联文化的发源地,是东北抗联条件最艰苦的地区,是杨靖宇打击日寇的主战场。杨靖宇是东北抗联最杰出代表,杨靖宇精神是抗联文化的根基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时强调,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组织好相关庆祝活动,为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凝聚正能量。我们高规格举办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必将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东北抗联历史研究、挖掘和传承东北抗联精神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希望专家、学者能深入挖掘杨靖宇精神,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层解析东北抗联文化与长白山民族文化、长白山历史文化之间的渊源和脉络,推动白山绿色转型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白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靖宇县委书记毕增祥致辞
白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靖宇县委书记毕增祥在致辞中指出,靖宇有着彪炳史册的英雄文化、有驰名中外的矿泉文化、有着蓬勃发展的药材文化的地方,也是一个发展优势明显的地方。作为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地方就要以英雄为旗帜。我们将以此次高端论坛为契机,踏着英雄的足迹,秉承英雄的精神,继承英雄的遗志,众志成城,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为决战脱贫攻坚,奋力谱写“一谷一城”建设新篇章。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霍海丹致辞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霍海丹在致辞中指出,在靖宇这座英雄城举办“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是基于对东北抗联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的充分认识,对于深化抗联史及抗联人物、抗联精神的研究,意义重大而且深远。今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此次高端论坛为契机,以实际行动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做好新时代党史工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颖致辞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颖在致辞中指出,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进行了14年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吉林省是红色资源大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要求。今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对新时代吉林发展提出战略要求,赋予重大职责使命,确立“三个新定位”,明确四项重点任务。特别强调吉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日本研究所、满铁研究中心,拥有大量与东北抗联相关的档案资料,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有多项合作。我们期待以论坛为契机,与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常态化交流合作、协同研究,让杨靖宇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不断发扬光大,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致辞
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在致辞中指出,杨靖宇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他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与日寇血战,为全民抗战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功绩。他以草根棉絮充饥,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气概,更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我们纪念和学习杨靖宇将军,就要学习弘扬他坚定不移、忠贞不二的理想信念,就要学习弘扬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学习弘扬他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就要学习弘扬他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就要学习弘扬他开拓进取、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就要学习弘扬他宁死不屈、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吉林大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抗战的研究重地,都有东北抗联研究和杨靖宇研究的传统。尤其近年来,学校组织成立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今后将和全国其他机构、同仁一道将杨靖宇以及东北抗联历史、精神、文化等研究好、宣传好与传承好,讲好我们党的故事、杨靖宇的故事、东北抗联的故事。
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春雨代表党委副书记王延宣读致辞
东北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王春雨代表党委副书记王延宣读致辞,指出在14年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生动地诠释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党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赞扬杨靖宇同志“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气节”。杨靖宇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高度浓缩和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和威武不屈精神的彪炳彰显。它诞生于我们脚下这片沃土,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将其挖掘好、研究好、弘扬好。
上午9:18分,伴随着防空警报长鸣,与会的领导、党史专家和学者们肃立默哀,缅怀历史。
来自北京市、黑龙江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辽宁省、吉林省的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学者及党史工作者进行了发言。会议发言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宜田主持。
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宜田主持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霍海丹在发言中指出,抗联精神是抗联指战员们共同缔造的。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到南满工作,为使党领导的武装与义勇军、山林队捐弃前嫌携手抗日,他以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成为南满(后来包括东满)地区以抗联为主体各路武装共同对日作战的核心和灵魂人物,推动南满地区形成联合抗日的新局面,体现了“团结救亡,勇赴国难”的精神;东北抗日战场,环境条件异常艰苦。特别是杨靖宇率领下的抗联第一路军,受到敌人的压力更大。杨靖宇在自己生命的最后100多天里,率领缺衣少粮的队伍仍然转战于冰天雪地,其间持续进行47次战斗,体现了“艰苦备尝,矢志不移”的精神;在东北抗日斗争的漫漫长夜中,杨靖宇以身作则,历经百战以至千战,愈战愈勇,遇挫益奋,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杨靖宇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浴血坚持、为理想献身的感人篇章,体现了“浴血坚持,视死如归”的精神。杨靖宇以自己的斗争实践和品格风范,对抗联精神做了生动诠释,堪称抗联精神的完满化身。
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主任何伟志发言
黑龙江省委史志研究室主任何伟志在发言中表示,杨靖宇将军创立的业绩是同东北抗联斗争具体实践紧密相连的,杨靖宇精神也是同东北抗联精神密不可分的。纪念和缅怀杨靖宇将军,就要学习他坚贞不屈、誓死抗争的民族气节,勇敢地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要学习他以身报国、视死如归的担当品格,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炽热情怀,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前行力量;就要学习他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崇高追求,致力构建凝聚公众情感的精神坐标,借助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学习他心中有党、对党忠诚的政治信仰,打造和铸就建成一流军队的思想利器,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进一步彰显党的政治优势;就要学习他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斗争精神,掌握开展新的伟大斗争的制胜法宝,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中练就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本领;就要学习他联合抗战、团结御侮的宽广襟怀,携手点亮人类文明发展航程的引航灯塔,从东北抗联精神中吸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营养。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文纪发言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网站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文纪在发言中表示,铭记英雄就是不忘历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是每一个党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党史工作始终。要从初心源头出发,探寻好初心,研究好初心,阐释好初心,不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丰富初心的内涵。要团结合作,利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彰显英雄精神的永恒价值。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是经过抗疫大战经受历史大考创造了无英勇壮举的挑战之年。在这一关键时刻,党史研究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这样的精神力量,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许晓敏发言
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许晓敏在发言中表示,举办“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活动,这是一次走近英雄、缅怀英雄、学习英雄的好机会。靖宇县,这座以将军名字命名的英雄之城,承载着厚重的抗联历史和抗联精神。这块将军鲜血浸染过的热土,见证着将军等先烈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逐步成为现实的历史变迁。这片白山松水间的沃土,用其几十年岁月更迭中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告慰着杨靖宇将军和抗联的先烈们。我们深切缅怀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英雄的斗争精神,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更具有现实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会长程舒伟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会长程舒伟在发言中指出,75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按照不同的历史特点,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7年卢沟桥抗战前夜为局部抗战时期,以七七卢沟桥抗战为起点,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为全面抗战时期。全面抗战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决定抗日战争的命运和结局;但是,局部抗战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6年间,是中日战争史上的重要时期。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是局部抗战的中流砥柱,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与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深入研讨。由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会长程舒伟主持。
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会会长刘信君围绕杨靖宇精神进行了发言,指出杨靖宇精神其内涵一是忠贞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杨靖宇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顽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二是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杨靖宇自觉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三是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杨靖宇把困难和牺牲留给自己,把生存和胜利留给战友,最终以身殉国。四是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杨靖宇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坚持了长达8年的抗日游击战争。五是首创首行的创新精神。杨靖宇首创首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山地游击战,创建了具有东北特色的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六是团结战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在东北抗日战争中,杨靖宇所部与朝鲜革命武装及苏军的密切配合作战,是国际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杨靖宇精神定位主要体现在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精神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精华;杨靖宇精神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六个内涵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杨靖宇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中最耀眼的精神之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赵俊清发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赵俊清在发言中指出,纵观杨靖宇的一生:革命志士、农运先锋、工人领袖、党员楷模、民族精英,概括起来说杨靖宇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坚贞的共产主义战士。杨靖宇为国为民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名字是一面光辉旗帜,是人们克服困难,勇敢前进,开拓进取的榜样。他的思想情操、品格气概已形成了一种精神,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杨靖宇精神在精神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历史层面、事迹层面、贡献层面、内涵层面、影响层面、认知层面等六个层面都有翔实的、具体的内容。杨靖宇精神可以概括为矢志不渝、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毅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敌、勇敢战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头可断,腹可剖,宁死不屈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纪念杨靖宇就应该学习和传承杨靖宇精神,让民族英雄杨靖宇这面光彩夺目的旗帜,鼓舞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沿着胜利的道路不断奋勇前进。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孔令波发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孔令波在发言中指出,杨靖宇用毕生的英雄事迹和最后壮烈殉国之鲜血与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杨靖宇精神: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信仰的忠诚精神、宁死不屈的自我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紧紧依靠群众的一心为民精神、休戚与共的国际主义精神。杨靖宇的“必须贡献最后一滴血来绊住敌人、打击和消灭敌人”这句话最能代表其核心本质。杨靖宇的血战到底的精神是从敢战、善战、苦战、决战四个层面,体现出来的。他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誓死决战精神誉满中外,永垂青史,这在中国抗战史、二战史和古今中外战争史中都是罕见的,甚至是唯一的。
呼伦贝尔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继荣在发言中指出,在14年的民族抗战中,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最早抗战,其中,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战斗在白山黑水,与3500万同胞一道,以铮铮铁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民族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依然为杨靖宇将军那不畏强敌、宁死不屈、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依然为他那忠贞不二、始终如一、忠于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念所感动,依然为他那大义凛然、铁骨铮铮、以死报国的民族大义所震撼,更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使命感、责任感之重大。要立足实际,全面挖掘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大局”,在新时代书写中国共产党人的新篇章。
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宜田在发言中指出,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在14年抗战中做出多个方面的国际主义贡献,主要包括为在政治和道义方面支持苏联、为苏军提供情报、在军事上支援苏军。在诺门罕事件中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主动出击,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有力地支援了苏蒙军。1939年冬季,杨靖宇将军率领抗联第一路军迎战日伪当局发动的“野副大讨伐”,主要目的是支援苏军,是典型的国际主义行为,杨靖宇将军为此壮烈殉国,一路军伤亡惨重。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在情报和军事上给予苏联苏军以实质性的支援,开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和军队的国际主义先河,成为中共党史、军史上唯一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地方党组织和人民抗日军队。
吉林省社科院日本所所长李倩发言
吉林省社科院日本所所长李倩在发言中指出,杨靖宇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生动体现和超越。一是矢志不渝、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军民展示了保卫可爱家园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对党忠诚、以身许党的坚定理想信念。他的一生对党绝对忠诚,正如党中央的评价所言,杨靖宇“对党是最忠实的,时时刻刻都尊重党的组织和党的纪律”。三是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志士面对死亡,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四是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对杨靖宇为代表的抗联将士艰苦奋斗的作风,党中央称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五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探索有效杀敌战略战术的创新精神。这是东北抗日战争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伟大的杨靖宇精神的精髓。六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军民互助精神。杨靖宇一生忠实地践行了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宗旨。杨靖宇精神是新时代推动东北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景岚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景岚在发言中指出,东北抗联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巨大功绩。提高东北抗联史研究质量要将东北抗联文献资料研究“重心下移”和“目光外移”。“重心下移”是指加大对县市及以下各级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散存于民间人士手中的各种形态资料和口述资料等资料源的关注力度;“目光外移”是指对藏存于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与中国抗战有关国家的东北抗联文献资料的挖掘和研究,特别是对美国馆藏有关档案文献的挖掘和利用。面对抗联资料多元但缺乏核心资料的现状,社科界要整合研究力量和资源,通过打通上下、中外资料链,加强对东北抗联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与系统化建设工作,同时要走向世界,与国际学者对话,建立中国抗联研究的资料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东北抗联史研究,更好地凝聚抗联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坐标,是史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广义发言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广义在发言中指出,随着新时代抗日战争研究向更深更广拓展,也必然推动中国东北抗联研究系统化、多元化研究。一是从国内层面看,凸显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从国际层面看,彰显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二是要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来阐释东北抗联研究。重视宏观研究,同时拒绝史实研究肤浅化;重视细节研究,同时拒绝“碎片化”,既要有显微镜式研究,更要有望远镜式研究。三是要以丰富的历史资料来深化中国东北抗联研究。在不同类型的抗联史料中,要注意区分直接史料、间接史料,有意证据、无意证据等,抢救性地收集和发掘不同类型的抗联历史资料,构建序列化、体系化的东北抗联相关国内外资料体系。四是要以多元的研究方法来推进东北抗联研究。既要在“写什么”上有所突破,更要在“怎么写”上有所作为,形成东北抗联研究新局面、新境界、新高度。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刘善业发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刘善业在发言中指出,中日之战最终胜负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敌对阵营之间民族精神地对决,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杨靖宇的伟大就在于明知这是一场长期且异常艰难险恶的抗争,可他却义无反顾的率一路军将士拼死与敌搏杀。在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牺牲的高级将领中,杨靖宇所处的生存环境最为严酷艰难,其战斗历程也最为惨烈悲壮。作为一路军总司令战至最后身边竟无一人且在冰雪严寒中强忍伤病折磨,在多日无食只能以草根树皮棉絮充饥之时尚能坚持与敌搏杀,死后又被敌剖腹割首,唯杨靖宇将军一人。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胡维仁发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胡维仁在发言中指出,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政治思想文化工作的典范。一是善于通过组织讨论,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其认为,抗日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要搞统一战线。二是善于运用报纸对部队进行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传到抗联部队后,杨靖宇指示一军政治部,要充分利用这份报纸开展教育。三是善于运用并带头创作抗联歌曲进行教育。他指挥战士们唱歌,自己也创作歌曲,宣传鼓动人民同敌人战斗。杨靖宇先后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中韩民族联合抗日歌》等歌曲,还在密营里编写了一部话剧《王二小放牛》。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刘贤发言
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刘贤在以杨靖宇对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的发言中指出,杨靖宇南满巡视之前,东北战场上的抗日队伍各自为战,互不相援,一盘散沙。杨靖宇在南满巡视后,对东北抗战有了自己的清醒认识:大敌当前,只有把各种爱国武装力量联合起来,“团结一致,枪口朝外”才是救国之道。于是,在游击队会议上提出一个最接地气、直通民心的口号:“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留着子弹打日本!”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第一个统战口号,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1934年2月,杨靖宇率17支抗日军在濛江县城墙砬子成立了中共党史上第一支统一战线武装组织——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统兵万余人。
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会会长刘信君作总结讲话
吉林大学东北抗联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会会长刘信君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此次论坛内容实、氛围好、质量高。一是组织精细、周密。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精心筹划,组织专家学者对征集的论文进行评审选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章。二是会议规模较大,与会人员120余人。河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党研室的倾力加盟。以文入会作者,有专家教授,有长期坚持抗联研究的全国知名中青年学者、常年在田野进实地踏查的民间学者、业内爱好者。尤为可喜的是东北抗联研究的后备力量的壮大,充分显示了东北抗联研究事业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势头。三是成果丰富。本次论坛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论文,以文入会作者来自北京、吉林、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陕西等12个省(市)。会前共收到来自全国范围内各界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研究专家学者投稿135篇。经专家评审,入选论坛89篇,计68万字,拟编入《白山黑水铸忠魂——杨靖宇精神与东北抗联研究高端论坛》文集(暂定名);论文质量比较高,内容丰富。有综合研究、史实研究、史实考证,也有对涉及杨靖宇和东北抗联的诗歌、画作等内容的研究,从涉及的内容和题材的广泛程度来看,主要围绕四个方面问题:杨靖宇精神及抗联精神研究、东北抗战历史地位与作用研究、杨靖宇与东北抗联研究、史实考证与其他研究。我们纪念杨靖宇殉国80周年,就是要充分发挥史学“经世致用”的功能,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深化研究东北抗联的热点问题、争鸣问题、疑难问题,学习、传承杨靖宇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共同观看了《靖宇颂》专题文艺演出。长白山管委会池西区抗联合唱团献唱抗日歌曲《抗联住在哪道沟》《长白山我可爱的家乡》等,该合唱团成员均来自于东北抗联曾经的游击区根据地的群众。与会全体同志一起聆听曾经那在战火中的旋律,追忆峥嵘岁月。
会议期间,与会全体人员至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举行了凭吊活动!
Copyright All rights版权所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147号 电话:(0471)3292175
蒙ICP备05003250号-3
蒙公安备案:15010502000173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32
技术支持: 内蒙古传星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